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德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合集下载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

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

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

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

《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

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德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小组长:王新晴小组成员:谢孟倪、姜梦婕邓徐斌、王立群汪健一、宏观经济的基本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稳定物价4、国际收支5、公平问题6、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二、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德国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

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

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

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

德国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是经济发展理事会和财计划理事会等组织。

在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来调节经济,而主要负责运用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是联邦银行。

德国在企业中实行的“参与决定权”,是一种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响所有制,却对资本的权力进行某些限制,并从法律上给了职工参与企业某些决策的权力。

三、1998年以来德国的财政政策概述1.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德国必须遵守1997年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年度财政赤字不超过其GDP的3%,公债不超过60%2.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全球德国出口骤然下滑,经济增长减缓,为应付危机,一改前期紧缩的财政政策,新政策颇具扩张色彩3.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德国经济增长趋于0,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存在沮丧和疑虑情绪。

四、德国近五年经济形势1.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582.34亿美元,人均34679美元,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日,属第三大经济强国。

2.2007年德国联邦、州、地方和社保的总收入超过总支出,盈余约为7000万欧元,是自1969年以来德国国家财政收支首次实现平衡。

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县领导发言稿范文(二篇)

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县领导发言稿范文(二篇)

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县领导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要感谢组织方给予我这次机会,在这里与各位一同探讨和分析____年的经济形势。

2024年是我县发展历史上的关键一年,我们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____年的经济形势,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对我国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逐渐转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我县经济的基本面分析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农业占地资源丰富,是我县的优势产业。

同时,我县还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主要是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我县经济总体发展较快,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过于依赖传统产业,创新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农业发展存在产业结构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三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四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三、对____年经济形势的预测首先,国内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们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稳定。

其次,外部环境依然不确定性较大。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都可能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们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应对。

再次,科技创新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端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探析一. 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

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

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

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

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

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作者:李堃来源:《中国经贸》2010年第16期摘要: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促进了二战后德国的复兴和腾飞。

现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浅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含义在于:在政府政策的指导和管理下,在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的制度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自由竞争和竞争关系,自由竞争和竞争关系决定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程度,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说,它兼备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特点与宏观调控的优越性。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1.市场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

德国认为自己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实际上是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以此保证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2.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国家不直接干预经济过程本身,但这不是说国家没有任何经济计划。

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但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予以调节。

3.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德国联邦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其资本归联邦政府所有,只有联邦银行才有权发行货币。

联邦银行又是一个具有公共法人资格的联邦直接法人,独立于联邦政府。

4.完善周密的社会保障体系。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险网络遍布全国。

这套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自给原则,不以政府为主体,以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

5.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战后,为了重建国家,德国议会制定了《基本法》,确定了国家制度的几项基本原则,即民主制、联邦制、福利制国家和法治国家的原则。

《基本法》把建立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1

德国经济地理分析德国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前苏联、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9年9月,美、英、法合并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同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形成了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

经过战后40多年的分裂,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地处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素有“欧洲心脏”之称,是南北欧间和东西欧间陆路往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一、自然条件德国地势南高北低,从南向北逐渐倾斜。

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和平原,以平原面积最大,占其领土总面积的2/5以上。

北部的北德平原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中部是中德山地,一般高度不高,对德国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

南部国界处是雄伟陡峭的阿尔卑斯山,祖格峰是其在德国境内的最高峰,海拔2963米,是德国游览胜地之一。

山地和多瑙河谷地之间是巴伐利亚高原,海拔400米,是德国主要农牧业区。

高原西部是黑林山,山高谷深,森林密布。

黑山林之西是著名的莱恩谷地,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德国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区。

德国境内河网密布,主要有莱恩河、威悉河、易北河、多瑙河等。

这些河流水量丰富,各河之间均以运河沟通,具有很大的经济、航运价值。

德国气候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气候类型,对多种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利。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钾盐、铁、石墨、萤石、重晶石、铀等。

森林面积 1.61亿亩,覆盖率30.7%。

二、居民截至2008年底,总人口为8211万人,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还有少数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

有750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东欧国家公民。

通用德语。

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

由于人口出生率在西方国家中最低,德国人口已连续多年负增长,按照现在的人口负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40年里,德国人口将减少到7千万或是更低。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德国宏观经济分析德国是⼀个贸易出⼝型国家。

出⼝值约占其国民⽣产总值的1/3,因⽽扩⼤出⼝市场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动⼒。

德国出⼝产品的80%是流向西⽅⼯业国家(70%流向欧盟及欧洲⾃由贸易区国家,7%流向美国和加拿⼤, 3%流向⽇本,澳⼤利亚和新加坡),10%流向中,东欧及独联体,另10%流向第三世界国家。

表德国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近⼏年德国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GDP增长率为0.8%,2002年为0.2%,2003年GDP增长率为-0.1%,2004年略有回升,GDP 增长率达到了1.7%。

2005年德国GDP增长率为0.9%,在欧盟国家中该增长率排名靠后。

可以看出,德国近年的GDP增长较为缓慢,甚⾄基本停滞。

德国⼈均GDP已经处于较⾼的⽔平,2001年该国⼈均GDP为23540美元,2003年该国⼈均GDP为24010美元,2004年时已经增⾄25250美元。

内需成为主要推动⼒。

随着增值税率上调效应的逐渐消退以及劳动⼒市场形势的进⼀步好转,个⼈最终⽀出继续温和增长,继第⼆季度增长0.8%之后,第三季度环⽐继续增长0.5%。

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上季度增长0.6%,其中机械设备投资和建筑⽀出分别增长0.6%和0.4%。

⼯业和服务业保持增长势头。

继第⼀、⼆季度分别增长5.2%和5.4%后,第三季度德⼯业⽣产(包括能源)⼜增长5.6%,在⼀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势头也得以延续。

第三季度贸易、运输和通信业同⽐增长2.8%,⾦融、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增长2.5%,其他服务业⼩幅增长0.4%。

但建筑业和农林渔业分别下降1%和1.4%。

净出⼝对经济的拉动作⽤减弱。

第三季度,德国出⼝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以欧元计价,环⽐增长3.1%,较第⼆季度的0.8%有较⼤幅度改善,但同期进⼝环⽐增长3.9%,涨幅⾼于出⼝,致使净出⼝拖累GDP增长减缓0.2个百分点⼆、德国经济现状评估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第⼀季度同⽐下降6.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来之不易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月22日公布的统计结果,2012年德国国 内生产总值为26439亿欧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0.7%。拉动德 国经济增长的力量离不开出口。在对欧元区的出口缩水,对欧 盟成员国的出口仅增加0.3%的情况下,德国去年对欧盟以外国 家的出口却增加了8.8%,是欧盟以外的市场带动了德国经济的增 长。据统计,2012年德国出口比上一年增加3.4%,出口额高达 10974亿欧元。同年德国进口增加0.7%,进口额达到9092亿欧 元。外贸盈余达到1882亿欧元,仅次于2007年的1953亿欧元, 为1950年有外贸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外贸盈余年。正是由于外贸 的增长以及内需特别是私人消费的增加,德国经济在第四季度 环比出现0.6%负增长的情况下,全年经济仍保持了0.7%的增长 率。
2013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上升
0.9%
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8月23日威斯巴登消息,德国经济在 经历了年初的疲软态势之后重新活跃:联邦统计局在其2013年8月14日的快报 中已经公布,扣除价格、季节和日历因素,2013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 总值环比增长0.7%。第一季度冬季严酷的天气条件也有影响:按照最新计算 结果,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012年第四季度德国国内生产 总值下降了0.5%。积极动力首先来自国内:2013年第二季度私人和国家性消费 支出环比分别增长了0.5%和0.6%。设备投资–主要是机器、工具和汽车–环比 增加0.9%。建筑投资环比甚至增加了2.6%,这也和漫长寒冷的冬季过后的追赶 效应有关。2013年第二季度商品与服务出口环比增加2.2%。同期进口环比增长2%。 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0.2%。根据暂时统计结果,第二季度在德国就业 人数为4180万人,同比增加了24.2万人,同比增幅为0.6%。
就业失业率
影响备
投资固定资产
一、国民收入
2011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 2012年形势继续向好
德国联邦统计局1月11日宣布,2011年德国名义国内生产总 值25700亿欧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3%。经济增长动 力主要来自内需,私人消费增长1.5%,投资增长8.3%,其 中机械、设备及建筑投资增长5.4%。与内需相比,2011年 德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对较低,为0.8个百分点,其 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8.2%,进口增长7.2%。2011年德 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加 1.6%,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长1.2%。2011年德国国家财政 赤字267亿欧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马斯特里 赫特条约规定的3%上限,2009和2010年赤字率均超出3% 。
2013-2014德国经济形势 分析与预测
第六组: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 欧盟首位。工业结构及特点为:侧重重工业; 呈外向型;工业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垄断 程度高。对经济持乐观态度,欧洲信任和债 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 这对德国经济来说也是一大好处。
指标
国民收入
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认为,尽管2011年德经济涨幅可观,但与 前三个季度相比,四季度的经济形势略显疲弱,这一态势将持续 到2012年一季度。11月份尽管建筑业生产环长4.5%,但整个工业 生产下降0.6%,而且订单量也减少4.8%。由于主要出口市场经济 增长趋缓,预计2012年出口对德国经济拉动作用微乎其微,经济 增长还要依靠内需。11月份德国商品零售总额略降0.9%,但商业 和景气指数均明显增长,因此整个四季度的私人消费有望明显增 长。此外,由于工资上涨,通货膨胀较为温和,居民可支配收入 明显增长。就业市场强健,失业率降到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因 此可以预见,尽管2012年初经济或将延续去年四季度的疲弱之势, 但强劲内需将给予经济有力的支撑,而且德国实体经济稳固,抗 风险能力强,总体来看2012年德国经济形势向好。此外,有专家 认为,欧洲信任和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减弱, 这对德国经济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二、就业失业率
德媒:2011年德国失业率降至十年来最低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 (实习记者 韩同江)据德国《每日新闻》1月3日报道: 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德国2011年失业率降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德国 联邦劳动局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约300万失业人员,比2010年减少约三10 万人。失业率为7.1%。据分析,就业市场的良好态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 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该行业在一年内增加约70万个就业岗位。受季节影响, 12月份失业人数相对11月份增长了67000人,但相对于去年同期减少了约 2000人。德国联邦劳动局局长弗兰克说:“德国就业市场在冬季也获得了一定 的发展,回顾过去的一年,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情况,尤其是护理领域的 就业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一直保持在了较高的水平。 ”弗兰克也因此对2012年经济持乐观态度
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GDP环比增长0.1%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5日讯(记者郭彩萍 实习记者单玮怡)据德国联邦统计局 网站5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上个季度 增长0.1%,同比下降1.4%。增长幅度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冬天天气过于寒冷。 2012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受天气等因素冲击,GDP同比增长0.0%,环比 下降0.7%。从数据上看,几乎只有个人消费为德国GDP的环比增长做出贡献。 商务投资延续了2012年第四季度的不景气态势,本年第一季度的投资额环比 有所下降。进口与出口额双双下滑。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就业人数为4150万人, 同比增长29.3万人,增幅达0.7%。
德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升0.7%
(巴塞罗那)- 德国联邦统计局 (Statistiches Bundesamt Deutschland)公布 的数据显示,德国第三季度经济继续从衰退 中复苏,受到出口和设备及建筑投资的促进。 第三季度实际GDP季升0.7%,年降4.8%, 经济学家预期值为季升0.8%,年降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