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高清全本,书法理论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高清全本,书
法理论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公认为是写字技法深入浅出解密的书法理论名篇,于其他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王羲之的笔势论中笔法技法更广泛更系统,是书法家必须学习的书法专著,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以及所有学习书法的人员,王羲之的笔势意味都会被融入到书法中去,达到古人书法艺术的深度。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学习书法者务必研读,后面有译文,方便大家理解。
房弘毅的书法那也是独具特色的,搭配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书法名著,完美的和谐统一在一起,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不可多的的书法理论专著。
话题: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与孙过庭的《书谱》,哪个会更好?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有很多,我会持续分享,敬请关注!
学习书法从学习《宗少林实用钢笔字》开始,我们的教程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系统并全面的讲解和演示,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
欢迎大家点赞.分享.评论.关注,转发,收藏,让我们一起来提高写字水平而努力吧!。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原文译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
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筆勢論⼗⼆章》告汝⼦敬:吾察汝書性過⼈,仍未閑規矩。
⽗不親教,⾃古有之。
今述《筆勢論》⼀篇,⼀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猶有⼗⼆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可迷⼈。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本及《筆勢論》⼀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知諸友。
窮研篆籀,功省⽽易成,纂集精專,形彰⽽勢顯。
存意學者,兩⽉可⾒其功;無靈性者,百⽇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秘之,世有名譽。
筆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
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之,吾詐雲失矣,蓋⾃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夫紙者陣也,筆者⼑矟也,墨者兵甲也,⽔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也⼊者號令也。
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旆者斬斫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遍正腳⼿,⼆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澀,不可便休,兩⾏三⾏,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啟⼼章第⼆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整,前後⿑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
昔宋翼(乃鐘繇弟⼦)。
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繇,即潛⼼改跡。
每作⼀波,常三過折;每作⼀,常隱鋒⽽為之;每作⼀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如百鈞之弩發;每作⼀點,如危峰之墜⽯;,屈折如鋼鉤;每作⼀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放縱,如⾜⾏之趨驟,伏如驚蛇之透⽔,激楚浪以成⽂。
似虯⿓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基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空妙密,頃刻浮沈,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稱⼼;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王羲之《笔势论》,揭秘书写技法书论名篇,共十二章72贴,全了!

王羲之《笔势论》,揭秘书写技法书论名篇,共十二章72
贴,全了!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共72贴,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理论,应该能为我们学习书法时突破困境有帮助。
创临章第一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释文:纸张如同战阵一样,毛笔如同刀槊等兵器,墨如同盔甲一样,水与砚如同城池般,运笔的方法就如同将军,结构如同计谋与策略,从运笔中可知顺利艰难,笔锋的出入无不应节听令,用笔的一曲一折,如同挥刀砍杀,一点一画,错落分明。
写一个飞戈,如同斩截斫断,豪放纵肆之处,愈见峻快锋利,着笔含蓄,滋润调和,顿笔的芒角处实际是写捺一波三折的浓缩。
开始临摹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帖的形势。
第一遍搭好架子把字写的端正,第二遍少许得到帖中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稍微有点像帖,第四遍加以滋润,第五遍再加上抽毫跳跃,往来映带。
如果临写生涩,不能就此停下来,两行三行,临写只求写得流利劲健,不要算计临了多少遍。
因为熟才能生巧。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钩,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房弘毅《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房弘毅《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王羲之的《笔势论》

王羲之的《笔势论》羲之告子敬曰:“吾察汝書性過人,乃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
略修《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總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其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衆,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踨,難爲體制;揚波騰氣之迹,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必勿播于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知友。
窮研篆籀,省功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
有意學之者,兩月即見其功;大無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者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錄。
吾作此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矛肖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也、斬斫也;放縱者,快樂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澁,筆下不滑,不可便休,三行兩行,一度創臨,惟須筆滑,不得計其遍數。
◎啟心章第二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
振動則筋脉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乃鍾繇弟子)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爲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然,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龍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秘,頃刻沈浮,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
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
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1] 闲:通“娴”。
娴熟。
[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
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4] 指归:主旨。
[5]舛(chuǎn)谬(miù):亦作“舛缪”。
差错;错误。
[6] 撮(cuō):抓。
要实:要领;实质。
[7] 便(biàn)宜:合宜。
[8] 臻(zhēn):达到。
[9] 悬针垂露:竖画的不同写法。
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
[10] 扬波腾气之势: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
[11]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
堪:能,可以,足以。
[12] 《乐毅论》:小楷。
书于永和四年(348)。
列为羲之正书第一。
[13] 篆籀:指大篆。
[14]纂(zuǎn)集精专: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
[15]形彰而势显: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
[16]笔削:指著述。
[17] 克:能够。
[18]覃(yǎn)思:深思。
[19]“初成之时”等五句: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
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
观夫致一书、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过庭质疑“与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
若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告诉你子敬: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有之。
今撰述《笔势论》一篇,开启你的悟性。
《笔势论》谈到书法的字势,总共有十二章,每章各有主旨,围绕各个主旨,品定正确的,详明差错的,抓住主要的、核心的,写下合宜的、明白的。
有时,形体变化的地,笔势字势变化也多,但很少见到能够探到根本;圆转的笔势用得多,但认识不到它的本源。
悬针垂露之竖,较难领略它的的格调;一波三折的捺,生气波动却足可迷人。
因此,辨析其所以如此的道理,就能治好如入膏肓的病笔。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送给你藏好它,勿使流播于外,封好藏好,不可让朋友看到。
若深入研究篆籀,用功虽少但容易成就。
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就能建立。
留意学习的人,两个月可见其功;不大聪明的人,百日亦知其本。
这篇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好藏好,一生享有名誉。
书法著作久已有之,罕有奇妙之论,终于能够有成,是精研深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才形成本文论点。
文章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想求见一下,我诈称文章丢失了,其实是自己藏起来,放在更加隐秘的地,这不能随便给人看啊。
创临章第一【记】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shuò)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1],点画者磊落也[2],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3],放纵者快利也[4],著笔者调和也[5],顿角者蹙(cù)捺也[6]。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7],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8],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9]。
如其生涩[10],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11],不得计其遍数也。
【注】[1] “夫纸者阵也”等十句:这十句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
其中,“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略有出入。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为“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
”[2]磊落:错落、圆转、俊伟。
[3]戈旆:以戈喻钩,以旆喻撇。
斩斫(zhuó):以斩斫喻钩撇之势。
[4] 放纵:指向右、向左的挑,例如策(短横)、啄(短撇)。
快利:以快利喻策、啄之势。
[5]著笔:即行笔。
[6]顿角:指顿笔调锋出现的笔触。
蹙(cù)捺:短捺。
蹙:局促。
[7]正脚手:指执笔的法与书写的姿势。
[8] 似:继承。
[9]抽拔:指空中运笔。
抽,拔出。
拔:拔起,拔出。
[10] 生涩:指行笔厚重使线条富有生涩感。
这是毛笔在两股反向力量的作用下欲快又不能快的行笔。
蔡邕云:“涩势,在于紧駃(jué)战行之法。
”(见《九势》)[11] 创:开始。
滑健:流畅刚健。
【译】书法的纸,好比是阵地。
笔,好比是刀槊。
墨,好比是盔甲。
砚,好比是城池。
本领,好比是主帅。
心意,好比是副将。
结构,好比是谋略。
举笔,好比是吉凶。
行笔,好比是号令。
转折,好比是杀戮。
其中,点画错落、圆转、俊伟。
钩撇神骏斩斫,策(短横)啄(短撇)快捷犀利,行笔时调和笔锋,顿笔出锋成短捺。
开始学书之时,不可能穷尽字的形势,可一遍一遍学习:第一遍注意执笔的法和书写的姿势;第二遍稍稍把握字的形势;第三遍稍稍继承字的根本;第四遍加强笔墨的遒润饱满;第五遍再加强行笔的空中之势。
至于生涩的行笔,不可以就此停滞。
写两行、三行的字,在开始临写时就须流畅刚健,不得以计算遍数学习。
启心章第二【记】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常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1]。
状如惊蛇之透水[2],激楚浪以成文[3]。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4],此乃飞空妙密[5]。
顷刻浮(chén)[6],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胜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注】[1]“欲学书之法”等三十七句:这三十七句与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
[2] 透水:跳水。
[3] 楚浪:指整齐的涟漪。
[4] 摆拨:指运笔的气势。
掣电:闪电。
[5] 妙密:邈远细密。
[6]浮(chén):即浮沉。
指空中、纸面的运动。
【译】将要学习书书,先专心磨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律动、使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如果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正,前后齐平,便不叫书法,只不过得到些点画而已。
从前有位叫宋翼的人,常常写成这个样子。
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于是呵斥他。
于是三年不敢见钟繇,即潜心改变旧习。
后来每作一捺,常一波三折;每作一撇,常藏锋之后再出锋;每作一横,壮阔高远如列阵排云;每作一斜钩,笔力雄健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厚重如高峰坠;每作一趯,峻峭如曲折钢钩;每作一竖,强韧如万岁枯藤;每作一策、啄,劲捷如举步快走。
从笔画的形势来看,其状如惊蛇跳入水中,激起了整齐的涟漪。
又似虬龙蜿蜒,称说其曲线的美妙。
或若鸾凤飞翔,申言其飞动的勇气。
运笔中气势像惊雷闪电,这是空中笔法的邈远细密。
顷刻间的空中、纸面运动,其实是精神统摄,故能听到毛笔与纸乃至于心脏跳动时的铿锵之声,这就启发了审美心胸的愉悦。
于是,能使心智昏迷的人渐渐体会心灵之美,知识渊博的人境界上更加开朗。
视形章第三【记】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视形象体[1],变貌犹同[2],逐势瞻颜,高低有趣[3]。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4];播布研精,调和笔墨[5]。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6],铁点银钩,圆整[7]。
起笔下笔,忖(cǔn)度寻思[8],引说踪由[9],永传今古[10]。
智者荣身益世,怀浸润[11]之深;愚者不俟(sì)[12]佳谈,如暗尘之视锦[13]。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14],本领[15]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16]。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17],大小尤难。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18];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注】[1] 视形象体:指书法的各种“法象”,如“列阵排云”、“百钧弩发”、“高峰坠”、“曲折钢钩”、“万岁枯藤、”“举步快走”、“惊蛇透水”、“虬龙蜿蜒”、“鸾凤徘徊”、“惊雷掣电”等等。
[2] 变貌犹同:指点线虽变化万千,但原理相同。
蔡邕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