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文言文中虚拟词“以”用法

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以”介词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与变化。
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与意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陈情表》)(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
(《五代史伶官传序》)(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1)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於国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3)皆以用战为名。
(《李将军列传》)(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论毅力》)(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马伶传》)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
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李将军列传》)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原因就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与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
例如:(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答李翊书》)(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带领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就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
例如:(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一级段落标题: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修辞或者加强语气等作用的一类小字,其中以“以”为代表。
本文将重点探讨“以”的用法及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二级段落标题: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示某种手段或方法。
它常常出现在说明一件事情是如何实现的情况下。
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水陆通衢,天下之交也。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凭借、依赖手段或方法来实现。
“水陆通衢”表达了道路方便交通畅达,“天下之交也”则说明通过这种便利的交通手段使得天下之间产生更多的贸易往来。
三级段落标题:表示条件或前提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某种条件或前提。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月则旦旦,日则迈迈。
”其中,“以”就表明了月亮能够光明照耀是基于白天太阳发出光线的前提。
“月则旦旦”表达了月亮白天戴着阳光的面具高照,“日则迈迈”诠释了太阳昂首阔步行进。
四级段落标题:表示对象或内容“以”还可以表示某种对象或内容。
在《左传·襄公十二年》中有这样一句:“以我大邦抗之。
”这句话中,“以我大邦抗之”表示根据自己大国的力量来对抗外敌。
“以我大邦”说明理由,即根据自己是一个大国的身份,“抗之”则说明对抗外敌。
五级段落标题:表示标准或依据此外,经常可以看到“以”的用法是表示一种标准或依据。
例如,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按照百姓的无知愚昧来制定政策,就会让人民失去明智。
“以其昏昏”说明了制定政策的基准,“使人昭昭”表达了期望人民能够保持清醒、聪明。
六级段落标题:修辞增强语气最后,《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
”这句话用到了“以”的修辞用法,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
其中,“以”起着增强语气的作用。
“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傻到极点。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本文介绍了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其中,“以”可以表示工具、凭借、所处置的对象、时间、处所、原因、依据等。
在连词方面,“以”可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承接关系、目的关系、因果关系和修饰关系。
此外,“以”还可以作为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例句中有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已被删除,原文已经得到了修正。
2.作为方位介词,表示方向。
例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XXX。
”意为“从此往后的十五个都市都归赵国所有。
”3.作为表范围的介词,表示包括的范围。
例如:“自XXX以下莫不逾侈。
”意为“从XXX到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不过度奢侈。
”动词部分:1.以为,表示认为。
例如:“老臣以媪为XXX计短也。
”意为“老臣认为XXX的计策对XXX来说是不足为虑的。
”2.用,表示任用。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意为“忠诚不需要被任用,才华不需要被使用。
”名词部分:以作为名词时,表示缘由或原因。
例如:“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意为“古人点燃蜡烛游玩,其中必然有一些缘由。
”通假部分:1.通“已”,表示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意为“已经怪他了。
”2.通“已”,表示止。
例如:“无以,则王乎?”意为“没有办法,那么怎么办呢?”附:文言虚词“以”的词性判别:以”作为连词时,连接前后分句,表示目的关系;作为介词时,表示方向或范围。
判别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
“以”还可以通假为“已”,表示已经或止。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无法进行改写。
以下为格式错误的修改: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XXX”“陪邻”,表示承接关系。
另一句中“以”连接两个形容词“夷”“近”,也是连词。
这些都是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情况下,“以”作为连词的例子。
例如:“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齐桓晋文之事》)以及“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烛夜游,良有以(1)解析:(1)名词,原因。(2)动
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
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 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
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
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
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 列。(6)连词,相当于“而”,
以
请大家一起读下面短文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 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 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 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 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 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 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 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 (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 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5)”之叹。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花园 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 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
(15)”之叹。
(15)动词,可译为“用”。
“以”的意义和用法总结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 (《项脊轩志》)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 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游褒禅山记》)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 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 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
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
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 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
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
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 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
弃之也, 岂以(10)一冕之 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2.表示修饰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 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 樊哙侧其盾以撞。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 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幅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 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 消除掉因为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 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 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 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 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 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 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 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 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 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 的感叹。
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 译为“因”、“因为”。(11)连
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 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 (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
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 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
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 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
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 为“跟”、“和”。(14)助词,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到华山当道士。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复合 虚词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看病,并且把他们的痊愈当作是自己的功劳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把它设为。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 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 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 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现在按照实际情况察核他(的数字)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 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 去来辞》)
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 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