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矿床

合集下载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 简称VMS 矿床) 是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主要由Fe、Cu、Zn 和Pb硫化物组成并伴有Au、Ag、Co等多种有益元素, 通常由与地层整合的块状矿体和不整合的网脉状矿体(或矿化带) 组成的集合体。

VMS矿床在海底热水成矿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现代矿床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类矿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造山带的不同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系中, 是世界Cu、Pb、Zn、Au、Ag 等一系列金属的主要来源之一。

进入70 年代, 由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 VMS矿床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Frankin等(1981)、Ohmoto 等(1983)和Lydon(1988)对这类矿床的总结,使得人们对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现代海底热水喷口和硫化物堆积体的直接观察,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特别是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Herzig 等(1995)对海底的现代火山成因矿化, Ohmoto(1996)对古代火山成因矿化(主要是黑矿型矿床) 与现代火山成因矿化的对比研究, 提出了新的成矿成因模式,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成矿理论。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为研究VMS矿床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DSDP/ ODP钻探资料揭示: VMS 矿床虽然可产生于不同环境, 但均与张裂断陷有关。

成矿物质可能来源有2 种: 一种是含矿火山岩系及下伏基底物质的淋滤; 另一种是深部岩浆房挥发份的直接释放。

洋中脊海底热液循环呈双扩散对流模式。

在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 热液循环更多地考虑流体与沉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

¼从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来看, 热液硫化物堆积体上部以烟囱体为主, 下部以块状硫化物为主, 深部以网脉状硫化物为主, 这在不同热液活动区似乎具有普遍性。

火山成因矿床

火山成因矿床
1—沉积岩和酸性火山岩;2—燧石质含铁层;3—玄武岩;4—橄榄岩;5—纯橄岩; 6—鬣刺结构; 7—高品位硫化物;8—浸染状矿石
类型 I- 岩 流底 部
u橄榄岩流底部的块状和浸染状磁黄铁矿、镍 黄铁矿矿床:规模较小(矿石量小于500万吨)、 品位较高(Ni含量3.5%左右) u西澳大利岩Kambalda(卡姆巴尔达)Ni-Cu矿床
火山建造具有一定成矿专属性
金刚石矿床产于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中; 火山岩浆熔离Cu-Ni矿床多产在太古代科马提岩系中; 有色金属、稀有金属、Au-Ag矿床,Au、萤石等脉状矿床
常产于陆相流纹岩建造中; 铁矿常与富碱(钠)和镁的基性岩、偏碱性的中性火山
岩建造有关;如我国宁芜地区玢岩铁矿等; 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与含钾较高的中一酸性陆相超浅成
科马提岩是一种高温、低粘度喷发岩,可发育枕状熔 岩各种形状,其中叶片鬣刺结构为其主要诊断证据;
硫化物镍矿的主要矿物: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铁 矿、尖晶石
矿石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A
C
B
火山成因硫化镍矿床的类型(据A.J.Naldrett,1976)
A一岩流底部的硫化物堆积体(卡姆巴尔达型);B一补给岩流的纯橄岩通道中 的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基思山型或杜蒙型);C一纯橄岩体中的高品位矿带(塞 维伦斯型)
拉科铁矿的铁质可能有两种不同来源:一是可能来自 安山岩岩浆或由其分异出来的较基性的母岩浆,二是 可能来自附近出露的古生代岩层中的沉积变质铁矿, 在火山活动时期经再活化形成的。后一种来源越来越 被多数人承认。
(2)火山岩浆熔离矿床:主要是指产于超基 性-基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中的金属硫化物矿 床。
成矿主要与熔离—贯入作用或熔离—喷溢作用有 关。
台湾大屯火山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分布和形成环境摘要: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可形成于太古宙至现代各个地质时期。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是赋存于海相火山岩系中的古代VMS 矿床成矿作用的再现。

VMS 矿床可形成于多种构造环境,但均与拉张背景有关。

按照构造环境和容矿岩系将VMS 矿床分为黑矿型、塞浦路斯型、别子型和沙利文型。

VMS 矿床的热液蚀变由下盘蚀变带和上盘蚀变带两个结构单元组成。

本文通过对块状硫化物的成矿背景、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流体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环境、矿床类型及成矿机制。

关键词:形成环境;矿床类型;成矿机制;块状硫化物矿床一、火山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概述以及矿床类型(一)、VMS 矿床定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 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简称VMS 矿床)是指产于海相火山岩系中,与海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在海底环境下由火山喷气(热液)作用和喷气-沉积作用形成的块状或次块状的硫化物矿床,也称作与火山岩有关的或赋存于火山-沉积岩系中的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块状”并非结构意义)。

VMS 矿床规模大,品位高,分布广泛,往往成群成带产出,是Zn、Cu、Pb、Ag、Au 等金属的重要来源,此外还富含Co、Sn、Se、Mn、Cd、In、Bi、Te、Ga 和Ge,部分矿床还含有一定量的As、Sb 和Hg。

VMS 矿床形成于富含金属的热液流体的排泄通道和海底喷口处及其附近的海底洼地。

大多数VMS 矿床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特征,即由下部脉状-网脉状矿带(蚀变岩筒)和上部层控的透镜状矿带组成。

透镜状矿体主要由块状硫化物、石英、次生层状硅酸盐、铁氧化物和蚀变硅酸盐组成。

下部的脉状、网脉状矿体与上部层状矿体呈不整合至半整合接触,其硫化物主要呈网脉状和浸染状。

(二)、构造环境从太古宙至现代各个地质时期的VMS 矿床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为板块边缘环境(离散的和汇聚的)。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矿床)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矿床)

VMS矿床概述一、VMS定义:Franklin et al. (1981) Barrie and lIannington(1999), La.rge et al. (2001b)等认为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受层状地层控制的硫化物集合体,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有关,喷流沉淀于海底。

矿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合型的块状硫化物透镜体(>60%硫化物含量),而是不整合型脉状矿体,往往在下部层序中出现。

VMS与VHMS、VAMS并不可以完全等同,VMS强调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机制有关系,并不认为矿体一定赋存在火山岩石中,还可以赋存在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或者沉积层序中。

二、区分SEDEX、VMS、条带状磁铁矿、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态上相似和产出相伴生的矿石类型应该加以区分。

其中SEDEX矿床和条带状铁矿床会经常与VMS矿床相伴生。

其中SEDEX矿床在产出环境上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而VMS 矿床形成于初始裂开岛弧地区;金属矿物成分上前者Pb-Zn ± Ag为主,后者为多金属杂合;最重要的是形成机制的不同,后者为变质的海水携带者金属离子和硫离子,前者为盆地卤水携带者主要的金属离子类型和外来的硫离子(如生物来源的硫和海水中硫酸根的转变)(Lydon, 1995).。

条带状磁铁矿建造也会和VMS矿床相伴生,通常产出在VMS矿床末梢呈大面积分布,由低温热流体中成矿金属卸载形成。

(Gross, 1995).虽然被解释呈大面积的盆地流体作用形成,但是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相似之处。

(Peter and Goodfellow, 2003).在地表火山环境下产出的浅成热液低温贵金属矿床与VMS矿床有着相同的高级泥化带和叶蜡石化现象。

(e.g., Poulsen and Hannington, 1996; SUUtoe et al.,1996; Hannington and Herzig, 2(00).但是VMS矿床成因流体为变质的海水,很少为火山热液。

非洲重要铜成矿带及矿床类型

非洲重要铜成矿带及矿床类型

非洲重要铜成矿带及矿床类型摘要:非洲重要的铜成矿带包括:中非赞比亚-刚果(金)成矿区带,红海两侧成矿区带,及南部非洲成矿区,重要的矿床类型可划分:砂页岩型铜矿、VMS 型铜矿、铁氧化物-铜-金矿(IOCG)型铜矿、岩浆型铜镍(铂族)硫化物矿床、斑岩铜矿。

关键词:铜矿,成矿带,非洲,矿床类型一、非洲构造格局非洲现有构造格局如图1所示,构造单元上划分有克拉通、造山区、褶皱带以及盆地。

克拉通包括:西非克拉通(WestAfricanCraton)、刚果克拉通(CongoCraton)、塔桑尼亚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KaapvaalCraton)、东撒克拉通,造山区包括西非活动区和东非造山区。

东撒克拉通,为一古老克拉通,但在新元古代时期发生了活化。

此外西非活动区和东非造山区两大区域,构造活动较为活跃。

图1 非洲大陆构造分区简图1.克拉通和小型地块包括:①西非克拉通(WestAfricanCraton)中的地块包括:Reguibat地盾(Ia)、Man-Lèo地盾(Ib)。

②刚果克拉(CongoCraton)包括:Gabon-Kamerun地盾(IIa)、Bomu-Kibalian 地盾(IIb)、Kasai地盾(IIc)、Angolan(IId)。

③塔桑尼亚克拉通(TanzanianCraton)包括:乌干达克拉通UgandanCraton(III)、塔桑尼亚克拉通北部地体(IVa);南部地体(IVb);Dodoma 区(IVc)。

④卡普瓦尔克拉通(KaapvaalCraton)包括:卡普瓦尔克拉通南部地体(Va);中央地体(Vb));Pietersburg地体(Vc);西部地体(Vd);津巴布韦克拉通(ZimbabweCraton)(VI);Limpopo地块(VII);巴克维普地块(VIII)。

2.活动区包括:①西非活动区:Tuareg地块(TB);Benin-Nigerian地块(BNB)。

Sedex型矿床与VMS型矿床对比研究

Sedex型矿床与VMS型矿床对比研究
图 1 喷流 ! 沉积 ( Sedex)成矿模式 [ 8] (据 F W Iydon, 1983; D E Large, 1981, 略有修改 ) F ig 1 O re form ing m odel of sed im entary exhalat ive deposits ( Sedex)
4 2 VM S型矿床 ( 1) 向下循环: ∀ 接近海底的较浅部, 海水下渗与
( 2) 向上循环: ∋ 卤水中 H2 和 C 含量增加, C + 2H 或 2C + 3H2 % CH4 或 C2H6, 产生强烈还原富含碳 氢化物的高盐度流体, 金属元素从更多的硅酸盐矿物 中析出进入卤水。
( 3) 在海底喷出系统中, (( 近海底 ) 压力释放引 起的沸腾, 蒸汽爆发角砾岩化; 浅部循环富硫含盐海水 与深部循环还原卤水发生混合及反应; 在裂隙中沉淀 F eS、F eS2、CuF eS2、SiO2; 气液对喷口系统震裂多孔岩石
细碎屑岩 ( 页岩、粉砂 岩 ) 和碳酸盐 岩等; 其 实各 类正常沉积岩中均可为该类矿床的容矿围岩
矿床平均矿石 铅锌矿床平均矿石量 为 6 000 万 t, Pb+ Zn 平均 量和平均品位 品位为 11 9% [ 7]
4 成矿模式对比
4 1 Sedex型矿床 S ed ex型 矿床 流体 是 在 一 个 热液 对 流 循 环 系 统 中
运移的。热液对流循环系统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对不 同成矿元素的萃取能力不同, 因而各阶段的成矿流体 形成不同特点 和类型的矿化。如果上覆水 体深度较 大, 在喷口处形成较大静水压力, 且含矿热液不会发生 沸腾, 会一直喷溢海底发生热水沉积 ( 图 1)。含矿热 水溶液排泄至海底后, 由于其密度较大, 就以密度流形 式从喷出中心沿地表流动, 并且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

vms型矿床

vms型矿床

海底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
块状硫化物矿床广义上包括火山喷流或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简称VMS型矿床)和沉积喷流矿床(sedimentary-exhalation,即SEDEX矿床)[1]。

狭义上仅指VMS型矿床,是一种重要的有色金属矿床类型,其经济价值仅次于斑岩铜矿[2]。

VMS 型矿床与深海玄武岩-流纹岩建造紧密相关,可以分为三个建造亚段:弱分异作用、完全分异作用和双峰式分异作用亚段。

事实证明这类矿床的成矿作用贯穿整个地质历史时期,产生在与拉张作用有关的构造环境下,从太古代的地盾到现代的洋脊都有产出。

来自幔源的块状硫化物成矿带主要生成于如下地质构造动力学区域:①岛弧区;②洋脊区;③断陷盆地;④古板块边缘的断裂带。

12第十二章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

12第十二章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

•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 (VMS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or VHMS Volcanic Hosted Massive Sulfide)赋存在 火山岩中,但其成矿物质不一定是来源 于火山岩。此类矿床也是一类热液矿 床,其特征在许多方面与Sedex型矿床有 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二者常常 有过渡关系。
Dj ua lT ra ns fo rm
Ne w
Ire la nd
ODP ODPLeg Leg 193 193site site
Bis Sou t ma rck h Pla te 4ºS
148ºE 150ºE
Tr We an iti sf n or m 152ºE
New Britain
100 km Neovolcanic zones Fault Scarps
资源地质学(Resourses Geology)
资源地质学(Resourses Geology)
型矿床的主要类型 Ⅲ. VHMS VHMS型矿床的主要类型
1. 海相 VHMS 矿床
�黑矿型(Kuroko-type VHMS deposits) �黄矿型 (Yellow-type VHMS deposit ) � 塞普鲁斯型 (Cyprus-type VHMS deposits ) � 别子型(Beizi -type VHMS deposits) Beizi-type
Ⅱ. 成矿地质背景
资源地质学(Resourses Geology)
• 弧后盆地 Back arc basin • 大洋中脊 Mid ocean ridge
•Sediment-starved mid-ocean ridges •Sedimented mid-ocean ridg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 m s型矿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VMS矿床概述一、VMS定义:Franklin et al. (1981) Barrie and lIannington(1999), et al. (2001b)等认为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受层状地层控制的硫化物集合体,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有关,喷流沉淀于海底。

矿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合型的块状硫化物透镜体(>60%硫化物含量),而是不整合型脉状矿体,往往在下部层序中出现。

VMS与VHMS、VAMS并不可以完全等同,VMS强调成因上与同期火山活动机制有关系,并不认为矿体一定赋存在火山岩石中,还可以赋存在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或者沉积层序中。

二、区分SEDEX、VMS、条带状磁铁矿、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形态上相似和产出相伴生的矿石类型应该加以区分。

其中SEDEX矿床和条带状铁矿床会经常与VMS矿床相伴生。

其中SEDEX矿床在产出环境上形成于大陆边缘裂谷环境,而VMS矿床形成于初始裂开岛弧地区;金属矿物成分上前者Pb-Zn ± Ag为主,后者为多金属杂合;最重要的是形成机制的不同,后者为变质的海水携带者金属离子和硫离子,前者为盆地卤水携带者主要的金属离子类型和外来的硫离子(如生物来源的硫和海水中硫酸根的转变)(Lydon, 1995).。

条带状磁铁矿建造也会和VMS矿床相伴生,通常产出在VMS矿床末梢呈大面积分布,由低温热流体中成矿金属卸载形成。

(Gross, 1995).虽然被解释呈大面积的盆地流体作用形成,但是在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相似之处。

(Peter and Goodfellow, 2003).在地表火山环境下产出的浅成热液低温贵金属矿床与VMS矿床有着相同的高级泥化带和叶蜡石化现象。

., Poulsen and Hannington, 1996; SUUtoe et al.,1996;Hannington and Herzig, 2(00).但是VMS矿床成因流体为变质的海水,很少为火山热液。

而浅成低温热夜贵金属矿床的流体多为火山热液或者多种流体的混合。

三、形成环境、机制VMS主要产出于碰撞环境中的拉裂扩张部位(洋-洋,洋-陆碰撞),随着开裂,沉陷,热的软流圈地幔物质挤入地壳基底而导致地壳变薄,从而形成双峰地幔来源的铁镁质火山作用和地壳来源的长英质火山机制。

裂开带中的火山活动就证明了浅部和中部地壳同成因的侵入活动。

造成毗邻火山岩层和沉积岩层中包含的海水的加热和变质。

扩张岛弧环境可以由初始岛弧玄武岩和高硅流纹岩由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岩墙和岩床侵入体辨别。

形成机制:热传递水岩反应导致金属离子的淋滤同时在VMS矿体下部的半整合蚀变带中形成了热液对流体系。

这种长时间的循环体系会把深部的矿物质通过深部渗透性断裂带到海底卸载形成所谓的VMS矿床。

在有些地区也发现了金属矿物质直接来自次火山岩浆的现象。

矿体中金属含量的多少是由反应带中流体的温度,PH值,上升过程中的冷却速率,海底液体的混合数目所决定的。

通过与玄武岩反应形成的流体最高温度为350-400度,通常与CU-Zn矿床伴生,Pb矿少量出现。

如果是与沉积岩和长英质火山碎屑岩反应形成的流体产出Pb+Zn+Cu矿石,通常有较高的(Zn+Pb)/Cu的值。

Au的矿化可以出现在任意一种环境中,主要是受温度,Ph值,As,区域提炼再分配,岩浆成分的加入,沸腾和沉淀机制。

海底的成矿作用使得VMS可以形成大规模类型的矿床。

四、分类:VMS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案,以往的划分依据主要可概括为:容矿岩石、矿石组成或成矿元素组合、大地构造背景等。

如可以基于矿物成分划分为Cu-Pb-Zn三角图划分法,富Au矿床。

也可以基于地质环境划分或者是围岩组成划分。

但是分类方法优劣并存,例如Cu-Pb-Zn三角图划分法很容易使用,但是却没有描述矿床的产出环境和可预测的储量。

按着地质环境划分比按照成分组成划分比较客观,同时对找矿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这里我们通过岩石地层学方法基于在矿形成同时产出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岩层单元为依据进行划分,在Barrie and Hannington (1999)的基础上经行扩展。

经典的Franklin(2005)分类方案:Franklin(2005)根据同时期断裂或主侵入体所围限的岩石地层体系对VMS(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表)类型进行划分,该体系主要依赖于在给定背景下与矿床同时形成的主要火山岩和沉积岩岩石单元组合。

岩石地层分类方案是建立在以岩石组成为基础的Barrine and Hannington(1999)方案之上,并进行扩展。

该分类方案是基于在一个矿区中整个火山岩-沉积岩的旋回或者组合特征上,这个岩石组合的分布可能从数百平方米到20多平方千米之广。

VMS按照岩石层位学可以分为五类1,双峰式铁镁质环境(bimodal-mafic-settings)(eg:Noranda, Urals)初始俯冲裂开的岛弧上环境,多数为熔岩并含有<25%的长英质火山岩。

2,铁镁质环境(mafic settings)., Cypms, Oman)产出于初始岛弧后地区,主要围岩为蛇绿岩和<10%的沉积岩。

3,泥火山-铁镁质环境(pelitc-mafic settings). , Windy Craggy, Besshi)产出于成熟的弧后环境含有相似的泥质岩和玄武岩组成。

4,双峰式长英质环境(bimodal settings)., Skel1efte. Tasmania)形成于俯冲的大陆边缘未成熟弧后地区,30%-70%的长英质火山岩系列5,长英质环境(siliclastic-felsic settigs):俯冲过程形成的成熟的陆缘弧后地区。

主要是陆源的沉积物和火山碎屑物质。

前三种主要矿产种类是Cu+Zn,后两种可以出现Pb。

然后五中亚类中又可以根据主导是熔岩相,火山碎屑相或者沉积相划分出下面的次类。

前三种双峰式铁镁火山岩,铁镁质火山岩,长英质火山岩,泥质岩-铁镁火山岩与洋内俯冲直接相关,对应的事初生的岛弧裂谷环境(1类型)到一个成熟的弧后裂谷环境(2,3类型)。

在太古代绿岩带中,1类型也包含地幔柱环境,3类型包括海山建造和弧后火山机制。

双峰式长英质火山岩(4类型)和硅质碎屑-长英质类型(5类型)主要行成于洋陆边界和陆缘弧后系统环境。

4类型主要行程与初始的俯冲陆缘岛弧环境,5类型行程与成熟后的陆缘弧后盆地环境。

1,2,4中以火山质岩石为主体相而3,5中主要是沉积相岩石。

随后我们把在洋中脊处产出的VMs矿床归入第2类中,因为他们的岩石学和矿产类型特征相似除了(MORB vs. arc-tholeiite-boninite地球化学上特征的差异。

六、不同类型对应的岩石学、构造环境、蚀变类型表 Franklin(2005)VMS划分类型以及蚀变类型对比七、矿体特征一些观察表明矿体的品级和尺寸有以下特点:1,对于所有的矿体类型,Cu和Au的含量都很相似,硅质碎屑-长英质类型除外,其亏损Cu,镁铁质和泥质岩-镁铁质类型轻微富Cu,大量富集金,贫Zn。

2,两种长英质类型的Pb含量比镁铁质类型的Pb含量要高。

(Franklin et al., 1981);3,长英质为主类型的Ag含量较高,尤其是双峰式的长英质岩石类型。

4,火山岩为主的类型通常规模相似,铁镁质类型的较小。

与沉积物相伴生的两类类型通常矿体尺寸较大,硅质碎屑和长英质类型通常是其他类型的两倍。

表 Franklin(2005)VMS矿体特征对比八、VMS形成年代通过表格,可以得出VMS矿床随着年龄分布的变化特征,我们发现古生代的VMs矿床比其他时代的矿体总量总和还要多。

包括(Bathurst. Iberia. Urals. theMount Read and Lachlan belts and the Rudny Altai)总共存在六个主要VMS形成时期(图10)中新生代缺少VMS矿床不是因为这些时代的岩层不容易被保存下来,而是因为海下岛弧相关序列不常见或者未被发现。

每种类型的矿体的含量在不同时代也有变化,例如双峰式铁镁质类型主要产出于太古代和古元古代中,同样也是产出于中新生代。

镁铁质主要分布于古生代以后更年轻的年代和一小部分产出于晚太古代。

泥质岩-铁镁质矿产主要是在中生代,双峰式长英质类型平均分布但是在前寒武分布较少。

相反,双峰式铁镁质岩总是随着时间见见变少,但是镁铁质和泥质岩-镁铁质类型在前寒武序列总是不存在。

这些差异反映了随时间大地构造环境的变化,地球元素的变化。

前寒武纪中双峰式长英质类型和硅质碎屑-长英质类型的缺乏表明,地球早起洋陆构造环境并不是很流行。

总的来说,各种类型VMs的丰度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超级大陆的裂解时间如Rodinia, Pangea, Laurasia, Gondwana等。

九、VMS的成矿模式目前普遍认为VMS是由火山作用所促发的热液系统的产物[2]。

VMS形成的普遍热液模式如下(图):VMS成矿的最主要的6个地质因素包括:a 热源,驱动热对流系统,同时可能提供一些成矿金属;目前绝大多数观点支持次火山侵入岩的热源机制;b高温反应带,演化海水与火山岩和沉积岩的反应导致金属发生淋滤;c同火山期的断裂/裂隙,作为热流体的卸载运移通道;d下盘及上盘蚀变带,由于高温流体-岩石反应而成,包含上升的被加热改造的海水;e 块状硫化物本身,形成于近海洋地壳位置;f 远端产物,反映了热液系统对围岩的改造作用。

图 VMS成矿模式图(Franklin, 2005)金属物质和硫的来源通常有两种来源,一是从底部蚀变带到矿体部位中通过水岩反应提取的物质,变质海水与岩层的反应萃取出岩层中的成矿物质。

二是火山热液中的带来的物质,通过脱挥发分使得带来成矿物质。

地质构造控制:VMS一般多产出在,超级大陆裂解后,形成的大陆再次拼合之前时期。

在洋洋俯冲,洋陆俯冲碰撞的地质环境中,由于俯冲板块后退,热的软流圈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于减薄的地壳之下,形成弧后拉张盆地。

一般形成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根据距离岛弧远近可以有岛弧拉板玄武岩-MORB-碱性玄武岩的演化趋势。

玄武质岩浆的底侵导致上部地壳熔融形成长英质熔浆,进而形成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等次火山岩侵入体。

同时形成大量的断裂构造,这样为海水下渗和热液的循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总得来说,第一次的次火山侵入到弧后盆地中,岩浆上拱,上覆地层形成了大量断裂。

促进了海水下渗,热液循环对流。

这些循环的热液萃取了周围岩层的成矿物质,如在玄武岩中的成矿金属Cu、Co、Au等,在沉积地层中的Pb、Zn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