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阅读《苏轼,字子瞻》及答案-word范文模板 (2页)
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苏 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答:B解析: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 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答案:C【解析】(唐朝刺史是州最高行政长官,而非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汉代才是。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答案. D【解析】(不是首次任职,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宋史)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及翻译〔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时常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假设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华,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小题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翻译

篇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小题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翻译篇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8-11小题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翻译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属文日数千言属:研究7 e, \% ]* j( e7 pb.闻者始哗不厌厌:信服: e; d4 o3 [0 c, ic.使者发币于官吏币:礼物+ d, z" ]; g5 [- z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诣:到……去. v3 o4 \$ d! l, @" h# k& b【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其孰能讥之乎?6 b, o$ i/ a7 c+ b" o2 l& i3 _- yb.①锻炼久之不决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5 e j7 d" k2 j& j+ f. l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j7 [! a! k( c3 j! r" g dd.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8 x* [& c+ j【小题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史苏轼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性敏而好学,博辩过人。
少游于学宫,举进士,中第二人。
调福昌主簿,再迁徐州判官。
神宗熙宁中,王安石为相,变法,轼上疏言事,以直言极谏,忤安石。
安石罢相,轼亦罢去。
哲宗元祐元年,复为中书舍人,迁尚书右丞。
绍圣元年,贬黄州团练使。
轼在黄州,与道士张道陵游,作《赤壁赋》。
元符三年,召还京师。
徽宗立,轼以病乞归,卒于常州。
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县人。
性格敏捷且好学,博学多才,辩才过人。
年轻时在学宫游学,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名列第二。
后被任命为福昌县主簿,再后来调任徐州判官。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担任宰相,推行变法,苏轼上书议论政事,因直言极谏而触怒了王安石。
王安石罢相后,苏轼也被免职。
哲宗元祐元年,苏轼再次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升任尚书右丞。
绍圣元年,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与道士张道陵交往,并创作了《赤壁赋》。
元符三年,苏轼被召回京师。
徽宗即位后,苏轼因病请求归乡,最终在常州去世。
解读: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其才华横溢,一生经历了起伏不定的人生。
本文以《宋史·苏轼传》为基础,对苏轼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翻译和解读。
苏轼的才学非凡,自幼好学,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权相王安石,导致自己被贬。
尽管如此,苏轼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
他在黄州期间,创作了著名的《赤壁赋》,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这篇赋文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在晚年,他因病请求归乡,最终在常州安度晚年。
苏轼的一生,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的才华、人格和思想,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对《宋史·苏轼传》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的一生,以及他在文学、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
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
”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
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⑤渭,渭水;河,黄河。
⑥破家:破产。
⑦藩邸,藩王的官邸。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祐二年,试礼部。
后以书见修①,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
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
”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
”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②,虽杀人亦为之。
”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现代文阅读答案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而轼卒不得大用。
【注】①修:指欧阳修。
②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C.卒全其城全:保全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刑罚【答案】B【解析】诣:至IJ,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言文阅读《苏轼,字子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苏轼,字子瞻。
嘉佑二年,试礼部。
是时欧阳修知贡举,得轼论,为之惊喜。
然疑其客曾巩之作,不敢以冠多士,但置第二。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素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王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及创行新法。
轼皆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怒,使御史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
轼遂请外,通判杭州,徙知密州。
又以事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摭其表语,并诗以为讪谤,逮台狱,欲置之死,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上数有意复轼,当路者辄阻之。
一日,手札移轼汝州。
轼未至汝,上书自言有田在常,愿得居之。
朝奏入,夕报可。
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
元佑元年,迁中书舍人。
初,祖宗时,行差役法,其后编户充役者,不习其役,又虐使之,多至破产。
乡民至有终岁不得息者。
王安石改为免役,使户差高下出钱雇役,行法者过取病民。
司马光为相,欲复差役,差官置局。
轼与焉,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差役之害,民尝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因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耳。
”光曰:“于君何如?”轼曰:“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唐之中叶,变府兵为长征之卒,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民,天下便之。
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
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
盖未易也。
”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
光忿然作色。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争之甚力,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而谢之。
寻除翰林学士兼侍读。
久之,轼积论事,当轴者所恨,恐不见容,乃请外补,遂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治兴利除害,有德于民,家奉画像,众立生祠。
召为吏部尚书,以弟辙除尚书右丞,乃改翰林院学士承旨。
居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颖州。
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寻迁礼部兼翰林侍读、端明殿两学士、礼兵两部尚书。
徽宗立,移亷州,徙永州,更三大赦还提玉局观,复朝奉郎。
卒于常州。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六(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以唐故事故事:旧例
B.光笑而谢之谢:道歉
C.天下便之便:适宜
D.不敢以冠多士多:赞美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光不以为然苏子愀然
B.复以谗请外洎牧以谗诛
C.轼与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光笑而谢之黑质而白章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使户差高下出钱雇役,行法者过取病民。
(4分)
(2)轼积论事,当轴者所恨,恐不见容,乃请外补。
(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苏轼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提出了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5分)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画9处)(4分)
如足下之作深之以经术之义味之以史氏之品藻合之以作者之规矩不但使两川之豪士拱手也未即得面驰情无量秋初能一来快尽此事谨勒手状。
(黄庭坚《与王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