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01
症状: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02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03
方药:良附丸、理中汤等
04
饮食停滞
病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症状:胃脘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肝气犯胃
病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01
症状:胃脘胀痛,嗳气,吞酸,呃逆,胸闷,善太息
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02
谢谢
02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03
方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04
3
胃痛的预防与调养
饮食调养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03
食物选择: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02
饮食温度:食物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
04
饮水:适量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05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06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1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02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03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分享心情,寻求支持和帮助
04
适当运动
04
03
01
适度运动有助于消化,减轻胃痛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胃痛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演讲人
目录
01.
胃痛的病因
02.
中医内科学胃痛

内镜下治疗
通过内镜下激光、高频电切、注射疗法等手段治疗胃痛。
营养治疗
饮食调整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和咖啡、浓
茶等。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2
如维生素B1、B6、C、E和铁、锌等矿物质,有助于修复胃黏
膜和促进康复。
肠内营养
03
对于胃痛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补充营养。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 寒邪内阻:散寒止痛法,用良附丸、姜枣丸等方剂加减。 •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法,用三黄泻心汤加减。 •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法,用失笑散加减。 • 食积不化:消食导滞法,用保和丸加减。 •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用理中丸加减。 • 胃阴不足:滋阴养胃法,用益胃汤加减。 • 脾胃气虚:益气健脾法,用四君子汤加减。
03
胃痛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
抗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 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症状。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 解胃痛症状。
胃黏膜保护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铋剂、硫糖铝等,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 痛症状。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 ,缓解胃痛症状。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表现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后 痛减,大便不爽或便秘,苔厚腻, 脉滑。
治则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半夏 、陈皮、茯苓等。
病例三:肝气犯胃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等。
诱因
常见的诱因包括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冷热不适、劳倦过度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
诊断
诊断胃痛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 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钡餐检查、肝胆胰脾彩超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主要用于严重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手术方式
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饮食调整与生活习惯改善
饮食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等,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
VS
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胃痛的中医调理
中药调理
胃阴亏虚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选用一贯煎、益 胃汤等。
寒邪犯胃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选良附丸、厚朴 温中汤等。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等。
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等。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可选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等。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 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的目的。
耳针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缓解胃痛症状。
拔罐疗法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辨证论治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辨证论治 • 胃痛的治疗方法 • 胃痛的预防与护理 • 胃痛病例分析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01
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02
胃痛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及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 胃的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 焦虑,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
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 主,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品 。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如鱼、瘦肉、豆类等,以提供身体所 需的营养。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保护胃 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
情志调护
详细描述
该类型胃痛多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脘胀满疼痛。患者痛 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得嗳气、矢气则舒。伴随舌苔薄白,脉弦。治宜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
病例三:湿热中阻型胃痛
总结词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泛欲吐,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详细描述
该类型胃痛多由于瘀血内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患者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如针刺或刀割样疼 痛。伴随食后痛甚或夜间加重。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 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病例五:胃阴不足型胃痛
总结词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引饮,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VS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饮食积滞证
总结词
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
详细描述
由于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导致食物 积滞于胃肠,脾胃运化失常,引起腹 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常用方剂如保 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肝郁气滞证
总结词
腹部胀痛窜及两胁,情绪诱发或加重疼痛。
详细描述
情志不畅或抑郁等情绪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引起腹部胀痛窜及两胁,情绪诱发或加重疼痛。治疗以疏 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区别
胃痛主要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而 腹痛则涵盖了整个腹部疼痛,因此腹 痛的病因和症状更为复杂。
02
胃痛中医辨证施治
寒邪客胃证
症状
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胃胀闷,打 嗝,呕吐清水,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剂
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疼痛,得食则缓,喜温喜按,泛吐清水 ,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
健脾温中,和胃止痛。
方剂
黄芪建中汤加减。
湿热中阻证
症状
01
胃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
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02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剂
03
清中汤加减。
肝气犯胃证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胸胁,胸胁胀满疼痛,嗳气频作,大便不畅或大 便溏泄,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胃痛腹痛概述 • 胃痛中医辨证施治 • 腹痛中医辨证施治 • 胃痛腹痛预防与调护 • 胃痛腹痛的针灸治疗与推拿疗
胃痛的中医名词解释

胃痛的中医名词解释胃痛,作为一种常见的身体不适,是由于胃部出现异常而引起的不适感觉。
在中医术语中,胃痛被称为脘痛(wǎn tòng)。
根据中医理论,胃痛往往与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脏腑失调等有关。
首先,胃被视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脏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接受、储存、分解和运输食物,以及将其转化为身体能量所需要的物质。
胃痛常常与这些功能的失调相关。
其次,中医将脘痛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脘痛可以分为寒痛、热痛、气滞痛等几个主要类型。
寒痛是指胃部出现冷感,伴随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寒痛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胃部所致,可通过温热的中药治疗来缓解。
热痛则与胃部发热相关,常伴随着口渴、便秘等症状。
中医认为热痛多数是由于体内热邪的侵袭所致,可通过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治疗。
气滞痛则是指胃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胃脘部胀痛或胃脘部胀痛及饱闷等症状,中医常用理气解郁的方法来缓解气滞痛。
除了这些主要类型,中医还将脘痛分为其他一些特定的类型,如饮食不节引起的胃痛、肝胃不和引起的胃痛以及情志不畅引起的胃痛等。
这些特定类型的脘痛在中医理论中都有相应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治疗胃痛方面,除了草药治疗外,中医还根据病情选择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胃痛的效果。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或揉捏胃部区域来缓解胃痛。
这些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但需要找到病因,选择合适的疗法和适当的时间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日常生活和饮食的调节对胃痛的影响。
例如,饮食方面,中医认为胃痛患者应避免过食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议适当摄入易消化和温热的食物,如稀饭、粥类,以助于胃部消化和舒缓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胃痛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波动、疲劳等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胃痛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脘痛,其分类与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内科胃痛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胃痛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中的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该病的发生常因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
中医认为,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
其病机主要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
此外,现代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在治疗上,中医内科胃痛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关于中医内科胃痛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医经典古籍或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珮琴《类证治裁》概括了胃痛之 寒、热、虚、实及在气在血的病机、主症、 治法,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更趋完善。
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范围: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 症、胃癌等疾病以胃痛为主症时,均可参 照本篇辨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病因病机
外感寒邪 客于胃腑 寒凝气滞 不通则痛 饮食失调:
• 饮食过量,胃纳过盛 宿食停滞 食积气滞
不通则痛
• 过食肥甘,辛辣烈酒 酿湿生热 湿阻热郁
不通则痛 热伤胃阴 胃失濡养 气机不和 不通则痛
病因病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饮食失调:
• 过食生冷,寒凉药物 耗伤中阳
胃失温养 气机不和 不通则痛
• 饥饱失常,进食无规律 损伤脾胃
气机不和 不通则痛
病因病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 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
郁久化火 郁火乘胃
血行不畅 瘀血内结
气不 机通 阻则 滞通
病因病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劳倦体虚久病 脾胃受损 脾胃虚寒 胃阴亏虚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为其大法 辨证以通,不泥一法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分型论治 (1)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 寒
痛增+实寒象。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类证鉴别
1、胃痛与胃痞:胀与痛。 2、胃痛与腹痛、胁痛:部位。 3、胃痛与真心痛:部位、疼痛性质、 伴随症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辨证论治
1、辨证思路 首先分清虚实 实证分清寒、热、食积、气滞与瘀血 虚证区别阴虚与阳虚(气虚)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四诊合参 问诊:
主症: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空腹痛甚,得食则减 +脾阳虚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6、常见症状的治疗 ▸ 疼痛: ▸ 嗳气: ▸ 腹胀: ▸ 泛酸: ▸ 辨病治疗:
问起病:时间、病程、以往病史。 问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 与缓解因素。 问兼症: (1)胀满、嗳气、泛酸、呃逆、嘈杂、 恶心、胃纳、大便等常见消化系症候。 (2)寒、热、气、血、阴、阳。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望诊:面色、体形、舌象 闻诊:口气 切诊:按腹、切脉
3、辅助检查 胃镜、GI、B超、CT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概述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心窝部以 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 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
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名:
古代医籍中对本证的称谓较纷杂,如 《内经》称为“胃脘痛”、“胃心痛,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称为“心下 痛”、“心下痞硬”,其他医籍中还有称 为“心腹痛”、“心胃痛”等。
辨证法则。 拟定大柴胡汤和建中汤等常用方剂。
唐代孙思邈: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其中大部分系指
胃痛。
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金元时期:
李东垣认为“皆因劳役过甚,饮食失 节,中气不足,寒邪乘虚而入客之”, 多采用益气温中与理气和胃之法。
朱丹溪认为有热、痰、食、气之郁, 采用越鞠丸治疗。并认为“久郁则蒸热, 热久必生火”,因此特别注意用清热泻 火的山栀等。
气机不和,不通则痛
病因病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小结:
共同病机:不通则痛。胃禀受冲和之
气,其气宜宣通,不宜郁滞,凡因寒因热 因食滞因气滞因虚诸种原因导致胃气失于 和降,气机不畅,均可产生胃痛。
病理性质:以虚实为常,而演变多异。
初起多实,久病多虚,虚实之间可以兼夹 和转化。
注意: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
(5)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灼痛,嘈杂+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味。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6)瘀血停滞 主症:胃脘刺痛+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7)胃阴亏虚 主症:胃脘隐痛+阴虚证。 治法:滋养胃阴,凉润和中。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能的失常势必影响到气的升降,故临床多 见气机失畅的病理变化。
病因病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变脏腑: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胃与脾:互为表里,共主升降。两者 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 上往往也互相影响。 胃与肝:肝胃之间,木土相乘,肝气 郁结,易于横逆犯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明清:重点论述了胃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治疗。
龚廷贤《寿世保元》阐明了饮食不节 在胃痛发病中的意义和病变过程。
张景岳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理因 素,主张理气为主。并对胃痛和真心痛作了 鉴别。
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明清: 叶天士认为胃痛不仅和气滞有关,
(2)饮食停滞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辨证论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泛酸嘈杂+肝火证。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历史沿革:
《内经》:
阐明主要病变部位、症状及治法。
说明与脾、肝有关。《灵枢•经》: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 食则呕,胃脘痛……”《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
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汉代张仲景: 提出“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