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作者:陈凯来源:《大学教育》 2016年第12期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
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
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侍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
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
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一)宗教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西节日中西文化差异正文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_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收稿日期:2002-08-07作者简介:张承平(1946-),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及教学;万伟珊,(1977-),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攻读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张承平,万伟珊(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异质文明的文化特质,决定于构成其特定的民族、历史、宗教、经济等社会文化土壤的形态差异;不同的文化特质,又决定了该文化是否具有跨文化传播及移植的普适性与包容性。
这些都反映在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中。
与时俱进地改造社会文化土壤,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是增强文化传播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传播;社会认同;普适性;包容性;传统节日;社会土壤[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2)04-0064-06 Universality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ultures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of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ZHANG Cheng-ping, WANWei-shan(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3, China)Abstract:The cultural characters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re decid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pecial nation, history, religion, economy and etc.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s also decide whether a culture has universality and compatibility in cross-cultural propag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Allthese are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rebuild social cultural soil and give newhistorical meaning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will be essential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for the spread of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spread;social identification;universality;compatibility;traditional festival;social soil 近几年来,一些中国人开始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大学生过圣诞节,中学生过情人节等等;又据对中国八大城市发出的2143份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中国人过西方的节日。
中西节日差异毕业论文

中西节日差异毕业论文标题:中西节日差异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摘要:本文以中西节日的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传统、庆祝方式和社会影响,探讨了中西节日差异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研究发现,中西节日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形成每个国家独特的节日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节日的庆祝方式和社会影响也受到了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的差异。
本研究对于加深中西两种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西节日、文化差异、社会影响、庆祝方式、传统习俗一、引言节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信仰。
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传统、庆祝方式和社会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西节日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二、中西节日的文化差异1. 价值观和信仰差异在中西节日中,常常能够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尊敬长辈、孝道等价值观念,如春节、中秋节等。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个性表达和个人成就,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2. 传统习俗差异中西两种文化的节日传统习俗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与祭祀、祈福和尊敬祖先相关,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清明节的扫墓等。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地强调欢庆和享受,如圣诞节的装饰、礼物交换等。
三、中西节日的庆祝方式差异1. 社交方式中西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社交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亲友相聚,常常全家人一起回家过节,进行合家团圆的庆祝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地强调社交和聚会,如圣诞节的派对、夏季烧烤等。
2. 商业化程度西方节日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商家常常在节日期间进行大规模促销和宣传活动,如圣诞节的购物季、情人节的花店推销等。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相对较少商业化,更多地注重于家庭团聚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清明节与介子推的传说
行为文化
挖掘这些群体参与、具有模 式性的节日仪式活动,既是 传统节日区别于日常时间和 现代节庆的习俗标志,也是 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清明节荡秋千
物态文化和知识、技艺
② 创新传统节日的理念和形式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
当今社会是一个流动的多 元社会,家庭之外的社会关 系已经成为人际关系重要的 一部分。适当将传统节日主 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 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的要 求。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家家走。
2.伦理道德
•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 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 • 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 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 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 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 七天。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节日起源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尔 雅 释 天 》
唐 虞 曰 载 。
周 曰 年 ,
商 曰 祀 ,
夏 曰 岁 ,
.
圣诞节 (Christmas) 复活节 (Easter) 感恩节 (Thanksgiaint Valentine’s Day)
③ 创新节庆活动
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要保 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与时俱 进,不断地注入新鲜的、富有 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因素。
美国万圣节游行惊现‚包青天‛
3.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学习乞巧
① 挖掘传统节日优秀的文化内涵
口传文化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宫廷内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节日也逐渐受到关注。
虽然中西节日在很多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西节日文化,并从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背景1.中式节日文化背景: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耕文化、玄学信仰、古代祭祀相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自古代农耕文化的辞旧迎新和祭祀神灵的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巫术、驱邪的风俗有关。
二、庆祝方式1.中式节日庆祝方式:中国人在传统节日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家人团聚、祭祀祖先、赏月、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同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例如吃元宵、吃粽子等。
2.西式节日庆祝方式: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与宗教仪式及家庭聚会有关。
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吃圣诞大餐,并举行教堂仪式。
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彩蛋寻找游戏、家庭聚餐以及宗教仪式。
三、寓意与意义1.中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例如春节承载着对辞旧迎新和祈福的希望,端午节承载着祈求平安和驱邪的愿望。
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西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西方节日的寓意和意义主要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象征着爱和宽恕,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这些节日为西方人提供了反思、庆祝和共享快乐的机会。
总结:中西节日文化在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式节日底蕴深厚,弘扬传统文化,而西式节日则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无论是中式节日还是西式节日,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节日也逐渐融合和互相影响,成为全球文化交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如中国人现在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们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国人对洋节的热情更甚于传统节日.尤其是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
前人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趋于彼此融合中的各国节日文化、节日风俗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才是节日的永恒魅力、民族特色才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特征。
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继往开来,只有发掘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内涵,对节日文化进行革新,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随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抓住这个主题要素,即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才能共同实现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文献中更多的是从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文献,我得到了相应的启发,传统的七夕节的衰落和情人节的热捧有着鲜明的社会性意义,也让我认识到这一现象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出现的,不仅仅是我们有这类现象,其他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也同样如此,从而启发我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两个节日的差异。
三、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缘起与发展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
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报告

●(2)图书查询●报告的表现方式——论文●时间:6.25-9.1中西方传统节日论文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
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
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
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
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一)宗教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作者:陈凯
来源:《大学教育》 2016年第12期
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
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
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
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
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
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
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
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
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
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
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
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
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侍统节日,除
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
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
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
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
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
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文化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比如说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它是源自上古时代的腊祭,腊祭即是在岁终的时候祭祀众神的日子。
而西方的节日多是凸
显一种基督教文化,无论是最为重要的圣诞节还是复活节,其最为悠远的精神依托是基督教里
的文化载体。
节日的习俗也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我国的节日习俗也体现着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比如说在春节时要打扫卫生,这象征着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把“福”字倒过
来贴,象征着“福到了”的吉祥话语。
而在西方里的圣诞节当天,要装扮圣诞树,上面还要挂
些小甜饼,这代表着一种赎罪的意愿;复活节里的彩蛋则代表了复活后的欢喜与生命的绽放。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还凸显出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综合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代表
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则代表的是个人主义精神。
之所以有以上的不同,是由于中西方均受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更多的是受儒家文化
的影响,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观,尊崇着辈分制以及长幼有序的家族
观念。
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会更多地强调血缘以及家族的地位,进而体现出集体主义的观念。
而
在西方国家则不同,其社会更多的是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文艺复兴倡导
的是个人至上,保护人权等理念,崇尚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所以西方的节日里都会体现出个人
主义的色彩,比如在节日里的盛装打扮、狂呼狂庆都是自由、独立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饮食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也体现出饮食文化上的不同。
比如在中国的春节里,人们要吃饺子,在
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而在西方的传统节日里,人们多以烤类食物为特色,比如在复活节的时候要吃“烤兔”,感恩节的时候吃火鸡,英国在圣诞节的时候会吃烤鹅,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传统节日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三、全球化浪潮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洋节”在中国占据着一席之地。
有些国人会因此感到恐慌,认为
“洋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霸占和侵凌,担心西方的节日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湮没本国
的传统节日。
像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等都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西方节日,这的
确证实了西方节日茌中国社会中的入侵趋势愈发猛烈。
与本土的传统节日相比,一些国人更加
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可见这些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与交流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要想守住自己本国的一方净土而免受
他国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调整自身的心态。
在全球化的
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学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找到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
不应过多的排斥这些外
来的节日,而是要找到自身的位置和状态,迎接这种必然的文化“冲击”。
四、“洋节”冲击下的冷思考与社会认同下的建议
(一)由个人本位到公共文化的诉求
文化中所包含的事物是没有所谓的好坏与对错之分的,实际上它们都是在不同民族、不同
地域下产生的必然选择。
节日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有着它该有的状态。
其实很多时候,我
们彼此在过分地烘托了一种敌对的情绪和排外的心理,将文化上的交流曲解为外来文化的侵略,这有悖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和宽容性交流。
在面对中西方不同的传统节日时,应该更多的将个
人的激愤与排斥心理转化对为人类文明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公共文化的诉求和敬仰。
(二)由扬中抑洋到中西互补的追寻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在国际交流与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逐渐碰撞的,每个习俗中都右它
值得珍视的地方。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不同节日的交流可以交换不同的“水土”,也可以去了解在不同“水土”之下成长的人文特色。
每一种习俗和节日都有它的存世价值和人性精神意义。
应该扬长避短,学习他国文化里的
精髓,吸收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扬中抑洋的态度转变为中西互补的价值追寻。
(三)由官民博弈到自由选择的释放
当前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中存在着政府的文化施政性,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选择好像都存在
着一种约束性,即一种政府下的严格保护,殊不知群众愈是被紧看就愈是想挣脱。
最好的行为
是给与大众一定的自由选择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准绳,况且多数情况下人
们并没有对“洋节”考虑太多,而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消费心理,大可不必形成“节日危机”
或“文化侵略”这样的偏激想法。
(四)由无序状态到规范引导的发展
在认识到“洋节”已不可避免的要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规划,让其在中国的大地上有规则、有秩序地存在,而不再持着一种敌对和排外的心理。
所以说,政府需要在“洋节”这种无为的状态之下对它们进行积极地干预,给本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实现不同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和借鉴。
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种种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协同作用
而产生的。
不管这些差异以一种怎样的面貌存在着,在今天的世界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它们都
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与交流。
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是如今需要考虑的问题。
笔
者认为,其实国民可以试图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去解读这些不同国度里的文化差异,尊重每一
种文化与节日习俗,多领略它们的精彩之处,少一些排斥与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