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帝师
元代在中国流行的文字

元代在中国流行的文字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生活着汉人、蒙古人、色目人等非常多不同民族的人,这些民族的语言各异,且生活习性也不一样,这些差异共同形成了元代那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最明显的状态便是多语言盛行。
在刚开始的时候,元朝境内使用的文字有古畏兀字、亦思替非文字、还有使用最为广泛的汉字。
由于使用的文字种类过多,给元朝的统治带去了一定的威胁。
忽必烈在统一中原以后,便希望可以创造出一种为蒙古统治者服务,还可以译写所有文字的新型文字,进而提升蒙古族的文化地位。
中统元年(即公元1260年),元朝第一位帝师八思巴奉命进行新型文字的创造。
在一番潜心研究以后,于古藏文以及印度梵文的基础上,结合蒙古语音的特点发明出了一种方形文字,俗称“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在推行了一年之后,忽必烈便下令不允许将八思巴文叫做“新文”,想要以此来确立以八思巴文作为载体的蒙古文化的主体地位。
八思巴文在颁布之后,元朝的统治者还先后于中央以及地方设立了专门学习八思巴文的学校,招收那些百官子弟跟百姓当中优秀的孩子入学。
还规定了官方使用的文书、印玺等地方都要使用新文字。
而且,考虑到文书受众面并不广,于是元朝统治者还发行了印着八思巴文的钱钞,好令其他的普通百姓都可以接触到八思巴文。
不过八思巴文的推行最后还是失败了。
首先一个原因便是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长期使用的文字,那些文字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以后,已经有了一个十分深厚的社会存在基础,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管统治者推行的是八思巴文,不过那种新型文字也不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去什么影响,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兴趣去学习新的文字。
其次,八思巴文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
八思巴文的经费开支大多数都来自于朝廷的投资,教师也是由朝廷进行分配。
元朝晚期之时,战乱不断,经济出现了危机,所以在学府上面的投入便大幅减少,学生也得不到很好的教导,便失去了传播八思巴文的条件。
元朝帝师

元朝帝师元朝是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国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号称成吉思汗。
1260 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遵用汉法,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
1271年,取汉文《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
次年升中都为大都。
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退出中原。
蒙古族贵族退回北方草原后的政权,史称“北元”。
本文的元朝未包括北元时期。
成吉思汗在西征胜利之后,把所征服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
这些地方后来发展成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1258年,成吉思汗孙、拖雷子旭烈兀破黑衣大食。
1264年,受忽必烈册封为伊儿汗、遂以贴必大思(大不里土)为中心建立伊儿汗国。
上述四大汗国在名义上是大汗藩属,实际上是拥有独立地位的汗国。
就元朝中央政权统辖的疆域而言,非常辽阔。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是元朝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元世祖忽必烈以来的元朝皇帝都从乌思藏请来帝师。
帝师在元廷地位极高。
成吉思汗主要信仰萨满教,兼容多种宗教。
那么,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的元朝皇帝为什么从吐蕃(元朝时期今西藏地区的叫法)请帝师呢?笔者,在本文中将略书元朝帝师产生的前前后后,旨在提供比较完整的史料,以飨读者。
一、帝师的产生蒙古高原与藏族发生关系,由来已久。
仅据文字资料,其线索追溯到吐蕃王朝初期(六世纪末七世纪初)。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松赞干布之父囊日论赞攻灭赤邦松时,赤邦松之子莽布支逃往突厥。
吐蕃王朝建立后,当时北方的突厥、回纥都与吐蕃有通使关系。
同书大事纪年中有突厥可汗到吐蕃致礼的记载。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今蒙古国——引者)境内发现的古突厥文《厥特勒碑》中,有吐蕃使者参加突厥可汗葬礼的记载。
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安西四镇后,曾与突厥、回纥发生战争。
到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引者)时期,蒙古又在征伐西夏的战争中与藏族地区发生了直接接触①。
元朝佛教国师

元朝佛教国师叶宪允*内容摘要:元朝崇信佛教,僧官众多。
地位最高者当为帝师,国师是在帝师之下的高级僧官。
藏传佛教有众多帝师和国师,拥有实权,地位煌赫。
汉地佛教也有多位国师,皆是名著一时的著名高僧。
本文对汉藏国师的行迹以及在元代僧官体系中的地位、管理职责等方面加以考论,并说明元代佛教兴盛是元代国师众多、位高权重的原因。
关键词:元代佛教汉地国师藏传国师僧官制度中国古代僧官制度包括各朝代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而设置官吏、机构。
元代重视佛教,设置僧职众多,僧官制度发达。
国师是地位仅在帝师之下的佛教领袖,拥有实际的佛教事务管理权,配有印信。
国师兼领宣政院,故还负责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
本文仔细梳理元朝国师设置情形,以还原元朝此一重要僧职的历史面貌。
-元朝僧官制度中的国师元代崇尚佛教,僧尼众多,僧官制度发达。
这是元朝国师存在并有别于前代国师的基础。
据《元史》卷一十六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宣政院上天下寺叶宪允,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员。
力今◎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①。
而实际上僧尼人数更多,有人估计当在百万人以上。
元朝僧尼众多,主要是元朝历代统治者包括蒙古时期的成吉思汗等注重宗教政策,鼓励各种宗教发展的结果。
元程矩夫《袁州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禅寺碑》中记载:“皇元有天下,佛法益尊大,天下名山,思致崇极以称德意。
”②而叶昌炽在《语石》卷三中也说:“元人起自朔荒,庙堂制敕犹沿椎髻之风。
开国之初,崇尚道释”③。
类似的关于蒙元注重佛教的记载很多。
孔章《创建永圣院功德记》:“皇朝统御以来,迁官选士,发政施仁,开阐文风,尊崇佛教。
官僚有慈善之德,士庶有礼敬之心,于是天下名寺多被敕修。
至于乡闾细民有欲结善缘以邀福利者,虽倾贺布施不吝也。
释教兴隆,莫此为盛。
”虞集《晦机禅师塔铭》:“于皇圣元,崇佛尚祖,旁求硕师,蜜赞神宇。
”④《断崖和尚塔铭》:“皇元混一海内,崇尚象教,度越前代。
帝师真实身份

创建文字后,八思巴被封为帝师。
帝师最先出现于西夏,但一般认为将其制度化并传承下来的是元朝,八思巴因为给忽必烈灌顶和创建文字被授予帝师。
创建文字后,八思巴被封为帝师。
帝师最先出现于西夏,但一般认为将其制度化并传承下来的是元朝,八思巴因为给忽必烈灌顶和创建文字被授予帝师。
自此以后,“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
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帝师被授予了极大的权力和地位。
终元朝一代,帝师都由萨迦派僧人担任,这对八思巴及其后人来说是极大的荣誉。
公元1265年,忽必烈将藏区十三万户民众交给八思巴,“西藏之地……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同时八思巴回到乌斯藏,开启了藏区政教合一的时代。
帝师刘基

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 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 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他在 一家书屋看到一本天文书,便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此 书。第二天竟能从头至尾背诵如流。店主人知后十分惊奇, 要把这部天文书送给他 早年在元廷时的刘伯温,刘基说: “这部书已装在我胸中,书对我已经没有用了。” 刘基 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 识,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 (唐)、诸葛孔明(三国· 蜀)之才。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 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 士 , 从 此 他 便 步 入坎 坷 曲折 、 跌 宕起伏 的 仕途生 涯 。
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苟贴 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 尽。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 分钦佩。刘炝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 (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他40多岁时,生 子刘基,视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 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从而使刘基受到良好 的教育。
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 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 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 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 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 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 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 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 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 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 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 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 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 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 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 该 和 徐 达 等 开 国 功 臣 一 样 , 配 享 太 庙 。
元代历任帝师

元代历任帝师1、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1235—180年):1260—1276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2、亦怜真(仁钦坚赞):八思八异母弟。
1276—1279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3、答儿麻八剌乞列(答儿麻八剌饶乞达,1268—1287年):八思巴同母弟恰那之子。
1279—1286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4、亦摄思连真(耶歇仁钦,1248—1284年):八思巴弟子。
1286—1294年任忽必烈(世祖)帝师。
5、乞剌斯八斡节儿(扎巴斡色,1246—1303年):八思巴的侍从,替他供佛的人。
1294—1303年任完泽笃(成宗)帝师。
6、辇真坚藏(仁钦坚赞,1257—1305年):萨迦东院人,曾受忽必烈命任萨迦寺细脱喇让座主。
1303—1305年任完泽笃(成宗)帝师。
(下一任帝师《元史》释老传误载为都家班,今不取。
)7、相儿加思(桑杰贝,1267—1314年):第5任帝师扎巴斡色的侄子,曾任萨迦寺堪布。
1305—1314年任完泽笃(成宗)、曲律(武宗)、普颜笃(仁宗)三朝帝师。
8、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衮噶罗追坚赞贝桑波,1299—1327年):八思巴侄孙。
1315—1327?年任普颜笃(仁宗)、格坚(英宗)、泰定帝三朝帝师。
9、旺出儿监藏(身世、生卒年均不详):据《元史》释老传云1323—1325年任泰定帝帝师,但与藏文资料矛盾,疑为第8任帝师之代理人,待考。
10、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衮噶雷必迥乃坚赞贝桑波,1308—1341年):八思巴侄孙。
据《元史》1325年起任泰定帝帝师。
11、辇真吃剌失思(《释氏稽古略绩集》作辇真吃剌思,身世、生卒年均不详):据《元史》自1329年起任帝师。
《元史》释老传帝师列名上止于此人。
12、公哥儿监藏班藏卜(衮噶坚赞贝桑波,1310—1358年):八思巴侄孙。
1333—1358年任妥欢帖木尔(顺帝)帝师。
13、喇钦·索南罗追(1332—1362年):八思八侄曾孙。
元朝第二任帝师仁钦坚赞浅论

元朝第二任帝师仁钦坚赞浅论作者:张晓梅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5期摘要:仁钦坚赞是继八思巴之后的元朝第二任帝师。
他显密通达、智慧非凡,沿承了萨迦昆氏家族领袖成员的理想抱负,继续从事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汉、蒙、藏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并为加强中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仁钦坚赞的事迹在史料记载中并不多见,本文对其生平经历进行考述,以帮助读者对大师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元朝等二任帝师仁钦坚赞文都寺白塔一、出身及经历仁钦坚赞(rin-chen rgyal-mtshan,公元1238—1279年),《元史》作亦怜真,出身于萨迦昆氏家族,是元朝第二任帝师。
据《汉藏史集》和《萨迦世系史》记载,仁钦坚赞生于其父桑察·索南坚赞五十五岁之时的藏历第四饶迥土狗年,即公元1238年。
母亲是桑察的第二个妻子玛久觉卓,胞妹是女大师朵德。
仁钦坚赞的父亲桑察·索南坚赞于藏历阴土猪年(公元123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拉堆地方去世,此时仁钦坚赞年仅两岁,所以仁钦坚赞自小便随从法主伯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异母兄八思巴和上师乌由巴学习教法。
仁钦坚赞精通显密教法经咒,他著的《密乘曼荼罗仪轨》及各种著作为讲闻等僧人提供了诸佛法。
1267年,当八思巴前去蒙古时,仁钦坚赞担任萨迦寺的住持,后赴大都,成为受忽必烈供养的上师。
1274年,仁钦坚赞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尊奉的第二位大元帝师,并在皇宫的附近修建了僧伽(据《元史》及相关的记载,皇宫附近的僧伽应该就是大圣寿万安寺),弘扬教法,利益众生①。
有关仁钦坚赞圆寂的时间,说法不一。
《萨迦世系史》中说仁钦坚赞于四十二岁的阴土兔年(己卯,公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逝于大都。
《元史·世祖本纪》也载,至元十六年十二月,“帝师亦怜(真)卒”。
而《元史·释老传》载:“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八思巴)请告西还,留之不可,乃以其弟亦怜真嗣焉。
……亦怜真嗣为帝师,凡六岁,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卒,答儿麻八剌乞列嗣。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收稿日期]2007-11-17[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佛教史”(项目号:2007CZX005)成果。
[作者简介]朱丽霞(1970-),女,甘肃镇原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佛教哲学及藏传佛教史研究。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朱丽霞(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关键词]白马寺;元朝;帝师;关系[摘 要]白马寺是汉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对汉地佛教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靖康年间,由于金人的劫掠焚烧,白马寺被破坏殆尽。
元代重修白马寺以及白马寺最终得到1600顷土地田产,都是在当时的帝师八思巴和胆巴上师的支持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当时藏汉佛教水乳交融的和谐局面。
除此外,白马寺的其他寺主和嗣法弟子也和其他几任帝师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也是元代各民族文化间密切交流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8)02-059-06 洛阳白马寺作为汉地佛教的“祖庭”、“释源”,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而帝师则是元代对西藏萨迦派的昆氏家族及该派其他僧人最尊崇的一个封号,也是当时最高的僧职,因为帝师总领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务。
帝师虽为藏族僧人,但是,他们对汉地佛教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元代白马寺的重修以及白马寺中许多的名僧,都和当时的几任帝师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一般认为白马寺是中国汉地第一座寺院,创建于汉明帝时期。
《洛阳伽蓝记》中说:“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
”这座古老的寺院,随着中国历史上的战乱硝烟,也时兴时废,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风雨洗刷。
如在东汉末年的战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东魏“侯景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中,白马寺都遭到过严重的毁坏。
与中国其他古老的寺院一样,白马寺在毁坏与重修之间,延续着自己上千年的历史。
到元代之前,白马寺遭到的最严重的毁坏是在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年),由于金人的劫掠焚烧,到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寺与浮图俱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帝师元朝是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国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号称成吉思汗。
1260 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遵用汉法,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
1271年,取汉文《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
次年升中都为大都。
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退出中原。
蒙古族贵族退回北方草原后的政权,史称“北元”。
本文的元朝未包括北元时期。
成吉思汗在西征胜利之后,把所征服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
这些地方后来发展成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1258年,成吉思汗孙、拖雷子旭烈兀破黑衣大食。
1264年,受忽必烈册封为伊儿汗、遂以贴必大思(大不里土)为中心建立伊儿汗国。
上述四大汗国在名义上是大汗藩属,实际上是拥有独立地位的汗国。
就元朝中央政权统辖的疆域而言,非常辽阔。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是元朝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元世祖忽必烈以来的元朝皇帝都从乌思藏请来帝师。
帝师在元廷地位极高。
成吉思汗主要信仰萨满教,兼容多种宗教。
那么,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的元朝皇帝为什么从吐蕃(元朝时期今西藏地区的叫法)请帝师呢?笔者,在本文中将略书元朝帝师产生的前前后后,旨在提供比较完整的史料,以飨读者。
一、帝师的产生蒙古高原与藏族发生关系,由来已久。
仅据文字资料,其线索追溯到吐蕃王朝初期(六世纪末七世纪初)。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松赞干布之父囊日论赞攻灭赤邦松时,赤邦松之子莽布支逃往突厥。
吐蕃王朝建立后,当时北方的突厥、回纥都与吐蕃有通使关系。
同书大事纪年中有突厥可汗到吐蕃致礼的记载。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今蒙古国——引者)境内发现的古突厥文《厥特勒碑》中,有吐蕃使者参加突厥可汗葬礼的记载。
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安西四镇后,曾与突厥、回纥发生战争。
到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引者)时期,蒙古又在征伐西夏的战争中与藏族地区发生了直接接触①。
《元史》中有成吉思汗到藏族地区的记载。
一些蒙、藏文文献中,也记载了些成吉思汗与藏族地区的关系。
但是,目前为止,史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第一个与藏族地区发生关系的蒙古王室成员是阔端。
阔端是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元太宗)的第三子。
窝阔台将原来西夏的辖区,以及今甘肃、青海的部分藏族地区划给阔端。
阔端筑宫室于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城北)。
1241年,窝阔台卒后,阔端和贵由之母乃马真皇后在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的支持下称制5年。
阔端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势力。
1239年,阔端派他的将军多达那波带领一支军队进攻西藏,从青海攻到藏北。
多达那波肩负的使命是,在西藏各种势力中,找一个能够代表西藏的人物,前来商讨西藏如何归顺蒙古大事。
多达那波将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等几个人推荐给阔端。
1240年,多达那波从西藏撤军。
1244年,阔端命多达那波和杰曼二人领兵去西藏。
他们带阔端给萨迦班智达的信和礼物,邀请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到凉州和阔端见面。
信中,阔端口气非常硬,甚至带有一定的威胁。
接到信时,萨班已63岁,但迫于蒙古军的压力,由萨迦动身,长途跋涉来到了凉州。
他还携带了他的两个侄子,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吉。
1246年他们到达凉州。
当时阔端去哈剌和林参加选举蒙古大汗的忽里台(大会),双方未能见面。
阔端竞选蒙古大汗,但未成,贵由继任蒙古大汗。
1247年初阔端回凉州,会见了萨班一行。
萨班有渊博的佛学知识,阔端非常欣赏。
萨班未到凉州以前,举行祈愿法会时也里可温(专指基督教教士)和蒙古萨满坐在僧众的上首。
萨班来到凉州后,阔端下令由萨班坐在僧众的上首,并由佛教僧人首先祈愿。
在凉州期间,萨班为阔端治好了病。
阔端在凉州为萨班修建了幻化寺。
双方来往非常如意,在西藏归顺蒙古问题上,也达成了共识。
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领主的公开信《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信中奉劝西藏各地领主,适应历史潮流,归顺蒙古。
信中明确了西藏是大蒙古国的属地,萨迦派是西藏各教派中属领导地位。
1251年6月,成吉思汗四子托雷的长子蒙哥继任大蒙古国大汗。
他完全继承了阔端对西藏的政策。
1252年2月,八思巴致卫藏地区高僧大德的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251年夏,蒙哥汗胞弟忽必烈在六盘山邀请萨班。
萨班未去。
萨班侄子八思巴迎邀前往忽必烈处。
忽必烈尊八思巴为上师。
1251年11月萨班卒。
萨班临终前,将其衣钵法螺传给八思巴,八思巴成为萨迦派第五代法王。
1253年,八思八在忒剌(地名)与忽必烈见面。
1254年,忽必烈赐给八思巴“优礼僧人诏书”。
诏书中除表明忽必烈和皇后察必都已皈依佛法,并尊礼上师八思巴外,还特地对八思巴居住的后藏地区寺院和僧人,作了不受侵害的保证。
其实,八思巴1255年才受戒。
可见忽必烈对八思巴的重视。
1258~1259 年八思巴莅临上都,与忽必烈来往密切。
道教是汉族地区传统宗教。
成吉思汗曾召见道教的著名人物丘处机,并封他为“国师”。
蒙哥汗时,道教和佛教,为争取朝廷信宠,互相争斗。
1258年,蒙哥汗下令让佛教与道教的代表人物展开一次“佛道之争”的辩论会。
由忽必烈主持。
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
三百余名高僧参加。
年仅23岁的八思巴居第二位,仅次于蒙哥汗任命的总领天下释教的那摩国师。
八思巴驳倒道教首领,深受崇敬。
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
1264年,忽必烈赐与八思八珍珠诏书。
1270年,忽必烈将八思巴的封号升为“帝师大宝法王”,赐玉印。
1280年,八思巴去世后,忽必烈又一次赐给封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板的达巴思八八合失。
”(明朝陶宗仪所著的有关元朝史事札记《南村辍耕录》)。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佛教除萨迦派外其它教派也和蒙古王室有一定联系。
噶玛拔希别名是却吉喇嘛,意为“法师”。
是当时康藏一带很有势力的噶玛噶举派的教主。
1253年初,蒙哥汗之弟忽必烈请噶玛拔希到川西北会见。
忽必烈想留住噶玛拔希,但噶玛拔希谢绝了忽必烈,到内蒙古一带传教。
1256年,蒙哥汗命令他到漠北见面。
蒙哥汗给噶玛拔希“国师”的称号,并赏赐他一顶金边黑色僧帽和一个象征权力的金印。
1259年蒙哥汗卒。
后忽必烈继汗位。
噶玛拔希因有帮助与忽必烈争帝的阿里不哥之嫌,被流放,后得到允许回西藏。
元朝政权在中原的统治,结束为止,元朝皇帝都有帝师。
二、帝师的地位和作用唐朝时期,吐蕃王朝和中原地区的联系比较紧密。
元朝时期吐蕃地区已是元朝的统治之下了。
元朝初步尊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元朝为治理吐蕃地区采取了措施,如驻扎军队、清查户籍、设置“甲姆”、征税赋税、划分卫藏十三万户等等。
帝师制是上述措施之一。
帝师是皇帝的佛教老师。
帝后妃主都接受灌顶(洗礼)。
据《南村辍耕录》记载,皇帝即位前必须由帝师授戒九次。
百官上朝时,在皇帝边上设有帝师座位。
皇帝即位后,对帝师“降诏褒护”(珠诏),赐玉印(高于金印)。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后,派遣一个名叫达门的官员携带诏书及八思巴的法旨入藏设置驿站,在脱思麻(安多藏区)设了7个大驿站,在朵甘思(康区)设了9个大驿站,在乌思藏(前后藏)设了11个驿站,驿站直到萨迦。
②八思巴返藏主要沿元代从内地通向西藏的驿路行进。
1276年,忽必烈特派皇太子真金率军护送八思巴回西藏萨迦寺。
帝师来去京师,百官隆重接送。
据《元史》记载帝师出行,皇帝派大臣迎送,甚至借给皇帝的半副法驾仪仗,计一千二百五十人,为帝师开路导行。
帝师生时受大量布施、赠赏。
忽必烈把乌思藏地区13万户指定为八思巴的供养地。
帝师死后赙金可达上千两黄金、上万两银和上万匹缯帛。
八思巴死后,在京城为他修建真身舍利塔。
在元代重要佛事中,包括帝师涅。
可见,在皇帝心目中,帝师和佛祖相等。
帝师的很多子弟和门徒被封为“国师”、司空、司徒、国公。
他们享有很多种特权,手中聚集了大量财富。
帝师及其门徒主持的各种佛事,耗费巨大。
据1317年的统计,元内廷佛事消耗的食品,每年用面439500斤、油79000斤、酥21870斤、蜜27300斤。
《元史·英宗本纪一》中记载:“至治元年(公元一三二一年)十二月甲子……命帝师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诣西番受具足戒,赐金千三百五十两、银四千五十两,帛万匹,钞五十万。
”元朝中央政权有四大机关: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总制院。
1264年设立的总制院是负责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事、行政事务。
1288年改名为宣政院。
帝师是宣政院的最高负责人。
他负责举荐僧人担任从宣政院使“居第二者”以下的各级官职。
元朝皇帝把帝师当作精神支柱。
认为帝师“还能保护皇帝平安和国家兴盛。
”《八思巴行状》记载,公元一二七四年元兵飞渡长江一统全国河山,际开“主圣臣贤的原因外,还有帝师八思巴在宗教上的助力”。
帝师在元廷受到很高的待遇。
但他毕竟只是元廷的一个高级官员。
忽必烈把乌思藏地区13户奉献给八思巴,在那里,元朝皇帝的诏令和帝师的法旨并行。
帝师是元廷的重要职官。
帝师不在京城时,皇帝委任其他喇嘛为帝师。
所以帝师比元朝皇帝多。
帝师是由皇帝任命的,所故真正至高无上的还是皇帝、皇权。
帝师制对巩固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统治,牢固元大一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帝师的存在使佛教在全国获得高于其他宗教的优越地位。
三、元朝帝师简介从八思巴公元一二七○年受封“帝师’开始,一直到元朝灭亡,历代皇帝都封有帝师。
在藏汉文史籍中提到的帝师共有十几位,除了一两个人的身份尚未查明外,其余的帝师多属于萨迦昆氏家族,或与昆氏家族关系密切。
著名藏学家王森和东嘎·洛桑赤列都曾研究过元代的帝师问题。
③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元朝帝师有以下大家:1.怙主法王八思巴罗追坚赞(1235~1280),公元1260~1270年任国师,1270~1280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2.仁钦坚赞(旧译亦怜真,1238~1279),八思巴异母弟,公元1276~1279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3.达玛巴拉(旧译答儿麻八剌剌吉塔,1268~1287),八思巴弟恰那多吉之子,公元1281~1286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4.意希仁钦(旧译亦摄思连真,1249~1295),八思巴的弟子,公元1286~1291年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5.扎巴俄色(旧译乞剌斯八斡节儿,1246~1303),八思巴的侍从,公元1291~1303年任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完泽笃的帝师。
6.仁钦坚赞(旧译辇真监藏,1257~1305),第四任帝师意希仁钦之弟,曾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为萨迦细脱喇章的法台,公元1303~1305年任元成宗完泽笃的帝师。
7.桑结贝(1267~1314),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之侄,曾任萨迦寺住持,公元1305~1314年任元成宗完泽笃、元武宗曲律、元仁宗普颜笃的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