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治疗胃痛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_陆为民
国医大师徐景藩:胃病用药体会

国医大师徐景藩:胃病用药体会治疗胃病与其他病证一样,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方药。
但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与运用时,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以下简要介绍个人一些用药经验和体会。
(一)党参、太子参党参甘平,为补脾益胃的常用药。
太子参微甘,补脾益胃之力弱,但清而不滋,颇有健胃养胃作用。
1.对胃病脾胃气虚患者,一般常用党参。
但如其虚不甚,其痛隐隐,初次诊治,未知其效应,不妨先用太子参,如无不合,再投党参。
2.有些胃阴不足证,兼有气虚,舌红口干,胃痛喜按,可在滋养胃阴方药中配加太子参。
3.妇女脾胃气虚,常兼明显气滞证,用太子参较宜。
4.夏季胃病发作,食思不振,脉濡神怠,午后低热,证属脾胃气虚者,可用太子参。
(二)黄芪、怀山药二药同具补益脾胃之功。
黄芪甘温升阳,山药甘多温少,兼能滋养脾胃之阴。
1.胃病脾胃气虚而内寒甚者,宜用黄芪。
胃阴不足而兼气虚者,宜用山药。
2.证属脾胃气虚,得食脘痛见缓,但食欲欠振,饮食不多,稍多则胀者,多用山药,少用黄芪。
3.中虚兼湿,药宜健脾燥湿,如方中用苍术、厚朴、草豆蔻(或草果仁)等,为防燥性过度,配入山药,有健脾之效,无过燥之弊。
4.用桂枝或肉桂以温胃阳,若已往曾有出血史,或口干欲饮水,可佐以山药、白芍,润燥相当而具有健中之功。
(三)白术、苍术白术健脾化湿,苍术燥湿运脾,用于胃病,苍术宜炒,白术可生用或炒用。
1.脾胃气虚而兼有湿浊者,二术同用。
2.脾胃气虚证,脘腹痞胀较甚,虽舌上无白腻之苔,然口不欲饮,二术亦可同用,苍术用量小于白术,约为2:3~1:2。
3.有的胃阴不足证患者,兼有脾虚生湿,舌红苔薄白、便溏,可配用白术,不用苍术。
(四)姜姜有生姜、干姜、良姜、炮姜之别,同具温中祛寒之性,对胃病用姜,有分有合。
1.胃寒用良姜或干姜,外寒用生姜,内外俱寒,良姜或干姜与生姜同用。
2.胃中有饮,饮水而吐,宜用干姜。
3.生姜止吐,胃病常见呕吐,生姜打自然汁滴入汤剂中,并可先滴于舌上,再服汤剂,或将生姜切片,嚼姜知辛时服汤药,以防药液吐出。
徐景藩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

・老中医经验・徐景藩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王茂松(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225300) 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从医执教50余年,学识渊博,擅长治疗脾胃病,誉满省内外。
余有幸侍诊徐老左右,受益匪浅。
兹就徐老治疗胃脘痛部分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胃为水谷之海,冲要之道,因而引起胃脘痛的病因较多。
古代医家分为:气、血、冷、火、痰、食、虫、悸、疰等九种病因分类之说。
徐老认为,胃病发生之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为外感寒邪,外寒直中,胃气壅滞,不通则痛;二为长期精神抑郁,忧思不遂,以致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之功而致;三为纵恣口腹,喜食辛辣,或过食生冷,或嗜饮无度,以致徒伤胃气;四为脾胃虚弱,中虚气滞,健运失司而致。
2 发病机制211 正邪相争《三因方》说:“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
说明正气与外邪相争的过程,中焦闭塞而发为疼痛。
徐老认为外感之中,尤以寒邪犯胃为主,特别是骤寒暴冷,最为伤胃,此乃寒性凝滞、主收引、主疼痛故也。
212 肝木侮土《医学正传》说:“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乘机侵侮而为病”。
说明升降失调,肝木侵犯胃土,因而发为疼痛。
213 气血壅滞《景岳全书》说:“胃脘痛症,多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
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
陈修园说:“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
可见气血壅滞不通,是为胃脘痛的重要机制。
214 中阳不健徐老认为:“由于患者本身脾胃虚弱,中阳不健,以致中州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气、血、痰、食、虫诸积皆可发为疼痛。
3 治胃八法311 健脾益胃法本法具有健脾助运,养胃和中之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或中虚气滞证。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木香、甘草等。
兼形寒怕冷,便溏,脉沉迟,属阳虚者,加干姜、桂枝、草果等;兼脘腹坠胀,或便后脱肛等脾虚气陷者,加升麻、柴胡。
徐景藩教授诊治脾胃病用药经验拾萃

2006年第27卷第6期徐景藩教授从医近60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临床尤擅脾胃病之诊治。
笔者有幸师从徐老,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将其临床诊治脾胃病之用药经验择要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1杏蔻橘桔开泄法“杏蔻橘桔”的提法出自《温热经纬》,原书载:“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有外邪未解,里先结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原系叶天士治疗外感温热病的经验之一。
盖杏仁“味苦辛微甘”(《本草正》),“入脾肺二经”(《滇南本草》),《长沙药解》云:“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
”白蔻仁,辛温,“入肺、脾、胃三经”(《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经疏》云:“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玉楸药解》曰:“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
”橘皮辛苦温,入脾、肺、胃经,《本草纲目》云:“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本草汇言》云橘皮:“盖味辛善散,故能开气;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止呕、止咳,健胃和脾者也。
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桔梗苦辛平,入肺、胃经,《本草经疏》谓:“邪在中焦,则腹满及肠鸣幽幽,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
”综上而论,叶氏所述“杏蔻橘桔”确有其独特之处,四药皆入肺脾经,上中二焦兼顾,苦辛各半,微苦微辛,具流通气机、宣肺降胃之功,而不若黄连、干姜之苦寒辛温,且其轻清之性,可获“轻可去实”之效,俾宣通胃气而不戕伤脾胃,治效良而流弊少,胸脘痞闷之患用之甚为适宜。
叶氏称其为“开泄法”,可谓切中肯綮。
“开”即宣畅气机,“泄”即通降下泄,开宜用辛,泄宜用苦,苦辛相合,藉以宣畅气机而达通降之目的。
因此,徐老认为,开泄法也属于“苦辛通降”之范畴,是苦辛通降之变法,亦即在仲景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既有通降中焦胃府之功,又兼宣畅上焦肺气之效,药及上、中二焦,然不似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等苦寒辛燥,药味轻灵,这是此法有异于“苦辛通降”以治中焦为主的特点。
徐景藩对“胃之五窍三脘”认识之探析

胃为六腑之一,与脾同称后天之本,正如《诸病源候论》所云“胃受谷而脾磨之”,自古对胃的生理功能的论述主要着重于受纳水谷。
然而胃腑非此单一功能也,《灵枢·胀论》中“胃窍”这一概念的提出更加全面概括了胃腑的功能。
另外,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提出“胃分三部论”,对胃腑功能、特征进行了更详细的剖析。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认为“胃窍”“胃分三部论”的提出对胃的生理病理、临床诊疗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
1 胃之五窍有多义,气血生运九窍联《灵枢·胀论》曰:“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
”胃之五窍何也?徐老提出鉴之解剖学结构言,胃唯二窍是也:一者贲门,水谷经其入胃腐熟;二者幽门,食糜经此幽径入小肠。
何来五窍?《灵枢悬解》载:“胃之五窍,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也,是皆水谷出入之道,故曰胃之五窍。
”徐老认为此“五”非量词五,并不是简单地提出此五门为五窍,而为会集之意,是指一条由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承接的水谷受纳腐熟化生气血精微的通道。
除了这层含义之外,徐老还提出“胃之五窍”可作为人体诸窍与外界相通的枢纽,能感知外界作用于人体的信息变化并对其作出应答。
1.1 胃窍可作通路解,气血生化承转源 徐老言“窍,空也”,空者中空,可类比为一通道、路径、孔道。
张景岳在《类经》中提出“胃之五窍为闾里门户者,非言胃有五窍,正以上自胃脘,下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故曰闾里门户。
如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皆胃气之所行也,故总属胃之五窍”的独特见解。
徐老也认为“胃之五窍”可以看作消化道的缩影,与解剖学相联系,是指口咽、会厌、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实体器官通过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开阖相续共同构成的水谷出入通道[1]。
胃腑素有“太仓”“水谷气血之海”之称,《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徐景藩教授治疗胃病经验举隅

皆 胃气 之 所 行也 。 故 总属 胃之五 窍 ” ; 而 现代 所 讲 胃窍 , 主要 指 责 术 甘 汤 , 常 合 二 陈 汤 以 化饮 理 气 、 和 中 开 胃 。盖 饮 为 阴 邪 , 饮 停 气滞不 畅, 而苏梗辛 温 , 功 擅 和 胃利 隔 , 故 配 门和 幽 门 , 亦 即狭 义之 ” 胃窍 ” 。 他指出, 门户 当开合 有 度 , 胃窍宜 胃 中则 胃 阳被 遏 , 纳降有节 ; 门户不开 , 胃窍 失 于 通 降 , 胃气 郁 滞 , 甚或上逆 , 则 影 以苓 术 陈夏 等 更 适 合 治疗 饮 停 气 滞 之 胃病 , 实亦取 ” 梗 能主 中 ” 响水 谷 的摄 纳 , 必致 纳 呆 、 胃脘 痞 胀 、 呕 吐 或 呃逆 等 症丛 生 。 故徐 之意耳。 老 主 张 治疗 胃病 当参 以开 通 胃窍 、疏 瀹其 枢 机 ,使 胃气 得 以 和 例2 : 周某 , 女, 4 2 岁。 住 院号 4 3 0 6 9 。 因” 胃脘 胀 痛 5年 , 加剧 降。 2月” 人 院 。查 胃镜 示 : 慢性 活 动 性浅 表性 胃炎 伴 幽 门螺 杆 菌 感 脾 胃病 多 湿 。 由于 胃主 受纳 水 谷 , 每 当感 寒 受 凉 、 过 啖生 冷 , 染、 胆 汁反 流 , 浅表 性 十二 指 肠 炎 。 前 医予 香砂 六 君 汤治 疗 2 0 余 胃 阳不 振 , 故 胃之 下 脘 ( 近 幽 门处 ) 湿 易停 聚 , 使 胃窍 通 降 失 和 , 天 收效 不著 。 遂请 徐 老 诊 之 : 诉 胃脘 胀 痛 食后 为甚 , 胃中 漉漉 有
徐景藩运用调肝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案例二:患者张某,男,38岁,因胃溃疡引起的胃痛反复发作就诊。徐景藩 根据其病史及舌脉表现,诊断为肝脾不调,予以逍遥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疼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继续治疗半年,胃溃疡 愈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以上两个案例均表明徐景藩运用调肝法治疗脾胃病的优势。首先,调肝法能 够针对病因治疗,有效改善脾胃病症状。其次,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提 高治疗效果。然而,调肝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某些重症脾胃病 患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肝脏与脾胃的关系
肝脏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根据中医理论,肝属木,与酸味、绿色相应。 脾属土,与甘味、黄色相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相互协调,参与人体气 血生化、情志调节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当肝脏出现病变时,往往会累及脾胃,导 致脾胃病的的发生。
徐景藩的诊疗思路
徐景藩在诊疗脾胃病时,特别重视肝脏与脾胃的关系。他认为,脾胃病往往 源于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导致脾失健运,从而产生胃脘痛、痞满、纳呆等症状。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徐老强调调肝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调节肝脏功能,达到 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在运用调肝法治疗脾胃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辨明病机:运用调肝法的前提是准确辨明病机,确定是否为肝气犯胃或 肝脾不调所致的脾胃病。对于病机复杂的病例,需仔细辨别,综合治疗。
2、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调肝法应根据个体差 异进行辨证施治,避免盲目应用。
3、配合其他疗法:对于重症脾胃病患者,调肝法可以配合其他疗法如针灸、 推拿等共同治疗,以提高疗效。
同时应注意把握好调肝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适应症和度,对于重症患者需综 合治疗。在注意事项方面要重视调肝法的前提和基础辨证施治、个体化差异以及 情志和饮食的调理。总的来说,徐景藩运用调肝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现代脾胃 病的治疗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徐景藩教授临证经验举隅

徐景藩教授临证经验举隅徐丹华(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 210029)[关键词] 徐景藩;经验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2271X(2008)0620451201 徐景藩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从医六十余年,临床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辩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法统方治疗各种脾胃系疾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笔者对徐师,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将其临床诊治脾胃用附子之验介绍如下。
1 胃痛属寒可配用附子胃主纳,腐熟水谷,体阳用阴,以降则和。
诸凡饮食生冷过多,外寒侵袭,胃脘疼痛,畏寒喜暖,舌白而淡,口不渴,脉沉或濡者,用一般温中暖胃之剂(如良姜、香附、苏叶、荜拨、九香虫等等),而不能见效时可参用附子。
最近胃内窥镜检查已甚普遍,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亦不少,见有充血、糜烂,均用苦寒,见有Hp阳性,连投苦寒之剂,不重视辨证,畏惧温药,此状目前已较普遍。
殊不知苦寒久服,胃阳日衰,胃中沉寒痼冷不去,脘痛难除。
2 胰胆之疾莫忘附子胰属脾,急性胰腺炎症常见病因以饮食不当为主,与劳倦、受寒、情志不畅亦有关,病理因素以食滞、湿热、气滞为主,但也有伴有寒郁,尤以阳虚之体,寒凝气滞与食积互结。
故兼有寒证,治宜温清并投,通腑导滞,拘泥于湿热热盛而纯用苦寒通导。
至于慢性胰腺炎症,常见有脾胃不和,肝脾失调,肝胆湿热等症。
其中,脾胃不和证患者有属于脾胃阳虚、寒邪久郁者,亦应选加温运之品,以振中阳。
如症见久泄,脾虚及肾,火不暖土者,治当健脾温肾,温肾之品,如益智仁、补骨脂等品,有时配加附子,收效颇良。
胆石症,医者熟知由于肝胆湿热互蕴,胆腑之湿多从热化,与热相传,互相滋长,互相粘凝,可以成石,故治疗该病常以祛湿与清热相合,理气降胆。
然而,也有少数患者病因有寒,或因服苦寒之药过多,中阳受损,湿从寒化,故当以温药治之,附子温通,配用得当则见效尤著。
3 腹痛、背痛寒证宜用附子腹痛属寒者甚多,自《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所列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抵当乌头桂枝汤等方证以来,医者在临床上用附子已较熟悉。
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三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 类号
P 5 . 05 , 63 . . 2 9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9 X( 0 0 0 - 0 1 0 6 2 3 7 2 1 )3 0 0 — 3
( 景 藩诊 治脾 胃病 经验 之 一 、 二 已分 别刊 登 2 0 徐 之 0 4年 3月 复查 胃镜示 :浅表性 胃炎 .胆 汁反流 消
主诉 : 腹 隐痛 1年余 , 1苦 。 上 伴5 初诊 : 患者 1 多来 常 感 上 腹 隐痛 , 年 痛无 规 律 , 膜 固有 腺体减 少而 产生 萎缩性 胃炎 据 其临床 表现 . 胃脘 痛 ” “ 、痞满 ” “ 、 嘈杂 ” “ 酸 ” 、泛 等范 畴 , 胃脘 痞胀 , 食后 尤甚 , 口苦 嘈杂 , 有泛 酸 , 时 初起 未予 可归属 于 “
诊治 . 嗣后 症情 渐剧 , 则终 日不 缓 。 2 0 甚 于 0 3年 3月
其病机 总属 脾 胃升 降失调 所致 .与 肝胆 关 系尤 为密
查 胃镜 示 : 汁反 流 性 胃炎 , 胆 中度 萎 缩 性 胃炎 , 雷 切 。 灵枢 ・ 服 《 四时气》 :邪在 胆 , 在 胃 , 日 “ 逆 胆液 泄则 1 5 尼替 丁 、 胃苏 冲剂等 药未 效 。 刻诊 : 胃脘 隐痛 痞胀 , 得 苦 . 胃气 逆则 呕苦 ” 针对胆 汁反 流 。 老认 为 应从疏 徐
治 之 。处方 :
清泄 胆 胃之热 . 瓦楞 制酸行瘀 。 服 l 煅 再 4剂 , 诸症 消
柴 胡 1g 枳 壳 1 g 青 皮 6 , 半 夏 1g 广 郁 失 . 见食 欲 不振 便 溏 等症 , 时从 培 土 泄 木 , 图 0, 0, g法 0, 然 此 缓 金 1g 黄 芩 6 , 豆 壳 3 g 柿 蒂 1g 代 赭 石 1g 其本 . 收全功 0, g刀 0, 5, 5 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景藩治疗胃痛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陆为民,周晓波,徐丹华(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29)关键词:胃痛;辨治特色;徐景藩;验案中图分类号:R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7-1368-03收稿日期:2009-12-06作者简介:陆为民(1967-),男,江苏江阴人,副主任中医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科研及江苏名医脾胃病经验整理研究。
徐景藩教授,国医大师,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临床尤擅脾胃病之诊治。
胃痛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数患者经正确诊治可获痊愈,但也有不少胃痛,反复不愈,治疗棘手。
笔者有幸师从徐老,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择其临床诊治胃痛验案及辨治特色介绍于下。
1 验案分析案1 杨某,男,41岁。
2006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痞胀间作10余年。
病史:患者10余年来胃脘隐痛反复不愈,初发时空腹为甚,食后可缓,1995年查胃镜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洛赛克、吗叮啉等治疗疼痛渐消失,然每因饥饱失常、工作劳累及气候变化等易于发作,兼有胃脘痞胀,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剂治疗,症情未平,2005年11月5日至江苏省人民医院复查胃镜示中度萎缩性胃炎。
多年来饮食减少,形体不丰,深为所苦,转请徐老诊治。
患者平素经常在外工作,虽无烟酒嗜好,但生活饮食无规律。
其母有消化性溃疡病史。
刻诊:胃脘隐痛痞胀仍作,食后尤甚,时有胀痛,以空腹为主,食后痛减,嗳气不著,无呕吐,腹部鸣响,矢气较多,大便不黑,日行1次,舌微红,苔薄白,脉虚弦。
腹诊:中脘轻度压痛,按之则舒。
徐老辨为虚实夹杂,中虚气滞,痰饮内停。
治当标本兼顾,拟法调中理气,和胃化饮。
药用:太子参15g ,山药15g ,茯苓20g ,炒白术12g ,白芍15g ,炙甘草5g ,苏梗10g ,鸡内金10g ,陈皮10g ,佛手10g ,石见穿10g ,泽泻15g ,刀豆壳20g 。
2006年4月24日二诊:患者于2006年4月18日再次复查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轻度异型增生,4月20日查上消化道钡餐示轻度胃下垂。
服药7剂,胃脘隐痛痞胀未减,食后不适,终日不饥,腹中鸣响,饮水不多,小腹坠胀,大便先干后溏,日行1次,舌微红,苔薄白,脉虚弦。
中虚气滞,兼有痰饮,拟再原法参治。
药用:太子参15g ,炒白术10g ,茯苓2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苏梗10g ,香附10g ,煨木香6g ,陈香橼10g ,煅瓦楞30g ,焦山楂15g ,焦神曲15g ,藿香10g ,冬瓜子30g ,刀豆壳20g 。
2006年5月8日三诊:再进14剂,胃脘隐痛痞胀显著改善,知饥欲食,腹鸣、小腹坠胀也减,腑行正常,舌尖微红,苔薄白,脉细弦。
胃中气滞,拟再养胃理气。
药用:太子参15g ,炒白术10g ,山药15g ,茯苓20g ,白芍15g ,炙甘草5g ,苏梗10g ,陈皮10g ,佛手10g ,刀豆壳20g ,白蒺藜12g ,槟榔10g ,焦山楂15g ,焦神曲15g 。
服药半月,症状渐平。
嗣后,在上方基础加减用药治疗年余,诸症未作,2007年复查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
按 患者工作辛劳,饮食不节,复加制酸之剂,戕伤脾胃,盖脾主升,胃主降,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气机阻滞,故成胃脘隐痛痞胀之疾;脾失健运,则生痰饮,腹中鸣响;胃不磨谷,失于受纳,故终日不饥。
本案虚实夹杂,因虚致实,中虚即脾胃气虚,实则气滞痰饮。
徐老认为这是胃脘痛病机的双重特性,亦示病机的复杂性。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详细辨证,慎勿偏执中虚而一味补气健脾,当补中有消、有运、有化,冀其补而不滞,方能有利于病。
故本案标本兼顾,法以调中理气,和胃化饮为主,药用太子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苏梗、陈皮、佛手、香附、木香、陈香橼等理气止痛。
本案的特点之一,徐老以苏梗易桂枝,将苓桂术甘汤化裁为苓苏术甘汤以温中化饮,二诊时见效不著,茯苓加大用量,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其二用冬瓜子,徐老经验,本品既能利水,又可开胃。
本案中虚气滞,夹有痰饮,然以健脾和中贯穿始终,复脾胃升降之功,气机得畅,痰饮得化,胃痛向愈。
案2 李某,女,50岁。
2005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胃脘隐痛12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1993年起病,胃脘隐痛,痞塞感,1996年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症状反复,迄今未愈。
近1个月来症情加重,于2005年3月11日在本院胃镜复查示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幽门螺杆菌阴性,免疫组化示II A +II B 。
精神压力较大,有恐癌心理。
刻诊:胃脘隐痛时作,有堵塞感,情志不畅则加重,得嗳则舒,大便易溏,日行1次,经来失调,舌黯红,苔薄白,脉弦。
腹诊:上脘按之不适隐痛。
患者平素烦劳易郁,性情易躁,肝郁气滞,病久入血。
拟法疏肝和胃,佐以行瘀。
并嘱畅情志。
药用:苏梗10g ,制香附10g ,炒枳壳10g ,鸡内金10g ,佛手10g ,炒陈皮6g ,赤芍10g ,白芍10g ,炙甘草5g ,绿梅花10g ,莱菔英20g ,炒川芎6g ,五灵脂6g ,徐长卿6g 。
2005年4月7日二诊:服药半月余,胃脘偶有隐痛,心下痞满,月经不调,夜间汗出,舌微红,苔薄白,便溏转实,治参养胃调冲。
药用:苏梗10g ,香附10g ,枳壳10g ,莱菔英15g ,炙鸡内金10g ,佛手10g ,白芍10g ,炙甘草3g ,石斛10g ,月季花10g ,麦芽30g ,小胡麻10g ,野料豆15g ,建曲12g ,木蝴蝶5g 。
2005年4月21日三诊:胃脘疼痛消失,心下痞胀减轻,背部尚觉不适,舌质微红。
胃阴不足,气滞不畅,时值更年,拟再养胃理气调冲。
药用:麦冬15g,白芍15g,炙甘草3g,枳壳10g,香附10g,苏梗10g,佛手10g,炙鸡内金10g,莱菔英15g,月季花10g,小胡麻10g,建曲10g,焦白术6g,仙鹤草15g,丝瓜络10g。
上方再服半月,诸症基本消失,月经来潮,仍按养胃理气之剂略事加减,调治历半年,症状偶有反复。
于2006年1月20日复查胃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随访1年,症情尚平。
按5临证指南医案6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0,又云:/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0、/久病胃痛,瘀血积于胃络0。
本例胃痛间作10年余,与情志有关,良由烦劳急躁,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肝胃气滞,胃络不和所致。
日久则脾土虚弱,脾失健运,故见便溏不实;气郁化热,则胃阴渐伤,故夜间汗出,舌微红。
然究其因,乃情志不畅所致,故首诊先予疏和肝胃,佐以行瘀,使气血流通,通则不痛。
二诊以后,疼痛改善,参以养胃,后以养胃理气调治而愈。
治疗井然有序,足以师法。
徐老认为,妇女更年期慢性胃痛,肝郁气滞证多见,当重视疏肝之法,除柴胡疏肝散外,常需参以理气开郁之品。
若疼痛局限于胃脘,未及两胁,徐老每以苏梗易柴胡,5本草崇原6谓其/性平0,甚为确当,苏梗色白,其味不辛,药性平和,疏肝和胃而开郁理气,实为肝郁气滞证之良药,不必因其/温0而虑其耗阴,即使有阴伤者,配合养阴之品,仍可使用。
这一特点,在本案中体现尤为明显。
此外,徐老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的患者,强调配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癌0焦虑情绪,有利康复。
案3胡某,女,57岁。
1997年9月3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痛1年。
病史:患者近年来常感胃脘胀痛,食后尤甚,得嗳则舒,初始并未重视,以后反复加重,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仍未见效。
1997年8月24日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小弯前壁伴中度肠化生及异型增生。
心情焦虑,慕名来诊。
刻诊:胃脘隐痛且胀,痛时伴灼热感,口干不欲饮水,形瘦食少,神倦乏力,大便日行1次,溏而不实,舌质红,苔薄净,脉细。
中脘轻度压痛。
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0,患者工作劳倦,日久胃阴亏虚,胃失濡润,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拟法濡养胃阴,理气清热。
药用:麦冬15g,北沙参10g,川石斛10g,白芍15g,乌梅10g,炙甘草5g,佛手片10g,炒枳壳10g,炙鸡内金10g,木蝴蝶6g,白残花10g,石见穿15g,白花蛇舌草15g,生薏苡仁30g。
1997年9月10日二诊:7剂后胃脘痞胀隐痛减轻,饮食稍增,口干胃中灼热感亦减轻。
于上方加入炒白术10g。
1997年12月15日三诊:上方加减叠进3个月,诸症消失。
为巩固疗效,又坚持用生薏苡仁30g代茶饮3个月,患者于1998年4月23日复查胃镜提示轻度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窦小弯前壁未见肠化生及异型增生,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徐老认为,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的治疗,着重在辨证,本例胃脘痛证属胃阴不足,气滞热郁。
在治疗上,采用酸甘化阴法,使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
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等甘凉养阴生津清热,并与芍药、乌梅、甘草等甘酸相合,濡养胃阴,且能柔肝制木,缓急定痛;枳壳、佛手理气而不伤阴;木蝴蝶理气护膜;白残花理气泄热,鸡内金健胃消积,增其腐熟水谷之功;石见穿苦辛平,徐老认为,本品清热而无苦寒之弊,且能醒胃助食,理气通降,配治胃炎,不论浅表性或萎缩性炎症,均能改善其病理损害。
二诊时重用炒白术,健脾胃而扶正气,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抗癌之功,当属辨病治疗;薏苡仁散结消癥,对胃炎异型增生、胃息肉等疾病有良效,同时亦有抗癌作用。
2辨治特色211治分三型执简驭繁目前对胃脘痛的辨证分型各不一致,徐老通过数十年的临床体会,认为主要可分为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及胃阴不足证三个证型,以执简驭繁,便于应用。
21111中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益气,佐以理气。
药用:炒党参10~15g,炒白术10g,黄芪10~20g,炒山药10~20g,云茯苓15~20g,炙甘草3~5g,炒陈皮5~ 10g,煨木香10g,红枣5枚。
2111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
药用:炙柴胡5~10g,苏梗10g,炒白芍10~20g,炒枳壳10g,佛手片10g,广郁金10g,炙鸡金5~10g,甘草3~5g。
21113胃阴不足证治法:滋养胃阴。
药用:麦门冬10~30g,北沙参10~15g,石斛(金石斛、川石斛或枫石斛)10g,白芍15~30g,炒生地12~15g,乌梅10g,炒山药10~15g,甘草3~5g,川楝子6~10g。
212据证加减灵活变通胃寒多见于中虚证,胃中郁热可见于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证,食滞证在慢性患者的病程中可短时出现,经治疗并注意饮食后,即可缓解。
临床可据证加减,灵活变通。
如中虚气滞证兼有畏寒怕冷、舌淡白、脉沉细等阳虚证,酌加干姜、桂枝(或肉桂)、草豆蔻等温阳暖胃;兼腹部坠胀,小溲频而色清,便后脱肛等脾气下陷者,配用炙升麻、柴胡、荷叶等升提举陷。
若肝胃不和证兼有胃气上逆,嗳逆泛恶,酌加法半夏、公丁香、柿蒂、煅赭石、刀豆壳等和胃降逆;兼咽中不适、胸膺隐痛,可配加木蝴蝶、八月札;情志不畅显著,加合欢花、香附;脘痛、胁痛较著,加延胡索、川楝子;气滞久而化热,胃脘有灼热感、嘈热、口干、泛酸,舌质微红者,可酌加丹皮、山栀、象贝母、黄芩、蒲公英、左金丸等清泄肝胃郁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