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与中医保健PPT讲稿
手足口病课件ppt

实验室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检 查和病毒分离,以确定病原体 的具体类型。
需要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02
手足口病的治疗
抗病毒治疗
早期抗病毒治疗
对于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早 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 干扰素等,可以抑制病毒复制,
减轻病情。
疗程和剂量
抗病毒治疗的疗程通常为5-7天, 剂量需根据患儿的体重和病情进行 调整。
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教育
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普 及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提高公 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医疗救治
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护 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确保 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疫苗接种
推广手足口病疫苗接种,为易 感人群提供免疫保护,降低感
染和发病风险。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01
病毒变异与传播途径
研究手足口病病毒的变异情况以及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 的传播。
THANKS
感谢观看
制定和完善手足口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
的职责和义务。
加强国际合作
02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全球手
足口病疫情挑战。
科研创新
03
加强手足口病防控科研创新,研究更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手
段,提高防控效果和水平。
06
手足口病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针对手足口病病毒的新药
目前,针对手足口病病毒的新药研发正在进行中,包括病毒抑制剂、病毒中和 抗体等。这些新药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手足口病,减少病毒耐药性的产生。
饮食调理
患儿饮食应以清淡、易消 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 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 物。
《手足口病的预防》课件

手足口病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等。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采 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治疗、心脏疾病治疗等。
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需要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及时处理各种症状 。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顾。
04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 控制策略
饮食卫生预防
喝开水
饮用开水,不喝生水。
洗净果蔬
在食用之前,应彻底清洗水果和蔬菜。
避免生食
尽量少吃生食或半生食,特别是肉类和海鲜。
集体预防措施
健康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手足口病预防 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监测和报告系统 ,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疫苗接种
鼓励易感人群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提高免疫力。
03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 护理
轻度病例的治疗与护理
轻度病例的治疗
轻度病例通常采用口服抗病毒药 物进行治疗,如利巴韦林、阿昔 洛韦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 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轻度病例的护理
家长应保持患儿的口腔和皮肤清 洁,避免继发感染。同时,注意 患儿的饮食和休息,提供充足的 营养和休息环境。
重度病例的治疗与护理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被病毒污 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 等。
呼吸道传播
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 打喷嚏等。
消化道传播
通过食物、水等被病毒污 染的物品传播。
手足口病的症状
皮疹
患者的手、足、口腔等部位会 出现疱疹或溃疡,并伴有疼痛 和不适感。
预防手足口病PPT课件

谁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高发季节
手足口病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此时气温适中,病毒传播更为活跃。
谁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有风险的环境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传播的高风险场所。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容易互相传染。
何时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何时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疫情高发期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时,尤其需要加强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策略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手足口病? 2. 谁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3. 何时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4.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5. 为什么预防手足口病至关重要?
什么是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常由肠道病毒 引起,主要影响儿童。
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掌和脚掌出现皮疹 。
什么是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通过接触患者的唾液、鼻涕和疱疹液传 播。
密切接触和空气传播是主要的感染方式。
什么是手足口病?
症状
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喉咙痛、食欲减退、皮疹等 。
大多数患者在数天内会自愈,但严重病例可能导 致并发症。
谁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谁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易感人群
主要影响幼儿,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儿童。
及时预防可以减少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心脏、神经系统问题。
为什么预防手足口病至关重要? 保护易感群体
预防措施可以有效保护那些免疫力较弱的儿童。
例如,患有慢性疾病的孩子。
为什么预防手足口病至关重要? 降低传播率
通过集体的努力,可以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率。
这不仅保护了个体,也保护了整个社区的健康。
手足口病知识讲座教学课件ppt

疫情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对社会心 理产生影响。
手足口病的公共卫生意义
预防和控制策略
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有助于制 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 防范意识,促进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现和报告手足口病疫情,有助于实施监测 和预警,防止疫情扩散。
3
手足口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特别是在5岁 以下的儿童中较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 毒通过粪口途径传 播;
病毒随血液分布到 全身各器官,引起 相应的症状。
病毒在口腔黏膜和 咽部大量复制,然 后进入血液,形成 病毒血症;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口腔及手足疱疹
02
手足口病患者口腔黏膜会出现疼痛性溃疡,同时手、足等部位
会出现疼痛性疱疹。
其他症状
03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恶
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手足口出现疼痛性疱疹等症 状,以及发病时间、季节等流行病学特点,医生可以进行临 床诊断。
继续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 治愈率。
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研究,减少发病 率和死亡率。
加强对手足口病疫苗的研究和开发,为预防和控制手 足口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THANK YOU.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飞沫、接触患者 呼吸道分泌物及皮肤黏膜疱疹液等;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易造成爆发和 流行。
手足口病知识和预防控制培训ppt文档

手、足、口
二、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 A16型 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
EV71
流行概况
EV71
–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 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
– 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 – 2008年安徽阜阳、 海南、广州,河北等。
2008年5月1日起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 病进行管理
流行概况
2008年5月3日镇安报告首例病例(交大 一附院报告),每年均有发病。
1.手足口病病原包括20多种病毒: 肠道病毒属的EV71, COX-A4.5.7.9.10.16和COX-B2.5.13,
ECHO病毒。 其中EV71和COX-A16引起的流行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为无壁膜病毒,对乙醇不敏感,消毒应
选择含氯.含碘消毒剂。 肠道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长,50℃2小时病毒
活力不丧失,夏季是疫情高发季节。
1)能够浸泡的玩具.餐具.用具,用含氯消毒剂(2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 2)门把.扶手.桌椅板凳及固定游戏设施表用具含氯消毒剂搽洗消毒 3)对衣服.被褥.书本在阳光下暴晒 4)对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用漂白粉(有效氯>20%)混合消毒 5) 因手足口病放假的托幼机构,要进行终末消毒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
手足口病知识和预防控制培训
一、手足口病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 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防治ppt课件

02
手足口病的预防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完呕吐物和粪便后。
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如毛巾、牙刷、餐具等,以减少病毒传播。
环境卫生措施
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和卫 生,经常打扫和擦拭物体表面。
定期清洗和消毒玩具、餐具和其 他可能接触的物品。
在托儿所、学校和其他儿童集中 的地方,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疫苗接种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为孩子 接种疫苗。
在接种疫苗前,应向医生咨询,了解疫苗的适用年龄、接种程序和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避免在病情严重时接种疫苗。
03
手足口病的治疗
家庭护理
01
保持患儿的口腔和皮肤 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医疗机构应对医护人员进 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和技 能的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和服务质量。
参与疫情防控
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疫情 防控工作,配合政府和相 关部门开展疫情监测、防 控宣传等。
05
手足口病防治案例分享
成功防控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城市在手足口病高发季 节,通过全面加强幼儿园 、学校等场所的卫生管理 ,有效降低了发病率。
02
患儿的衣物、被褥要清 洁,衣着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
03
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 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 抓破皮疹。
04
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 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 持臀部清洁干燥。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 病毒药物。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 ,需要进行相应的对 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2024年度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讲座培训ppt课件

2024/2/3
14
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分享
辨证分型
根据患儿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 ,可分为风热型、湿热型、毒热
型等证型。
2024/2/3
治则治法
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基本治则 ,根据证型选用相应中药方剂进行 治疗。
中药外治
可采用中药煎汤外洗、中药散剂外 敷等方法,缓解皮肤疱疹瘙痒等症 状。
15
患儿护理注意事项
2024/2/3
6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体标准包括:1)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 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临床表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 可无发热;3)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阳性或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阳性。
鉴别诊断
高。
2024/2/3
5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 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 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手足口病可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普通型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 或疱疹;重型则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头痛、呕吐、精神差等,以及心肺功能衰竭表现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等。
实践经验
曾参与多次手足口病疫情调查与防控工作,积累 了丰富经验。
学术成果
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手足口病相关论 文,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2024/2/3
29
本次讲座目标回顾
01
提高学员对手足口 病的认识与重视程 度。
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中医健康知识讲稿一、手足口病症状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
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二、治疗方法1. 中医防治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
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
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热退或微热。
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
•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 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传
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杯 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染。
• 二,患者咽喉部分泌物以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
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者近距离接触 可造成感染
• 三误饮或者误食被病毒感染的水,食物,也可以
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是该病重要的 传播方式
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 婴幼儿和儿童普通多发,3岁以及3岁以下
婴幼儿更加容易得病。90%以上的重症和 死亡病例都是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 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发病, 也无任何症状,但是感染后会传播病毒, 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预防,避免传染给孩 子。
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次得这种 病吗?
• 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发手足口病,人感
染后只获得某种类型肠道病毒的免疫力, 所以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上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
天可以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 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发病与治愈情况 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 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是只要 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大多数病 情可以明显好转。
• 中成药:紫雪丹,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等。
• 2.阳虚脱证型: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喘促,面色苍白
晦暗,口唇紫绀,冷汗出,舌质紫暗,脉 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
• 治法:回阳救逆
• 参考处方: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煅龙
骨、煅牡蛎。
• 中医药外治法:
•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
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 足口病?
•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低热,食欲减退,或者
不愿意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疼或 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 在光亮处或者用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 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 查看四肢,尤其手掌,足底等部位,观察 有无皮疹发生,建议及时就诊,根据医生 建议治疗。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与中医保健
什么是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发的多发生
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912月份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的症状
•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 • 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 • 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 • 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
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 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和头痛等表现。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 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 生命。
• (一)普通型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伴咽痛、大便 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 参考处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
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 香、生甘草。
• 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
包含6个步骤
•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后相互搓擦 • (2)掌心对手背,手指较差相互搓擦 • (3)掌心对掌心,双手交错相互搓擦 • (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 (5)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 (6)指尖在掌心中搓擦,交换进行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以及传播途径是 什么?
•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都
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患者在发病的第一 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只在人群中传播, 而不会在人与动物或者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久时间发病?
•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10天,最短12-
24小时,平均3-5天,发热是手足口病的最 常见的首发症状。
出现下列情况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 危重型
• 1)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度,或者发热超过3天,
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 2)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
肢体抖动,无力,站立不稳,抽搐,嗜睡,昏迷 等
•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齐,安静
状态下呼出冷汗,四肢冷,皮肤花纹,
导下使用。
• (二)生活调护
• 患儿饮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苹果汁、
西瓜汁、荸荠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 不宜食用发物。
• 勤洗手,注意卫生。
如何正确洗手
• 推荐合理的5步洗手法:湿,搓,冲,捧,
擦
•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肥皂或洗
手液
• 2)搓:指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揉搓20秒。里面
心率增快等
•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发展为危重症,
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即去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小儿脏
腑娇嫩,形气末充 ,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 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手足口病中医临床分型:
• (一)普通型 • (二)重型: • 1.风热上攻型 • 2.阳虚脱证型
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
到医疗机构就诊,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 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出现持续 高热,或者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者身 体抽动,抽搐,昏迷,呼吸困难,应该立 即送孩子到二级或者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一些退热药物有可能使病情恶化,所以千 万不要自行购买药物服用,以免耽误病情。
冰硼散等,蜜调外涂敷用,1日2~3次。
中医药预防及生活调护
• (一)预防 • 可使用以下方药: • 1。白菊花6克 生甘草3克 生山楂10克 • 以沸水200毫升浸泡后加冰糖适量频饮。适用于素
有内热的小儿。
• 2。生薏米10克 扁豆10克 • 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弱的
小儿。
• 上述两方剂量适用于3~5岁小儿,应当在医生指
金莲泡腾片,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 热清注射液等。
• (二)重型 • 1.风热上攻型: •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
不畅,嗜睡易惊,呕吐,甚则昏睡等,舌 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 治法:清热祛风。 •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
(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 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