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块状硫化物矿床

合集下载

第十章矿化期、矿化阶段及矿物的生成顺序详解

第十章矿化期、矿化阶段及矿物的生成顺序详解

方铅矿
毒砂
3.矿物同时形成的标志
1)固溶体出溶结构:固溶体出溶的矿物其接触边缘平滑,无锯
齿状接触边,格状交叉处不加宽;乳浊状结构、叶片状结构、 格状、结状结构
定向乳浊状结构
乳浊状结构
Sph Tet Cp
雪花状结构
格状结构
2)共结边结构:矿物接触边界平直或呈舒缓波状,无相互插入 或溶蚀现象
期,主要形成各种钙、铁、镁、铝的硅酸盐矿物以及氧化
物;石英硫化物期,以形成石英和大量的硫化物为特征
3.确定矿化期的标志 ①对矿床的基础地质进行详细的野外研究,了解矿床形成条件
和矿床产出特点
②典型的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组构特征
如鞍山式石英-磁铁矿矿石产于前寒武系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中 一定的层位中, 具有特征的条带状和皱纹状构造,常见磁铁矿
2.确定矿物世代的标志 1)矿物的形态特征及颗粒性质
黄铁矿的 不同世代
2)矿物共生组合特点
3)晶粒内部结构和典型结构
4)矿物化学组分和物理性质的差异
五、矿物生成顺序表
1.概念: 将野外、室内收集的有关矿床的矿化类型及矿化演化特征
等的实际资料,以简明的图表方式表示
2.矿物生成顺序表的内容 1)矿化期、矿化阶段(如有可附测温资料) 2)主要矿物及其世代 3)各主要矿物含量及其生成顺序 4)主要矿石类型,矿石组构,各矿化阶段标型元素等 3.矿物生成顺序表的编制实例
第十章 矿化期、矿化阶段及矿物的生成顺序
一.矿化期(成矿期) 二.矿化阶段(成矿阶段) 三.矿物的生成顺序 四.矿物的世代
五.矿物生成顺序表
一、矿化期
1. 概念:较长的矿化作用过程, 成矿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条件 差异明显、时间间隔较长

第10章风化矿床

第10章风化矿床
镍储量的80%以上来自风化成矿作用形成的红土型 镍矿,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亚岛的风化镍矿占世界镍金 属储量的70%;
全球有70%的富铁矿石是风化成矿作用形成的 。
第10章风化矿床
二、风化矿床形成条件
风化矿床的形成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 风化作用强烈; ② 风化产物在原地或附近保存(堆积)。
风化矿床的形成是与气候、原岩组分、地形、地质 构造、水文地质以风化作用发生的时间长短等因素密 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原岩组分。
第 十 章
第10章风化矿床
第十章 风化矿床
一、概述 二、风化矿床形成条件 三、风化矿床的类型 四、金属硫化物矿床表生变化及次生富集
第10章风化矿床
一、概述
1.定义 地壳表层(物质),在风化作用(阳光、风、
水、生物)下,发生碎裂和成分变化,在此过程 中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的矿床—风化矿床。
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原岩石及矿石被分解成 三种主要组分:
第10章风化矿床
四、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表生变化及次生富集
各种金属矿床近地表部分在受风化作用时,都会 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生变化。 金属硫化物矿床这种现象尤为明显(硫化物的形 成条件),并且在表生变化过程中,金属大量地富 集(次生富集),提高了矿床的工业价值。
第10章风化矿床
四、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表生变化及次生富集
——原岩中化学性质稳定的矿物 ——风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矿物。 ——可溶性物质
第10章风化矿床
一、概述
2.特点 ① 成矿时代新,多数风化矿床形成于第三纪~ 第四纪。
② 埋藏浅,便于露天开采,矿山生产成本低。
③ 矿体的分布受地形控制,离被风化原岩不远, 呈面形分布,少数沿构造呈线型。

新疆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预测准则与外围找矿预测

新疆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预测准则与外围找矿预测

新疆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预测准则与外围找矿预测牛磊;徐兴旺;洪涛;秦纪华;吴晓贵;肖辉;陈泽粟;刘涛;张美根;李杭;王学海【期刊名称】《新疆地质》【年(卷),期】2022(40)1【摘要】阿舍勒块状硫化物矿床是中国阿尔泰成矿带重要的VMS矿床之一,位于阿尔泰西南缘的阿舍勒火山沉积盆地中。

矿床受倒转紧闭向斜控制,边部发育喷流沉积岩。

矿床上部层状块状铜锌矿体产出于玄武岩与英安质(火山)碎屑岩之间,与下部网脉状通道相矿化(体)构成典型的双层结构。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构建的构造控矿模型与矿床结构模型,结合地层、构造、含矿岩石、矿化、蚀变、重力、电法等找矿标志,归纳了在矿区寻找①位于阿舍勒组第四岩性段顶部的向斜构造区;②出露大量喷流岩的地区;③寻找具强铜锌元素异常和低阻、高重力组合异常特征的地区等找矿预测准则。

预测了主矿体的北侧向斜核部、西侧齐也组下部、北侧齐也组下部和南部向斜核部4个找矿靶区,以期为矿床下一步找矿勘查提供依据。

【总页数】6页(P6-11)【作者】牛磊;徐兴旺;洪涛;秦纪华;吴晓贵;肖辉;陈泽粟;刘涛;张美根;李杭;王学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新疆哈巴河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相关文献】1.阿舍勒铜锌块状硫化物矿床深边部找矿探讨2.新疆阿舍勒铜矿区一号铜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3.新疆阿舍勒铜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试验4.运用正交函数拟合预测新疆阿舍勒地区块状硫化物矿床5.新疆阿舍勒块状铜-锌硫化物矿床的控矿条件和成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祁连清水沟—白柳沟Fe-S和Pb-Zn-Cu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环境探讨

北祁连清水沟—白柳沟Fe-S和Pb-Zn-Cu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环境探讨
裂 谷双 峰式 海相 火 山岩有关 的铜多金 属块 状硫 化物
程度 等 。而任 有祥 等 ( 2 0 0 0 ) 认 为它 可能是 火 山岩组 合与 ” 源” 岩浆 演化 系列 不 同的 关 系 。然 而 , 笔 者 对 这两类 矿 床及 相关 含 矿 岩石 综 合 研究 发 现 , 造 成 成 矿元 素组 合上 的差异 极可 能是 两个 火 山穹 窿所处 的
蓟县 系镜铁 山群 等 。北大 河群 为一套 区域热 动力 变
质火 山岩一 类复 理石 沉积 岩系 , 主 体 出露在 祁 连 山西
部, 长石 石 英 黑 云母 片 岩 S m— Nd等 时 线 年 龄 为 1 9 8 0 - _ 2 - 0 . 2 7 Ma ( 毛景文等 , 2 0 0 3 ) ; 长 城 系 朱 龙 关
柳 沟西 山梁 、 下柳 沟 、 弯 阳河 、 下沟、 白柳 沟 、 郭 米寺 、
尕 大阪及 香 子沟 等 1 2个矿 床 ( 点) 构成 , 严 格受 郭米 寺一 白柳 沟和 石 头 沟一 香 子 沟两 个火 山穹 窿构 造 控制 ( 图1 ) 。这 两个 火 山穹 窿被俯 冲杂 岩带 分 割 成南 北 两个 火 山穹 窿构造 。其 位 于俯 冲杂岩 带偏 南位 置 的 石 头沟一 香 子 沟穹 窿 以香 子 沟 硫 铁 矿 ( F e — S ) 床 为 代
C u型块 状 硫 化 物 矿 床 。这 两 类 矿 床 除受 所 在 火 山 岩 陆 壳 幔 源 区 的 部 分 熔 融 程 度 和 火 山 作 用 旋 回性 不 同影 响 外 , 主 要 受 产 生 构 造 位 置 和 火 山 岩 浆 源 区物 性 条 件 所 控 制 。其 中 产 F e — s型 矿 床 的 石 头 沟 一 香子 沟穹窿火 山作用 , 相 对 形 成 于 近 裂 谷 扩 张 中心 的 深 海 环 境 , 以低 Kz 0 钙 碱 性 的拉 斑 玄 武 质 或 英 安 质 下 地 壳 为 物 源 区环 境 ; 郭 米 寺一 白柳 沟 穹窿的 P b — Z n - C u型火 山作 用形 成 于 远 离 扩 张 中 心 的 陆 缘 弧 环 境 , 源 区为 一 种 由地 幔 源 和 壳 源 共 同 构 成 的混 合 源 。 在矿床成因类型方面 , 前 者 近似 塞 浦 路 斯 的铜 黄铁 矿 , 后 者 为 较 典 型 的 日本 黑 矿 型 。 关键词 : 块状硫化物矿床 ; 成矿构造环境和源区条件 ; 北 祁 连

第十章 地球的资源

第十章  地球的资源

仔细阅读下列地质图,并回答以下问题:⑴指出断层、褶皱、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及花岗岩体等各地质体或构造现象形成的先后顺序。

(5分)从早到晚为褶皱--角度不整合--花岗岩体--断层—平行不整合。

⑵确定花岗岩体、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4分)花岗岩体:J后,K前;角度不整合:P后,J前。

2⑶确定褶皱、断层的形成时代。

(4分)前。

褶皱:P后,J前;断层:岩体形成后(J后),K225°花岗岩变质带断层地层产状Z Z O1O1O 2O3CP P O 3CC CC O 3O 3P KO 3Eγγ40°40°45°40°25°35°40°012km⑴判断断层的性质及形成时代。

逆断层;形成时代为P之后,K 之前。

⑵判断褶皱基本类型、构成核部和翼部的地层,以及褶皱的形成时代。

褶皱基本类型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核部地层由中奥陶统(O 3)组成,翼部由石炭系(C)和二叠系(P))组成;向斜核部由二叠系(P)组成,翼部由石炭系(C)和中奥陶统(O 3)组成。

它们的形成时代为P之后,K之前。

⑶说明变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及形成时代。

接触变质作用;其成因为花岗质岩浆侵入到围岩中,围岩受到烘烤而变质;形成时代为P之后,K之前。

⑷说明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类型、涉及的主要地层及其形成时代。

1)震旦系(Z)与奥陶系(O)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形成时代为Z之后,O之前;2)奥陶系(O)与石炭系(C)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形成时代为O之后,C之前;3)二叠系(P)与白垩系(K)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形成时代为P之后,K之前。

⑴分析断层①、②的性质,并说明理由;它们构成何种断层组合?断层①:上盘向斜核部变宽,属于下降盘,故断层①为正断层。

断层②:下盘背斜核部变宽,属于上升盘,即上盘相对下降,故断层②也是正断层。

它们构成的断层组合是地堑。

⑵分析图区内的构造发展史。

地层沉积,沉积间断,形成S、C之间平行不整合;发生褶皱,形成背斜与向斜,岩体侵入,断层作用;下降接受沉积,形成J、K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岩体和老地层之上。

矿床的成因分类

矿床的成因分类

矿床成因分类方案I.岩浆矿床
一、岩浆分结矿床
二、残浆贯入矿床
三、岩浆熔离矿床
四、岩浆爆发矿床
五、岩浆喷溢矿床
II.伟晶岩矿床
III.热液矿床
一、矽卡岩型矿床
二、斑(玢)岩型矿床
三、高中温热液脉型矿床
四、低温热液矿床
IV.热水喷流矿床
一、火山成因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
二、沉积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SMS)
V.风化矿床
一、残积和坡积矿床
二、残余矿床
三、淋积矿床
VI.沉积矿床
一、机械沉积矿床
二、蒸发沉积矿床
三、胶体化学沉积矿床
四、生物化学沉积矿床
Ⅶ.可燃性有机(岩)矿床
Ⅷ. 变质矿床。

东秦岭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的开题报告

东秦岭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的开题报告

东秦岭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
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岭南铜铅锌多金属矿集中分布于东秦岭、南黔东南部及云南三省交
界地带,具有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是中国重要的非铁金属矿床区之一。

其中,东秦岭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
矿床之一,对于揭示东秦岭矿床区的矿产资源特征和成矿规律、推动矿
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拟采用综合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等方法,对二郎坪群中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模
式和成矿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区域地质背景和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区域成矿作用的
总体特征和规律。

(二)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包括矿床围岩和成矿岩体的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解释
和分析。

(三)矿床矿物学特征和矿物学成分的分析,以及矿石物理性质和
选矿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四)岩石成因和矿床成因模式的探讨,依据矿物学、地球化学和
地质特征,结合区域成矿作用的特点,进一步探讨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
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

三、工作进度和计划
目前,本文已经完成了二郎坪群中中、大规模硫化物矿床地质调查
和样品采集工作,并完成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
分析工作。

接下来,将开展矿物学和选矿性质的测试和研究,并进一步
探讨矿床的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

预计在一个月内完成本文的研究工作,并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和提交。

12第十二章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

12第十二章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

• 火山块状硫化物矿床 (VMS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or VHMS Volcanic Hosted Massive Sulfide)赋存在 火山岩中,但其成矿物质不一定是来源 于火山岩。此类矿床也是一类热液矿 床,其特征在许多方面与Sedex型矿床有 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二者常常 有过渡关系。
Dj ua lT ra ns fo rm
Ne w
Ire la nd
ODP ODPLeg Leg 193 193site site
Bis Sou t ma rck h Pla te 4ºS
148ºE 150ºE
Tr We an iti sf n or m 152ºE
New Britain
100 km Neovolcanic zones Fault Scarps
资源地质学(Resourses Geology)
资源地质学(Resourses Geology)
型矿床的主要类型 Ⅲ. VHMS VHMS型矿床的主要类型
1. 海相 VHMS 矿床
�黑矿型(Kuroko-type VHMS deposits) �黄矿型 (Yellow-type VHMS deposit ) � 塞普鲁斯型 (Cyprus-type VHMS deposits ) � 别子型(Beizi -type VHMS deposits) Beizi-type
Ⅱ. 成矿地质背景
资源地质学(Resourses Geology)
• 弧后盆地 Back arc basin • 大洋中脊 Mid ocean ridge
•Sediment-starved mid-ocean ridges •Sedimented mid-ocean ridg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海热卤水成矿
• 1964年发现; • 高热卤水+金属软泥; • 已发现13个卤水池,最大者Atlantis II 温度60C, 盐度26%; • Atlantis II厚20m,面积50Km2; • 微细薄层氧化物、硅酸盐、硫化物、碳酸盐; 金属含量高; • 与裂谷作用有关。 • -类似VMS
热卤水成矿作用(2)
5)围岩蚀变: 类型:SI 化、 SER 化、 CHL 化、泥化。 蒙脱石—沸石带(矿体上盘外带) 分带: (外) SER-CHL-PY 带(矿体上盘内带) SER-CHL-Q 带(矿体内) (内) SI 化带(矿体下盘) 6)矿石分带: 自上而下:硅质泥岩(原层 HM+MN 矿)+硅质铁矿 -----------(重晶石带) 黑矿: SPH+GN+重晶石 黄矿: PY+CP 硅矿: CP+PY+Q 石膏矿: 石膏+硬石膏
2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 的研究历史
①60年代(1966),在非洲与阿拉伯半岛间经缓慢扩张形成的 红海海缘,发现规模巨大的多金属矿床(约1亿吨)和金 属热卤水,激发起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研究的兴趣。 ②地球物理学家推测海水通过洋壳发生热对流循环活动。 ③70年代(1977),在大西洋的TAG热液区发现了海底热泉和 低温热液矿床,随之在Galapagos扩张中心亦发现海底热 泉和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生物群。
④美国 美国以Rona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在大西洋取得一定突破后, 美国 迅速组织人马开展太平洋(13 0 S~210N)和大西洋脊 (260S~300N)海底调查。 法国IFREMER机构科学家迅速占领中太平洋和中大西洋部 法国 分海域,并进军西南太平洋,且取得重大进展。 德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后来居上,与法、日科学家一道在 德国 西南太平洋岛弧和岛弧盆地发现了具重大意义的海底热 液活动和硫化物矿床。 日本以Urabe 为首的科学家有西南太平洋站稳脚跟并取得 日本 突破后,立即向另一科学至高点-东太平洋快速扩张脊 进军,1995年发现了全球最大的热液云团 (hydrothermal Plume),1996年又发现正在活动的黑烟 阁式块状硫化物矿床。
SubSub-seafloor replacement models
cross cutting replacement pipes stratiform replacement of permeable volcaniclastic units
“黑矿”型VMS矿床 黑矿” 矿床
1)矿区岩石 矿区岩石: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角 矿区岩石 砾岩)+沉积岩。 火山熔岩:绿色凝灰岩、矿床产于其中。 火山熔岩 近矿岩石: 近矿岩石 (1)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次有斑 状次火山岩的侵入岩和角砾岩; (2)沉积岩:含Fe 、Mn的炭质、石墨质泥 岩和页岩。
二、块状硫化物矿床 块状硫化物矿床
(一)VMS型(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型 与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1、诺兰达型; 2、黑矿型; 、黑矿型; 3、塞浦路斯型; 4、别子型。 (二)SEDEX型(SMS型)(沉积岩中的块状硫化 型 型
物矿床) 物矿床)
1、沙利文型 、 2、银矿山型
1 意义:
①这种作用产生了具重要经济意义的金属矿床; ②这种作用对水圈和生物圈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地学重大研 究前缘之一; ③地球深部的物质和热液约有80%是通过热液活动在洋脊排放 的,因此,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成为监测全球性物质和热量流的重 要窗口,是研究全球热状态和物质化学平衡的重要途径。 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生存与繁衍,已成为海洋学家和生物学 家的重大研究课题。 ⑤既可为古代矿床成因提供不可估价的成因信息,又可丰富 和更新我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成矿理论。 ⑥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在占海底不到1%的地段,已发现百 余个金属矿床的热液区,海洋已成为各大国争夺资源的主战场。
(4)热液流体对流循环
A.单途径循环: A.单途径循环: 单途径循环
过去普通认为,深处高热岩浆加热驱动海水, 形成单途径循环(Single-pass circulation)热液 流体,其与围岩反应并从中萃取成矿物质,形 成的热流体上升、排泄、形成块状MS矿床和 黑烟囱。
B.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型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型: 在高位岩浆侵入体中,确实存在高温高盐度流体 包裹体。因此,Bischoff and Roserbauer提出了 双扩散对流循环模型,即:
海底热液系统是由两个垂向上分离的对流环胞构 成,下部为热卤水层,加热并驱动上部冷的海水循环 胞,卤水层因高热和高盐度可作为稳定介质,并通过 其与海水层界面进行热和物质(盐和金属组分)扩散。
C.“密度窗”模型: C. 密度窗”模型: 密度窗
认为热卤水的性状类似于壳下玄武岩浆。在稳定 条件下,因其密度较大,而稳定地处在上部低盐低温 海水单元之下。岩浆或构造事件,可扰乱卤水与海水 的双扩散状态,海水向卤水注入势必导致卤水密度降 低而出现重力不稳定性,从而穿过“密度窗”向上运 移并与循环海水混合,形成较高盐度富含金属物质的 热液流体。
(一)VMS型(与火山岩有关 型
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VMS)
vs
VolcanicVolcanic-Hosted Massive S、长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有关,形成于火山活动 间歇期; (2)呈整合或不整合型。整合型呈层状、似层状,具“双层结构” 特征; (3)分带(下→上;中心→外测):Cu→Zn → Pb; (4)常形成富Fe(Mn)的硅质岩-喷流岩; (5)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下盘见明显分带。 (6)典型代表:日本黑矿。
我国在前处海洋调查船也正式下水,参与争夺,但乞今 我国 仅开展海底Fe、Mn结核研究,尚未开展海底热液成矿 作用研究。
3 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
3-1 热卤水成矿作用
A-红海热卤水成矿-类似VMS B-Salton海热卤水成矿-类似SEDEX
3-2 现代洋底热水喷流成矿作用-黑烟囱
3-1 热卤水成矿作用(1)
VolcanicVolcanic-Hos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Over 700 VHMS deposits have been recorded worldworld-wide Range in size from less than 100,000 tonnes to over 300,000,000 tonnes Most of the top 50 deposits* are from 7 major VHMS districts
• 1976年发现于东太平洋扩张中心; • 温度<13C-405C的热水喷口; • 1979年发现黑烟囱-由浅金属、贵金属硫化物 +硫酸盐组成; •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也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和 地中海。 • 构造环境多样; • 规模较大。
现代洋底热液作用特征
(1)构造背景及类型; (2)热液的化学性质; (3)热液的物理性质; (4)现代海底硫化物矿床(海底硫化物矿 床)特征。 P136-138
by 1983, 50 sites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sea-floor mineralisation) by 1993, 140 sites by 2002, 217 sites by 2005, >300 sites (>100 high-T venting & polymetallic sulfide deposits) Until now, < 1% of seafloor explored in detail
2)矿体产状 矿体产状:多呈层状,其下有一些网脉型矿石。 矿体产状 3)矿石矿物 矿石矿物:矿物种类多,主要为硫化物:富含 矿石矿物 Pb、Zn、铜较少。 硫化物: Py+Sph+Gn+Cp+斑铜Bn+黝铜矿; Ag-Au矿: 银金矿、自然银; 硫酸盐: 石膏、硬石膏、重晶石; 氧化物、硅酸盐:Hm。 4)矿石构造:块状、浸染状、纹层状、角砾状。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
(2)成矿物质来源 )
流体与热液: 成矿流体:海水。 热源:洋壳内的岩浆房或结晶的岩浆地质体。 金属物质: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物质主体 源自含矿火山岩系(洋壳玄武岩)及其下伏基 底物质,是由循环的热液从中淋滤出来的。
(3)流体通道与盖层 )
• 流体通道:高孔隙度的熔岩、断裂。 流体通道: • 盖层:不渗透层:沉积物、块状熔岩等。 盖层:
(上)
(下)
7)成矿环境(构 造): 与熔岩 穹丘密切相关: 黑矿穹丘的一 侧或穹丘之间 的洼地中。
4 现代海底重要硫化物矿床
产出构造环境:
大洋中脊; 洋内弧后盆地(弧间盆地),如Lau盆地型; 陆内弧后,如Okinawa海槽型 陆内裂谷(板内火山活动中心),如红海 Atlantis II海渊型。
矿床分类:
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矿床(VHMS); 以沉积岩容矿岩石的矿床(SEDEX)。
(1)成矿地质背景 )
-Salton海热卤水成矿
• • • • • 与裂谷作用有关; -类似SEDEX;水深3Km; 高温达360C,盐度25-30%;体积11.6Km3; 硫化物和金属含量高,聚集于卤水排泄口附近; 热卤水已大气降水为主,物质主要来自浅部岩石,部 分来自深部岩浆。硫来自沉积物中蒸发岩。
3-2 现代洋底热水喷流成矿作用
*(based on tonnes of contained Cu + Zn + Pb metal)
Genetic Models
Seafloor deposition
seafloor exhalative systems zone refining in mounds metalliferous sediment (exhali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