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解析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解析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中。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它表达了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属性。
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元素。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被用来分析人体疾病的发展演变和治疗的选择。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基础,中医学认为它们在人体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4.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研究。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脏器的总称,每个脏腑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5.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津液得以运行,调节身体的功能状态。
以上这些基本理论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掌握好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学好中医学至关重要。
二、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因人而异。
这些原理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之一2.辨证施治: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和体征来辨识病因、病机以及病理变化,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因人而异:中医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病理状况、外界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可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需因人而异。
这些原理使中医学在临床上更加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对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病症有着独特的优势。
三、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中医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针灸推拿、草药治疗和饮食调养等。
这些方法是中医医生进行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
1.辨证论治:中医医生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以及病理变化,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确定治疗方法,包括辨证用药和辨证针灸。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简洁版)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归纳总结

中医基础归纳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治未病”等理念,通过整体观察、辨证施治等方法,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
本文将对中医的基础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的核心要点。
一、中医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
阴阳的平衡与调和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2. 五行学说:中医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对应,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治愈。
3. 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运用针灸、按摩等手法刺激经络,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4. 脏腑学说:中医将器官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通过观察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诊断疾病。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判断患者的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状态。
2. 闻诊:医生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心跳声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3. 问诊: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症状、疾病史等,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4. 切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通过使用由天然草药制成的中药,调整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整经络的气血运行,消除病理因素。
3.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对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按摩,促进气血循环,舒缓疼痛,改善健康。
4. 拔罐疗法:利用罐子在患者的特定部位产生负压,以排除体内湿气、寒气等病理因素,促进疾病康复。
四、中医养生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人体的具体状况,选择适合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养成定时、定量、适度的饮食习惯,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2. 运动保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87425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象简答1.胃的生理功能(1)受纳水谷:受纳,即是接受、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进入胃中,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并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2)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
2.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胃所下降的食糜,起到容器的作用;化物——使食糜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停留,以进一步的精细消化,使之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清:由脾的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于肺。
浊: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形成尿液;糟粕由此归于后(大肠),形成粪便。
3.心肾的生理关系(1)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在上,属火,为阳;肾,在下,属水,为阴。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火不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维持着心肾阴阳水火彼此交通、相互制约、升降协调的关系。
(2)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上下交济。
4.肝肾的生理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阴液互养、藏泄互用等方面。
(1)精血同源:肾藏精,精能生血;肝藏血,血能化精。
这是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
(2)藏泄互用: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开合有度;肾精闭藏,可制约肝疏泄太过。
二者相反相成,调节生殖功能。
(3)阴液互养(水能生木):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制约肝阳不致偏亢;而肝阴充足,气机疏泄正常,促进肾阴充盛。
5.肺肾的生理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互资方面。
(1)呼吸运动: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
(2)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有赖肾阳蒸腾气化;肾为主水之脏,借助肺宣发肃降。
(3)阴液互资:肺阴充足,输精于肾——金能生水;肾阴充盛,上润于肺——水能润金。
6.心脾的生理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及血液运行的相互协同关系。
(1)心主血脉维持和促进脾的运化; 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保证心血充盈。
(2)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脾气固摄血液的推动力,而脾气固摄血液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固摄力。
7.心肺的生理关系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血脉,血以载气;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宗气是联结心的搏动和肺的呼吸的中心环节。
病理上,肺气虚弱,行血无力,肺气壅滞,气机不畅,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导致咳嗽,气喘、胸闷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瘀阻心脉,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心悸,面唇青紫。
8.肝脾的生理关系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的关系。
(1)消化方面—疏运协调:肝主疏泄,全身气机调畅,协调脾升胃降;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肝体得以濡养。
(2)血液运行—藏统有节:肝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肝疏泄气机血行通畅。
病理上,血液藏统失常,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可见到各种出血;消化吸收异常,木不疏土,可见到精神抑郁,胸闷太息,纳少腹胀,便溏等;若土壅木郁,则脾虚生湿化热,熏蒸肝胆,导致胁痛,黄疸等。
论述1.论心主血脉(1)含义:血,血液。
脉,脉管,血之府,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2)内容:主血: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主脉: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
(3)结构:心——脉——血(密闭的循环系统)(4)基本条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阳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5)功能:一是心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脏的正常搏动(关键),依靠心气的推动,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推动血液在全身的正常循行。
可通过面色、舌象、脉象、心胸部的感觉来观察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
二是心生血:胃、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以及脾主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和散精的作用,上输于肺,并通过心阳的温煦作用而成为血液。
2.论肺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①含义: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②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
③意义: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④病变:呼吸不畅,咳嗽气喘。
(2)主一身之气①含义: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②参与宗气的生成:肺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气海。
上出喉咙以司呼吸,下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调节全身气机:气机:泛指气的运动。
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肺有节律地呼吸运动,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
肺主气的作用,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3.论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含义: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布散的作用;表现:①呼出体内浊气,而完成气体交换;②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到全身,外达于皮毛;③宣发卫气。
调节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2)肺主肃降:含义: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布散的作用表现:①呼出体内浊气,而完成气体交换;②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到全身,外达于皮毛;③宣发卫气。
调节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4.论脾主运化含义: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
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运化水谷:(1)含义: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并转输、布散至全身的功能。
(2)四个阶段:①消化:经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帮助胃、小肠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②吸收:经脾气的作用,由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③转输:由脾气的升清作用,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④布散:由脾气的布散作用,将吸收的水谷精微直接输送到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3)意义: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精、气、血、津液的生化有源,脏腑组织得到营养,四肢百骸强壮有力从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的功能减退——脾失健运: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表现为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精微物质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可见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气短声低等虚弱之症。
运化水液:(1)含义: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①人体所摄入的水液,必须经过脾的吸收、转输布散全身而发挥滋润、濡润作用;②脾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水液,及时转运给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脾失健运——水液的吸收、输布障碍:水液停滞,凝聚体内则为水肿等,水液下注肠道则为泄泻。
5.论肝主疏泄(1)含义:“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2)生理上: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活动稳定有序。
(3)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调畅气机:①调畅精神情志:正常:肝疏泄气机,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协调,精神愉快,情志舒畅,气和志达。
“肝主谋虑”。
异常:若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肝郁),常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善太息等症;若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常表现为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
②促进消化吸收:正常:一是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二是分泌及排泄胆汁。
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均有赖于肝主疏泄,以帮助食物的消化。
异常:肝气犯脾,则可出现腹胀、腹泻或痛泻频作等症;肝气犯胃,则可出现恶心呕吐,泛酸,胃脘胀痛等症。
影响胆汁的分泌及排泄,可出现胁肋不适,口苦,纳食不化,厌油腻食物,甚则出现黄疸。
③维持气血运行:正常:人体的气血相依相随,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异常: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局部刺痛、或形成癥积等;女子月经不调;肝气上逆,进一步气迫血升,则呕血,甚至血菀于上,则昏厥。
④调节水液代谢正常:肝的疏泄正常,能畅调三焦气机,水道通利,水液才能维持正常的输布与排泄。
异常:肝失疏泄,气滞水停:水液凝聚而生痰,痰气交阻于咽喉,则可见梅核气;停留于腹腔,则可见腹水胀满。
⑤调节生殖功能调理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肝疏泄气机调畅,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至,孕育分娩顺利。
故“女子以肝为先天”。
调节精室:“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精液封藏在肾,排泄功能在肝。
气机调畅,则男子排精通畅。
6.论肾主藏精(1)含义: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
封固闭藏脏腑精气而不妄泻。
(2)精的概念:广义:人体一切有形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
狭义:肾精,生殖之精。
(3)精的内容: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五脏六腑之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天后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肾中精气。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4)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①主生长发育:从幼年到壮年,肾中精气不断充盛至极,牙齿逐渐坚固,头发逐渐茂盛,骨骼形体逐渐盛壮;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减,牙齿开始松动,开始脱发,骨骼形体逐渐萎缩。
因此生长壮老已取决于肾中精气。
若肾中精气亏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小儿——生长发育不良:身材矮小、或五迟(立、行、齿、发、语迟)、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软)或头发稀疏、智力低下等。
成人——未老先衰:表现为须发早白易脱,腰膝酸软,健忘恍惚,耳鸣耳聋,反应迟钝等。
②促进并维持生殖功能:天癸:进入青春期,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
女子月经按时来潮,男子则能排泄精液,而具备了生殖能力。
由中年进入老年肾中精气渐衰天癸生成减少、耗竭生殖机能下降、消失,生殖器官日趋萎缩。
女子则绝经,男子则阳事难举,丧失生殖能力。
③化生血液: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又可以化血。
临床治疗血虚也常用补肾益精填髓的方法。
故“血之源头在于肾”。
④抵御外邪:在正常情况下,肾精抵御外邪而使人体免于疾病的作用。
精充则生命力强,抗邪之力强,不易发病。
精气血津液简答1.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是你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气是水谷之精气与呼吸之清气。
(2)生成过程:①肺为气之主——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②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是气生成的主要来源③肾贮藏精气——肾藏先天之精气,化生元气,肾主纳气2.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与生理功能(1)元气:①组成: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而化生,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以充养和培育②分布: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③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b.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