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的简介资料

合集下载

她一生飘零,28岁便香消玉殒,后世才子纷纷写诗悼念,她叫董小宛

她一生飘零,28岁便香消玉殒,后世才子纷纷写诗悼念,她叫董小宛

她一生飘零,28岁便香消玉殒,后世才子纷纷写诗悼念,她叫董小宛说到清代的皇帝,顺治帝一直是大家乐此不疲的话题。

因为关于顺治帝的最后去向,一直都是一个谜。

有人说,顺治帝最后从皇宫出走,是为了一代名妓——董小宛。

而许多人甚至认为,清宫剧中的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因为都姓董嘛。

其实如果对这段历史稍有兴趣的人都知道,董小宛乃是秦淮八艳之一。

而这些烟花女子,其实和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面的李香君、柳如是,那都是气节高于男子的奇女子。

而且在《桃花扇》传奇,《柳如是别传》中,都有极高的评价。

比如李香君,她的一句:“脱裙钗,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可谓掷地有声啊。

而董小宛呢,其实也是一个极有气节的人。

这个小女子之所以令人敬重,就在于她一生在意的只有三件事:家国、冒襄、诗文。

家国第一,那是民族情怀和爱国气节,因此,她断然不会投降清朝,更不可能成为顺治的妃子。

而实际上,董小宛死时28岁,彼时顺治才14岁。

而冒襄第二,董小宛一生所爱的这个男人,是她的丈夫。

冒襄屡屡因为担惊受怕而病危,董小宛数月不睡,怀抱着冒襄,只为希望自己到丈夫能够睡得安稳。

这是不是很像姐弟恋,不是的,其实男人有时候很脆弱,而爱人的肩膀,才是最温柔的港湾吧。

诗文第三,因为董小宛随时青楼出身,但文采俱佳,可以说,诗文的世界,就是这个沦落泥沼的女子的精神世界。

凭借这个精神世界的支撑,她得以自保贞洁,最终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免于继续沉沦。

关于董小宛的这三点,后世的才子学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黄虞稷曾写诗悼念董小宛曰: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

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

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阖缄。

最是夜清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王士禄:“梅花亭子枕回波,满酌黄滕细按歌。

”也写出了董小宛的万千情态,软款情深。

吴梅村在《题董白小像绝句八首》中写道: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

乱梳云髻下高楼,尽室仓皇过渡头,锢盒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

古代名厨列传:董小宛(明)

古代名厨列传:董小宛(明)

古代名厨列传:董小宛(明)古代名厨列传:董小宛(明)董小宛董小宛和冒辟疆的爱情故事几乎让人们说滥了。

董小宛出身于苏州富庶人家,早年父亲开设“董家绣庄”,母亲白氏是老秀才的独生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见其模样俊秀,脑子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

母亲白氏不愿在城中旧宅中继续住下去,免得睹物思人,倍感悲伤。

于是花钱在半塘河滨筑下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后母亲因病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落在董小宛一人身上,出于无奈,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卖艺,改名小宛。

不久,她由于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既得罪客人又得罪鸨母,受到处处刁难。

她一怒回到苏州,在半塘重操旧业,开始了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的“三陪”生涯。

从此,她的艳名更加远播,很快成为“金陵八绝”之一。

董小宛出身妓家,容貌姣好,天资聪慧。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 16岁的她,沦为秦淮乐籍即南礼部教坊司的官方歌妓,精通琴、棋、书、画,为“秦淮八艳”之一。

那一年,经方以智穿针引线,小宛认识了前来南京应考的如皋才子冒辟疆。

3年后,名士钱谦益以3000两银子为小宛赎身,一叶扁舟将她送至如皋,正式嫁给冒辟疆为妾。

江苏如皋冒辟疆和董小宛故居水绘园小宛是一位善于创意的美食大家,她制作的姚膏、瓜膏、腌菜、豆豉等已成千古绝菜名点,有人调侃说:“董小宛本身就是上帝秘制配方烹调出的一道大菜。

”我们不妨看看她是怎么制膏的。

她取五月的桃汁、西瓜汁,漉掉果丝瓜瓤,用文火煎到七八分稠,放糖进去搅拌后细炼。

这样制出的桃膏看上去象大红琥珀,瓜膏比得上金丝内糖。

即便在大暑天,为了保证汁液的鲜洁,小宛也亲手漉取。

炼膏时,她静坐炉边看火候,不让膏液焦枯。

所制之膏,分为浓淡数种,真是异色异味。

历史趣谈秦淮名妓董小宛和顺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趣谈秦淮名妓董小宛和顺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个人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秦淮名妓董小宛和顺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个人吗
导语: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董家绣庄”,“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

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属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

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

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很多人以为董小宛和顺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人,而且野史更言之凿凿地这样描绘道董小宛是秦淮名妓,她的色艺双绝,最后连顺治皇帝都听说了,于是把她抢入皇宫,称为董鄂妃。

但这时的董小宛已是才子冒辟疆的夫人了,于是宁死不从,并且以死抗争。

孝庄皇太后怕伤及皇帝儿子,而且由于祖训“汉女不得入宫”,便将董小宛缢死,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便出家为僧。

因此,顺治的孝陵里是没有棺椁的。

这种传说广泛流传,许多小说、影视作品中都可见它的痕迹。

看得多了,许多人也就认为董小宛就是董鄂妃,而顺治皇帝正是为了她才不做皇帝的。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八_董小宛篇

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八_董小宛篇

董小宛,明末名妓,才貌厨艺一样出众,特别是她制作的各种糖食糕点及腐乳、腌咸菜、桃膏、瓜膏等颇有造诣,闻名遐迩。

尤其她对丈夫的忠贞爱情和敢于同权贵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被人称颂,为纪念她,把她制作的糖称为“董糖”。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字小宛,号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

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李白,号青莲居士)。

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

董小宛不但厨艺出众,棋琴书画样样精通,其代表诗作《绿窗偶成》:“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一直流传至今。

董小宛与丈夫冒辟疆的各种经历,在许多书刊上已有详尽的说明。

小宛娇媚动人,才艺双绝,并醉心于山水,柔情涌动。

冒辟疆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仪,矫激抗俗,并胸有报国之志,二人一见钟情,演绎了一场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小宛虽温柔似水,与婆家人及其和谐的相处,但个性光彩率真,向往自由,寻觅真情,不畏权贵。

她的书画才艺更非同一般,经常挥毫泼墨,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早期曾醉心于钟繇的字画,着意临摹,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偏瘦,特别是看到他的《戎铭表》中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愤而弃钟贴改学他体,其性格可见一斑。

小宛天性淡泊,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上都处处清净淡如,特别是她制作的各种饮料、点心、腌菜、肉食、鱼鲜,样样精美绝伦,小巧玲珑,富于情致,脍炙人口。

解酒饮料,本是小宛针对丈夫冒辟疆而制的。

她采渍各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制出几十种不同的花露汁饮品,入口透全身,奇香四溢,消渴解酲。

尤其她用本无香味的海棠制作的秋海棠露,是露凝香发,鲜洁可口,为中国古代饮料中的极品。

腌腊制品,是小宛的拿手好戏。

小宛擅长腌制各种菜品,她制作的咸菜如黄蜡般的油亮,翡翠般的鲜绿;各种野菜大凡一经她手,便有一种异香绝味。

中国古代名女传奇故事--董小苑

中国古代名女传奇故事--董小苑

中国古代名女传奇故事--董小苑董小宛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号青莲,金陵人(今江苏南京),歌妓,“秦淮八艳”之一,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

1639年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

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额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董小宛的诗>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董小宛小传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字小宛,一字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

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

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

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题董白小像诗,对他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

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

”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

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

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人以娇媚之笑。

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

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三月十五日。

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淫逸的生活。

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

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

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脑满肠肥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历史上的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吗?

历史上的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吗?

历史上的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吗?野史及笔记小说自不足信,但关于顺治出家疑案中所涉及的董小宛确有其人。

近世编撰的《辞海》中明白地写道:“董小宛(1624—1651年),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后为冒襄(辟疆)妾。

清兵南下时,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累过度而死。

辟疆曾著《影梅庵忆语》,追忆他们的生活。

有人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而来。

”连《辞海》都为董小宛误附会为董鄂妃的事实出面辟谣,可见这个历史传说是怎样的广泛和久远。

那么董小宛与董鄂妃的真相到底如何?这两个贵贱不同、身份各异的女人又是怎样被后人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明末清初,秦淮河畔有八位声震四方的名妓。

她们是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时称“秦淮八艳”。

当时达官贵人,风流名士,前来慕名求识者多如过江之鲫。

冒襄乃世家子弟,颇负文名,明末曾授台州推官,未赴。

明之后隐居不仕,屡次拒绝清朝官吏的荐举,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同称“江南四公子”。

冒辟疆最早与董小宛相识是在明崇祯十二年南都乡试。

29岁的冒襄至秦淮,从方、侯等风流之辈处听到小宛的盛名,开始与小宛结交。

当年董小宛年方16岁,而当时福临才只有2岁。

崇祯十五年,冒辟疆纳董小宛为妾,但冒不敢对嫡妻讲明此事,故先将其居于别室,四个月后才归与嫡同居。

这时已是崇祯十六年癸未初夏了,冒辟疆33岁,董小宛20岁,福临6岁。

该年九月皇太极崩逝,福临才刚刚称帝。

董小宛在跟随冒辟疆九年后的清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日,以劳猝死,夭亡于家,时年28岁,当时顺治帝年仅14岁。

董死后葬于影梅庵,故冒辟疆忆语以此命名,并抒二千四百言哭之。

从冒辟疆的知交及当时骚人墨客的哀文挽诗中,有“可怜一片桃花土,先筑鸳鸯几尺坟”;“咫尺郊南同绝塞,至今青不悲主”;和“绮骨埋香十六年,春风坟草尚芊芊”,以及“历墓门而巡视兮,听松柏之萧萧”等诗句,无不是董小宛芳骨埋藏影梅庵的历史写照。

有史料可查的是,在顺治帝的孝陵地宫中,除顺治本人外,还葬了两位皇后。

顺治帝恋董小宛

顺治帝恋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的姬妾,美名早著,已随冒公子隐居扬州郊外的绿杨村。

清军平定中原,入主江南的大臣便搜秦淮佳丽,把她劫掠了来,献给顺治帝。

董小宛原出身青楼,是为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早已看破红尘,知道自己万万不能拼却一死,只能舍身忍辱,保全丈夫,日后觑个机会,再一死以谢冒公子,及至见了青年天子顺治,她抬头之间,即见顺治的目光,如高山流水,如秋月精魂,顿然觉得满腔的话要诉说,又忽然觉得什么话都不必细说。

顺治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瞥一顿,都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向她摇撼着,伸展着,如丝如绵,如光如影。

她原以为顺治帝贵有天下,三宫六院,自己于他,不过是朝花夕露而已,过后便零落成泥。

哪里想象到,顺治后宫竟素来冷清,自己乍到却独得钟情。

从前跟着冒公子在绿杨村时,常诵读佛经,思悟禅机,总以为参透情关,不生绮障,而现在这位多情天子,竟如作茧春蚕,那万缕柔丝,她已无法摆脱了。

她不敢对顺治说是冒辟疆的姬妾,只说冒辟疆是她幼蒙养育的表兄。

自己心里又添忧愁,怕多了这段情缘,又多了一层孽障了。

董小宛曾跟随冒公子多年,不但诗词歌赋,出口成诵;琴棋书画,也无所不通,当下与顺治耳语多时,轻轻地又站起身来,坐到古筝之前,伸出春葱纤指,一曲《梅花三弄》,如溪涧流水,幽幽泻下。

顺治也不唤宫女,自己亲燃檀香,然后又取过一把三弦,和着古筝,两人竟痴痴地弹奏着。

然而,音乐仿佛只低回在苑壁的仓苔,一到宫墙之上,便淹没在深宫的肃杀中了。

顺治若有所感,一时呆住。

小宛急忙停下古筝,挽着顺治,又到了书案之前,轻磨黛墨,调研七色,铺开宣纸,洋洋洒洒,一丛山野蔷薇,跃然纸上。

顺治看了,也提起笔来,点了几点,竟成两只彩蝶,舞于蔷薇花间。

小宛嫣然一笑。

又裁了纸,画了一湾春水,曲岸芦苇。

顺治又稍事点缀,两只鸳鸯,并头水上。

小宛却忽然抛开彩笔,浓墨写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顺治也接笔写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小宛却又凄然问道:“我本汉女,你不存芥蒂么?”顺治脱口道:“我心一统,正大光明。

历史上董小宛是谁

历史上董小宛是谁

历史上董小宛是谁董小宛以才貌双全的形象深入人心,是秦淮八艳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董小宛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董小宛的简介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号青莲,“秦淮八艳”之一,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

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

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

1639年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

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

董小宛的生平简介董小宛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

明末后期,战争不断,山河飘摇,董小宛家道中落后,沦落到青楼,成为歌女。

董小宛长相秀丽,深得王孙公子的喜爱,加上董小宛在诗词歌赋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慕名前来的人趋之若鹜。

董小宛在十六岁的时候,对冒辟疆一见钟情,后来在柳如是等姐妹的撮合下,在董小宛十九岁的时候如愿地嫁给了冒辟疆为侍妾。

婚后,董小宛勤俭持家,深得公婆的喜欢。

期间,冒辟疆生过三次重病,而董小宛依然尽心尽力的侍奉在冒辟疆身旁,冒辟疆生病最严重的一次,董小宛在床前伺候冒辟疆六十多日,有时甚至是彻夜未合眼,悉心照料冒辟疆,直到身体痊愈。

后来,董小宛因常年劳累,积久成疾,最终在公元1651年,因病去世。

董小宛虽然是秦淮歌女,但是她敢爱敢恨的美好精神依然在世间流传。

有关董小宛的事迹故事有很多,包括她和冒辟疆的爱情故事。

以及她有很高的才情,至今她所作的诗词仍被后人拜读。

董小宛不仅才貌双全,更是心灵手巧。

相传“秦淮董糖”和“茶泡饭”都是出于董小宛之手。

时至今日,董糖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依然是苏州一带知名食品,深受食客喜爱。

董小宛因生计所迫不得已到秦淮青楼卖艺,但是董小宛洁身自好,高洁的品质依然值得人称颂。

董小宛是怎么死的董小宛是位美丽温婉的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小宛的简介资料董小宛的简介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本名董白,字小宛,号青莲,明末“秦淮八艳”之一。

董小宛十三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母亲去世后债务缠身,最终流落风尘。

董小宛与冒辟疆相爱后,赎身嫁冒为妾,然而好景不长,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二人一路难逃,相互扶持。

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安详离世。

董小宛的生平大家闺秀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董家绣庄”,“董家绣庄”是苏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

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刺绣属于工艺制造行业,可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

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

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家道中落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倍感悲伤;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此时已是明朝末年。

朝廷,枭雄四起,天下陷入战乱之中。

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

谁知绣庄伙计一算帐,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

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

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

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

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

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名震秦淮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

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卖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气有时不免露了出来,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

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鸨母的进账,鸨母自然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脚离开南京,回到了苏州。

可家中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董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好重操旧业,索性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

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

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

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

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媚娇笑。

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结缘才子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

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

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这年秋天,二十九岁的冒辟疆来南京参加乡试,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赌气离开了秦淮河。

后来乡试发榜,冒辟疆又一如既往地名落孙山,他没有失望。

只是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收拾了行装,便转往苏州闲游去也。

在苏州,冒辟疆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得知她已在半塘待客,便又兴致勃勃地专程拜访。

偏不凑巧,董小宛已受人之邀游太湖去了。

之后又接连去了好几次,都无缘见到董小宛,直到准备离开苏州的前夕,没抱多大希望地来到半塘,却终于得以与她相晤。

这是一个深秋的寒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

见来了客人,她想挣扎着起身,无奈酒力未散,坐起来都有些摇晃。

冒辟疆见状忙劝她不必多礼,让传婢在小宛床头摆了个坐凳,便在她身边坐了下来。

冒辟疆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脸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

冒辟疆没想到一个风尘女子竟然对他们这劻扶正义的行为大感兴趣,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细打量董小宛,素衣淡妆,眉清目爽,果然与一般欢场女子大相径庭,此时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俗,纵谈时局,颇有见地。

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母逝定情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

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

冒辟疆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几次寻访都吃了闭们羹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

见她病体虚弱,冒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

翌日,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来到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小宛却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会来。

小宛将冒辟疆迎进了屋,奉上茶,牵着他的手说:“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

冒辟疆此行还需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再回家乡,他与董小宛约好,一等乡试结束,就马上返回苏州为她赎身,再相伴回到如皋。

小宛母亲去世后,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苏州赎身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

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

嫁入冒门小宛嫁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

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

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小宛初进冒家,见董其昌仿钟繇笔意为辟疆书写的《月赋》,非常喜爱,着意临摹。

接着到处找钟繇的字帖。

后来觉得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几千字,从不错漏。

小宛曾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也为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

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

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她的题词,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后来逃难途中,仍把书画藏品捆载起来,随身带走。

小宛最令人心折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

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

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

辟疆却喜欢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

小宛为他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

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渍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

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

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

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

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

战乱流离宁静和协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一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人关南下,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得一干二净。

小宛随夫一路南逃。

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下痢兼虐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

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

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

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

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与世长辞艰难的生活中,饮食难饱,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

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

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对董小宛的历史评价黄虞稷曾写诗悼念董小宛曰:“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

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

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阖缄。

最是夜清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王士禄:“梅花亭子枕回波,满酌黄滕细按歌。

”吴梅村在《题董白小像绝句八首》中写道:“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

乱梳云髻下高楼,尽室仓皇过渡头,锢盒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

”颜光柞赞曰:“辛勤孤灯下,三复行役诗。

”陈允衡:“扫眉间阁笔,击击强裁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