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二语文升学暑假练习卷五
高中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

2019中学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2019中学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精选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褐绿(h) 缠绵悱恻(min)C.灼灼(shu) 四处漂泊(b)触及(ch) 空气潮湿(rn)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答案】 D(A.筌读quB.窣读sū;C.灼读zhu。
)2.这篇文章事实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绽开全文。
B.作者先解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终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详细谈到抽象,既深化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阔读者所接受。
D.假如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示意性问题,也无不行。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化浅出,所以采纳这个标题。
【答案】 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精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显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很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殊宠爱运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根据字面的说明,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好像是不须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精品试卷】浙江省高二语文升学暑假练习卷一

2018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一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抢跑式”校外培训班喧宾夺主,主要原因在于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héng),这种不均衡导致一些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互相钩连,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
B.教育事业绝不是一个人的独行,团队协作、分工明确、高效执行、目标一致是做成任何事业的必备前提,唯有如此,才能在于浑沌处亮一盏明灯,做教育行业中“口碑(bēi)票房”双丰收的《红海行动》。
C.水受重力驱动,总要往低处流,且荡平阻挡、充盈凹陷,秉(bǐng)持温良向善;沙则借风力助推,偏爱往高处攀,且积沙成峰、摧枯拉朽(xiǔ),始终前赴后继。
D.中国在外交斡(wò)旋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方案,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休戚(qì)与共的态度和决心,也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
[甲]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
[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那大抵是作为“行卷”走后门用的),潇潇洒洒....地出门了。
[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还是B.逼仄C.打点D.潇潇洒洒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 丙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PM2.5俨然已成为中国当下最敏感的话题之一,1月30日全国雾霾面积已达到143万平方公里,社会各界呼吁尽快出台治理空气污染,各城市和地区开始探索治霾之道。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习题练习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习题练习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习题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在不断的追逐中找寻欢乐,有的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品尝着平淡的华蜜。
B.毕业时,虽然我们班同学都没有许下海誓山盟,但是我们在心里始终把彼此当做一辈子的挚友!C.在热情的掌声中,这次为期一周的漫长的论证会最终打退堂鼓了。
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也最终松了口气。
D.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解析 A项,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当状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B项,海誓山盟:用在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C 项,打退堂鼓:比方做事中途退缩;D项,执牛耳者: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答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远东杯2019年斯诺克锦标赛决赛今日在宜兴准时开赛,经过8盘对决之后丁俊晖不孚众望,在家乡获得本次冠军。
B.这位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于2019年创办自己的公司facebook,如今已是亿万富翁。
C.2019年嫦娥奔月,2019年神七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9年夸父安排中国太空探测安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动,真是大快人心。
D.因为出版社催稿催得很紧,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夜以继日,手不释卷,最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十余万字的小说。
解析 B项,一文不名:连一文钱也没有。
形容极为穷困。
一文:一枚铜钱。
名:占有。
A项,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令人信服。
此处属于褒贬误用。
C项,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处,使人们心里感到特别痛快。
此处属于对象不当。
D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解析答案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或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五)【含答案】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五)【含答案】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因此直接小幅度改写每段话即可。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
A.笨拙罢黜茁壮咄咄逼人B.绯红斐然扉页妄自菲薄C.拾掇点缀啜泣躬耕不辍D.溃败匮乏馈赠振聋发聩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B.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C.这种庆祝仪式是在极为详和欢乐的气氛中举行的。
D.林海茫茫,涛声阵阵,云蒸雾滕,___宛若大海中一叶轻飘飘的小舟。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国学大师___一生涉猎广泛、著作等身,几年前坚决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所谓三项桂冠的行为,更是让那些沽名钓誉的“伪学者”有登高自卑的感觉。
B.只有痛下决心,人才会有大无畏的勇气。
为了抵达成功的彼岸,有的人敢于剖腹藏珠,也有人屡败屡战,决不放弃。
C.听到___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___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D.清明前后,天气回暖,许多人选择驾车出游,走人大自然的怀抱,欣赏红桃绿柳、___的春天美景,洗去疲惫,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人生的目标要专一,抱定一个志向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目标就很可以实现;否则,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
B.___的散文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了人与生俱来的局限就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C.如果在幼儿期能有意加强负责控制感觉、想像力的右脑的开发,那就会对其成年后的创新能力起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D.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最美……”受到如超级明星般的社会关注,证明了道德之真与人性之美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5.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
2020-2021学年浙江省A9协作体高二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0-2021学年浙江省A9协作体高二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慈溪实验高级中学刘相勇、范玉玲审题:普陀中学钱爱峰余姚四中阮建秀校审:庞加栋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其中选择题第3题2分,其余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liáo)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倍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B.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tà)来的时代,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去省视它,而不是用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C.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dèng)三轮的座上。
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D.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rù)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甲】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支配者人们的行为习着人们的终极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关怀(灵魂归宿)。
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
【乙】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
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人教版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伯仲(bó)塞车(sāi)散发(sàn)锦瑟(sè)B.惘然(wǎnɡ)寂寞(mò)空白(kònɡ)古柏(bǎi)C.伺机(sì)沙渚(zhǔ)猿啸(xiào)潦倒(liáo)D.浣女(huàn)竹喧(xuān)秋暝(mínɡ)萧萧(xiāo)提示:D.秋暝mínɡ。
答案:D2.选出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项()A.渚清沙白鸟飞回,常使英雄泪满襟。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C.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楼船夜雪瓜州渡,沧海月明珠有泪。
提示:D项“州”应为“洲”,“苍”应为“沧”;A项“常”应为“长”;B项“鱼”应为“渔”;C项“繁”应为“烦”。
答案:D3.解释加点的词义不准确的一项是()A.随意春芳歇(停止)两朝开济老臣心(扶助)出师一表真名世(传名)城春草木深(到了春天)B.空山新雨后(下雨)艰难苦恨繁霜鬓(增多、使增多)镜中衰鬓已先斑(出现华发)天气晚来秋(已到秋季)C.夜深还过女墙来(城上短墙)锦官城外柏森森(形容阴森寂静)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冲出)D.一弦一柱思华年(美妙的年代)千载谁堪伯仲间(兄弟,不相上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不尽长江滚滚来(尽头)提示:C.“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答案:C4.下列名句与作者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李商隐)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浙江省东阳市高二语文暑假作业检测试卷

浙江省东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检测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绮.(qí)丽祈.(qí)祷自怨自艾.(yì)方兴未艾.(ài)B.翘.(qiáo)首愀.(qiǎo)然载.(zài)饥载渴熠.(yì)熠闪光C.不啻.(chì)炽.(zhì)热休戚.(qì)相关锲.(qiè)而不舍D.慰藉.(jiè)脊.(jǐ)梁铩.(shà)羽而归按捺.(nà)不住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瘸腿儒染上溯众目睽睽B.真谛焦躁贫瘠良晨美景C.惦念桑梓矫饰贫困潦倒D.斑澜训诫狭隘异彩纷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1975年至1981年,洛阳市由于工业建筑乱选址,造成了耸人听闻....的地下文物破坏。
B.中学生阅读状况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年轻的一代离我们期待的阅读正越来越远,卡通、漫画、奇幻代替了传统的经典,如何改变他们的这种阅读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C.说到古人对时间的感叹,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D.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正式动笔之前,都必须经过一个惨淡经营....的构思过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试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B.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C.“综合治理”是指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教育、文化等,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D.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人们日益重视养生保健,某些骗子就抓住这种心理见机行事,给假药贴上了保健的标签。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暑假练习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暑假练习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大古典名著?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E.《儒林外史》答案:E.《儒林外史》2.以下哪位诗人不是唐代的?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苏轼E. 王维答案:D. 苏轼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哪位词人的作品?A. 柳永B. 辛弃疾C. 李煜D. 姜夔E. 李清照答案:C. 李煜4.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散文集?A.《呐喊》B.《朝花夕拾》C.《故事新编》D.《彷徨》E.《野草》答案:B.《朝花夕拾》5.《雷雨》是哪位现代剧作家的代表作?A. 老舍B. 曹禺C. 郭沫若D. 巴金E. 田汉答案:B. 曹禺二、多选题(每题4分)题目1: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 作者是曹雪芹。
B. 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内。
C.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是小说的核心。
D. 小说反映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E. 贾母是贾家的家长,对家族事务有着绝对的权威。
【答案】A, B, C, E解析:《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朝中期社会生活的小说,并非末年;因此D选项不正确。
其余选项均为《红楼梦》的基本事实。
题目2:在学习古诗时,下列哪些是理解古诗意境的有效方法?A. 查阅诗人传记,了解其生平背景。
B. 分析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C.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诗歌主题。
D. 仅凭直觉感受诗歌情感,无需深入分析。
E. 通过注释理解难词难句。
【答案】A, B, C, E解析:理解古诗意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了解诗人背景、分析诗歌形式、结合历史背景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而D选项建议仅凭直觉感受,这在学术研究和深度理解上是不够的,故不选。
三、判断题(每题3分)1.《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最终结为夫妻。
•答案:错误。
在曹雪芹原著《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并未结为夫妻,林黛玉因病去世,而贾宝玉最后娶了薛宝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五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深圳交警3月7日出台新规定,外卖小哥第三次交通违法被交警查处,将被辞退,并且一年内不得在各平台内的各送餐企业再次聘用。
但这规定能否给外卖小哥戴上紧箍.(kū)咒呢?B.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
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xié)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遐接。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不是流水账。
C.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天眼”之父南仁东心无旁鹜,在世界天文史上镌.(juàn)刻下新的高度。
D.《烈火如歌》这部改编至明晓溪同名小说的古装玄幻电视剧,目前正在各大卫视与网络上热播,人物的命运与剧情的发展牵动了很多观众的心,该剧在微博和豆瓣.(bàn)网上评分很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甲】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乙】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
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
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付与..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
【丙】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B.空穴来风C. 付与D.历久弥新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除非一个国家愿意放弃互联网商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彻底禁止智能手机的应用,否则它就不可能真正地回避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问题。
B.有政协委员提出: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
在全国政协文艺会上,不少委员也针对一些年轻演员收入虚高、艺德差进行了讨论。
C.“巨大”不等于“伟大”,书画作品感染力的大小不是取决于作品的尺寸,而是取决于作品蕴含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D.电影《芳华》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在专业影评人票选的《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中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
5.下面这首词选自《红楼梦》,为怀人之作。
根据原著内容,说说词作中怀念的对象是谁?其中的“风波”又指的是什么?(3分)随身伴,独自意绸繆。
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东逝水,无复向西流。
想像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
脉脉使人愁!6. 下图是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对O2O模式下定义。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6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7. 第二段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及相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
B. 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 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D. 中国古代诗人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但他们却不是政治家。
8.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 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 鄙吝的诗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不过,有高尚志趣的诗人的情志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
D. 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9.本文为一篇学术论文,请你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家庭教师琦君①父亲过分疼爱我,自幼恨不得把我封在箱子里抚养,才五岁就特请一位老师教我认字块。
稍稍长大,就读三字经、女四书、幼学琼林……直到十四岁,整十年的光阴,脑袋里尽是些不知所云的“之乎者也”在打转,黄金时代的童年,就被这位严厉的老师活生生的剥夺了。
至今想起老师的尊容,尚未免心有余悸呢!②老师四十左右年纪,秃头马脸,目光炯炯逼人,两排黄牙自出生以来从不洗刷,说是刷牙丧精神,非养身之道。
因为老师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终日茹素以外,每月里还有六天斋期,过午不食,十二时以前赶着吃了三大碗饭,午后就不进任何点心食物了。
到晚上他不免饿火中烧,肝阳上升。
我这唯一的学生,就做了他唯一的出气筒了。
所以老师怕度斋期,我更怕度老师的斋期。
③“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吾……宰吾……”“拍”,茶杯垫子已经飞过来,刚巧打在我的鼻梁上,打得我涕泪交流,却不敢哭出声来。
鼻梁上起一块青肿,晚上向母亲哭诉,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老师可否以打手心代替扔茶杯垫子,老师一言不答,第二天,就向父亲辞馆了。
幸父亲再三挽留,总算打消了辞意。
从那以后,他不再打我了。
背错了书,他就在香炉里燃起一炷香,叫我跪在佛堂里,眼观鼻,鼻观心,慢慢儿“反省”,直至燃完了香,才得起立。
最初几次,我跪得眼聋耳花,摇摇欲倒,可是不到时候不得起来。
其后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跪在蒲团上,看炉烟袅袅,倒落得想入非非,比背“孟子曰……”总自在得多呢!④老师叫我习大字,“磨墨如病夫,执笔如骁将”,“握拳透爪”,“力透纸背”,一大篇理论。
可是习字对我就如上镣铐。
一个红珠碟子放在手腕上,提笔悬空,脚踏实地,气沉丹田,目不得转瞬,心不得两用。
老师在背后乘其不备将笔一抽,如被抽走了就被认为握笔不坚,字必无力,要重写。
腕上红珠碟子如果翻下来,即是小腕不正,字亦不正,又要重写。
就这样每天上一次刑,不知多少眼泪咽下了肚子。
⑤七岁的时候,父亲的朋友夸我字写得好,父亲高兴,要我写幅大对联,先把一个广东月饼放在我面前,写得好有赏。
我看在月饼的份上,拿起笔来胡乱地在纸上爬行,还记得对子是:“莼菜鲈鱼人生贵适意,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父亲问我懂不懂,“懂,懂!”我说,管他懂不懂呢,眼睛老早盯在又油又甜的月饼上了。
父亲又说一个“而”字要我造句,我毫不迟疑地说:“盘中有饼,取而食之。
”父亲虽夸我已懂得虚字的用法,可是老师因我只知道吃总是大大不高兴。
⑥十年昏沉岁月里,我没有假期也没有周末。
唯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度的生日与新年。
老师究竟富于人情味,生日给假一天,新年自廿四日送灶神以后至正月初五日放假十二天。
如今想起那鲜甜温馨的十二天,犹恨不能重返童年。
过生日,老师要我跪在佛前念三遍“白衣咒”,一遍“心经”。
新年里,更每天大清早套上一串念佛珠,跟着他敲小木鱼念阿弥陀佛团团转上十圈,才得“放生”。
初五以后,便是“新春开笔”,重度艰难困苦的日子了。
⑦十二岁那年,我家迁到杭州,正住在一个教会学校的斜对面,每天倚楼看短衣黑裙的女学生,生龙活虎似的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心中好不羡慕。
我疏通了父亲的一位开明朋友,费劲唇舌说通了父亲,总算答应我考中学了,我费了三个星期补算学,居然“金榜题名”,考了第三。
进了学校,我开始念“A、B、C、D”“X+Y=Z”,老师看了,不免喟然叹斯文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