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四篇)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收集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高热刚开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而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
寒战后体温可迅速上升,不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脑细胞损害的表现。
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时,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
30min 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
①头部冷敷:将毛巾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或冰袋(具体作法: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后装入热水袋或用专用冰袋中,连水带冰装1/____袋,排出空气盖紧盖口即可)敷于额部,5~____分钟更换____次。
有胃寒、寒战的病人不宜使用冷敷。
注意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切勿冷敷,以免引起胸闷、腹泻等不良反应②擦浴法:用温水毛巾或蘸41~43℃酒精反复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擦拭至皮肤潮红为止,擦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水珠,降温同时,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头部敷冰袋。
③泡澡:将病人置于温水浴槽内,用软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抹全身15~____分钟,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
(2)化学降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
体温过高时(成人≥38.5℃,小孩≥39.0℃),应遵医嘱给予降温药如:复方阿斯匹林(APC)、美林等。
但应避免用药过量或在短期内反复用药以免发生虚脱。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病人每4h测____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
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二、饮食护理1.营养的补充:家人应对病人加强营养,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清淡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挂面、蔬菜粥、牛奶、豆浆等,并少量多餐,以增强抵抗力。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模板】

高热的中医护理一、高热的概念: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
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
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⑴外感发热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4、评估高热的病程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三、常见护理问题: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⑶体液不足.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四、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1. 导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状况,通常被定义为体温超过38℃(100.4℉)。
在患者出现高热的情况下,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不适感,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患者高热期间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
2. 环境调节在患者高热期间,适宜的环境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度调节:将室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为22℃-25℃(72℉-77℉)。
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以确保患者舒适度。
•湿度调节:维持适宜的湿度,通常在40%-6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闷热的环境。
定期开窗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湿度和温度。
•降噪:减少环境噪声对患者的干扰,以提供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
3. 舒适性护理高热的患者通常会感到疲倦、不适和焦躁。
为了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以下护理措施是必要的:•床上用品:使用柔软、吸湿透气的床上用品,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呼吸,避免过度出汗和不适感。
•衣着: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空气流通。
•身体清洁: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擦拭体表、更换床单等,以保持身体清洁和舒适。
4. 饮食护理在高热期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水分摄入:保持患者的充足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饮水应以小口、频次多的方式进行,避免一次性喝大量水分。
•轻食为主: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糊状食物、流质食物和半流质食物。
避免油炸、辛辣和高糖食物,以减轻患者的消化负担。
•常规巡饭:按照规定的时间给予饮食,避免让患者过长时间空腹或饥饿。
5. 用药管理在高热期间,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以下是用药管理的一些建议:•按时用药:确保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用药物,避免漏服或误服。
•适应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的剂量,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高热惊厥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模板

□降温过程中有无虚脱表现,出现虚脱应立即处理
□多饮水,进食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做好口腔护理,更换床单,保持床单位干燥及舒适
签名
□有外伤的危险
不发生外伤
□加强巡视,监测呼吸及意识的变化,及时发现抽搐的先兆
□给患儿设床栏,做各种操作后紧扣床栏,必要时患儿四肢予以约束
责任制护理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模板(高热惊厥)
姓名:床号:诊断:
护理诊断/问题
预期
目标
护 理 措 施
开始时间
制在38.5℃
□体温正常,无发热
□惊厥发作时,防止患儿咬伤口舌,勿颠摇患儿
□卧床休息,测量生命体征,每四小时一次,体温骤升或骤降时,立即报告医生并记录
□保持病区及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室内温度控制在18-20℃,湿度控制在50%-60%,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备抢救用物,器械于床旁
□遵医嘱使用止惊药,并观察用药后效果
签名
□潜在并发症-窒息
不发生窒息
□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必要时设特护
□松解患儿衣领,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备抢救药物、吸痰器、吸痰用物于床旁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氧气吸入
签名
□有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
口腔黏膜正常
□饮食禁食生、冷、硬、辣的食物
□及时鼓励病人逐步完成部分或全部自理活动。
签名
注:√实现目标 部分实现×未实现
□鼓励患儿使用吸管,口腔患儿多饮水,每天100ml/kg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局部涂药,每天3-4次
□暂不使用牙刷
签名
□自理缺陷-与生活不能自理有关
术后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术后高热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恢复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术后高热病人护理措施如下:一、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监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若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应及时报告医生。
2. 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 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注意有无皮疹、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二、环境与体位1.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湿度适中。
2. 患者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减轻腹部压力。
三、降温措施1. 物理降温:使用冰袋、冰帽、冰敷等方法,降低患者体温。
2. 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 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如患者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
四、饮食与水分1. 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牛奶等。
2.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 如患者食欲不振,可给予流质饮食或营养支持。
五、口腔护理1. 患者术后高热,口腔黏膜易受损,应加强口腔护理。
2. 每日进行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3. 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如有溃疡、感染等,及时报告医生。
六、皮肤护理1. 保持患者床单、被褥干净、整洁,定期更换。
2. 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压疮、瘀斑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 鼓励患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七、心理护理1. 术后高热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关心、安慰。
2. 向患者解释术后高热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3.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预防感染1. 保持病室清洁、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2. 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如有发热,及时报告医生。
3.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九、健康教育1. 告知患者术后高热的原因、表现及护理措施。
2. 教育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遵医嘱进行降温治疗。
简述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简述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温监测:定时检测患者的体温,并记录、观察体温的变化。
可以通过口腔、腋窝、肛门或额头等部位测量体温。
2. 环境调节:保持病房的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并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避免高温天气下的过度蒸发和出汗。
3. 液体补充:高热会导致患者水分丢失增加,容易出现脱水,因此要给患者充足的液体补充,避免脱水的发生。
可口服温开水、淡盐水、果汁等,或使用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退热药来降低体温,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
同时,根据高热的病因,还可能需要给予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
5. 睡眠休息:高热患者通常伴有不适感和疲劳,所以要鼓励患者多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6.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帮助患者增强抵抗力和恢复。
7. 监护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模糊、局灶性神经症状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8. 防止感染传播:高热患者通常存在传染性,要注意隔离患者,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如戴口罩、手部卫生等,以防止病情传播。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高热患者的护理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操作。
重要的是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及时沟通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

高热患者的护理措施关键信息:1、护理目标:降低体温、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
2、护理人员职责:密切观察、正确操作、及时记录。
3、护理频率: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症状。
4、患者配合事项:多饮水、保持休息。
1、护理评估11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原因、伴随症状等。
12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13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和面色。
2、环境调整2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22 调节室温至适宜温度,一般为 18 22℃。
3、体温监测31 每隔 1 2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使用准确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
32 记录体温变化,绘制体温曲线。
4、物理降温措施41 冷敷:用冷毛巾、冰袋等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42 温水擦浴:用 32 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的全身皮肤,但要避开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等部位。
43 酒精擦浴:对于对酒精不过敏的患者,可用 25% 35%的酒精擦拭,但新生儿和血液病患者禁用。
5、药物降温措施51 按照医嘱给予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52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体温变化、出汗情况、有无胃肠道不适等。
6、补充水分和营养61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至少 2000 3000ml,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水分丢失。
62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7、口腔护理71 发热患者口腔黏膜干燥,应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2 3 次。
72 协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8、皮肤护理81 及时擦干患者出汗后的皮肤,更换潮湿的衣物和床单。
82 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9、心理护理91 关心患者,耐心倾听其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92 向患者解释发热的原因和护理措施,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10、病情观察101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
102 注意有无抽搐、昏迷、休克等并发症的先兆。
11、健康教育111 指导患者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
高热的急救护理要点

高热的急救护理要点
高热的急救护理要点如下:
1、补充水分。
病人在此期间一般会大量发汗,汗液丢失可能会导致机体需水量的增加,此时需要及时地补充水分。
2、更换衣物。
高热病人退热时会出汗较多,导致衣物潮湿,需要及时更换衣物,并擦干身体,避免再次受凉,导致病症加重。
3、清洁口腔。
高热病人容易出现口腔黏膜干燥、发苦等不适,进而易出现口腔炎症感染,需要注意口腔方面的清洁护理,尤其是在进食之后及时清洁口腔。
4、调整饮食。
由于自身能量的消耗,可能会使病人营养严重缺失,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5、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药物降温,常见药物有布洛芬缓释胶囊、尼美舒利颗粒、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
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
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
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
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2、饮食护理
⑴高热病人的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以流质、半流质为宜。
⑵病人口渴时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桔汁等。
汗出较多应注意补充水分,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或给淡盐水,不能饮水者,应用鼻饲揉法或静脉输液等方法补充津液的消耗,以免脱水。
⑶高热病人应忌食油腻、辛辣、厚味食品。
热病初愈,饮食仍以清淡稀软为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注意补充营养,要少食多餐。
可选择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3、服药护理
高热病人起病急、病势重、变化快,如按常规每天服1剂,效果不明显,可每天服2~3剂,每2~4小时1次.服药困难时,可将药液浓煎以减少药量,或用鼻饲给药法灌服.服药后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4、降温护理
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辩证选择降温方法。
⑴物理降温法
可采用冰袋冷敷头部或腹股沟等部位,或用中药煎汤擦浴,如石膏水擦浴、或用温水、乙醇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
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体温下降情况以及病情变化,以免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冷疗过程中注意皮肤、阴囊有无冻伤,以及末梢循环情况,半小时测体温1次,使体温降至38℃~38.5℃为宜。
⑵针刺法
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穴,用毫针刺法或十宣放血法降温。
⑶刮痧法
中暑高热病人,可在两肋部、夹脊部、肘窝等部位进行刮痧。
⑷药物降温
选用柴胡、金银花、黄芩、大青叶等中药煎饮或用注射剂,如柴胡注射液、黄芩注射液等、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
⑸中药灌肠法
根据病情可给予中药煎汤灌肠通便,也能够降温退热。
(二)、辨证施护:
1、表里证
⑴病邪在表里者,严禁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温,以免引邪入里而致热入心包。
⑵如病人热已退,发散药即应停服,以免发散太过损伤津液。
⑶外感发热如恶寒重时可给生姜红糖水或苏叶水、葱白萝卜水。
风热型高热可给金银花、板蓝根水,并多饮清凉饮料。
⑷风寒表里证中医治法为辛温解表,方药用葱岐汤或荆防败毒散;风热表里证中医治法为辛凉解表,方药用银翘散加减。
用发散药时,汤药应热服,服药要加盖衣被,以微微汗出为宜,或进食少许热粥以培汗源,助邪外达;并观察病人服药后汗出的多少,如汗出过多,会引起津液损伤而致动风神昏。
2、里热征
⑴里热征病人病情较重,病人在高热时喜冷恶热,病室内要清爽。
可酌情选用各种降温法降低体温。
⑵对可能出现热极生风的高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如发现四肢肌肉不时跳动,口角颤抖,两目呆滞,则是动风的征兆,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医师。
⑶发现病人有谵妄或神志模糊时,可能为邪入心包,应注意观察变化。
⑷病人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是热邪实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宜多给清凉饮料或水果、果汁等。
⑸对热结阳明、大便秘结的病人,可用缓解泻药通便。
⑹里热炽盛,热入营血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斑疹、吐衄、便血等血证,应按
血证进行护理。
⑺中医治法为清泄里热,护阴保津。
方药用白虎汤。
五、健康指导:
1、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被,防寒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2、注意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平素易于感冒者可进行耐寒锻炼,自夏天开始,坚持冷水浴,持之以恒,可收良效。
3、体质虚弱者,可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