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黄河颂

合集下载

黄河颂课文笔记 (3)

黄河颂课文笔记 (3)

黄河颂课文笔记1. 简介《黄河颂》是一篇叙事诗,成书于1988年,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高洪波。

作品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神奇,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本文档将对《黄河颂》的内容、主题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2. 内容概述《黄河颂》以黄河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和叙述,展现了黄河的源头、流域、流经的城市和乡村等各个方面。

作品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将人物、景物和黄河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生态环境。

3. 主题分析3.1 黄河的伟大和创造力《黄河颂》中无疑是在赞美黄河的伟大和创造力。

作者通过描写黄河的源头、泥沙、流域等特点,展示了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的壮丽和豪迈。

黄河的水势磅礴,一路奔腾,不仅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土地资源,也孕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3.2 科技与人类对黄河的影响在《黄河颂》中,作者也描绘了科技进步对人们对黄河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黄河的开发利用,一些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科技手段被应用在黄河流域,增加了农田的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利益,但同时也对黄河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 黄河的文化意义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文化符号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河颂》在描写黄河时,也融入了对黄河的文化意义的赞美。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流经的城市和乡村也充满了历史厚重感。

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丰富,如三星堆遗址、兵马俑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艺术特点4.1 描写细腻、形象鲜明《黄河颂》的描写细腻、形象鲜明,通过生动的用词和形象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黄河爆发了,她的水既雄浑,又澄澈;既缓慢,又迅速”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亲临黄河之畔,感受到了黄河的雄壮和美丽。

4.2 叙述情感真挚《黄河颂》一直贯穿着作者对黄河的真挚情感。

作者对黄河表达了自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通过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共鸣。

初中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 6课《黄河颂

初中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 6课《黄河颂

音乐欣赏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黄河壶口瀑布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音乐欣赏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 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黄河鸟瞰图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 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 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1)这首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 (2)因为本诗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 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 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豪迈之情. (3)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 红》、《沁园春·雪》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四、归纳总结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 写一种精神?
(2).你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指什 么?
诗人以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 势,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 斗精神和不屈的坚强意志, 赞颂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当你听到这气势磅礴的 音乐,看着催人振作的歌词 时,你想到了什么?请谈谈 你心中所想吧!
创作背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 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 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 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 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 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 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 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 风行全国。
黄河颂
光未然
导入课文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独唱《黄河颂》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独唱《黄河颂》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独唱《黄河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选自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歌曲以宏大的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歌曲旋律激昂,节奏坚定,充满了力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河颂的歌曲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同时,学生对黄河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歌曲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河颂》,使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别是歌曲的高音部分。

教学重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听、说、唱、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六.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歌曲,准备好教学材料,如乐谱、音响设备等。

学生需要准备好唱歌的身体状态和心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黄河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黄河颂》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精神。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黄河颂》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重点练习歌曲的高音部分。

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合唱,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主练习歌曲,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纠正。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演唱比赛,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或写作,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

6《黄河颂》(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份数:学习目标:①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系统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环境现状,建立对黄河的整体认识;③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诗文内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集体探究讨论;诵读、感悟、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诗歌;有感情朗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诗文内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教学过程一、预习自学,导入新课。

1、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人们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华夏儿女更应该赞扬歌颂这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一起怀着对她的崇敬之情来学习光未然的赞歌——《黄河颂》。

2、知识链接:①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②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检查预习。

①给加点字注音:狂澜.()屏障..()哺.育()体魄.()山巅.()澎湃..()滋.长()浊.流(②先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六年级黄河颂音乐教案

六年级黄河颂音乐教案

六年级黄河颂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感受其音乐魅力。

2. 学会《黄河颂》的歌词,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3. 通过学习《黄河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

2. 学习《黄河颂》的歌词,理解其含义。

3. 教授《黄河颂》的演唱技巧,进行分组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魅力。

2. 新课导入:分析《黄河颂》的音乐特点,讲解歌词的含义。

3. 学唱歌曲:分组教授歌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4. 演唱练习:分组进行演唱练习,纠正发音及节奏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唱出《黄河颂》的歌词。

2. 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能够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3. 学生通过学习《黄河颂》,培养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资源1. 音频:《黄河颂》歌曲播放设备。

2. 文本:黄河颂歌词及相关背景资料。

3. 视频:黄河颂演唱教学视频。

4. 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六、教学准备1. 准备《黄河颂》的乐谱和歌词打印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

2. 安排一个适当的空间用于学生集体练习唱歌。

3. 准备教学所需的音响设备,确保能够播放《黄河颂》的音频资料。

4. 准备教学视频或幻灯片,用于展示黄河的图片和《黄河颂》的历史背景。

5. 准备反馈表格或评价标准,以便在课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七、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黄河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使用示范法,由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以便其他学生学习。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利用视听法,通过播放视频或幻灯片来增强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5.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协作。

八、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回忆起《黄河颂》的歌词和基本演唱技巧。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一.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歌曲,选自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5课。

歌曲以宏伟壮丽的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强意志。

歌曲旋律激昂,歌词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准等方面有较好的感知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歌曲《黄河颂》,并能用正确的姿势和表情进行演唱。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曲的歌词意义,感受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

3.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表情进行演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爱国主义情怀。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

4.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

2.准备乐谱,打印歌词。

3.准备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播放歌曲《黄河颂》,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乐谱,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克服演唱困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关注学生的姿势、呼吸和表情,确保演唱效果的正确性和美感。

4.巩固(5分钟)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肯定和指导。

中国著名钢琴曲10首

中国著名钢琴曲10首

中国著名钢琴曲10首摘要:1.黄河钢琴协奏曲2.红色娘子军3.黄河颂4.二泉映月5.茉莉花6.阿里山的姑娘7.梁祝8.牧童短笛9.彩云追月10.瑶族舞曲正文:中国是一个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钢琴音乐在中国也拥有着丰富的创作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著名的十首钢琴曲:1.黄河钢琴协奏曲:这是中国最著名的钢琴曲之一,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等人创作于1968 年。

这首曲子共有四个乐章,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红色娘子军:这是由王酩创作于1964 年的钢琴曲,取材于同名电影。

曲子富有激情,表现了红色娘子军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3.黄河颂:这是由李焕之创作于1956 年的钢琴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

曲子深情赞美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4.二泉映月:这是由华彦钧创作于1950 年的钢琴曲,原为二胡曲。

曲子表现了月夜漫步泉边的诗情画意,富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5.茉莉花:这是由古筝演奏家曹东扶创作于1957 年的钢琴曲,取材于江苏民歌《茉莉花》。

曲子优美抒情,展现了茉莉花的纯洁与美丽。

6.阿里山的姑娘:这是由黄沾创作于1984 年的钢琴曲,取材于台湾高山族民歌。

曲子欢快优美,表现了阿里山姑娘的活泼可爱。

7.梁祝:这是由何占豪、陈焕庭创作于1959 年的钢琴曲,取材于同名越剧。

曲子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充满浪漫与悲伤。

8.牧童短笛:这是由贺绿汀创作于1934 年的钢琴曲,原为同名电影插曲。

曲子以牧童短笛为题材,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9.彩云追月:这是由任光创作于1935 年的钢琴曲,原为同名电影插曲。

曲子以云南民间音乐为素材,富有民族风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瑶族舞曲:这是由刘铁山创作于1953 年的钢琴曲,取材于同名舞剧。

曲子以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佳节的热闹场景。

第6课《黄河颂》课文原文(1篇)

第6课《黄河颂》课文原文(1篇)

第6课《黄河颂》课文原文(1篇)第6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1第6课《黄河颂》课文原文课文原文黄河颂(光未然)(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创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__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

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文学赏析主题思想《黄河颂》当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它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并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铸就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的决心。

全诗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表达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黄河颂》导学案
设计:徐寨中学学校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巓.()澎湃
..()狂澜.()浊.流()滋.长()哺.育()摇篮.()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
澎湃:
3.原文填空。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向东南。

惊涛澎湃,()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成九曲连环;从()下奔向()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两面。

4.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

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2、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

由光未然作词,
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诗歌。

1、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内容探究
1. 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4.“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5.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四、小结课文
五、欣赏《黄河颂》音乐
【拓展检测案】
1.“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2.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
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
3.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
扮演——
4.课外语段阅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

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

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

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

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

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

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

人文盛,彪炳史册,令人缅怀留连,无时或已。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

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

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

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

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

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

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

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

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

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

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

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

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

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
何的阻隔。

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

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

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

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瀚.()繁衍.()缅.怀()泛滥.()蹂.躏.()
2、两篇《黄河颂》虽体裁不同,但都会激起我们自豪之感,读罢全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是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5、许多古代诗歌提到了“黄河”,请列举一句。

拓展检测答案2.略 3.略
课外阅读:1、略2、热爱祖国,热爱黄河,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介绍了黄河流经地域,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以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发展等几个方面。

4、语言通俗,应有一定的震撼力。

5、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