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_陈家英
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20期 -23-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治疗Discussing on treating epigastralgia in TCM屠庆祝(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泰安,271000)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20-0023-【摘要】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以剑突以下,脐以上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疾患,又称胃痛。
临床以西医慢性胃炎为最常见。
目前临床常采用的西医治疗方案,通过抑酸、杀菌等方法缓解病情,但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方法强调三因治宜,对症治疗,组方严谨,临床用于治疗胃脘痛效果颇佳。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辨证论治【Abstract】Epigastric pain is one of the common and frequent diseases in the internal medicine. It is a kind of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pain caused in the epigastric region above the umbilical cord, which is also called stomachache. Chronic gastritis in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ly. 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acid suppression, sterilization and other methods is often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to alleviate the state of the disease, with little efficacy and many side effects. TCM differentiation emphasizes on Sanyin Zhiyi (三因治宜), symptomatic treatment, rigorous prescription, with good efficacy.【Keywords】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f TCM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20.009“胃脘痛”之名在《内经》中早有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

辨证分型
瘀血停滞 症状特点:瘀血特点在胃 治 法:活血化瘀 方 药: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虚证调营敛肝饮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 砂仁行气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 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 香、郁金等。
辨证分型
胃阴亏虚 症状特点:胃痛与阴虚表现 治 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 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胃阴亏损较甚 者,可酌加干石斛。
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 上述各种原因都能引起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 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若寒客胃中,则气 机受阻而为痛。或暴饮暴食,胃之受纳过量, 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食谷停滞而痛。或饮 酒过度,嗜食肥甘辛辣之品,则耗损为阴, 或过食生冷、寒冷药物,则耗伤中阳。日积 月累,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 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痛证。
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 脾与胃是表里关系… …
上述种种原因虽有不同,但其机理则一, 即所谓“不通则痛”。
类证鉴别
真心痛
胁痛 腹痛
辨证论治
胃痛的辨证,首当别阴阳—虚实。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实证 肝气犯胃 瘀血停胃
辨证论治
胃阴不足
虚证 脾胃阳虚
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症求因,辨 证论治。目的在于“和”、“降”有序,以 “通”为贵。
辨证分型
脾胃虚寒 症状特点:胃痛与脾之虚寒表现 治 法:温中健脾 方 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 中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 吴茱 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
中医药辩证治疗胃脘痛经验

龙源期刊网 中医药辩证治疗胃脘痛经验作者:冉崇伟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85-01胃脘痛是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证等病种,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犯胃、中阳素虚等四个方面。
胃失和降是其病机,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但与肝、胆、肺密切相关。
在辨证施治上主要是理气和胃,其次是在正虚夹淤、阴阳四时的变化中应坚持“凡治脾胃、当调理肺气为先”的明训。
脾阴胃阳、一清一运、清运之功,均赖肺气之肃降,如此以通为顺的治疗大法用在胃脘痛的治疗上,其临床效果颇具特色,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辨证必须准确2、正确立法是选方用药的关键3、一个加减必须体现一个兼证的治法4、玩固性胃脘痛必须与中医药的其他治疗方法相配合。
5、虽然临床有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淤血犯胃、脾胃虚寒等证型(参见第七版中医内科学相关章节),但不必拘于一方一法。
当以通、顺为要,选方四逆散为基础的治疗方剂,对症加减,才是紧贴胃脘痛的病机,取效快切的捷径。
6、病案举例张某、女、43岁,2004年4月就诊。
平素性情抑郁、脘胀嗳气、口苦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
前医用理气消胀之法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反见口干口苦加重,胃脘隐隐作痛,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脉弦细。
识之理法方药有悖。
拟诊为胃脘痛(肝胃不和兼脾胃素虚),投四逆散与养胃汤治疗,日1剂,水煎沸后文火再煎25分钟去渣取汁分3次温服,3剂痛止,知药奏效,守方10剂,病告痊愈。
后以香砂六君子汤15剂散后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施护

【 关键词 】 胃脘痛 ; 证施 护 ; 辨 中医
【 中图分类号 】 2 8 R 4
【 文献 标识 码 】 B
【 文章编号 】 6 2 22( 02 0 — 33 0 17 —5 32 1 ) 4 02 —2
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的食品。 22 寒邪犯 胃型 饮食宜 软而 热 , 生冷 食 品 。 .2 . 忌
用, 其中,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这也说明了壮医针挑法配合中药 内服可通过 调节 甲状腺功能来治 ̄G ae’ , rvs病 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药物他巴唑组, 疗 效显著 , 且具有方法简便、 易于操作 、 经济适用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 文献
集针挑 、 割治、 按摩为一体的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传统 医疗技法 , 是其治病
结合 临床研 究 . 中医杂 志 ,9 02 ( 1:7 I6 ,I })2
血清中的甲状腺索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为F 3 F 4 正常血中甲状 T ,T 。 腺索( 4、 T )三碘 甲状腺原氨酸(3绝大部分与血清蛋白质结合, T) 游离的极 少, 游离T (T ) 4F 4与 ̄ T (T ) 3F 3是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部分, 能直接反 映甲状腺功f[] l 3。 P 近年的研究认为 ,T 是 甲状腺激索代谢的重要控制点,  ̄ F3 是调节细胞内活性激素水平的重要机制。 从本文观察结果中可以看出, 经
《 求医问药 半月刊 S e Me i l dA kT e dc e 02年第 1 卷 第 4 el dc An s h Mein 2 1 ‘ a i 0 期
33 2
行气, 诸药合用, 共凑理气化痰散结, 养血活血消瘿之功 。 壮 医针挑疗法是用一种特制针或大号缝衣针, 根据患者病症选择体 表上有关部位或穴位( 网结)运用不同手法, , 挑破浅层皮肤异点或挑 出皮 下纤维, 进行治病的一种简便疗法。 与传统中医针挑疗法相比, 这是一种
中医辨证胃脘痛治疗体会

中医辨证胃脘痛治疗体会标签:中医胃脘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病因病机: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胃气滞、脾胃虚弱、血瘀阻络等几个方面:辨证论治:胃痛之主要部位是在上腹部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嗳气,或吐酸或吐清水,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吐、便血等症,至于临床辨证分虚实两类。
至于治疗,应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主,虚实夹杂者,则又当兼顾,古称“通则不痛”的诊治原则,但也不要局限于狭义的“通”之一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诊疗原则。
(1)寒邪客胃型: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沉细弦,病机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治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方选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良附丸,中药主要选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药为主,如有表证加疏散风寒的药物,如香附、紫苏等药物。
兼有寒挟食滞可加用消食导滞、温胃降逆的药物,如枳实、焦三仙、内金、生姜等药。
例如:1 患者李某,女性,45岁,患者胃脘痞满,喜温喜按,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稀溏不爽,舌质淡,苔白滑,脉细弱。
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选: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黄芪20g 白术15g 茯苓15g 陈皮10g 半夏10g 木香10g 砂仁6g 党参15g 生姜15g 大枣15g 白芍12g 甘草10g焦三仙各15g良姜10g,每日一剂,水煎服,五剂后症状明显好转,上述诸证消失。
例如:2 患者曹某某,近半月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冷加剧,胃脘痞满,自觉脘腹胀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弦,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良附汤加减治疗,方药: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2g甘草10g木香10g砂仁10g枳壳10g佛手10g香附10g良姜10g元胡10g甘草10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胃脘痛辨治心得

胃脘痛辨治心得
魏昌伟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01
【摘要】@@ 胃脘痛系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而言,脘者即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下左右是也.盖贲门为上脘,幽门为下脘,上下脘之间为中脘,此三脘部通称为胃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胃脘充盈之时其3/4位于左季肋下,而1/4位于上腹部及偏右肋下.若以内脏投影在体表相应位置而言,则其范围更大.故前人根据病因病位不同,而立"九种心痛"之说,泛指上腹痛症,其实皆指痛在胃脘之部位而言.但<内经>之真心痛、厥心痛乃仲景所云之胸痹心痛,与胃脘痛绝非一症.
【总页数】1页(P207)
【作者】魏昌伟
【作者单位】741612,甘肃秦安县魏店中心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胃脘痛辨治心得
2.苗发启辨治胃脘痛经验
3.胃脘痛辨治心得
4.刘持年辨治胃脘痛验案3则
5.江医家龚廷贤辨治胃脘痛特色探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脘痛辩治体会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临证治疗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应用四逆调气机
胃脘痛多数属肝胃不和型,为肝气郁滞横逆犯中,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
脾升胃降方为和顺,胃之通降,赖肝木之疏泄。
因此,临证治疗时,笔者多用四逆散为主方,取柴胡升散之能,疏肝解郁,枳实为辅行气导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若郁久化热,则配玄胡索、山桅,清肝泻热,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天花粉以养阴,食滞则配鸡内金、神曲麦芽以消食导滞。
二、益气活血温运中焦
对于病情日久,病人素体虚弱,胃脘隐隐作痛,似饥不欲饮食,经久不愈,气虚血亏,气血不和,血脉瘀阻之气虚血瘀胃脘痛,在治疗时既要补中益气,又要活血化瘀,因此,以当归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化裁,取当归活血化瘀,黄芪补中益气,白芍和营敛阴,甘草、大枣、饴糖缓中止痛。
三、病机错杂可双向调治
若病人病机复杂,出现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象,可
采用双向调节法治之。
如脾胃虚弱兼有食滞致胃脘作痛者,可消补兼施以调治,可选用人参启脾汤加减,以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陈皮、木香调气,神曲、麦芽、甘草消谷和中。
四、心胃两虚宜养心安神
部分胃脘痛病人除有胃脘痛外,常伴有心悸、失眠等神经管能症状。
此类病人多为心之阴阳失调,心气亏虚所致胃不安和。
心为母,胃为子,若心气虚弱,则母病及子,胃必受累,因此,治疗时以养心安神为主,辅以健脾益胃之剂,以百合安神汤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则取得较理想之效果。
总之,虽然胃脘痛多属慢性疾患,在临证时既要注意主症,又要兼顾各症,综合调治,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老中医:二剂治胃脘痛经验方

二剂治胃脘痛经验方导读: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的症状,病位在胃,多由饮食不节,嗜食生冷,但胃脘痛一症也与脾、肝、肾的病变有关。
推送选取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治胃脘痛的秘、验、单方数则,每方列有处方、功效、用法、说明等,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使用方便,疗效可靠。
可使阅者得其要领,易于师法,适合广大医务工作者及自学中医者使用。
1.养胃汤:【处方】川石斛 12g,太子参 15g,川楝子 9g,延胡索 9g,白芍9g,川黄连 8g,吴茱萸 1g,生甘草 6g,谷芽、麦芽各 12g,佛手 9g,瓦楞子 18g。
加减: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两胁疼痛、易怒,口干而舌质红绛,可加焦栀子、丹皮、茅根、藕节等养阴清肝之品;如脘腹胀闷,加用枳壳、柴胡理气;如舌红苔光,口干甚,加沙参、麦冬、玉竹生津养阴。
【功效】养阴清热,平肝缓急,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
【说明】方中用太子参、石斛益气养阴;川楝子、延胡索理气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平肝抑木;瓦楞子制酸;谷芽、麦芽、佛手理气消积和胃。
诸药同用,共奏养胃益阴,平肝缓急之效。
本方适用于治疗胃小弯穿透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及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等证属阴分不足者,偏于胃热者,临床应用数十年,颇效。
2.兰洱延馨饮:【处方】佩兰 10g,普洱茶 5g,延胡索 10g,素馨花 12g,厚朴 5g,炙甘草 5g。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g,广木香 6g;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g,郁金 12g;吐酸嗳气加海螵蛸15g,佛手花 10g;纳食不香加炒谷芽 15g,鸡内金 10g。
【功效】理气镇痛,芳香解郁,消胀去滞。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 20 分钟后煮煎。
首煎沸后文火煎 30 分钟,二煎沸后文火 20 分钟,合得药液 300mL左右为宜。
每天服 1 剂,分两次空腹温服。
7~10天为一疗程。
【说明】本方适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脘痛、胃肠功能紊乱。
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嗳气,食欲不振,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等,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浊阻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