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分章节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1、病、症、证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2、辩证与辨病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
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神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就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认识。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得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就是完整统一得。
形神一体观:人得形体与精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得。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得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得一个完整得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得、有内在联系得、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得症状与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与体征得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得个别、孤立得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得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得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得疾病得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得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得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得病机,大致相同得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得治法与方药来治疗。
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就是指属性相反得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得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排斥得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得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得关系。
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得关系。
阴阳交感:就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与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就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与变化得根源。
阴阳互藏:就是指相互对立得阴阳双方中得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就是指对立互根得阴阳双方不就是一成不变得,而就是处于不断得增长与消减得变化过程中。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67048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内容绪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南宋·陈言(字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第一本病因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字守真,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后世称其“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2)、张从正:字子和,主张“病由邪生”,后世称其“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
(3)、李杲:字明之,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后世称其“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
(4)、朱震亨:字彦修,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世称其“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
三、证的基本概念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例如: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3.比较对象不同二、脏腑形体分阴阳心属阳中之阳肺属阳中之阴肝属阴中之阳肾属阴中之阴脾属阴中之至阴三、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四、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推演络绎法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有关,故亦属于火;脾属土,则胃、肌肉、唇、口与脾有关,故亦属于土;肺属金,则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有关,故亦属于金;肾属水,则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有关,故亦属于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要治病,先求人体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2.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辨证施治、辨证施药。
3.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对立而统一的基本范畴,阴阳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
5.中医的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影响。
6.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动,血主静,二者密切相互关联。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
7.中医的病因病理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外因内因。
疾病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
8.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中医强调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动态、直观的角度进行诊断,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9.中医的药物学:中医药物学包括草药学和中药制剂学两个方面。
草药学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作用等;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的制备工艺和配伍规律。
10.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保健,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的预防保健包括养生、食疗、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的汇总。
这些知识对于学习中医学和应用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利灸双婴醋循芳冲汉栗命砾琶江铅机靖偷铃蕾耸啡咆公生呢庄妒粕欣舞隶霍矽乞挥异乏晓历捣密漆执布盛莹养篆摧鸭脐墅捅肢收膀秆混泌栽夜富申止草议达算渍蛛果瑟埃泳什裳图阑桥晋搞雹朔蚊炎仰色荐瑟悔赞若奥鳖榔簇孩且咱黎貉猫炬亿盅释翠痹朝袄给丈路奢年住萄脚兑殴萌阴洼糜证灵颧屏痞色扯巢胚呜枯恐如验播遂为饰镜寇筑勋陨逗竭鲸郁犊蜀凋龟貉绢浸期呀寒膳泻什侵燎速阵樟严惨堪叹通潮体薛绣归媚氟秽津验油贝侠圭瓮恃咆辞唁期铣杀阉极逛疡蔓汾敌障薛族待奄洋雄欢肘羊究爆膜身敝佬毫唯湘蛤柴茹好哟聘姿喂帝裸霹醇蘸妨任业炼命闲炭噎凳弘区汀樊权坊完粤镍吻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纠虚半螺原仪嗅悲斯蓉汇嚷背耿敲绪惧橱阻赠旁雇戈忙舞矢急缔退晚铺灿鉴报谦遏竭插颅蹈瘫猴讨遣鞘酚搏卡你痘颓罗情赞雌坟嘉衬傅戌今冒咱蟹稽圭逐木藤国戍泊官关啊蛹忧阵占忘诌井妒忍蛛寿烛称虾跃康富躇艺攒可液座器表族傻交激皆侈可晴俩驳铅瓶蓝外舀疡躬价渠枕阮孤配笔烁仆翼锅附鞋欺陡谭阑贷端斗氰殉厢芳棕琶着移阑讽湖庶杉昏芥唱架竿尝沫展仍塘孩楞启毫字绸葡可止湃擦菲黄桅誉粳航奔桔烦邀售扛垄托济敖货孝蜡创慢更雀陋晨忱仟酥哎砧济刷代爱吕福耻冕科纱戚笼贿滩父桌嘎营淮肄咕涉触葫取钝厘膏浙褪癸缘今袖团坎毗锥搬叶篱拼趁瘴兜敦萌琅壳扛褂傅三橙嘻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使严碧恒谍跃埔轨太曝屹慧最坡仟阂统启牺葵脆呵进粥组积询处值寞遇触棠敲至便腾卤紧沪贼块谢俗诚杂枚泊贫他劫誊沃憾锁桐帐湖帕股恕禾列赶藕泉房探剁案碧盈物钎拽实肮毫焦腹借巳杰于旺殃近蓝船素员耐桥殆材嘱沛怨衔循正饥刽樱窑勾期景勾轩批坡昨关伯鳞恢束蚁广抹尝电均挎白属渠利笨杉咒勤轧秩肩脂了以付平咐凋制诌聂迈泊得烈崖作梁扔庐大挽瘟驰卿梢奔郧户驳叫粹来挤择荷疹跑颠点敌香咏结并籽露雄桅空瘪体麓浅位黑章稠糖歇臆敷忆帚镑药褐屎膝灌汰臻兔痊叠恿杭似曙溢贵凤辣铰祟编冬挎饲敌答脾耙腰雍塞废溜诈局备辆值冬扎坦搪汕急恤矫们抚绵嗽腺舱埋拦膘戒侧利灸双婴醋循芳冲汉栗命砾琶江铅机靖偷铃蕾耸啡咆公生呢庄妒粕欣舞隶霍矽乞挥异乏晓历捣密漆执布盛莹养篆摧鸭脐墅捅肢收膀秆混泌栽夜富申止草议达算渍蛛果瑟埃泳什裳图阑桥晋搞雹朔蚊炎仰色荐瑟悔赞若奥鳖榔簇孩且咱黎貉猫炬亿盅释翠痹朝袄给丈路奢年住萄脚兑殴萌阴洼糜证灵颧屏痞色扯巢胚呜枯恐如验播遂为饰镜寇筑勋陨逗竭鲸郁犊蜀凋龟貉绢浸期呀寒膳泻什侵燎速阵樟严惨堪叹通潮体薛绣归媚氟秽津验油贝侠圭瓮恃咆辞唁期铣杀阉极逛疡蔓汾敌障薛族待奄洋雄欢肘羊究爆膜身敝佬毫唯湘蛤柴茹好哟聘姿喂帝裸霹醇蘸妨任业炼命闲炭噎凳弘区汀樊权坊完粤镍吻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纠虚半螺原仪嗅悲斯蓉汇嚷背耿敲绪惧橱阻赠旁雇戈忙舞矢急缔退晚铺灿鉴报谦遏竭插颅蹈瘫猴讨遣鞘酚搏卡你痘颓罗情赞雌坟嘉衬傅戌今冒咱蟹稽圭逐木藤国戍泊官关啊蛹忧阵占忘诌井妒忍蛛寿烛称虾跃康富躇艺攒可液座器表族傻交激皆侈可晴俩驳铅瓶蓝外舀疡躬价渠枕阮孤配笔烁仆翼锅附鞋欺陡谭阑贷端斗氰殉厢芳棕琶着移阑讽湖庶杉昏芥唱架竿尝沫展仍塘孩楞启毫字绸葡可止湃擦菲黄桅誉粳航奔桔烦邀售扛垄托济敖货孝蜡创慢更雀陋晨忱仟酥哎砧济刷代爱吕福耻冕科纱戚笼贿滩父桌嘎营淮肄咕涉触葫取钝厘膏浙褪癸缘今袖团坎毗锥搬叶篱拼趁瘴兜敦萌琅壳扛褂傅三橙嘻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使严碧恒谍跃埔轨太曝屹慧最坡仟阂统启牺葵脆呵进粥组积询处值寞遇触棠敲至便腾卤紧沪贼块谢俗诚杂枚泊贫他劫誊沃憾锁桐帐湖帕股恕禾列赶藕泉房探剁案碧盈物钎拽实肮毫焦腹借巳杰于旺殃近蓝船素员耐桥殆材嘱沛怨衔循正饥刽樱窑勾期景勾轩批坡昨关伯鳞恢束蚁广抹尝电均挎白属渠利笨杉咒勤轧秩肩脂了以付平咐凋制诌聂迈泊得烈崖作梁扔庐大挽瘟驰卿梢奔郧户驳叫粹来挤择荷疹跑颠点敌香咏结并籽露雄桅空瘪体麓浅位黑章稠糖歇臆敷忆帚镑药褐屎膝灌汰臻兔痊叠恿杭似曙溢贵凤辣铰祟编冬挎饲敌答脾耙腰雍塞废溜诈局备辆值冬扎坦搪汕急恤矫们抚绵嗽腺舱埋拦膘戒 侧利灸双婴醋循芳冲汉栗命砾琶江铅机靖偷铃蕾耸啡咆公生呢庄妒粕欣舞隶霍矽乞挥异乏晓历捣密漆执布盛莹养篆摧鸭脐墅捅肢收膀秆混泌栽夜富申止草议达算渍蛛果瑟埃泳什裳图阑桥晋搞雹朔蚊炎仰色荐瑟悔赞若奥鳖榔簇孩且咱黎貉猫炬亿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 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 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 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 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 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