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

中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
中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是中国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对全国重要矿种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提出全国统一的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有效指导省级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
首先,重新划分了I、II、III级成矿区带,指导各省级项目划分IV、V级成矿区带,这有助于首次实现I、II、III、IV级成矿区带的全覆盖。
其次,全面梳理并提出23个矿种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厘定出388个矿产预测类型。
此外,对17个单矿种进行了汇总及系统、深入的研究,首次划分了单矿种的成矿区带,研究总结了各矿种成矿规律,编制了系列图件,建立了矿产地一览表及数据库。
最后,系统研究了17个成矿省的成矿规律,探讨了重大区域成矿规律问题,完善了各成矿省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成矿谱系,分析了找矿潜力,为矿产预测和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对“五层楼+地下室”成矿模式、华南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及“新三源成矿理论”等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认识,对发展及探讨成矿理论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中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资料获取更多专业信息。
1。
矿床12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i02≥54%,为中酸性高钾钙碱性-中钾钙碱性岩石(图3,a);
高A1203(≥14.5%;图3,b); 富钠(Na20≥3.0%;图3,c); Mg0=1.52%~2.91 %,Mg#=37~53; 与玄武岩高温、高压试验比较,基本都落在高压高温熔体的成分 范围内(图3,a~d)。
第十二章 控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矿床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体,与一定地质时期的特定地质条件有关, 在地壳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成矿规律:指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 内在成因关系等的总合。 一、控矿条件 概念:控制矿床形成与分布的有利的地质条件。 (一)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1.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专门研究一个区域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分布和分配状态,该区域
地质演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活动历史以及区域地球化学系统的成
分、作用与演化。
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涉及成矿的根本前提:物质最基本形式的化学 运动。如:成矿物质的来源、输运和浓集机制以及成矿环境等问题。 因此区域地球化学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区域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
例:湘南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的成矿意义
143
Nd/ Nd)i >0.5130, ( Sr/ Sr)i<0.7040
144
(3)因此,扬子地块东部的这些岩石由俯冲的玄武质洋壳熔融形成 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由增厚(≥40km)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
主要证据有:
同位素组成与MORB的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 图3(a)示出,这些岩石比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质岩石更
2 区域岩浆岩地球化学 例:安徽庐枞地区岩浆岩与成矿系列 研究表明,庐枞地区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是形成于同一 深部过程(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1)源自地幔、属于橄榄玄(安)粗岩系的火山-次火山岩或类似 侵入岩(图 A); (2)源自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具有埃达克质特征的钙碱性侵入岩 (图 B)
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我国幅员广大,领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地壳活动交错出现,海进、海退频繁,各个地质时代都有干旱气候带分布,作为成盐盆地封闭要素的屏障广泛存在,成盐的地质条件良好,因此盐矿资源丰富,分布面广。
(一) 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我国盐矿床的主要成盐时代为震旦纪、三叠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其次是中奥陶世、早二叠世、侏罗纪和第四纪。
(1)震旦纪海水侵入上扬子盆地,形成广阔的浅海区,局部呈半封闭状态,加之气候干旱,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次一级构造——长宁凹陷灯影组中沉积了规模巨大的海相岩盐矿床。
这是世界目前已知盐矿床形成最早的时代。
(2)奥陶纪海侵广泛,气候干旱,在华北“准地台”上形成若干次一级凹陷,其中在临汾凹陷内的山西临汾县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和陕西延长县中奥陶统峰峰组中沉积了海相薄层岩盐矿。
(3)石炭纪在宁夏自治区中卫县云台山下石炭统赋存有一定层位的石盐及次生石盐;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西北缘分布有岩盐矿床和地下卤水。
(4)二叠纪仅在新疆皮山赋存有早二叠世的地下卤水。
(5)三叠纪早、中三叠世是我国主要成盐时期之一。
由于气候干旱,在上扬子盆地内许多封闭条件较好的次一级凹陷中,沉积了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规模巨大的海相岩盐矿床;并且在多数凹陷内赋存有矿化度高,富含钾、溴、碘、硼、锂等元素的地下卤水矿床。
西藏芒康县、盐井县一带的三叠纪甲丕拉组含盐段广泛出露盐泉(当地用于熬盐)。
(6)侏罗纪在滇西、滇南和西藏见有零星分布的早、中侏罗世盐泉。
在云南安宁、富民、禄劝等县发现中、上侏罗世的钙芒硝-岩盐矿床。
(7)白垩纪至第三纪气候以干燥为主,是我国主要成盐时期之一。
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我国形成了许多断陷盆地,沉积了大量岩盐矿床,以陆相为主,海相和海陆交替相占少数。
(8)第四纪为我国主要成盐时期之一。
在我国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山西等省(区)形成为数众多的现代湖盐矿床;也有次生、变形岩盐矿床和滨海地下卤水矿床形成。
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我国幅员广大,领土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地壳活动交错出现,海进、海退频繁,各个地质时代都有干旱气候带分布,作为成盐盆地封闭要素的屏障广泛存在,成盐的地质条件良好,因此盐矿资源丰富,分布面广。
(一) 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我国盐矿床的主要成盐时代为震旦纪、三叠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其次是中奥陶世、早二叠世、侏罗纪和第四纪。
(1)震旦纪海水侵入上扬子盆地,形成广阔的浅海区,局部呈半封闭状态,加之气候干旱,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次一级构造——长宁凹陷灯影组中沉积了规模巨大的海相岩盐矿床。
这是世界目前已知盐矿床形成最早的时代。
(2)奥陶纪海侵广泛,气候干旱,在华北“准地台”上形成若干次一级凹陷,其中在临汾凹陷内的山西临汾县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和陕西延长县中奥陶统峰峰组中沉积了海相薄层岩盐矿。
(3)石炭纪在宁夏自治区中卫县云台山下石炭统赋存有一定层位的石盐及次生石盐;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和西北缘分布有岩盐矿床和地下卤水。
(4)二叠纪仅在新疆皮山赋存有早二叠世的地下卤水。
(5)三叠纪早、中三叠世是我国主要成盐时期之一。
由于气候干旱,在上扬子盆地内许多封闭条件较好的次一级凹陷中,沉积了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规模巨大的海相岩盐矿床;并且在多数凹陷内赋存有矿化度高,富含钾、溴、碘、硼、锂等元素的地下卤水矿床。
西藏芒康县、盐井县一带的三叠纪甲丕拉组含盐段广泛出露盐泉(当地用于熬盐)。
(6)侏罗纪在滇西、滇南和西藏见有零星分布的早、中侏罗世盐泉。
在云南安宁、富民、禄劝等县发现中、上侏罗世的钙芒硝-岩盐矿床。
(7)白垩纪至第三纪气候以干燥为主,是我国主要成盐时期之一。
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我国形成了许多断陷盆地,沉积了大量岩盐矿床,以陆相为主,海相和海陆交替相占少数。
(8)第四纪为我国主要成盐时期之一。
在我国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山西等省(区)形成为数众多的现代湖盐矿床;也有次生、变形岩盐矿床和滨海地下卤水矿床形成。
中国钼矿资源特征及其成矿规律概要

中国钼矿资源特征及其成矿规律概要引言钼矿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钼矿资源的一般特征,并探讨其成矿规律。
钼矿资源特征地理分布中国钼矿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中国钼矿的主要产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西南地区的主要产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华北地区的主要产区包括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份。
矿石类型中国钼矿主要以钼矿石形式存在,常见的矿石有辉钼矿、钼闪石和钼铜矿等。
其中,辉钼矿是最常见的钼矿石,钼的含量较高,在中国的钼矿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矿床类型中国钼矿矿床类型多样,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蚀变型、砂岩型和热液型等。
其中,矽卡岩型和斑岩型是中国钼矿的主要矿床类型。
矽卡岩型钼矿矿床分布广泛,形成于岩浆侵入过程中,富集了大量的钼元素;斑岩型钼矿矿床则是在斑岩侵入过程中形成,富含钼矿石。
钼矿成矿规律成矿控制因素钼矿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壳演化和流体作用等。
地质构造对于钼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造活动会导致岩浆上升和成矿物质富集。
岩浆活动是形成钼矿的关键因素,岩浆中富集的钼元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会富集形成钼矿石。
成矿过程钼矿的成矿过程通常经历岩浆活动、矿质输运和成矿作用三个阶段。
岩浆活动阶段是形成钼矿矿床的起始阶段,岩浆中所携带的钼元素通过热液活动实现富集和沉淀。
矿质输运阶段是指钼矿石通过流体的输运和迁移形成矿体。
成矿作用阶段是指热液流体在矿体形成后对其进行改造和调整的过程。
成矿规律中国钼矿成矿规律主要受到构造和岩浆活动的控制。
东北地区的钼矿多与中生代花岗岩、变质岩和拉旗山岩等有机岩体相关;西南地区的钼矿则多与侵入岩有关,例如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等。
此外,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钼矿矿床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液作用和矿物赋存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中国钼矿资源广泛分布,矿床类型多样。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中国镍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镍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已知主要镍矿床,除云南墨江一处属风化壳矿床外,其余皆为岩浆熔离矿床。
岩浆熔离矿床的成矿规律,首先从大地构造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准地台内部区、过渡区和地槽内部区,且以过渡区(即准地台与地槽的一个过渡地带)为主,其余两区的镍矿比较次要(表3.10.4)。
表3.10.4中国主要镍矿床的分布及成矿时代过渡区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深断裂带极为发育。
这些延伸很远、规模巨大的深断裂带,一般都具有长期活动的历史,是控制镍矿成岩成矿的主要因素。
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岩体或岩群沿深断裂带的走向断续分布;②岩体一般沿深断裂面上盘侵位;③由于深断裂带形成的时间比较早,具有长期的多旋回发展史,因此在深断裂一侧的岩带中,往往有两期甚至两个以上期次的岩体出露;④沿深断裂带一侧分布的岩带或岩群,均赋存于深断裂上盘的次一级断裂或褶皱中。
除了大地构造以外,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体对镍矿床的分布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岩体的岩石类型、大小、产状以及分异程度与镍矿成矿有密切的关系:①在岩带(群)的众多岩体中,形成镍矿床的岩体为数极少。
14个岩带(群)共有2038个岩体,形成矿床的只有28个,岩体成矿率为1.37%。
这说明在一个岩带(群)中,成矿只与某一期次的有利岩石类型的岩体有关;②镍的成矿岩体一般规模较小。
有三个成矿岩体的出露面积达到1km2(白家嘴子、赤柏松、大坡岭),其余成矿岩体的面积都在0.1km2以下;③成矿岩体的产状可分两类。
一类为陡倾斜(倾角60°以上)的岩墙状、脉状、透镜状;另一类为较舒缓的岩床、岩盆、椭球状、扁柱状。
巨大的和大型的矿床以前一类产状产出。
④岩体的分异程度与成矿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分异程度高有利于成矿。
中国镍矿形成时代从前寒武纪到燕山期,而元古宙和海西期是两个主要成矿期。
前寒武纪的元古宙形成的矿床有赤柏松、白家嘴子、大岭坡。
这几个矿床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240Ma、1509~1526Ma、1000~1100Ma。
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倪 曦,白海铃(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 烟台 264001)摘 要:金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种之一,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金矿资源,但也要做好科学的评估和开发,才能够确保金矿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我国的获得积极的国力增强助力。
可以对金矿资源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掌握金矿的类型、谱系和分布等情况,进一步总结出成矿规律,能够作为我国金矿资源评估和开发的数据基础。
本文就将根据对当前金矿资源的了解,探讨现阶段的金矿资源特征,加强对金矿资源的掌握情况。
并综合分析金矿资源发展的历史,以金矿资源特征分析作为基础,对成矿规律进行探讨,期望能够完善金矿资源勘察部署和综合评价的科学体系,为我国金矿资源的勘察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金矿;资源特征;金矿类型;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19-0060-2Characteristics of gold resource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in ChinaNI Xi, BAI Hai-ling(Shandong Provincial No.3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and Mineral Survey,Yantai 264001,China)Abstract: Gol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minerals in China. Although there are abundant gold resources,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be done to ensure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gold resources and enhance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It can deep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resources, master the types, pedigrees and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s, and further summarize the metallogenic law,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data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old resourc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gold resourc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resources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strengthen the mastery of gol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resour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allogenic law, hoping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gold resources exploration deployment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provide more ideas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old resources in China.Keywords: gold deposit;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Type of gold deposit; Metallogenic law金矿资源具有多重属性,包括金融、货币和商品属性等,所以相较于其他金属资源而言,金矿资源有着更强的战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摘要:经过我国广大学长多年来地质勘探的汇总最终概述出了我国矿床的成矿
规律。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地球地壳形成开始所有矿床的成矿规律做出来细致的阐述,其中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分布规律,并总结了矿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共生
规律。
关键词:时空分布;物质来源;矿床共生;
一、简述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是指矿床(矿体)形成和分布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与集中分布规律,及其物质共生组合关系和内在的成因联系等[1]。
成矿规律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找矿
的基础。
经过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成矿规律方面的不懈努力,最终总结出一套
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二、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在我国,从古生代的前寒武纪到新生代都有矿床的形成,可以说我国矿床的
时间分布是广泛且不均匀的。
我国主要有六大成矿区,这六大成矿区主要由时间
顺序来划分。
下面以这六个成矿期阶段为例,做简要介绍。
1.前寒武纪成矿期
该成矿期又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壳随着地球的形成,经
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从开始形成到趋于稳定的过程。
在整个地壳的形成过程中
存在着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以及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
2.加里东成矿期
这个时期的地壳演化进一步稳定,浅海地带矿床较为发育,著名的宣龙式铁
矿和瓦房子锰矿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3.海西成矿期、印支成矿期、燕山成矿期
在这三个成矿期内,仍然发生着剧烈地由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向酸性、中
酸性火山活动转化的一些构造运动。
这三大成矿期都进入了地槽演化的阶段,从
加里东成矿期末期开始一直到燕山期地槽阶段结束,而内生成矿在这一时期开始
出现并繁盛。
4.喜马拉雅成矿期
该成矿期正好与前寒武纪成矿期相反。
喜马拉雅成矿期间,除了喜马拉雅山
地区还存在着比较活跃的构造运动,并伴随着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其余
地区的大多数构造活动都慢慢变弱了。
三、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与时间分布规律相类似,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样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为
有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特点而在个别地区存在分布均匀的现象,为等距性分布。
1.矿床的丛聚性分布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是指矿床在平面的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
成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2]。
据前人的研究表面,地壳与上地幔的元素分
布不均一可能是导致这种类型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成矿区域主要划分为
以下四个区域:“歹”字型构造体系控制的成矿带;纬向构造体系控制的成矿带;
新华夏系控制的成矿带;河西系控制的成矿带。
此类一般都是规模和储量都十分
巨大。
2.矿床的带状分布
带状分布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根据其规模的
大小,又可分为全球成矿带、区域分带、矿区分带、矿体分带四种。
而其范围大
小来划分的每一种分带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规律。
3.矿体的等距性分布
与前两种分布规律不同的是,等距性分布需要建立在矿床分布均匀的前提下
才可以实现。
李四光生前指出,我国境内主要有三条等距性的纬向构造成矿带:
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南岭构造带。
按地质力学观点,可能是由于构造形迹多级别、多序次控矿的结果[3]。
四、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共生规律
1.物质来源
对于研究矿床的成矿规律来说,必须要先知道其矿床里成矿物质的来源,这
是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对矿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大
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有地表渗滤源、地壳同化源和上地幔源。
随着地壳形成的演化
过程,成矿物质来源和多成因复成矿床逐渐增多。
2.矿床共生规律
矿床共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表现为不同矿种或者矿床在一定的空间内
集中产出的自然现象。
我国广大学者通过不断的积累,才针对矿床共生现象拥有
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一共有单矿种同类型矿床、单矿种不同类型矿床、多矿
种同类型矿床、多矿床不同类型矿床四种矿床共生类型。
同时在后期我们广大学
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又提出了成矿系列概念,是指具有同一成矿过程、时空上
有密切联系、成因上有成生联系的矿床组合。
这是对矿床共生规律的进一步研究
和总结。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国的矿床成矿规律做了主要的阐述,也了解了我国矿床
在形成过程中的物质来源及矿床普遍共生的现象。
可见自地球地壳开始形成到后
期趋于稳定、构造活动变弱的几十亿年间,我国成矿期在时间上主要经历了六大
成矿期,在空间上则呈现出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距性分布等特征。
参考文献
[1]杨言辰.矿山地质学:地资出版社,2009.8.
[2]董方灵, 曹月怀, 胡官兵. 矿床空间分布的分形研究及其找矿意义——以三江
南段银铅锌矿床分布为例[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0, 000(001):48-54.
[3]高庆华. 构造体系与地质体系——从地质力学地球观看地质学的发展[J]. 中
国地质, 1985(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