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病媒生物是指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跳蚤等。

这些病媒生物是许多疾病的传播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进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以确保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通过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原则:a)科学性和系统性:依据科学技术和方法,制定完善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确保防制工作有序进行;b)综合管理:各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c)防控治理:建立完善的病媒生物防控制度和监测体系,及早发现和控制病媒生物的扩散;d)重视预防和控制交互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源头上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可能性。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1.病媒生物监测和调查:a)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建立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定时收集、分析和报道相关数据;b)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监测:利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种手段,监测和调查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分布;c)加强病媒生物孳生地的监测和管理:对孳生地进行清理和消杀,减少病媒生物的繁殖场所。

2.病媒生物防控手段:a)环境治理:清理和消灭病媒生物的繁殖场所,保证环境卫生;b)化学控制:使用安全可靠的化学药剂,对病媒生物进行喷洒、喷雾或杀灭;c)生物控制:引入天敌、天然病原体等生物调节因子,对病媒生物进行生物控制;d)物理控制:如使用纱网、灯光等物理手段,阻断病媒生物传播路径;e)个人防护:为人员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防蚊液、长袖衣物等。

3.宣传教育:a)加强病媒生物防控知识宣传:通过媒体、宣传栏等渠道,向社会公众普及病媒生物防控知识和方法;b)组织培训:对卫生防疫部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等进行病媒生物防控知识的培训和培养。

四、组织实施和监督1.组织实施:a)成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b)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c)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d)加强对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是指传播致病物质的生物,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等,它们能够传播各种疫病,如登革热、流感、鼠疫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也会给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病媒生物防制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几种可行的防制技术方案。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这是一种环保、可靠的防制技术,能够自然地控制病媒生物数量而无需使用有毒化学药物。

具体措施包括:(1)疫苗控制法可培育大肠杆菌、鲤疫原菌或其他微生物制成病媒生物的疫苗,通过注射或食物等方式投放到生态系统中,使得病媒生物接触到细菌或其毒素后就会死亡或无法正常繁殖,从而控制其种群数量。

(2)昆虫控制法利用杀虫菊酯、刺激素等以及抑制病毒传播的化学和生物调节剂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例如,可以利用籼型鸭、蜻蜓等天敌控制蚊子、飞蝗等有害昆虫种群数量,增加生态平衡。

(3)根据病原体的病征,选择包括苦瓜等一些植物在内的含有天然药用性质的绿色植物种植在生态系统内,以达到控制病媒生物数量的作用。

2. 环境控制技术病媒生物需要水、食物和温度环境等,而针对这些需求的环境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病媒生物的滋生。

具体措施如下:(1)清理环境对垃圾和其他病媒生物滋生基地进行清理,包括清理下水道、水池、下水道、堆积的废物等。

保持环境清洁和整洁,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种群数量。

(2)改善环境改善环境中的气候和温度条件,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病媒生物滋生的机会。

例如安装窗屏,使用防蚊驱虫剂、草酸铵等,严格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条件。

(3)加强病媒生物识别和监测对病媒生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监测,对于病媒生物数量和分布的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保障环境清洁和人类身体健康。

3. 药剂防治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能力较强,药剂防治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种群数量,使其不能传播疾病。

(1)杀虫剂将雾型杀虫剂注入病媒生物的生活环境中,杀死病媒生物的数量,以达到有效的防止疾病的传播。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施方案1. 引言病媒生物是指那些可以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跳蚤等。

这些生物能够携带病原体,接触到人体后会传播疾病给人类。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防制病媒生物的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制定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有效地控制疾病传播。

2. 目标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具体目标包括:•降低病媒生物的繁殖率;•减少病媒生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提高公众对病媒生物防制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加强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疾病传播的风险。

3. 工作内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将开展以下内容:3.1. 环境整治•防止水源积聚,清理环境中的积水,以减少蚊子等病媒生物的滋生地;•清理垃圾堆积,减少苍蝇等病媒生物栖息地;•清理杂草,清除露天排水沟和下水道遮挡物。

3.2. 病媒生物监测•建立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定期调查不同区域的病媒生物种群分布和密度;•进行病媒生物取样,对其进行分析和检测,确保病媒生物携带的病原体不存在;•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公众提供疫情信息。

3.3. 人群防护•提供有关病媒生物防制的教育和培训,增加公众对防制措施的了解;•宣传使用防蚊液、驱蚊剂、蚊帐等防护用品;•指导居民开展家庭环境整治,如清理庭院、更换花盆水等。

3.4. 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在疫情发生区域布设粘虫板、蚊香等防治设备;•使用捕蚊灯,吸引并消灭病媒生物;•使用灭蚊剂对蚊子繁殖地进行喷洒,减少成虫数量。

3.5. 病媒生物灭活和消毒•积极采取病毒杀灭措施,如使用紫外线杀菌灯对病媒生物栖息地进行消毒;•使用消毒液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减少病媒生物传播的风险。

4. 实施计划根据实施方案内容和目标,制定如下实施计划:•第一步:在职责范围内确定病媒生物防制的工作重点和重要区域,制定详细工作计划;•第二步:组织并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其病媒生物防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步:落实环境整治、病媒生物监测等工作内容,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总结;•第四步: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防疫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开展;•第五步:持续监测和评估疾病传播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制策略和工作计划。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全面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和防制工作,减少病媒生物的繁殖和传播,防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2.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宣传和科普,提高公众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二、工作措施
1.建立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加强对病媒生物分布、密度和传播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2.定期进行环境清理和卫生检查,消除病媒生物的滋生地和藏身处。

3.科学使用防病媒药剂进行灭蚊、灭蝇等工作,确保药剂使用量和方法合理、安全。

4.定期开展病媒生物防治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5.推广病媒生物防控知识,强化公众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自我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6.严格落实上级疾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配合开展疾控工作。

三、动员组织
1.成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病媒
生物防控工作。

2.各部门要加强协作,落实好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3.抽组专业防疫队伍,配备防护装备和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响应能力。

四、规范管理
1.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和个人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2.加强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落实。

3.注重信息共享和社会化维护,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增强社会监督和参与力度。

以上为本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希望能够得到各级单位的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疾病的生物体,包括蚊子、蜱虫、苍蝇等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啮齿动物等。

病媒生物的传播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疟疾、登革热、流行性感冒等。

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病媒生物防控工作方案,供您参考。

一、病媒生物监测1.建立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包括各个社区、学校、医院等区域。

2.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如采集蚊子的卵、幼虫、成虫,采集啮齿动物的粪便或尸体等。

3.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分析病媒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评估疫情风险。

4.将监测数据与疫情数据相结合,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社区。

二、生态环境管理1.消除积水点:清理排水沟、堆放区、垃圾桶等积水区域,防止蚊子滋生。

2.修复环境:修复湿地、植被,增加自然控制病媒生物的因素。

3.控制垃圾:及时清理垃圾,减少啮齿动物滋生的场所。

4.生物控制:引入天敌的方式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如引入食蚊鱼控制蚊虫数量。

三、个人防护1.提醒民众个人防护知识,如穿长袖长裤、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

2.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蚊帐、驱蚊剂等,尤其是在疫情高发季节和区域。

3.教育儿童学习个人防护知识,加强儿童防护工作。

四、病媒生物控制1.药物控制:使用杀虫剂和杀鼠剂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2.化学除虫:在病媒生物密集的区域进行化学喷洒,如校园、社区、医院等地。

3.生物控制:使用天敌或其他生物方法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

4.疫苗接种:对于某些疾病,提倡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防止疾病的传播。

五、疫情监测和预警1.建立疫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媒生物传播的动态。

2.对于突发的疫情,采取紧急措施,如隔离患者、消毒环境等。

3.加强宣传教育,提醒民众注意疫情和个人防护,避免疾病的传播。

六、多部门合作1.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2.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与相关机构、学校、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病媒生物防控工作。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最新)3篇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最新)3篇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最新)
第一篇:病媒生物防制概述
病媒生物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体,它们可以通过
叮咬、飞扬、污染等方式传播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发热、腹泻、疟疾、登革热、乙脑等疾病。

为了预防和防治这些疾病,需要进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指针对病媒生物的扑杀、灭活、监
测和管理工作。

其目的是减少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重点是针对蚊子、苍蝇、老鼠等常见的病媒生物进行防制。

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外环境整治。

清除病媒生物滋生的环境,比如清
理垃圾、清除积水、消灭老鼠隐患点等。

二、化学防制。

涉及到化学药品使用,对病媒生物进行
灭杀和杀虫驱鼠。

三、生物防制。

利用生物学方法,通过天敌、昆虫等生
物灭杀病媒生物。

四、物理防制。

利用物理手段制止病媒生物的传播,如
电蚊拍、粘贴纸等。

五、监测和管理。

定期进行病媒生物的监测,及时发现
和处理病媒生物隐患点。

总之,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公共卫生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需要政府、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浙江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单位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单位管理办法(试行)

浙江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单位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单位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根据《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区域内从事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的单位(以下简称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省范围内从事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的单位,施行备案制度。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从业人员应当经培训合格,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

第二章备案第四条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向注册所在地的市、县(市)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省外注册的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在本省承接业务的,在首次承接业务前,应向业务所在地的市、县(市)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条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申请办理备案应提交以下资料:(一)浙江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单位备案表(详见附件1);(二)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的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三)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经营场所房产证或租赁合同;(四)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从业人员培训合格证明;(五)开展病媒生物防制需要的其它资料。

第六条各市、县(市)卫生主管部门对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提供的全部资料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审查,必要时可进行实地核查。

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备案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发给备案确认书(详见附件2),并在网上公布备案单位的名称。

备案确认书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一)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二)所提交的文件、资料不真实或不符合填报要求;(三)有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章培训第九条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从业人员从事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必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人员,不得从事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条病媒生物防制服务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培训条件的机构承担。

2024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2篇)

2024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2篇)

2024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一、引言2024年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增长,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正在增加。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加强监测与预警、疫苗与药物研发、公众宣传与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病媒生物防制的效果。

二、加强监测与预警1.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通过建立全面、准确的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及时获取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数量信息,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加强病媒生物监测网络的建设:建立国内外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提供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做到全球疫情信息互通共享,及时预警和应对突发疫情。

3.开展病媒生物传播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病媒生物的传播特点,开展传播风险评估工作,及早发现、预测和预警疫情的传播动态。

三、疫苗与药物研发1.加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力度:加大病媒生物相关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投入,推动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高防控效果。

2.推动新技术在病媒生物防制中的应用:积极推动新技术在病媒生物防制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生物控制等,提高防控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发病媒生物相关产品,分享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提高全球抗病媒生物的能力。

四、公众宣传与教育1.加强疫情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病媒生物防制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公众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2.开展社区病媒生物防制宣传活动:在社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宣传活动,如宣传广告、培训讲座、现场演示等,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控能力。

3.加强学校病媒生物防制教育:将病媒生物防制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和防控能力。

五、综合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1.综合治理病媒生物威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合作,统筹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通过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生物的繁殖条件等综合手段,降低病媒生物传播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方案病媒生物主要是指蚊、蝇、鼠、蟑等跟人类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类医学动物。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如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为切实加强我市病媒生物防制,降低密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制原则应根据“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以及“有效经济、简便安全、对环境无害”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地倡导绿色PMP 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制或其他有效综合手段,组成一套系统的防制措施,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除害防病目的。

二、蚊虫防制(一)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蚊虫防制的根本措施,做好环境治理不仅能有效的减少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也能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对于人群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

1.清除孳生地,治理小型积水:经常检查室内外的花盆、水生植物容器、罐头盒、瓶子、轮胎、快餐盒、树洞、竹头、石穴及各类无用的缸罐等盛水容器,发动群众采用翻盆倒罐的方法清除或破坏各类容器积水,消除蚊虫的孳生条件。

加强废旧轮胎管理,减少露天堆放,可以在轮胎上打孔,以防止积水。

2.填塞:用石头、泥土、橡胶等物填塞或填充水坑、洼地、废弃的池塘和沟渠,防止积水生蚊,特别注意建筑工地的临时坑洼积水,填塞树洞等。

3.排水:统一规划好广场、公园、道路、排水(污)系统的建设,疏通各种排水系统,包括清理污泥并保持河流畅通而不至于淤积成为蚊虫孳生地。

4.隔离封闭孳生场所:在储水容器、水井等可能产生蚊虫孳生的场所,予以加盖,防止蚊虫孳生。

5.治理死水塘、人工湖、人工池:经常检查此类水体,彻底清除淤积物、漂浮物,完善排换水设施,人工池要经常换水;适宜养殖的水体可放养鱼类控制蚊虫孳生,不适宜养殖的水体应进行填埋或药物控制。

(二)物理防制蚊虫物理防制是利用机械方法,如采用光、声、电等物理方式来捕杀、诱杀或驱除蚊虫,主要包括:1.二氧化碳诱蚊装置。

二氧化碳是雌蚊的引诱物,利用这一特点制成的诱蚊装置可以诱杀成蚊,在特定的外环境中使用可减少成蚊。

2.诱蚊灯。

该类器械对夜间活动的蚊虫杀灭效果较好,使用时应避免强光源干扰。

3.使用电蚊拍,在室内发现有成蚊时,也可用电蚊拍杀死成蚊。

4.安装纱窗、纱门等,可以阻挡成蚊进入室内叮咬吸血。

(三)化学防制蚊虫化学防制可分为幼虫防制和成虫防制。

1.幼虫防制。

对各类不能彻底消除的水体孳生地,或无法清除的积水,如积水的池塘、沟渠、轮胎、防火缸、下水道口、地下车库积水井、在固定树木中毛竹头等,可以使用化学缓释剂或微生物制剂进行杀灭,具体详见常用灭蚊杀虫剂及使用(表1)。

2.成蚊防制。

(1)空间喷洒:在蚊虫季节高峰时使用。

①空间喷洒优点是杀灭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面积空间。

②室外空间喷洒一般在蚊虫日出和日落的群舞和夜间活动时应用,如超低容量喷洒、热烟雾喷洒等。

热烟雾穿透力比较强,无需使用高浓度制剂,在居民区可以达到快速灭蚊的目的。

③室内环境喷洒主要器械为手提式超低容量喷雾机、背负式超低容量喷雾机、车载式超低容量喷雾机等。

④超低容量喷雾,应注意以下事项:根据监测结果、要处理的区域大小以及景观类型,准备可用的杀虫剂,计算剂量及所需杀虫剂的用量;选择6:30-8:00之间或傍晚进行处理;风速小于4 m/s (15 km/h)时可进行处理,静风条件下作业最佳;喷雾时原则上从下风向往上风向处理;处理室外时,直接对蚊虫可能栖息的地点进行喷雾,如树丛、封闭的下水道和树荫底下等;应事先对居民进行告之,覆盖食物,移走宠物,熄灭火源,操作者应穿有防护服,佩戴口罩或面具及护目镜;其他事宜可参照《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空间喷雾》(GB/T 31714-2015)进行。

(2)滞留喷洒:在杀灭越冬和早春蚊虫及处理蚊虫栖息环境时常用。

①滞留喷洒是使用具有残效的触杀杀虫剂,喷洒在室内(住屋或厩舍)蚊虫能够栖息的表面,如墙壁、天花板、衣柜背面等,当侵入的蚊虫栖息在这种表面时候,与药物接触中毒而死,是应用广泛的化学灭蚊方法。

②注意事项:工具准备,包括常量压缩喷雾器、量筒、卫生杀虫剂、口罩或面具、手套、护目镜等;选用有滞效作用的卫生杀虫剂,并根据其使用剂量进行喷洒;应按照卫生杀虫剂安全使用说明,注意个人防护;室内非操作人员应全部离开,将食物存放好,防止接触杀虫剂,将宠物移到室外,熄灭火源,操作者应穿有防护服,戴手套、佩戴口罩或面具及护目镜;其他事宜可参照《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指南滞留喷洒》(GB/T 31715-2015)进行。

3.常用药物实际使用卫生杀虫剂时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在杀虫剂的选择上应根据当地蚊虫的抗药性监测情况指导用药,并选择安全性高的杀虫剂灭蚊,下表为常用高效低毒的卫生杀虫剂,供化学防制中参考。

表1常用灭蚊杀虫剂及使用(四)生物防制生物防制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和杀灭蚊虫。

主要措施有:1.鱼类治蚊在我国利用家鱼防制蚊虫技术中,稻田养鱼占首要地位,主要以鲤鱼为主,其次为草鱼或两者混合放养。

另外在一些水体中放养金鱼、柳条鱼等观赏鱼类也可以达到减少蚊虫幼虫的目的。

2.微生物治蚊苏云金杆菌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细菌杀虫剂,其对伊蚊幼虫的毒效最高,对库蚊幼虫的毒效次之,对按蚊幼虫的毒效比较差。

球形芽孢菌对蚊虫幼虫的作用原理类似苏云金杆菌,但是球形芽孢杆菌的杀蚊谱比较窄。

对库蚊和按蚊的幼虫有较好的毒杀作用,但对伊蚊幼虫的作用就比较差。

三、鼠类防制(一)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灭鼠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鼠类的适应性很强,环境整治应根据其栖息场所区分对待。

家栖类(主要是褐家鼠、小家鼠)多栖息于居室、仓库、厨房、厕所、下水道等处及居室周边外环境。

野栖类(主要是黑线姬鼠等)多栖息于草地、湖泊、河道周边环境中。

环境整治措施包括: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改变鼠类生存环境清理建筑物周边,特别是整治杂草丛生,堆积杂物的院落、长期堆放垃圾或废品的围墙周边以及有食物的杂物间。

如发现有鼠活动的痕迹(包括鼠洞、鼠粪、鼠道、鼠咬痕迹等)应及时清除,同时注意及时打扫室内外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堵塞鼠洞。

2.控制鼠类的食物来源断绝鼠类获取食物的途径,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加盖桶装,定时清理,并保护贮存好食物。

大型活动场所外环境、居民区和各类公共区域不应有裸露垃圾,果皮(垃圾)箱内存物做到日产日清。

养殖动物有专门饲养空间,并有防鼠设施。

食品加工废料应专存、专放、专人处理。

3.完善防鼠设施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重点场所的门、窗、下水道及通风口要完善防鼠设施。

重点单位包括农贸市场(小菜场)、饭店宾馆、饮食店、副食店、食品加工厂、酿造厂、屠宰厂、粮库、医院、机场、港口、汽车站等。

一般单位的重点场所主要指食堂、餐厅、小卖部、食品仓库等。

(1)箅子和地漏:厨房操作间下水道出水口有竖箅子(金属),箅子缝小于1.0cm;若无竖箅子,排水沟横箅子的箅子缝小于1.0cm,且无缺损。

地漏加盖。

(2)防鼠门:适用于厨房、库房(加工场所)的木板门。

方法是在原有门的外侧下方其表面(包括门框)镶30cm高的铁皮,门和门框、门的底边与地面间隙要小于0.6cm。

(3)防鼠板:通常设在库房的出入口。

方法是用铁皮或铝板镶一块高度60cm,宽度同安装的地方(如门)尺寸大小的板,两边做一个框或槽,以便固定防鼠板。

(4)防鼠网:库房、厨房窗户、排气扇、通气孔、排水孔等各种管口都要加装金属网眼(网眼不得超过0.6cm)的铁丝网,下水道排水出口处也可安装活动的防鼠网挡板。

(5)所有的管道和电缆通过墙壁的地方都要用水泥抹平缝隙,对不能堵塞的孔洞要用铁丝网或用清洁用钢丝球封堵。

(二)物理防制物理防制又称器械灭鼠(捕鼠夹、捕鼠笼、粘鼠板),即利用捕鼠器械和粘鼠板来捕捉鼠类。

主要用于室内环境以及居民区内。

器械灭鼠效果与器械的选择和应用的时间、位置有较强的关系,要善于分析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使用器械灭鼠时要做到数量充足、有效布放(即将捕鼠器置于有效状态)。

捕鼠器的布放地点:不用诱饵的捕鼠器,布放在洞口或鼠经常活动的场所。

带饵的捕鼠器适于布放在鼠经常觅食的场所。

在野外布放带饵的捕鼠器要注意风向,一般放在上风处效果好。

捕鼠器的布放时间应在鼠活动高峰(21:00~22:00时和下半夜3:00~4:00时)前布放。

有鼠却捕不到时,应检查捕鼠器是否失灵,诱饵是否适合,地点是否得当等。

若均无失误,则应更换捕鼠器。

每一种捕鼠器只能连续布放几天,即应更换。

若只有一种捕鼠器,使用几天后也应停止一个阶段再用。

许多捕鼠器械在捕获鼠后,会沾上鼠血或排泄物,应妥善处理。

尤其是在动物病(鼠疫、出血热等)可能流行的地方,不能徒手接触污染部分。

捕鼠后的处理:不应用手触及死鼠或活鼠,应随身携带简易的取鼠工具。

捕获的鼠要就地深埋。

鼠体及附近地面上,常有鼠的体外寄生虫,应注意防护。

1.捕鼠夹(笼)鼠夹按其大小和弹簧强度,大致可分大、中、小三型,以中型使用较广。

用大型鼠夹捕捉中、小型鼠类,可在压环上加一根铁丝横梁,或适当延长诱饵钩。

鼠夹需用诱饵。

有的鼠夹的诱饵挂在勾上或很小的诱饵板上,此类鼠夹一般不放在洞口。

有的鼠夹有较大的挂饵板,既可加饵按常法布放,也可不用诱饵而布放在鼠洞口。

捕鼠夹必须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如墙角、鼠类经常活动的地点,不提倡布放家庭室内捕鼠。

2.粘鼠板将粘鼠板打开平放在墙角地面或其它有鼠活动的地方。

在粘鼠板中央投放诱鼠饵料(如花生米、巧克力、新鲜的胡萝卜块等)。

饵料应置于粘鼠板中央,可同时投放2-3粒。

粘鼠板的粘度易受温度、湿度、灰尘影响而改变。

灭鼠时如发现粘鼠板胶出现粘度下降或变硬应停止使用,及时更换。

对于已经粘捕到鼠体的粘鼠板一般不重复使用。

粘鼠板连续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天,如此期间未粘捕到鼠,须及时采取措施,更换粘鼠板或改变布放位置。

为避免粘鼠板被人无意踩踏。

应将粘鼠板放置的具体部位告知放置粘鼠板的单位、部门和居住者,并对所有粘鼠板编号。

任务完成后,须取走全部粘鼠板。

(三)化学防制灭鼠毒饵投放方法及注意事项:1.各镇、街道要对设置的灭鼠毒饵站(盒)进行统计,对站(盒)内的杂物和沉积的毒饵进行清理的基础上,按规范补充设置新的灭鼠毒饵站(盒),并登记造册。

2.灭鼠毒饵投放重点单位和环境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粮库、各类市场、商场、宾馆、饭店、影剧院、医院、学校、火车站、汽车站等。

重点部位是:食品加工间、售货厅、食品和药品仓库、垃圾中转站、公厕外围、农贸市场、废品回收站、畜禽宰杀场、房屋拆迁工地、公园绿地等可能招致鼠害的场所。

3.毒饵盒内的毒饵应有专人定期检查,防止毒饵霉变,一旦发现毒饵被鼠盗食应及时补充,要求毒饵保留1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