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胃痛
中医内科(胃痛) PPT

❖ 瘀血停滞 主症: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
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辨证要点
辨
证 治疗原则
论
治 分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1、辨寒热 遇冷饮或受凉后,胃脘痛加重,或得温
则舒者,属寒;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冷 饮则适者,属热。
(一)辨证要点
❖ 2、辨虚实
实证
虚证
起病情况
较急
较缓
诱发因素 疼痛性质
与饮食关系 脉象
常有
不明显
痛剧而急,固定不移,拒 按
痛徐而缓,痛处不定,喜按
❖ 脾胃虚寒 主症: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减,泛吐清水,体倦乏力,手 足欠温,大便溏薄,舌淡或边有齿印,苔 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
方解:本方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方 中黄芪益气补中;小建中汤温脾散寒,缓急止痛。
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 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 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 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 。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 气健脾,行气和胃。
加减:若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 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也可用沉香降气汤。
❖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
《中医内科学》胃痛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展开全文打开想看资讯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一、概念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二、病因病机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不畅4.脾胃虚弱三、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诱因: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症状: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理化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1.与胃痞的鉴别2.与真心痛鉴别注意:1.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2.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五、辨证要点1.辨寒热2.辨虚实3.辨气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具体治法: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
七、分证论治l.胃气壅滞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或可兼见纳呆少馨,嗳腐,或有伤食病史,或有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
舌脉:伤食:苔白厚腻,脉滑;伤于风热: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伤于风寒:苔薄白,脉浮数;伤于暑湿:苔白腻,脉濡。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香附——行气和血;陈皮——理气和胃降逆;甘草——和中。
2.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连及两胁,攻撑走窜,可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川芎——调血中之气;香附——理气中之血;3.胃中蕴热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或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胃痛

脾胃病证-胃痛一、A11、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 )A.疼痛的部位B.疼痛的性质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兼症E.疼痛的诱因2、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 )A.气虚B.气怯C.气陷D.气滞E.气逆3、胃痛最常与何病混淆( )A.心痛B.胃痞C.胁痛D.胆胀E.腹痛4、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 )A.隐痛B.灼痛C.胀痛D.暴痛E.刺痛5、胃痛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 )A.肝肾B.肝脾C.胆肾D.脾肾E.心肺二、A21、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选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藿香正气丸D.半夏泻心汤E.保和丸2、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 )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C.枳实导滞丸D.小陷胸汤E.理中汤三、B1、A.寒邪客胃证B.饮食伤胃证C.肝气犯胃证D.湿热中阻证E.瘀血停胃证<1>、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暖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属( )A.B.C.D.E.<2>、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属( )A.B.C.D.E.<3>、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属( )B.C.D.E.2、A.柴胡疏肝散加减B.清中汤加减C.四君子汤D.保和丸E.黄芪建中汤<1>、肝气犯胃型胃痛治宜( )A.B.C.D.E.<2>、湿热中阻型胃痛治宜( )A.B.C.D.E.<3>、脾胃虚寒型胃痛治宜(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胃痛”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171,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胃痛”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166,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癫狂”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159,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一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150,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一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148,点击提问】二、A2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一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173,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小承气汤证【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癫狂”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157,点击提问】三、B1、【答疑编号100065230,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癫狂”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233,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癫狂”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236,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癫狂”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239,点击提问】2、【答疑编号100065221,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一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224,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一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225,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一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65228,点击提问】。
中医内科学胃痛

内镜下治疗
通过内镜下激光、高频电切、注射疗法等手段治疗胃痛。
营养治疗
饮食调整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和咖啡、浓
茶等。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2
如维生素B1、B6、C、E和铁、锌等矿物质,有助于修复胃黏
膜和促进康复。
肠内营养
03
对于胃痛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补充营养。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 寒邪内阻:散寒止痛法,用良附丸、姜枣丸等方剂加减。 •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法,用三黄泻心汤加减。 •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法,用失笑散加减。 • 食积不化:消食导滞法,用保和丸加减。 •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用理中丸加减。 • 胃阴不足:滋阴养胃法,用益胃汤加减。 • 脾胃气虚:益气健脾法,用四君子汤加减。
03
胃痛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
抗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 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症状。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 解胃痛症状。
胃黏膜保护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铋剂、硫糖铝等,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 痛症状。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 ,缓解胃痛症状。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表现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后 痛减,大便不爽或便秘,苔厚腻, 脉滑。
治则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半夏 、陈皮、茯苓等。
病例三:肝气犯胃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等。
诱因
常见的诱因包括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冷热不适、劳倦过度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
诊断
诊断胃痛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 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钡餐检查、肝胆胰脾彩超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主要用于严重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手术方式
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饮食调整与生活习惯改善
饮食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等,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
VS
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胃痛的中医调理
中药调理
胃阴亏虚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选用一贯煎、益 胃汤等。
寒邪犯胃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选良附丸、厚朴 温中汤等。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等。
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等。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可选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等。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 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的目的。
耳针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缓解胃痛症状。
拔罐疗法
中医内科学--胃痛

• 一、病因 • 1.外邪犯胃 • 2.饮食伤胃 • 3.情志不畅 • 4.脾胃素虚
[病因病机]
•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 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 4. 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 5. 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
• 6.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 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胃痛
[概 述]
•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 1、自觉症状:疼痛 •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明清: 叶天士认为胃痛不仅和气滞有关, 久则必致血行不畅,治疗当明在气在血,而 施理气活血之法。“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治血之当 然。” 林珮琴《类证治裁》概括了胃痛之 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的病机、主症、 治法,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更趋完善。
概述
范围: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 症、胃癌等疾病以胃痛为主症时,均可参 照本篇辨治。
胃
痛
一、概述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心窝部以 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 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
概述
病名:
古代医籍中对本证的称谓较纷杂,如 《内经》称为“胃脘痛”、“胃心痛,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称为“心下 痛”、“心下痞硬”,其他医籍中还有称 为“心腹痛”、“心胃痛”等。
病案讨论三
立法处方: 疏肝清胃泄热,佐以活血化瘀。化 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丹皮9克 陈皮9克 白芍15克 浙贝 母15克 黄连6克 吴茱萸3克 半夏9克 旋复花(包煎)9克 降香9克 失笑散 (包煎)9克 蒲公英30克 绿萼梅15克 生甘草6克
病案讨论三
处方分析: 化肝煎和左金丸均能治疗肝胃郁热。 前方有凉血清热,疏肝散结和胃之功;后 方为清肝之正剂,具有辛开苦降作用,并 有制酸之效。复加失笑散活血化瘀;旋复 花、降香理气降逆,以缓解嗳气、泛酸等 胃气上逆之症;绿萼梅解郁止痛;甘草与 白芍相配,和营缓急止痛;蒲公英清热健 胃;半夏和胃。 本型在选用理气解郁止痛药物时要慎 用香燥 。
病案讨论二
诊断分析: 患者主症为上腹剑突下疼痛,从部 位来看正处心窝部,又伴有腹胀、恶心、 纳差等消化系症状,故应诊断为胃痛。 由于患者疼痛位置较高,处于剑突下心 窝部,容易与胸痹心痛相混淆,需注意 两者区别。
病案讨论二
证型分析: 患者胃脘隐痛反复发作,饥饿尤甚, 得食痛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 脉细,均为脾胃亏虚之征,但无明显寒 象。同时又有食后胃脘胀闷难受,四肢 困重,恶心,纳呆,便溏,苔腻脉濡, 时值盛暑,暑多夹湿,故又兼湿阻中焦, 但无热象。故辨证属脾胃虚弱,湿阻中 焦。
病案讨论一
立法处方: 温中散寒燥湿,理气和胃止痛。厚朴温 中汤加减。 厚朴9克 陈皮9克 甘草6克 蔻仁(后 下)4.5克 茯苓12克 木香6克 香附9克 高 良姜6克 藿香9克 苍白术(各)9克
病案讨论一
处方分析: 厚朴温中汤温中行气,燥湿除满,方证 相符,方中干姜改用高良姜,其性味辛热, 专入脾胃,温中散寒止痛之力更佳。并加香 附理气止痛;苍术、白术燥湿运脾;藿香芳 香化湿醒脾。 藿香正气散和厚朴温中汤均有温化寒湿 的作用,但两方作用有所差别。前方解表化 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后方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用于脾胃伤于寒 湿。
病案讨论二
立法处方: 健脾化湿,补气和胃。香砂六君子汤 合平胃散加减。 党参9克 炒苍白术(各)12克 茯苓 12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煨木香9克 砂仁(后下)6克 厚朴9克 藿佩(各)9 克 炒六曲9克 甘草6克
病案讨论二
处方分析: 香砂六君子汤功在健脾化湿,平胃 散功在燥湿运脾,同时两方又均能理气 和胃。配合藿香、佩兰芳化湿浊;炒六 曲消食健脾开胃。患者大便溏薄,故苍 白术用炒、木香用煨,以收止泻之功。 本案脾虚与湿阻同在,故应注意补 气与化湿之间的关系,做到健脾而不碍 脾助湿,化湿而不伤脾败胃。
二、病因病机
外感寒邪 客于胃腑 寒凝气滞 不通则痛 饮食失调:
• 饮食过量,胃纳过盛 宿食停滞 食积气滞
不通则痛
• 过食肥甘,辛辣烈酒 酿湿生热 湿阻热郁
不通则痛 热伤胃阴 胃失濡养 气机不和 不通则痛
病因病机
饮食失调:
• 过食生冷,寒凉药物 耗伤中阳
胃失温养 气机不和 不通则痛
• 饥饱失常,进食无规律 损伤脾胃
病案讨论二
陈某,男,45岁,工人。7月26日就 诊。患者上腹剑突下隐隐作痛,闷胀不舒, 反复发作有3年余。每于饥饿时尤甚,得 食则疼痛稍减,但食后闷胀难受,曾服用 吗叮啉、泰胃美等药物,效果不显。伴有 神疲乏力,四肢困重,恶心,纳呆,便溏。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曾查GI示:胃 窦炎、十二指肠球炎。
病因病机
病变脏腑: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胃与脾:互为表里,共主升降。两者 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 上往往也互相影响。 胃与肝:肝胃之间,木土相乘,肝气 郁结,易于横逆犯胃。
三、类证鉴别
1、胃痛与胃痞:胀与痛。 2、胃痛与腹痛、胁痛:部位。 3、胃痛与真心痛:部位、疼痛性质、 伴随症状。
四、辨证论治
(8)脾胃虚寒 主症: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空腹痛甚,得食则减 +脾阳虚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辨证论治
6、常见症状的治疗 ▸ 疼痛: ▸ 嗳气: ▸ 腹胀: ▸ 泛酸: ▸ 辨病治疗:
病案讨论一
周某,女,41岁,工人。患者有胃病 史2年余,曾反复发作胃脘部胀痛,经治疗 后近半年来未有明显胃部不适感。三天前 因贪食柿子,而出现胃部疼痛难忍,热敷 可减轻,受凉加重,时有恶心,并伴有脘 腹胀满不适,嗳气较多,身重,精神不振, 食欲较差,无发热,无呕吐,无腹泻。舌 淡红,苔白腻,脉弦小滑。
辨证论治
望诊:面色、体形、舌象 闻诊:口气 切诊:按腹、切脉
3、辅助检查 胃镜、GI、B超、CT
辨证论治
4、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为其大法 辨证以通,不泥一法
辨证论治
5、分型论治 (1)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 痛增+实寒象。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辨证论治
病案讨论三
葛某,女,57岁。患者近半年余来 反复出现上腹胃脘部胀痛不适,时有攻 撑感,伴有嗳气,情绪不畅时症状尤甚, 曾服用胃苏冲剂等,症状时发时止。近 一月来患者又出现近剑突处疼痛,可放 射至背部,并有烧心感,伴有泛酸,嘈 杂,嗳气,稍口苦而干,胃纳一般,大 便偏干。舌暗,苔薄黄,舌底脉络迂曲, 脉弦小数。
概述
金元时期: 李东垣认为“皆因劳役过甚,饮食失 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 多采用益气温中与理气和胃之法。 朱丹溪认为有热、痰、食、气之郁, 采用越鞠丸治疗。并认为“久郁则蒸热, 热久必生火”,因此特别注意用清热泻 火的山栀等。
概述
明清:重点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治疗。 龚廷贤《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 在胃痛发病中的意义和病变过程。 张景岳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理因 素,主张理气为主。并对胃痛和真心痛作了 鉴别。
讨论
胃病的常用治法 胃病治疗中应注意的几种配伍关系
胃病的常用治法
温法:温散、温补、温通、温化、温涩等 法。 清法:清化、清解、清润、清凉等法。 补法:温补 、平补 、润补 、补涩等法。 通法:疏通、通降、温通、润降、通瘀等 法。
胃病治疗的常用配伍方法
寒与热 补与通 升与降 润与燥
1、辨证思路 首先分清虚实 实证分清寒、热、食积、气滞与瘀血 虚证区别阴虚与阳虚(气虚)
辨证论治
2、四诊合参 问诊:
问起病:时间、病程、以往病史。 问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 与缓解因素。 问兼症: (1)胀满、嗳气、泛酸、呃逆、嘈杂、 恶心、胃纳、大便等常见消化系症候。 (2)寒、热、气、血、阴、阳。
病案讨论三
诊断分析: 患者主要症状为半年来上腹胃脘部疼 痛,近一月来虽表现为剑突处疼痛,从部 位来看,仍在心窝胃脘处,故诊断当属胃 痛。
病案讨论三
证型分析: 患者病初表现为胃脘胀痛,有攻撑感, 且与情志相关,辨证当属肝气郁结,横逆 犯胃。但由于病程经久,以致肝郁化火, 火邪犯胃,故近一月出现胃脘部灼痛;肝 胃郁热,逆而上冲,故见泛酸嘈杂,嗳气, 口干口苦;热伤津液,肠道失润,故大便 偏干;苔薄黄,脉弦小数,均为肝胃郁热 之象;舌暗,舌底脉络迂曲,为夹有瘀血 之征。辨证为肝胃郁热,夹有血瘀。
概述
历史沿革: 《内经》: 阐明主要病变部位、症状及治法。 说明与脾、肝有关。《灵枢•经》: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胃脘痛„„”《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
概述
汉代张仲景: 提出“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的 辨证法则。 拟定大柴胡汤和建中汤等常用方剂。 唐代孙思邈: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其中大部分系指 胃痛。
(5)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灼痛,嘈杂+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味。
辨证论治
(6)瘀血停滞 主症:胃脘刺痛+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7)胃阴亏虚 主症:胃脘隐痛+阴虚证。 治法:滋养胃阴,凉润和中。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辨证论治
(2)饮食停滞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辨证论治
(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泛酸嘈杂+肝火证。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气机不和 不通则痛
病因病机
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 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
气 机 郁久化火 郁火乘胃 阻 滞 血行不畅 瘀血内结
不 通 则 通
病因病机
劳倦体虚久病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气机不和,不通则痛
脾胃受损
病因病机
小结:
共同病机:不通则痛。胃禀受冲和之 气,其气宜宣通,不宜郁滞,凡因寒因热 因食滞因气滞因虚诸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 和降,气机不畅,均可产生胃痛。 病理性质:以虚实为常,而演变多异。 初起多实,久病多虚,虚实之间可以兼夹 和转化。 注意: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 能的失常势必影响到气的升降,故临床多 见气机失畅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