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
初中语文如何导入新课论文

初中语文如何导入新课刍议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学的三个环节:“导入——教学过程一一教学小结”缺一不可。
不过有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本文就初中语文导入新课的方式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导语趣味性启发性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不过有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可有可无。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导入的作用在教改的今天更有必要,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导入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绪积极地引入课堂,活跃课堂,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么导人都有哪些类别和方式呢?1.“声”临其境。
语文课的开场,教师如果用极富实际情感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一教师在讲朱白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以自己与朱自清的文章内容颇相似的现实说法,表情生动地说:“在我考上大学临别要走的时候,父亲送我通向天津的火车,为我找座位,又为我攀过乱石嶙峋的月台买苹果和矿泉水,临开动时,父亲嘱咐我路上小心,不要丢失东西。
随后父亲向我挥手告别,回首间发现父亲的眼泪在流,我在车上,泪水也簌簌流淌。
”这样的导入语美在真诚,贵在亲切、生动,能引人人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各抒各自的情感经历,使其体会情感之美。
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2.巧设问题。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论文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语文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好每一节语文课对语文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那么课堂的艺术性作为教学设计的两大特征(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一,对于语文课堂的要求也就更高。
而导入则是语文课堂艺术性体现的载体之一。
导入对于一堂课来说,虽然不是课堂的主体部分,但是恰当的运用也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甚至对于整堂课的有效进行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调动作用。
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因此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状况和知识能力水平,要在把握学生的认知倾向,力求学生快乐的来接受学习的基础之上。
好的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导入首先要吸引人,最好有趣味性,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引发他们探究的动机。
导入也可以是对全文的总体概括,教师通过导入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比如《西湖游记二则》这篇文章,就可以在导入中先介绍一些西湖美景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以游记的思路研读文章,这样就可以为更好地理解全文而奠定基础。
导入同样可以直接切入正题,指出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使学生知道本节课应该学习到什么。
另外导入还可以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他们的发散思维。
成功导语的设计,可说是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学生在课堂前几分钟的注意力是相对分散的,此时导语的过渡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要使学生快速地去体验情感,才能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很快的与课文相融在一起。
如《藤野先生》一文,我开展了一次"换座活动"。
谁愿将后排的同学换在前排?让他们坐在前排体验下?这次小小的热身活动,快速地唤醒了学生之间的那份真挚的情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摘要: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话很有道理。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讲读新课之前,不少老师在导语设计上细细揣摩,再三斟酌,其目的就是想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创设一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氛围,使学生饶有兴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
那么如何使教学从美丽开始,化平淡为神奇,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呢?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从事情的余味中导入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
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为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
例如,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由于刚学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一文,同学们已经对那个被封建教育残害的孔乙己有了深刻的了解。
一上课我就告诉他们,在封建社会,被科举制度残害的人不单单仅孔乙己一人,趁机我就向同学们介绍即将要学《范进中举》,文中写的是的那个54岁才中举、为功名富贵挣扎一辈子,结果喜极而疯的范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的残酷及当时世态的炎凉。
这样就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主人公范进的悲惨命运作对比,为加深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二、从创设的情境中导入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情境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
如在导入《海燕》这课时,我设计了师生间的对话。
话题是:你印象中的海燕是怎样的?当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就用简洁的语言过渡:海燕翩然飞舞,勇敢顽强,令人敬重。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海燕》,去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初探【摘要】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各种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阅读学习活动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的宗旨,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以下就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几点看法。
一、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尝试成功的基础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改变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
在分组上,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体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搭配,取长补短。
一般每小组由4个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
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同时也可以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只有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才能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
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颂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的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师生互动的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导入环节得当,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导入教学。
一、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引出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通过引出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预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同时,引出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3.促进师生交流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交流,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意见、分享经验,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1.图片展示法图片展示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教学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图片、照片或图表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叙事”语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引人入胜的插图,引起学生的眼前一亮,从而引出整个话题。
2.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中思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讲解新闻报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演练,模拟新闻采访、编辑等环节,通过互动体验来掌握学习内容。
3.谈话访谈法谈话访谈法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导入方法,它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速融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解诗歌创作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快速了解诗歌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并在交流中积极探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探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探微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利用一定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文字、语言、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是课堂导入要达到的目标。
为了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享几种可供参考的导入方式。
一、引发思考这种导入方式旨在通过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情境或一个谜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带动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
在学习散文《生命》之前,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生命?”或者给学生看一段关于生命起源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思考与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散文的阅读与理解打下基础。
二、讲故事讲故事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因为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适用于讲故事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一则寓言故事、一段名人的故事、一位作家的经历等。
在学习《小狗宝宝的一天》这篇课文之前,可以找一个相关的短篇故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对小狗宝宝的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展示图片或视频图片或视频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素材,通过展示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墨香》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展示一些古人书写的字画作品或者中国古代书法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墨香的独特韵味,为他们理解墨香文化打下基础。
四、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在学习《荷叶上的蚂蚁》这篇课文之前,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过荷叶上的蚂蚁?它们是如何生活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探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探微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也是铺设知识桥梁的重要环节。
初中语文课程的导入,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老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利用一个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寻找迷路小蝌蚪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特点和生活环境,进而引出“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教学《草房子》,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农村房屋建筑形式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把学生带入到小说情节中,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
二、问题导入问题导入是通过一个疑问、问题或谜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教学写景,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幅别具特色的画作,问学生画中景色的优美之处在哪里,如何运用语言描绘画面,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学文言文,可以通过出示一段古文,让学生根据语境理解文字,探究古文的特点和韵律,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和兴趣。
三、游戏导入游戏导入是通过一个游戏或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和游戏,如“看谁能最快速地背诵出这首诗”,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互相激励,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在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材料导入材料导入是指在教学中用生动、丰富的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比如:教学《红楼梦》时,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宫廷生活的图片或小说片段,让学生了解清宫的规矩、人物形象和宫廷生活,进入到红楼梦的幻想之中,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是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开始,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知识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能够愉悦和长久地兴趣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巧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 2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语文课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且富有情趣的课,可是目前却有不少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烦感。
所以,课堂导入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学习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何来巧妙的设计课堂导语呢?下面我简要探讨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激情导入法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激情式导入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
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语文课中有许多的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叙事抒情,有的喻理抒情。
我们可以借助挂图和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绿油油的春草生机盎然,何许的春风轻拂柔嫩的柳条,灿烂的春花竞相开放,细细的春雨滋润着大地,一群群孩子在春天里嬉戏玩耍。
一只只飞翔的风筝是他们放飞的梦想。
同学们,这就是春天——一个孕育生命的季节,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一个绽放美丽的季节。
今天我就一来学习朱自清的《春》。
因为本课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适合于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创设情境。
教师的配音,更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得到美的享受。
在学生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探索的欲望,这个导入会是成功的。
激情导入时,教师除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外,还可巧妙地运用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电脑等电教用具,通过观看电视、录像、电影,欣赏音乐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业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
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
那么,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关键点在于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有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的作用。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对课堂导入的上述认识,我在自己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从学生自身写作和经历导入,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
1.从学生的自身写作导入。
“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学生在连环画、动画、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对此故事已有所了解。
然而,如何让学生从语言角度体会《武松打虎》的精彩之处呢?这也是本篇课文最主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导入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自己印象当中武松打虎的场景。
从学生五分钟左右的当堂写作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只用了一句话:“武松上前一拳就打死了老虎。
”学生认为这样写直截了当,最能体现武松的勇猛和力气;有的学生则用了较多的动词,如“抓”、“打”、“踢” 等来描写。
于是,再让学生阅读原文中作者的描绘,通过和自己写法的对比,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课文中在武松打虎之前先有对老虎的一段描写——这是侧面描写,把老虎写得越猛就越能体现后来武松打虎的勇猛,这是其一;其二,课文的描写中有一个“被动”的“闪”字,可见武松打虎时并不全是“抓”、“打”、“踢”,一味向猛虎“主动进攻”,这表明武松既有勇猛的一面还有机智灵活的一面,再反观“武松上前一拳就打死了老虎”,看似勇猛却不符合常理。
还有,文章中写武松打虎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比如武松打虎一开始却是“断了哨棒”,增加了“打虎”的难度,扣人心弦,也将故事逐渐推向高潮。
总之,在课堂导入中,对于熟悉的题材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这正是体现了王荣生教授所说的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2、从学生的自身经历导入。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
”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也表现在给人取名字上。
我在给学生上《孔乙己》一课的课堂导入中,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名字的由来。
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祝福;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还有的说自己的名字和出生的季节、节日以及家里的情况有关。
显然,学生的名字里面大都包含有一定的寓意,即父母长辈对自己美好的祝福。
继而,谈到鲁迅这篇小说的题目——“孔乙己”名字的由来:关于“孔乙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
那么,“孔乙己”这个绰号有又有何种寓意呢?我随后让学生看一看“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名字由来,学生找到原文后马上就能理解到:第一,他的名字和自己相比,是“别人”取的,不是父母所给,当然也无所谓父母对他的祝福和希望;第二,从课文中“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和“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等句来看,别人给他取的这个“半懂不懂”的名字,实际上也寓意了众人对他的嘲笑。
其实,鲁迅文章中出现的人名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
比如《阿Q正传》中,阿Q本来姓赵,可赵太爷不让他姓赵,就把他的姓氏随随便便给剥夺了,体现出阿Q地位的低下;另外一方面,“Q”又是那个时代脑后拖着一条长鞭子的中国人面目的一副画像,愚昧、落后,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又如《药》里面,“夏瑜”的原型是“秋瑾”,这一点也可以从名字里面体现出来:“夏”与“秋”相对,“瑜”和“瑾” 都是一种美玉,词意相同,在古人字号中也常常连用,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字公瑾;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华老栓”与“夏瑜”两人的姓又是“华夏”一词的拆开,“夏”家的不幸同时也是“华”家的不幸,也就是华夏民族的不幸。
这样,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入手,进而讨论到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命名,学生不仅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对理解课文的立意也会更为深刻。
另外,对他们今后阅读鲁迅和其他在作家的文章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激发他们“温故知新”的学习兴趣。
1、从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导入。
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是二期课改以后才进入教材的。
因为自古以来,写“荷”的名句很多,学生对此已有了一定的积累。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自己积累的古诗文中咏荷的名句。
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他的另外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碧”和“红”两种色彩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下面碧绿的莲叶与天宇相接,上面有阳光的照射,上下辉映突出荷花的“别样”之“红”。
再有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是作者个人对莲花的评价和自况。
此下便引出《清塘荷韵》一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在前人如此多的脍炙人口的咏荷作品之后,季先生又能如何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表达他个人怎样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对文章进行解读,他们的确读到了季先生咏荷的与众不同之处:第一,作者是因为楼前“空空荡荡的池塘”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而有意要种荷花。
种花养花来颐养性情的人众多,种荷花者至今却很少见,因为这不是一个花盆、一抔黄土就可以滋养的。
也因了这样的机会,作者在文中详细地写出了荷花在池塘中从无到有,从稀疏到茂密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作者有些灰心,却又充满期待,在一连三年的期待之后,到第四年终于等来了“奇迹”,这不禁让作者“狂喜”。
这样来写非常真实的体现出荷花“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第二,一般的作者写荷、赞荷、赏荷,仅仅限于对水面之上的荷叶或荷花的描摹和赞叹。
但值得注意的是季先生的文章里却对水面之下荷花有独特的关照。
如写到莲子,他说“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当作者看到满塘的荷叶时,说“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的淤泥里走动”;当天气突然转寒,荷花凋零的时候,作者又满心祝福“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这些,表现出作者对荷潜在的生命力量的赞美。
第三,在夏月塘荷盛开时,作者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当“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时,作者没有表现出如《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中对生命将逝的哀惋,望着坠落的莲瓣,作者想到的是“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是“池花对影落”的静谧气氛,是“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
如果说对荷花从无到有的描绘和水下荷花悸动的关注,是为了张扬荷花生命力顽强的话,那么,作者面对一池残荷的心境则最终体现出的应当是作者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一种彻悟的理解。
这一点,大概和季先生研究的印度佛教的学问不无关系。
季先生会梵文、巴利文,研究中印文化史,尤其是佛教史,虽然他本人不信佛,但对于生命的理解当得益于此。
2、从相同作家的不同题材作品导入。
在上初唐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学过或补充过的他的其他类型的两首诗。
一首是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一首是闺怨诗——《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而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正是王昌龄最有名的三大题材——边塞诗、闺怨诗和送别诗中的一种“送别诗”。
至此,学生不仅对王昌龄本人的创作题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推而广之,对整个唐代的主要的诗歌题材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总之,从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导入和从相同作家的不同题材作品导入,引导学生自己营造一个形成比较的空间,不仅使得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也使得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了新的知识。
三、从反常态的或一些特殊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一探究竟的兴趣。
1、从反常态的生活现象导入。
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试考得出色带给自己和全家人的当然是欢乐,尤其是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考得好,父母还会宴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欢乐,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的。
但是,“高考”中了举人的范进随后的举动却似乎有背于这样的日常生活常态。
所以在上《范进中举》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古人讲,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然而,范进在金榜题名后却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太反常,就仔细地研读了课文,认为致使范进疯了的原因不应该仅仅归结为中举后“喜极而疯”,而是在当时金榜题名对于一个读书人在社会上下——包括家庭、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乃至社会各个阶层中间具有重大的意义以及压力,使一般读书人难以承受。
这一点从周围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以及他本人年纪一大把却仍对科举考试念念不忘可以洞见。
这个结论正是学生考察范进中举前后,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他的邻居、甚至张乡绅对他的态度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过程中发现的。
由此可见,作者描写范进中举后疯了的用意在于揭露科举制度所毒害的不仅仅是范进一个人,而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2、从一些特殊的写作现象导入。
在写作指导中,我们常常提倡学生不要凭空捏造,要写自己亲眼所见的人,亲身经历的事。
但《岳阳楼记》作为一篇广为流传的名家名作,事实上范仲淹本人在写此文之前并没有亲临岳阳楼,而是仅凭友人的一幅描绘岳阳楼的图画写就了这一名篇佳作。
当我把这样的事实告诉学生时,他们是怀着巨大的疑惑和好奇心来读此文的。
经过学生的反复阅读,他们体会到文章题目虽然看似游记,但事实上,文章着意之处并不在于此。
范仲淹特别选取“岳阳楼”一喜一悲两种对比强烈的景物来描写的目的不在于岳阳楼风景如何如何,而是要告慰与己一同被贬官的友人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要借此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这就使学生充分体会出这篇看似“游记”体散文的特殊性。
再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创作过程也很特殊,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一名小小的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