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材料
最新病媒生物防制资料资料

病媒生物防制资料工程名称:编制人:编制单位:目录一、工程基本情况二、本单位平面图及放毒饵平面图三、病媒生物防治领导小组文件四、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网络图五、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专职人员名单六、病媒生物防治管理规定七、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人员分工及任务八、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计划九、灭鼠通知十、灭鼠毒饵投放记录十一、灭鼠小结十二、消杀前通知十三、灭蚊蝇喷药记录十四、消杀小结十五、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检查表十六、卫生检查表十七、病媒生物孳生地调查及治理十八、除四害工作总结十九、综合防治二十、购药票据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澄城县新城国际半岛小区中的一栋住宅楼,由两个单元组成,为十八层高住宅楼,建筑工程等级二级,主楼为剪力墙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6度,框架抗震等级一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一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使用年限50年。
二、本单位平面图及投放平面图三、病媒生物防治领导小组文件根据质监站、市卫办相关要求,为确保省级卫生城市复查顺利,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考核达标,经院创卫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成立医院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通知如下:(一)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组长:杨小军成员: 杨雄伟、袁都喜、张兴海、党甲录、张威负责病媒生物防制日常工作(二)基本职责本着“消灭四害、保障健康”的指导思想,深入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杜绝病媒传染病的传播。
切实保护医护人员、病人身体健康,有效控制鼠类传染病的发生及灭蚊灭蝇工作。
并负责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软资料的搜集、整理、归卷工作。
四、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网络图五、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专职人员名单组长:杨小军副组长:袁都喜、杨雄伟、组员:张兴海、张威、党甲录、王云、何汝霖、权根林六、病媒生物防治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处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病媒生物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处病媒生物的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是指传播致病物质的生物,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等,它们能够传播各种疫病,如登革热、流感、鼠疫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也会给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病媒生物防制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可行的防制技术方案。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这是一种环保、可靠的防制技术,能够自然地控制病媒生物数量而无需使用有毒化学药物。
具体措施包括:(1)疫苗控制法可培育大肠杆菌、鲤疫原菌或其他微生物制成病媒生物的疫苗,通过注射或食物等方式投放到生态系统中,使得病媒生物接触到细菌或其毒素后就会死亡或无法正常繁殖,从而控制其种群数量。
(2)昆虫控制法利用杀虫菊酯、刺激素等以及抑制病毒传播的化学和生物调节剂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例如,可以利用籼型鸭、蜻蜓等天敌控制蚊子、飞蝗等有害昆虫种群数量,增加生态平衡。
(3)根据病原体的病征,选择包括苦瓜等一些植物在内的含有天然药用性质的绿色植物种植在生态系统内,以达到控制病媒生物数量的作用。
2. 环境控制技术病媒生物需要水、食物和温度环境等,而针对这些需求的环境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病媒生物的滋生。
具体措施如下:(1)清理环境对垃圾和其他病媒生物滋生基地进行清理,包括清理下水道、水池、下水道、堆积的废物等。
保持环境清洁和整洁,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种群数量。
(2)改善环境改善环境中的气候和温度条件,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病媒生物滋生的机会。
例如安装窗屏,使用防蚊驱虫剂、草酸铵等,严格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条件。
(3)加强病媒生物识别和监测对病媒生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监测,对于病媒生物数量和分布的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保障环境清洁和人类身体健康。
3. 药剂防治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能力较强,药剂防治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种群数量,使其不能传播疾病。
(1)杀虫剂将雾型杀虫剂注入病媒生物的生活环境中,杀死病媒生物的数量,以达到有效的防止疾病的传播。
小区物业病媒生物防制方案

小区物业病媒生物防制方案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小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小区的物业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小区的物业管理中,病媒生物的防制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疾病的生物,如蚊子、苍蝇、老鼠等。
为了保障小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制定一套科学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病媒生物的危害、防制方法以及管理措施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小区物业病媒生物防制方案。
一、病媒生物的危害病媒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其危害不容忽视。
例如,蚊子是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主要媒介;苍蝇是传播霍乱、腹泻等胃肠道传染病的媒介;老鼠是传播鼠疫、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的主要媒介。
这些疾病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来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二、病媒生物的防制方法1.蚊子防制(1)清除蚊子繁殖源:清理小区内的积水,及时修复漏水管道,清理垃圾堆积等,以减少蚊子的繁殖环境。
(2)安装蚊帐和窗纱:在小区住户的窗户和床上安装蚊帐,可以有效防止蚊子的叮咬。
(3)使用驱蚊剂:住户可以使用驱蚊剂,如电蚊香、驱蚊液等,来驱赶蚊子。
2.苍蝇防制(1)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垃圾桶、厨余垃圾等,避免食物残渣和垃圾堆积,减少苍蝇的滋生。
(2)安装防蝇窗:在小区住户的窗户和门口安装防蝇窗,可以防止苍蝇进入室内。
(3)使用苍蝇拍:住户可以使用苍蝇拍等物品来击打和驱赶苍蝇。
3.老鼠防制(1)封堵缝隙:修复小区内的墙壁、地板和门窗等存在的裂缝,以防老鼠进入室内。
(2)垃圾分类处理:将垃圾分类投放,保持垃圾桶的密封性,减少老鼠的觅食机会。
(3)使用捕鼠器和毒饵:可以在小区周围设置捕鼠器,或者使用专业的老鼠毒饵来控制老鼠的数量。
三、管理措施1.定期巡查:小区物业应定期巡查小区的公共区域和住户的居室,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问题。
2.宣传教育:物业可以通过小区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向居民宣传病媒生物的防制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病媒生物防制培训课件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描述性统计、因素
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揭示病媒生物防制效果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03
数据解读与报告撰写
根据分析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
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持续改进策略探讨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存防制设施、提高病媒生物监 测频次等。
案例二
某医院通过建立病媒生物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媒生物滋生地,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的风 险。
经验总结
成功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 括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科学规划等 。
失败案例剖析及教训汲取
案例一
01
某城市在应对登革热疫情时,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支持,
消杀效果不佳,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病媒生物防制培训 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1
目 录
• 病媒生物概述 • 病媒生物监测与识别 •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 • 病媒生物应急处置与预案制定 • 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病媒生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病媒生物定义
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危害 人类健康的生物,如蚊虫、苍蝇 、蟑螂等。
通过建立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和密度情况 ,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交流互动环节
邀请学员参与讨论,分享各自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的经验和教 训,促进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
THANK YOU
感谢观看
01
02
03
控制疾病传播
通过有效防制病媒生物, 可以减少疾病传播途径, 降低发病率。
公共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

公共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公共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指针对传播传染病的蚊虫、啮齿动物等生物进行的综合防制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或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威胁,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公共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
1.环境改造:通过改变病媒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或阻断其繁殖和传播途径。
比如,消除积水源和垃圾堆积,修理排水设施,建设沟渠和雨水花园等,可以有效减少蚊虫滋生的场所。
2.化学防制:使用化学物质来杀灭病媒生物。
例如,使用杀虫剂喷洒到病媒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场所和传播途径,或者在餐馆、健身房、学校等公共场所使用杀虫剂进行消杀。
3.物理防制:利用物理手段来减少病媒生物的数量。
比如,使用纱窗、蚊帐等物理防护措施,防止蚊虫进入室内。
4.生物防制: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
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或鱼类来吃掉蚊子的幼虫,或者使用感染率较高的病媒生物抑制疾病传播。
5.药物防制:使用药物来预防疾病的传播。
例如,将疫苗接种给人群,提高人群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6.健康教育和宣传:通过向公众宣传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比如,教育公众正确使用防蚊草药、避免蚊虫叮咬、妥善处理废弃物等。
7.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和传播情况。
通过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提前预警和防控。
8.防疫应急响应: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或病媒生物暴发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紧急防控和治疗工作。
及时进行病媒生物灭活、隔离患者、消杀传播途径等,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以上所述是公共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一些常见技术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其适用场景和限制条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使用。
通过全面、科学、系统的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的生命健康。
(完整版)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主要是指蚊、蝇、鼠、蟑等跟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类医学动物。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为切实加强我市病媒生物防制,降低密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制原则应根据“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以及“有效经济、简便安全、对环境无害〃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地倡导绿色PMP(有害生物管理)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制或其他有效综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的防制措施,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除害防病目的。
二、蚊虫防制(一)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蚊虫防制的根本措施,做好环境治理不仅能有效的减少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也能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对于人群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
1.清除孳生地,治理小型积水:经常检查室内外的花盆、水生植物容器、罐头盒、瓶子、轮胎、快餐盒、树洞、竹头、石穴及各类无用的缸罐等盛水容器,发动群众采用翻盆倒罐的方法清除或破坏各类容器积水,消除蚊虫的孳生条件。
加强废旧轮胎管理,减少露天堆放,可以在轮胎上打孔,以防止积水。
2.填塞:用石头、泥土、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特别注意建筑工地的临时坑洼积水,填塞树洞等。
3.排水:统一规划好广场、公园、道路、排水(污)系统的建设,疏通各种排水系统,包括清理污泥并保持河流畅通而不至于淤积成为蚊虫孳生地。
4.隔离封闭孳生场所: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产生蚊虫孳生的场所,予以加盖,防止蚊虫孳生。
5.治理死水塘、人工湖、人工池:经常检查此类水体,彻底清除淤积物、漂浮物,完善排换水设施,人工池要经常换水;适宜养殖的水体可放养鱼类控制蚊虫孳生,不适宜养殖的水体应进行填埋或药物控制。
(二)物理防制蚊虫物理防制是利用机械方法,如采用光、声、电等物理方式来捕杀、诱杀或驱除蚊虫,主要包括:1.二氧化碳诱蚊装置。
公共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

公共所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公共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为了维护公众的健康和防止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公共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作和技术方案,用于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
1.监测和评估:建立监测系统,对病媒生物的分布和种群动态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这包括使用昆虫捕捉器、培养和鉴定技术等,以获得有关病媒生物种群密度、传播能力和抗药性等信息。
2.环境管理:控制和管理病媒生物的繁殖环境,例如清除积水和消除废弃物,以减少病媒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3.化学控制:使用杀虫剂和杀鼠剂等化学产品,对病媒生物进行定期的灭活和控制。
这需要根据病媒生物的特征和习性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并确保安全使用。
4.生物控制: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疏食生物等自然敌害,对病媒生物进行生物控制。
这些天敌和寄生虫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并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5.信息教育: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病媒生物防制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宣传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加强社区居民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管理。
6.疫苗研发:开展疫苗研发工作,针对不同的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进行疫苗的研制和生产。
这样一来,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有效地控制病媒传播的疾病。
7.技术创新:不断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和方法,包括基因编辑和基因改造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病媒生物的遗传特性,来减少其传播疾病的能力。
总之,公共卫生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和技术方案是多方面、多层面的工作。
需要政府、卫生部门、社区居民等各个方面的合作和参与,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公共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和技术方案是保障公众健康以及防止传染病传播的关键工作。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该工作和技术方案的相关内容。
8. 国际合作:病媒生物与传染病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国际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各国可以共同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研发和应用防制技术,以提高全球疾病防控水平。
2024年病媒生物防制培训材料

一、病媒生物概述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其中一种疾病的生物体,包括蚊子、蝇类、跳蚤、螨虫等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它们通过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将病原体传播给宿主,从而引发疾病。
常见的病媒生物包括蚊子传播的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跳蚤传播的鼠疫,蜱传播的布鲁氏菌病等。
二、病媒生物的防制措施1.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消除垃圾和废物,定期清洗和消毒房间和厕所,修复漏水问题,以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和生存环境。
2.消灭病媒生物的栖息地:消除室内和室外的病媒生物栖息地,例如清除积水、修理损坏的窗户和门等。
3.使用防虫网和纱窗:安装防虫网和纱窗可以有效阻止病媒生物进入居住区。
4.如发现病媒生物,及时采取防制措施:对发现的病媒生物区域进行适当的灭虫、灭鼠处理,消除它们的滋生源。
5.个人防护:在病媒生物多发季节或地区,尽量避免暴露在室外环境中,如出门应涂抹防蚊液或使用蚊香、花露水,并穿着长衣长裤等措施。
三、病媒生物防制培训1.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对病媒生物的认识,掌握病媒生物的预防措施,增强疾病预防意识。
2.培训内容:(1)病媒生物的种类和传播途径:介绍常见的病媒生物种类和它们的传播途径,如蚊子、跳蚤、蜱等。
(2)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介绍病媒生物传播的一些常见疾病,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包括其症状、防治措施等。
(3)病媒生物的防制措施:详细介绍病媒生物的防制措施,包括室内环境卫生、消灭栖息地、使用防虫网纱窗、个人防护等。
(4)病媒生物的防制方法演示:对病媒生物的防制方法进行现场演示,让员工亲自参与。
(5)员工个人防护培训:针对病媒生物多发季节或地区,教授员工如何正确使用防虫液、蚊香等个人防护用品。
3.培训方式:(1)讲座形式:通过专家或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做讲座,介绍病媒生物的相关知识和防治措施。
(2)现场演示:在培训现场设置模拟环境,进行病媒生物的防制方法演示,员工可以参与其中,加深理解。
(3)讨论交流:鼓励员工提问,通过讨论和交流,增加对病媒生物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反复性、动态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环境防治为主,化学防治和其它方法为辅的原则,加强讲卫生、除害防病的宣传教育,坚持经常性工作与突击行动相结合,坚持除害用药规范化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落实密度监测制度,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灭鼠工作校园灭鼠工作,必须坚持“环境治理,防灭并重,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消除鼠类生存的条件,有效杀灭,防范入侵。
(一)整治环境。
减少鼠类栖息、生存条件。
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断绝鼠粮,管理好粮食、食品、水源、禽畜饲料等;堵塞鼠洞,地面硬底化,减少鼠类的生存环境;建筑物应设有效的防鼠设施,防止鼠类的入侵。
(二)药物灭鼠。
1.灭鼠药物:必须选用国家允许使用的慢性抗凝血杀鼠剂,如敌鼠钠盐、溴敌隆、大隆、杀鼠迷等。
2.灭鼠药选购:必须到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供货单位购买。
3.投药方法:投药前必须对投药员进行技术培训,每个投药员负责一定数量的居民住户、单位、外环境等。
药饵的投放要做到“到位”和“三饱和”。
“到位”指毒饵要投放在有效位置上,让鼠容易遇到毒饵。
如投放在鼠洞、鼠道、出入口等,同时投放位置要尽量选择干净、干爽、隐蔽的地方。
“三饱和”:一是“空间”的饱和。
投药时要全面投放,覆盖面要广,不遗漏任何地点,减少没有投放灭鼠药的“盲区”。
二是“时间”的饱和。
连续投药,直到投放的毒饵不再消耗为止。
三是“药量”饱和。
具体操作方法:室内每15平方米投放1~2堆,室外每5~10米投放1堆,每堆15~25克;第一天采用试探性投放,投放量稍少些,第二、第三天再检查,发现已被取食的就补充毒饵,吃多少补多少,吃光者加倍补充,一直投放到毒饵不再消耗为止,一般要投药7天左右。
对一些环境复杂适合有鼠栖息、活动的场所,应保留一定残留毒饵,并经常检查补充毒饵,以巩固灭鼠效果。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毒水、粘胶、捕鼠笼、捕鼠夹等多种方法灭鼠。
4.清除鼠迹:鼠迹包括鼠粪、鼠洞、鼠咬痕、鼠道、足印和尾迹,新、旧鼠迹都计为阳性。
清理鼠迹工作量大,时效性强,考核结果较为客观,也有利于促进环境治理。
清鼠迹要力求做到全方位、立体式。
(三)防鼠。
1.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的重点场所应有防鼠设施,包括厨房、配餐间,粮食、食品仓库,糕点、米面、肉类加工场所,中发电机房,配电房等。
上述场所的门、窗、下水道及墙上的孔洞必须有防鼠设施。
2.合格的防鼠设施。
(1)下水道口:设置稳固的金属防鼠栏栅,栏栅条间距小于1厘米,栏栅与下水道口边缝小于1厘米。
(2)门:关闭良好,门缝小于0.6厘米。
发电机房及配电房的木质门,向外侧下方由地面起要镶嵌30厘米高的金属片。
如因地面不平而使门缝超过0.6厘米时,应加设5厘米高水泥或金属门坎,门坎与门之间的缝隙小于0.6厘米。
(3)窗口完好能密闭。
(4)墙上的通风口,应安装金属防鼠网,网眼直径小于1.3厘米。
通上下水(即自来水管、排水管)、煤气、电线、空调等墙上孔洞的四周应封闭。
(四)查漏补缺。
投药灭鼠15天后,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对灭鼠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二、灭蚊工作蚊虫防制,要严格按照要求,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消除蚊虫孳生条件,有效控制蚊虫孳生,适当辅以杀灭成蚊措施。
(一)环境治理,消除蚊虫孳生条件。
1.改造和疏通排水系统。
对可能造成积水孳生蚊虫的下水道进行改造,例如明渠和半明暗的下水道改为密闭式下水道,密封下水道沙井盖,在下水道进水口安装防蚊装置如防蚊闸或存水弯管,防止蚊虫进入下水道产卵繁殖或从下水道飞出。
2.密封各种地下沟(井)。
把所有供电、通讯、电视、自来水、煤气等地下管道沟(井),改为密闭式,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蚊虫孳生。
3.改造建筑物反梁防止积水,清除天台、阳台各种积水。
4.翻盆倒罐,清除小积水。
通过宣传教育和经常检查,广泛发动单位和住户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种植花卉盆景的存水,定期每周换水,提倡改用湿沙种植万年青、富贵竹,或将花瓶口密封;废旧汽车轮胎、陶瓷卫生洁具及可积水的容器不露天堆放,防止积水生蚊。
(二)加强孳生地管理,控制蚊幼虫。
1.建立孳生地管理制度。
根据蚊虫在适宜条件下约每7~8天完成发育周期的特点,应建立层级负责制的蚊孳生地检查处理制度,对一切可能有蚊虫孳生的固定场所,要建立档案,定期每周检查一次,发现蚊虫孳生立即清除。
2.控制蚊幼虫孳生。
对暂时未能彻底处理的各类型积水,可采用加盖密封、定期5~7天换水一次,或放养鱼类、杀虫剂控制等方法控制蚊幼虫孳生。
3.化学杀虫剂灭幼虫。
可用于杀灭蚊幼虫的杀虫剂很多,例如倍硫磷、双硫磷、辛硫磷、马拉硫磷、杀螟松、敌百虫、巴沙等灭蚊幼虫效果都很好。
化学杀虫剂灭蚊幼虫的施药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蛹期前使用杀虫剂,按有效剂量浓度喷洒在孳生地水体,夏秋季每周检查处理一次;二是制成“缓释剂”,例如采用残效期长的“倍硫磷”浸泡软木塞再加光油封盖,制成“倍硫磷缓释剂”,吊放在水流缓慢的下水道沉沙井、进水口的存水弯管和各种固定积水,能维持1~2个月杀灭蚊幼虫的作用。
4.生物制剂控制蚊幼虫。
化学杀虫剂对鱼类有毒,可使用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等控制蚊幼虫,对鱼类无毒,灭蚊幼虫效果好。
(三)消灭成蚊。
消灭成蚊必须在搞好环境治理,消除和有效控制幼虫孳生的情况下适当进行。
消灭成蚊必须根据不同蚊种的栖息、活动习性,有的放矢进行滞留喷洒或空间喷洒。
(四)查漏补缺。
应对照国家灭蚊标准在蚊繁殖高峰期进行反复检查,对灭蚊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三、灭蝇工作灭蝇工作,必须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源头抓起,最大限度地消除蝇类孳生条件,有效控制蝇类孳生,适当辅以杀灭成蝇措施。
(一)环境治理。
1.管好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是校园蝇类的主要孳生物,必须加强管理,实行垃圾袋装化,垃圾清运要密闭化,日产日清,不残留;垃圾要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堆沤发酵处理要达到规定要求。
2.管好粪便。
普及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厕所,取消旱厕、露天粪池粪缸及其他孳生蝇类的厕所;城区及周边1000米范围内禁止设经营性的禽畜饲养场,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禽畜饲养场地面要硬底化,要建有密封式粪池,禽畜粪便集中沤制,防止蝇类孳生。
3.保持环境清洁,减少蝇类孳生。
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清理卫生死角,城校园道路要硬底化,落实清扫保洁工作,保持环境清洁,减少蝇类孳生。
4. 加强建筑工地、外来人口聚居点的环境卫生管理。
(二)孳生场所管理。
1.建立蝇类孳生地管理制度。
对一些可能孳生苍蝇的场所,建立孳生地档案卡,定期每7天检查一次,发现蝇幼虫或蝇蛹,立即清理或施药毒杀。
2.灭蝇幼虫。
已孳生蝇幼虫,可用水浸或使用杀虫剂毒杀。
各种杀虫剂灭蝇幼虫的使用浓度和用量,例如敌百虫0.1~0.2%水溶液,敌敌畏0.05%乳剂,倍硫磷0.1%乳剂,杀螟松0.3%乳剂,马拉硫磷0.2%乳剂,诺毕速灭松100~200倍稀释液等,每平方米喷洒500~1000毫升,对杀灭蝇幼虫效果都很好。
(三)消灭成蝇。
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化学杀虫剂,可采取滞溜喷洒、空间喷洒、毒饵、毒蝇绳等方法灭成蝇;也可用物理方法,如使用灭蝇灯、电蝇拍和人工拍打等。
在厨房、餐厅、市场等场所应常备蝇拍,做到见蝇即打。
(四)完善防蝇设施。
防蝇设施的要求包括采用玻璃房、柜,设置纱门、纱窗、纱罩,安装风道、风幕等。
(五)查漏补缺。
应对照国家灭蝇标准,在蝇繁殖高峰期进行多次检查,对灭蝇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四、灭蟑螂工作校园灭蟑螂工作,应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和生态环境,坚持“以生态防制为基础,环境治理与药物杀灭并重,综合防治”的原则。
(一)环境治理。
杂、乱、脏、破的环境,可为蟑螂提供广泛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源,有利于蟑螂的生存和繁殖。
在灭蟑螂工作中,应广泛深入发动师生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清洁;要经常清理杂物、废物,清除蟑螂粪便和残骸;堵塞缝隙;食品仓库和厨房保持通风,灶台、餐桌、地面不留食物残渣和污物,食物和食品原料要密闭藏好。
通过环境治理,减少蟑螂的栖息环境和食源,遏制蟑螂的生存与繁殖。
(二)化学药物杀灭。
灭蟑螂的化学杀虫剂很多,例如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残杀威、杀螟松、倍硫磷、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甲嘧硫磷、毒死蜱、敌百虫、敌敌畏等,对杀灭蟑螂都有较好的效果,尤其菊酯类药物对杀灭蟑螂效果更佳,并有较长的持效作用。
灭蟑螂药物的配制与应用,必须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通常用的施药方法有以下几种:滞留喷洒:多采用菊酯类杀虫剂。
此法主要用于下水道沙井、化粪池、厨房、洗涤间、杂物间和其他环境复杂、潮湿的场所。
必须对准蟑螂的栖息、活动环境,均匀喷洒,药物必须到位。
投放毒饵:投药前必须对投药员进行技术培训,每个投药员负责一定数量的居民住户、单位等。
灭蟑螂毒饵应投放在不易潮湿、环境干燥、食源较少和不能作滞留喷洒的部位,如衣柜、书柜、文件柜、办公柜、商店货架、餐柜等;毒饵投放的原则是点多量少,保留率高,例如:每个抽屉投放2~3堆,每堆0.2~0.5克,投放后要长时间保留。
药笔封涂:主要用于环境干燥、食源丰富、蟑螂较多、不影响观瞻和不能作滞留喷洒的地方。
灭蟑螂药笔要涂画在蟑螂栖息、活动场所周围,药笔封涂线宽度不少于0.7厘米,并形成完整的环状圈,药笔线尽量保留20天以上。
烟雾熏杀:主要用于可密闭的以及复杂环境、物品较多、难作滞留喷洒且蟑螂密度较高的场所,如仓库、下水道、垃圾槽、化粪池等,可用烟雾剂、热烟雾机等进行熏杀。
烟雾熏杀只有速杀效果,无滞留作用,且对卵鞘作用不大。
烟雾熏杀要特别注意安全操作,做好防火、防爆炸、防人中毒工作。
(三)物理方法杀灭。
如诱捕、开水烫杀等方法。
(四)灭效评价。
实施灭蟑方案后,应对照国家灭蟑标准进行多次检查,对灭蟑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进行整改,直至达到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