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总结资料
2024年食品毒理学总结模版(2篇)

2024年食品毒理学总结模版2024年,食品毒理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新发现。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人们对食品中的毒素、有害物质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对2024年食品毒理学的总结(____字):第一,食品中的化学毒素和有害物质:食品中的化学毒素和有害物质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2024年,科学家们在研究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塑化剂、食品添加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他们通过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了快速检测和鉴定。
这使得食品毒理学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和全面地了解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的存在情况。
第二,食品中的自然毒素:食品中的自然毒素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024年,科学家们对食品中的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等自然毒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控制,减少了自然毒素的含量。
此外,人们还发现一些新的自然毒素,并对其毒性机制进行了研究和解析。
第三,食品安全评估和监测:食品安全评估和监测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
2024年,食品安全评估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
科学家们建立了更加健全的食品安全评估体系,并加强了食品监测网络的建设。
食品安全评估和监测的数据共享和交流也进一步加强,以提高食品监管的效能。
第四,食品毒理学新技术:2024年,食品毒理学领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食品安全评估和监测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和基因表达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食品中潜在的毒性物质和健康风险。
此外,人们还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大规模的食品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五,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2024年,一些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他们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并进一步加强了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人们还鼓励食品企业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毒理学资料

食品毒理学资料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展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办法,讨论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平安限量和评定食品平安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伤害作用或使机体浮现异样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伤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普通性的伤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按照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汲取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纳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样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转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详细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肯定致死剂量(LD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所有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量(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浮现死亡所需的剂量。
食品毒理学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总量。
食品毒理学资料归纳

第一章什么是外源化学物?有那些种类?外源化学物:指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产生危害的一切物质。
种类: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药物、食品添加剂、各种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元素、生物毒素。
什么是食品毒理学?包括那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是?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1. 动物及其组织模型模拟试验(主要)a体内试验(整体动物)b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2. 限定人体观察3. 群体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毒理学体内实验、毒理学体外实验)【课件】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摄入途径;人体对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过程(毒物在体内过程);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性性质及大小、毒理机制及安全限量、管理和预防措施。
【书上】a外源化学物b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c营养素的过量摄入与不足【课件中】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预防措施。
主要途径:a农药污染b工业三废污染c霉菌污染d兽药残留污染e运输污染f加工污染g事故性污染。
预防措施:a限制和禁止一些高残留农药和兽药在农产品及食品动物上使用,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b加强农畜产品收购检验,促进绿色食品生产c整治环境污染,减少食品污染环节d严格兽药及各种饲用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宰前清除时间和应用限制等使用规范e加强责任心,杜绝食品在加工、包装、储运、运输等环节的人为污染。
第二章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食品毒理学总结(山农大,全)

名词解释:1.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中毒: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疾病状态。
3.毒性: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失的能力。
4.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作用。
5.毒作用:是化学作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又称毒性作用。
6.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外源化合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7.(1)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变化,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所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的代偿能力范围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易感性也不改变。
8.靶器官:外源化合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9.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内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10.吸收:指外源化合物从机体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11.分布:指外源化合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流动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
12.肝脏的首过效应:是指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合物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合物的功能,未被代谢的原型和代谢产物离开肝脏随体循环分布到全身,这种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13.血脑屏障: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聚集包围毛细血管的星形角质细胞的软脑膜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
14.胎盘屏障:由分割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的一层或几层细胞构成。
15.结合反应(二相反应):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在代谢过程中与其他内源性化学物或基因发生的生物结合反应。
16.蓄积作用:当化学毒物与机体发生多次接触,将反复进入机体,而且当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派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这种现象称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食品毒理学资料

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卫生安全、无毒无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毒理学奠基人:西班牙的Orifila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个体观察、流行病学观察。
2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外源化学物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现代食品安全性六大问题: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
9毒物的种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化学品;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日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生物毒素;军事毒物。
18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影响因素:剂量,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
损害作用:外源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有害作用也称为健康效应(health effect),即引起功能紊乱、损伤、疾病或死亡的生物学效应。
损害作用的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亦将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2024年食品毒理学总结

2024年食品毒理学总结2024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毒理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这一年里,食品毒理学研究致力于保障人们食品安全,预防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本文将对2024年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成果进行总结。
首先,2024年食品毒理学研究在食品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随着技术的进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检测变得更加精确和快速。
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可以轻松检测到微量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
这些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握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人们食品的安全。
其次,2024年食品毒理学研究在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估和安全使用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年里,食品毒理学研究致力于对食品添加剂的毒性评估和安全使用进行研究。
2024年,国际组织和各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安全评估流程。
这些标准和流程不仅在食品生产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此外,对食品中潜在致癌物质和致畸物质的研究也是2024年食品毒理学的重要课题。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对食品中的潜在致癌物质和致畸物质产生了更大的关注。
许多研究致力于筛查并评估食品中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与危害程度。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深入研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
另外,2024年食品毒理学也着重研究了食品中微塑料的毒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近年来,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凸显,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中微塑料对健康的影响。
2024年,食品毒理学研究加强了对食品中微塑料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并进行了相关的健康风险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摄入食品中的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促使各国采取行动减少塑料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
2024年食品毒理学总结(2篇)

2024年食品毒理学总结____年食品毒理学总结引言: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毒害的科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毒理学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____年食品毒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问题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食品质量和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____年,在全球范围内,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检测技术不断提升,可以更加有效地检测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存在和浓度,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微生物污染等。
同时,新的有害物质不断出现,如冰花状病毒和克雷伯氏菌等,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口感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但其中部分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____年,食品添加剂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探究了不同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会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更加严格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监管政策。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人们的餐桌。
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____年,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显示,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微乎其微。
此外,新型的转基因技术,如基因剪切和基因编辑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改良,进一步提高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四、食品毒理学与生物技术的结合生物技术在食品毒理学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科研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和评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利用基因测序和纳米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快速检测和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原癌基因: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正常细胞基因,突变后转化称为致癌的癌基因。
2、化学致癌:由外源化学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3、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4、性腺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性腺的损害作用5、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6、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7、毒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8、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10、被动转运: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自动转运的过程。
11、主动转运:在载体和ATP的参与下,外源性化学物质体被有选择行的被运输的过程12、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经口染毒时,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常由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称为首过效应。
13、血脑屏障:1.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无空隙;2.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突所包围。
14、胎盘屏障:胎盘能阻止外源性化学物质向胎仔分布的功能。
15、生物半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16、肠肝循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物由胆汁进入肠道。
一部分可以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者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
17、绝对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18、半数致死量或浓度: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浓度),也称致死中量。
19、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一群机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浓度)。
20、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浓度)。
21、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也称为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浓度)。
22、未观察到的作用剂量:未能观察到对机体照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剂量。
23、代谢解读:化学物(毒性)—中间产物(低毒性或无毒性)—产物(无毒性)。
24、终毒物:与内源性靶分子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微)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物质。
25、急性毒性: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在24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是死亡效应。
26、毒物动力学:是以速率论的观点出发,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其动力学规律。
27、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害,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28、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29、日允许量ADI:允许正常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总量。
在此剂量下,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源化学物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得健康危害,单位mg/Kg体重表示。
30、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外援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导致机体多种变化的总称。
31、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者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32、生物学标志: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可以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33、剂量效应关系:包括剂量—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34、代谢活化:化学物(无毒性)—中间产物(毒性)—产物(无毒性)。
35、自由基: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
36、氧化应激:氧自由基产生的细胞毒效应,即自由基的产生超过机体清除和防御后,对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
37、蓄积毒性:如果一种外源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学物在体内的总量将不断增加并贮留,最终导致对机体的一定损害作用,称为蓄积毒性。
38、蓄积系数:在一定期限内以低于致死剂量(小于LD50剂量)间隔分词给予试验动物,直至出现预计的毒性效应(或死亡)为止。
计算达到预计效应的总蓄积剂量,求出此累积剂量与一次接触该化学物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的比值,即为蓄积系数K。
39、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来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试验。
40、脏器系数:某脏器在动物的体重中所占的重量。
41、发育毒性: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或)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出现的有害作用。
问答题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微观方法。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边缘学科的迅速发展,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毒理学领域上来,使人们能够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得毒作用表现。
另一大类方法是宏观方法,即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要判定某个毒物对人体危害程度,它是属于某种损害现象的原因,单凭体外实验所得的结果,是不可能作出认定的只能认为由此可能。
2、什么是食品安全,它与食品毒理学的关系如何?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关系: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3、肾脏对外源性化学物的排泄机制包括哪些?45包括肾小球过滤、肾小球简单扩散、肾小管主动转运。
4、什么是分布?机体内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储存库有哪些?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储存库: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5、什么是生物转化?其过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生物转化是指外源性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主要包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Ⅱ相反应(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作用、氨基酸结合、甲基化作用、谷胱甘肽结合)6、化学物质怎样对生物膜产生损害作用?66对膜通透性的影响、对膜流动性的影响、对膜表面电荷的影响。
7、化学物质如何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破坏作用?P70(1)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a.与白蛋白的共价结合b.与血红蛋白的共价结合c.与组织细胞蛋白质的共价结合(2)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a.母体化合物直接与核酸发生共价结合 b.须经代谢活化,生成具有活性的代谢物再与核酸发生共价结合。
8、什么是急性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什么?外来化学物的急性毒作用试验称为急性毒性试验,是指一次给予或24h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短时间内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包括致死或非致死的指标参数。
目的:(86)9、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对受试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主要依据;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
10、什么是蓄积毒性作用,蓄积毒性试验的目的和试验方法有哪些?如果一种外来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学物在体内的总量将不断增加并贮留,随即对机体引起的损害作用称为蓄积毒性作用。
蓄积毒性试验的目的:了解一种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蓄积情况和程度,并为慢性毒性试验作准备。
试验方法:蓄积系数法和生物半衰期法11、简述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和靶作用器官。
生殖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发育毒性: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或)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出现的有害作用。
靶作用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12、DNA损伤的类型有哪些?碱基置换移码大段损伤13、化学毒物的致突变有哪些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14、什么是化学致癌物和化学致癌作用?化学致癌物: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15、如何理解化学致癌机制。
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被抑制,使细胞无限增值16、简述植物性食品中的常见毒素物质。
1 毒蛋白质类2毒苷类毒素3酚类毒素及毒有机酸4生物碱类毒素5亚硝酸盐毒素17、简述安全性评价程序的概况和意义。
18518、简述化学毒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极其作用机制。
16719、简述过敏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170ⅠIgE ⅡIgG IgM Ⅲ IgG IgM Ⅳ接触性超敏反应和结核菌素超敏反应20、简述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评价工作程序及内容。
3241、根据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机制,将化学致癌物分为遗传毒性和非遗传毒性两大类。
2、遗传毒性的直接致癌物中有亲电子性有机化合物,不依赖致癌物的代谢活化,能直接与DNA反应。
3、正常细胞经过遗传学改变和积累,才能转变为癌细胞,癌症的发生是多阶段过程,至少包括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
4、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最早涉及两类基因的遗传学改变,即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
5、环境有害因素造成对亲代的生殖功能及对子代发育过程有害影响称为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6、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来源分为四大类: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
7、外源化学物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经过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即代谢→排泄过程,即是机体对化学物进行一系列处置的过程。
8、生物膜是每个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生物膜只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生物膜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二是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三是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9、肾脏是水溶性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器官。
肾脏排泄机制主要有三种,即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再吸收。
10、外源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毒性的基础,蓄积系数法根据分次染毒剂量的不同分为固定剂量法、定期递增剂量法、20d试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