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燕饥,赵将伐之

合集下载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

《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译文《赵且伐燕》原文和翻译012赵且伐燕【原文】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①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②,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①拑:同钳。

②雨:亦有版本作“涌”。

指吐。

【译文】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又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日不吐,明日不吐,就有死蚌。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有死鹬。

’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毫不费力就把鹬鸟和河蚌都抓住了。

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赵惠文王说:“好。

”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2、《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齐欲伐魏。

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qūn)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

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孟子与齐燕战争

孟子与齐燕战争

孟子与齐燕战争——兼论《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杨华战国中后期,燕王哙因禅让王位于相国子之而引起国内大乱,邻邦齐国趁机伐燕,导致一场更大的灾难。

此时客居齐国的孟子是否身与其事?他在这一事件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战国史、诸子学上的一大公案,自东汉赵岐注以来,就有不同说法。

不用说《孟子》与《史记》《国策》等记载相互凿枘,就是《孟子》七篇内部也矛盾重重。

本文试图运用传世文本和地下出土文献会校之法,来解析孟子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并由此引申出关于诸子文本研究的一点方法论探讨。

一孟子学说,以性善论立本,贵仁义,重王道,而齐之伐燕,本质上说来是一场趁火打劫的兼并战争,他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反对这场战争:第一,这与孟子的“四端”之说相违。

“怵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是他政治理想之重要一环1,燕国“大乱,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比“孺子将入于井”更值得同情,他似乎不应当支持趁火打劫的伐燕主张。

第二,这与他宣扬禅让、尊贤任能的政治主张相违。

禅让运动为战国中期一大风尚,儒墨各家均竭力鼓噪,各国间或付诸实践,如秦孝公欲禅让商鞅、魏惠王欲禅让惠施、公孙衍游说张仪使魏王让位于仪2,等等,在此种形势下,燕王哙的让国算不得突兀。

孟子向来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仁者在职”3,他以“祖述尧舜”为己任,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4对于燕王哙的主动禅位,应当大加赞赏,何以又反对呢?第三,孟子的仁政理想以反对兼并战争为特色。

对此一问题,他言论极多,如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孟子斥之为“不仁”5;他对那些“约与国,战必克”、“善为阵”、“善为战”的人大加谴责,力主“善战者服上刑”6。

那么,他有什么理由支持齐国伐燕呢?所以,不少后儒便针对《孟子》与《史记》《国策》诸文献的矛盾之处,极力为“亚圣”辩护,称孟子并未有劝齐宣王伐燕之事。

元人吴师道针对《史记·燕召公世家》的相关记载,抱怨说:“此当时所谓孟子劝齐伐燕者也,使无《孟子》之书,则人将此言之信乎!要之圣贤决无是事也,推此则凡后世之诬罔圣贤而无征者可知。

伐燕文言文翻译

伐燕文言文翻译

原文:燕之君,昏庸无道,政乱国衰,民不聊生。

吾闻之,王者以仁为本,以德为基。

燕君不仁不德,故吾将兴师伐之,以正天下,以安百姓。

吾乃大汉天子,受天命而立,君临四海,抚有万邦。

燕者,吾之藩国,虽远在东北,然亦属我大汉之疆土。

燕君若顺天命,修德政,吾将嘉其功,厚其禄。

若逆天命,行暴政,吾将兴师问罪,以彰天威。

今燕君荒淫无度,沉湎酒色,不恤国事,不怜百姓。

使者数至,燕君不以为意,反加罪于使者。

此乃无道之极,天怒人怨。

吾不忍见生灵涂炭,故兴师讨之。

吾师出有名,义无反顾。

吾将以正义之师,讨伐无道之君,以安天下,以慰苍生。

吾令将士,务必要斩首燕君,以绝后患。

燕之百姓,若能归顺大汉,吾将予以安抚,免其苛政,使安居乐业。

燕之地,虽辽阔千里,然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燕君之将,皆为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燕君之兵,皆为饥寒交迫之民,心无斗志。

吾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燕之亡,指日可待。

吾闻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然燕君之罪,已至于极,吾不得不兴师。

望吾将士,齐心协力,共灭燕国,以彰显大汉之威,以慰天下之望。

今燕君已闻风丧胆,吾军已至燕境。

燕之将士,若能悔过自新,弃暗投明,吾当赦免其罪,录其功。

若执迷不悟,顽抗到底,吾将挥师进击,不留余地。

燕之百姓,勿忧。

吾军到,燕国将不复存在。

大汉之威,将照耀燕土。

燕之贤士,宜速归顺,共谋大汉之繁荣昌盛。

燕君若能悔罪,亦不失为忠臣。

若终不改悔,必将自食其果。

吾望燕之君臣,深思吾言,速作决断。

若能归顺大汉,吾将不吝赐予荣华富贵。

若顽抗到底,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吾军已至,时不我待,燕之君臣,宜速决断。

翻译:燕国的国君,昏庸无道,政治混乱国家衰败,百姓生活困苦。

我听说,君王应以仁爱为根本,以道德为基石。

燕国的国君既无仁爱又无道德,所以我将出兵讨伐他,以端正天下,以安抚百姓。

我是大汉的天子,受天命而立,统治四海,拥有万邦。

燕国虽然远在东北,但也属于我大汉的疆土。

如果燕国的国君顺应天命,修养德政,我将奖赏他的功绩,增加他的俸禄。

燕饥赵将伐之文言文翻译

燕饥赵将伐之文言文翻译

燕饥赵将伐之文言文翻译
燕国遭到荒年,赵国准备乘机攻打燕国。

楚国使者将到赵国,经过魏国,去会见赵恢,赵恢说:消除灾祸,使灾祸不发生,这比救灾祸要容易。

伍子胥规劝吴王,宫之奇规劝虞君,吴王和虞君都不听,这是救灾’而未能消祸’。

烛之武说服秦国不攻打郑国,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国的君王不攻打赵国,因而受赏,这是做到了消祸’。

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应该想办法去消祸’,先要消除灾祸使它不发生。

现在,与其以百金送您,还不如以好言送您。

您如果听我的话去规劝赵王,说:从前吴国进攻齐国,是因为齐国遭饥荒,进攻齐国未必能取胜,可弱越趁吴国疲惫之时,打败了吴国而称霸。

现在,大王进攻燕国,也是因为燕国遭饥荒,进攻燕国未必能取胜,而强秦将趁赵国进攻燕国的机会,出兵进攻赵国西部边境,这是让弱赵处在以往强吴的地位,而使强秦处在以往弱越的地位,秦国将像弱越打败强吴那样灭掉赵国而称霸于诸侯。

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


楚国使者就用赵恢这一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很高兴,于是停止进攻燕国。

燕昭王知道此事后,就把土地封给了赵恢。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外单篇分类训练第一类人物轶事(12年6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亮以微①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咨.觎②。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着勋于竹帛③也。

”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④刍狗⑤之有名也。

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

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⑥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节选自《三国志答杜微书》,有删改)【注释】①微: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

②觎(g。

:遇见、看见。

③竹帛:指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册。

④土龙:古代用来求雨的土制的龙。

⑤刍狗:古代供祭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

这里用土龙刍狗比喻曹丕的有名无实。

⑥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亮以微不闻人语. ()(2)服闻掩行()(3)无缘咨觎()(4)不劳而天下定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 分)()A .欲斗君因天顺民吾与徐公孰美B .以隆季兴之功去以六月息者也C.以待其挫日喜洋洋者也D .然后伐之然后能自强也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4.选文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形象?(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日: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日:“君子用人如器③,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 ④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战国策原文: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详细翻译: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变成死蚌。

’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变成死鹬。

’它们两个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让老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会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夫。

所以希望大王您能够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这段故事以生动的寓言形式展现了苏代的智慧和谋略。

他巧妙地借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形象地指出了赵国攻打燕国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当时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战争频繁。

赵国和燕国之间的争斗,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使两国的国力消耗,民众受苦,还可能给其他强国如秦国以可乘之机,从而使两国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苏代能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并以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向赵惠王阐述其中的利害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他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

而赵惠王能够听取苏代的建议,停止攻打燕国的计划,也显示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明智和善于纳谏。

他能够认识到战争的潜在风险,及时调整策略,避免了可能带来的损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在处理问题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

其次,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那些有见识、有智慧的人的看法,这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燕王喜伐赵》(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日:“赵民其壮者皆死于f小,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日:“何如?”对日:“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王日:“吾以倍攻之,可乎?”日:“不可。

”日:“以三,可乎?”日:“不可。

”王大怒。

本有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

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部,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

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

语日:'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

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甚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

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谚日:'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

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

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

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

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

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

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胡而不去。

或谓之日:'可以去。

'柳下惠日:'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此寡人之愚意也。

敬以书谒之。

”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B.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C.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D.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日/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平指“长平之战”,这是秦、赵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纸上谈兵的典故就出自此战赵军主将赵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燕饥,赵将伐之
发生饥荒

经过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
容易 祸患,灾难
“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
赏识
去除
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无
听从
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
:‘
疲惫 称霸
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犯错误) (交换) (祸患,灾难) (听从) (有余) (处在)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过魏,见赵恢 (2)易于救患 (3)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 (4)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5)愿王之熟计之也 (6)赵王大说
(经过) (容易) (去除) (称霸) (仔细) (同“悦”,高兴)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谋臣首先要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即使发生灾祸,也需要想尽办法去补救 。
8.赵恢是如何帮助楚国使者说服赵王放弃攻打燕国的?
赵恢用史实来类比,借古讽今,用历史经验启迪赵王,使赵王牢记前车之 鉴,从而放弃攻打燕国的计划。
【译文】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乘机攻打它。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 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这比 灾祸发生后再去解救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 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谋臣们都想方 设法防患于未然,消除灾祸使它不会发生。现在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 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 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 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现在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
【解析】例句:表转折;A.表并列;B.表递进;C.表修饰;D.表转折。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
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这比灾祸发生后再去解救要容易得多。
(2)燕昭王闻之,乃封之以地。
燕昭王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土地封赏给这位楚国的使者。
7.赵恢认为谋臣应该如何解决祸患?
我看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 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现在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 利地位以称霸一方啊。希望大王认真思量这件事。’” 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 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燕昭王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土地封赏给这位楚国的 使者。
A.楚使将军之燕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烛之武、 张孟谈受大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C.赵王大说,乃止
止有剩骨
D.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益州疲弊只;D.疲惫。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楚使将军之燕 今王之伐燕也
B.使者乃以说赵王 天子乃按辔徐行
强大
。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
处在
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
仔细
也。愿王之熟计之也。’”
同“悦”,高兴

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说,乃止。燕昭王闻之,乃封之以
停止
地。
(选自《战国策》)
【词语溯源,回归教材】 1.解释课内加点的词。 (1)人恒过 (2)以大易小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安陵君不听寡人 (5)赏赐百千强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乃封之以地
不以物喜
D.亦为其饥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解析】A.动词,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于是;C.把/因 为;D.因为/为了。
5.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而弱越乘其弊以霸 A.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C.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D.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