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

合集下载

茶文化浅析陆羽与江西茶之缘

茶文化浅析陆羽与江西茶之缘

浅析陆羽与江西茶之缘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陆羽是我国茶文化史上首位详细撰写茶事的文人,被世人尊为“茶圣”。

他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擅长煮茶品茗,撰写《茶经》一书。

陆羽《茶经》是中国文学史、茶文学史、茶文化史上一部最有名的著作。

陆羽为了解当时全国各个产茶区茶树栽培状况和加工技术,曾长期到实地进行调查研究。

在这其中,陆羽不光研究茶,也研究水对茶的影响,同时首次提出饮茶需用饮茶专属器具,而不是将食器、酒器、茶器混为一谈。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前人文献的阅读分析不难看出,陆羽为探访江西茶,曾到多次主动或因好友邀请来到江西江州(今九江市)、洪州(今南昌市)、信州(今上饶市)、歙州(今婺源县)等地,考察当地茶叶生长环境、制茶方式、饮茶风俗,名泉名窑。

一、陆羽与江西茶区之缘陆羽《茶经•八之出》:“歙州(茶)生婺源山谷……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

”[1]这里所说的“歙州”,就是今江西上饶婺源。

据江西《名胜志》记载:“陆羽宅,在上饶北五里。

”《上饶县志》中也有记载:“信州北二三里有山,唐陆羽曾隐此,环植茶数亩,后因名茶山。

”而鄂州指今湖北武昌,袁州指江西宜春,吉州指江西吉安。

虽不知陆羽当时是否对江西各茶区的茶叶生产有所指导,但可以看出,陆羽在当时走访了江西唐代茶区婺源、袁州、吉州等地。

但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唐代江西茶区并不全面。

例如江州(今九江)的庐山茶始于东汉时期,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中提到的浮梁,也是当时江西重要的产茶地区。

因此,在陆羽《茶经》问世前后,江西的茶区并不只有书中提到的婺源、袁州、吉州,江州、浮梁等地也产茶。

到了唐代晚期,江西茶叶发展更甚,有袁州、吉州、洪州、江州、饶州、信州、虔州(赣州)等七州辖40余县产茶,如洪州西山白露、袁州界桥茶等。

[2]如今,江西茶有著名的“四绿一红”:狗牯脑绿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绿茶、浮梁茶绿茶和宁红茶(红茶)。

茶文化造就江西茶叶品牌

茶文化造就江西茶叶品牌

江西禅宗功不可没。在历 史悠久、海 锋苗 ,色乌润 ,香味鲜嫩醇爽 ,汤色
内外享有盛誉的法 门寺举行 的 “ 首届 红艳 ,叶底红嫩多芽。同时,江西白 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表 茶品质也十分优越 ,其 中有产 自江西 省资溪县 ,因满 叶披毫 ,如银似雪而
了由衷的称赞 。中日两 国专家学者合 演后 ,得 到 了 中、 日、韩 、新加 坡、
范围越来越广。
37
因。
陈文华被媒体誉为 “ 中国茶道六君子”
之首 ,江西人余悦被 媒体誉为 “ 中
国茶道六君子”之一 。正所谓 “ 不鸣 则 已,一鸣惊 人” ,有着深厚 茶文化
茶与 禅两 种 不 同的传统 文 化形 起 , 红茶也成为江西茶产业的主力军, 式,在长期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禅茶文 如河红、靖 红、宁红、井冈红等 ,大
名品繁多 ,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 ,
江西茶道融合了儒、释、道 、文、
史、哲 、艺、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 ,
中,皎然是最早 将 “ 茶事 ”和 “ 道”
“ 茶道”一 词最早 见于唐代皎然 的诗 庐 山植茶始于慧远。之后不久 ,庐 山
也一度 成为 全 国佛教 第二 中心之 所
连在一起 的人。在唐代 ,我 国就 已大 在 ,慧远 大师被尊为净 土宗初祖 。慧 叶,无不 以绿茶为荣。江西绿茶 中,
兴 “ 茶道” ,只是 由于历史 原 因,近 远大师在此一住就是 3 0 年, 直到圆寂 。 现代整个 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 上个 世纪 8 0 年代 初,伴 着改 革 开放的东风 ,江西茶人开始 了复活和
大文学家谢灵运 ,为大师作文纪念并 且造型独特 ,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 寺院也纷纷栽植茶叶,太兴僧人饮茶 历 史得名、更依庐 山名扬天下的庐山

一盏清香江西茶_匠心传承筑未来

一盏清香江西茶_匠心传承筑未来

76JIANGXI PICTORIAL筑未来A77江西画报茶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可以从江西得到一些答案。

江西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辈出,茶叶贸易活跃。

唐代诗人白居易挥笔诗写“前日浮梁买茶去”的情景;至宋元,公元1162年,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年产茶278万斤;元朝时,九江已是我国第一大茶市,彼时茶商云集。

此后,江西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茶叶贸易不断扩展到海外,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

在茶叶生产实践中,江西逐渐形成了古老独特的茶文化与制茶技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

陆羽78JIANGXI PICTORIAL绿茶,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消费人群最多的茶类。

以此次入选的婺源绿茶为例。

“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婺源,自古便有千年茶乡之称,在陆羽《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记载。

和其他制绿茶采摘茶技艺相比,婺源绿茶制作采取了高温杀青、小桶揉捻、低温长的独特工艺,使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

目前,婺源的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0.5万亩,采制茶叶1.89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45.01亿元,千年茶乡的茶产业经济发展掀开了的新篇章。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程晓军/摄婺源·春满茶园 程政/摄聚焦擂茶 刘军伟/摄比较特殊的是赣南客家擂茶,它不是传统的原叶茶,而是以茶鲜叶为主要原料的饮食,是客家人最常用的食材。

擂茶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将炒花生米、炒芝麻、晒好的茶叶、适量的食盐、糯米等通过旋转研磨成糊状物,将热开水倒入擂钵,搅动后倒出饮用,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

全南是赣南客家擂茶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逐步建起了赣南客家擂茶展示厅、擂茶传习所、景区擂茶业态坊、擂茶手工作坊,在国家级4A级景区雅溪古村,村民们个个都是传承人、人人都是讲解员,大大提高了赣南客家擂茶的传承内驱动力。

初中政治江西茶文化

初中政治江西茶文化

初中政治江西茶文化
江西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主要产茶区有井冈山、婺源、龙虎山等。

江西茶文化融合了道教文化、儒家思想和民间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和仪式。

在江西,茶被视为一种身份、地位和亲情的象征,茶具有独特的社交意义。

人们常常用茶会、茶席来表达友谊和亲和力。

同时,江西还有许多茶文化节庆活动,如草千朵文化节、龙虎山茶文化节等,这些活动展示了江西茶文化的魅力。

江西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茶文化有关,比如有“五食六茶”中的“榨茶”,以及“茶会”等。

榨茶是一种制茶独特的工艺,可以使茶叶在干旱保存条件下长期保存,是江西独有的特色。

茶会则是人们通过茶叶煮制和品尝,来感知茶文化的魅力,借茶叶之余,及时亲朋好友沟通分享,增进友谊。

总之,江西茶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对传承中华茶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茶文化浅析范文

中国茶文化浅析范文

中国茶文化浅析范文中国的茶树起源于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藏地区。

茶叶的栽培和制作技术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制茶方法。

中国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黄茶等几个大类,每一类茶叶都有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

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就是由这些茶叶的制作技艺和品质形成的。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品茗、修身、和谐”。

品茗即品饮茶水,不仅是一种口感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中国自古就有“雅人之美,不在衣冠,柳絮轻飞,瓦罐煮茶”的说法,意在强调心灵的宁静和淡定。

在品茗过程中,茶香扑鼻、滋味回甘,宛如品味人生的韵味。

修身即通过品茗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品茶需要静心、专注,调整自己的心境,使身心得到舒缓和放松,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和谐则是指茶文化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中国的茶叶种植和制茶过程中,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而人与人之间,喝茶是一种待客之道,通过分享茶水,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中国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是茶道艺术。

中国的茶道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展示茶的制作、沏茶和品饮的过程,让人们体验茶的美妙和生活的美好。

茶道强调的是礼仪、文化和精神的修养,以茶会友,以茶寄情。

其次是茶艺表演。

茶艺表演一般是在特定场合展示的,通过茶艺师的手法和技巧为观众展示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以及茶具的美观和功能,让人们感受到茶的魅力。

再次是茶器文化。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包括茶壶、茶杯、茶托等,每一种茶具都有其独特的形状、色彩和纹饰,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和美学观念。

最后是茶诗文。

茶诗文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感悟和颂扬,通过诗文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品味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格的修养。

茶文化不仅仅存在于茶叶的栽培和制作过程中,更体现在茶艺、茶器和茶诗文等方方面面。

茶叶之路--江西

茶叶之路--江西

主峰)和独竖尖(武夷山第二高峰)两座高山之
间,种植茶树已有近千年历史。
• 铅山属中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平均气温为
8.7~17.9℃; • 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日照适度, 岩壑之间土质微酸肥沃,自古以来盛产茶叶。
品质特点
• 色泽乌润
• 汤色红浓
• 香气高长
• 口味纯正、耐冲泡 有特贡河红、贡玉河红、小种河红等系列产品供应。
1.3 星子县
历史背景
• 依托庐山云雾茶原产地保护和庐山、鄱阳湖间的有利气侯,重点发展 一批300亩以上的现代化茶园基地。通过老茶园换植,低产劣质茶园 改造实现我县茶产业规模化全面发展。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重 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茶叶大户、种茶能手、茶场技术员,培训标准 化生产技术,低产改造技术、名茶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的多面 人才。加大茶树良种推广力度,指导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茶园标 准栽培技术。建设现代化标准化茶产业基地。。 •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企业)15家,通过老 茶园换植,低产劣质茶园改造3000亩,新发展茶叶3000亩,年底实 现1。5万亩。明年实现茶叶生产总值超翻两番。
• 茶树萌发多在谷雨后,即4月下旬至5月初。
• 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之茶为最 佳。
品质特点
味醇、色秀、香馨、液清
芽肥绿润多毫,条索紧凑秀丽,香气鲜爽持久, 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庐山山好、水好、茶也香,自古就有“峰奇山秀 茶香”之说,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其滋味 更加香醇可口。
国;
• 咸丰年间, 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 四家茶号,共制绿茶数千箱运往香港销售,获利极丰。“俞德盛”茶 号所制“新六香”绿茶还远销西欧。 • 光绪年间, 茶商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植珠兰,茉莉数千盆, 为窨制花茶用。 • 我国绿茶销往世界,婺源做了无名英雄。在所有销往世界的婺源绿茶

叶小辉--浅谈江西茶文化

叶小辉--浅谈江西茶文化

-----《庐山志》
• 易
“前日浮梁买茶去” ----唐代·白居
•至Βιβλιοθήκη 元,公元1162年,江西隆兴府(今南昌)年产茶278万斤,主要品种有双
井,西山白露,鹤岭等名茶----《茶史》

元朝时,江西九江已是我国的第一大茶
市,当时九江茶商云集,集中售茶买茶者, 你来我往,川流不息。

此后,江西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地。
• 民间还讲究不同节气吃不同的茶点
• 其在二三月间:吃艾米果
• 立夏节日:吃鸡蛋和田螺
• 端午节:吃粽子
• 中元吃:叶子米果
• 九月重阳:吃薯圆
• 过年:吃黄年米果和蒸笼米果等
• 又属应时茶点食品类矣。
艾叶果的主要制作过程
3.2 采茶戏
• 采茶戏的剧种甚多.但它们都蕴含着赣南 采茶戏这江西采茶剧种先导的基本特色.
元旦青果茶
在茶中加放一只青
元宵茶俗 立夏茶
立夏日,妇女聚七 家茶。相约欢饮,
果,俗称檀香橄榄, 一是家设酒茗,极 永夜之乐。二是唱 品味时更显淡雅清 香。寓意一年之中 都清吉平安。回味 甘甜。
采茶歌,亦足娱耳
悦目。三是以茶果、 为立夏茶。谓是 香烛供紫姑神,问 家常琐细事。 “日不饮茗,则一 夏苦昼眠也。”
茶叶贸易也从全国扩展到海外。
茶叶之路--江西
湖口 修水 庐山 星子县 鹰潭 龙虎山 弋阳 河口镇 石塘镇 武夷山

因此,江西在促进历代的经济发展、提 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勿庸讳言,江西的茶文化的内涵也十
分丰富。
1. 禅茶一味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

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中国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珍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茶作为中国人日常饮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中国茶文化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又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巴蜀地区。

茶的种植与制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茶叶不仅成为一种饮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品味的象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茶文化注重的是“和合”与“谐美”的理念,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茶园的种植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也在茶具的制作和茶艺的表演中得到了传承。

其次,中国茶文化以茶道为核心,强调茶与人的互动和交流。

茶道注重的是品茶的过程和茶道的礼仪,通过茶的味道、香气和色泽,传递出古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此外,中国茶文化也与诗歌、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诗酒茶花”的文化内涵。

茶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优美的诗文和艺术作品。

中国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它不仅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更能够提升人们的情感修养和文化素养。

个人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在于茶的魅力与内涵。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品味一壶香茗,可以让人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而品茗的过程中,品味茶的香气、体验茶的滋味,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磨砺和修养。

同时,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桥梁,它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能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增进人类文明的交融。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
方浅 6100412108
1.江西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开始做茶,且一直延续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

白居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

”根据文献记载,从唐宋到明清,很多茶叶从江西流出,浮梁因而成为重要的茶叶之乡。

陈文华介绍:“在唐代,浮梁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茶贸易集散中心,且上交的茶税最多时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三。

虽然在南宋之后有所衰弱,但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因为引进红茶,浮梁茶叶生产贸易又重新崛起。


2.江西茶道闻名中外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

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恬淡寡欲的本性。

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江西茶道融合了儒、释、道、文、史、哲、艺、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

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的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

任职于江西的陈文华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首,江西人余悦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

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在国内外表演都受到了由衷的称赞。

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合著并出版的十卷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也把婺源茶道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首先进行介绍。

与此同时,修水县、浮梁县也组织了茶艺团,开始发掘、整理和再现民间茶道。

3.江西禅茶文化影响亚洲茶事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江西的茶文化,与佛教一样源远流长。

当代人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修为,品茶被看作是抵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禅茶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且范围越来越广。

江西产茶的起源,即与佛僧关系密切,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即是寺院的僧人。

江西名茶庐山云雾最早就是江西庐山、云居山的寺院僧众培育出来的。

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

另有史书记载,庐山植茶始于慧远。

之后不久,庐山也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
二中心之所在,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大师在此一住就是30年,直到圆寂。

大文学家谢灵运,为大师作文纪念并立塔碑下。

在慧远的影响下,庐山各寺院也纷纷栽植茶叶,太兴僧人饮茶之风,有力地推动了庐山的茶业生产,为庐山饮茶文化注入了佛教文化的基因。

茶与禅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禅茶文化,并由最初二者物质功能的结合发展到统一的智慧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江西禅宗功不可没。

在历史悠久、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法门寺举行的“首届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表演后,得到了中、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茶文化专家和茶道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扬。

很快,中国茶叶博物馆将“禅茶”的表演人员聘请到馆,由江西这个摇篮诞生的“禅茶”成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重大活动的“保留节目”。

4. 茶界“赣军”人才济济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悦告诉记者,之所以江西茶文化相对于其他省较为突出,这与江西拥有一大批对茶文化研究感兴趣的人是分不开的。

单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就有20多人,他们有的学文学,有的学历史,有的学哲学,还有的研究经济,多种专业、多门学科让江西茶文化研究变得异彩纷呈。

除此之外,全省11个城市还“虎踞”着一批默默耕耘的研究人员。

近十年来,他们不求钱财、不求出名,辛勤地在书海中遨游,奉献出了一篇篇颇有见解的论文和一项项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北京都出现了有组织、有计划研究茶文化的团体,但江西却是成气候最早的。

不夸张地说,至今为止,江西研究茶文化的队伍仍是国内最为强大的。

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章伏源,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到茶文化研究中来的,那时他还是图书馆保管部主任。

因为工作之便,他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硬是沙海淘金般找出了许多古人对茶文化的研究文字。

江西省博物馆的胡丹是一位文静的女士,她也是省内最早与茶文化研究结缘的人员之一。

她在馆内的任务是保管书画,于是与本身的专业结合在一起,关注起了茶文化、茶绘画作品,潜心于茶书画的研究。

省社科院图书馆馆长王河,对古籍情有独钟,把先秦至宋元的茶文化资料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梳理;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赖功欧,撰写的第一篇茶文化论文就是《茶与隐逸》,出手不凡,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研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叶青,喜爱书法,出版过字帖,对宋代书画艺术研究颇有成就,现在正钻研于明代茶文化研究;此外,社科院胡长春、王建平、胡颖峰等人在这一领域也颇有发言权……
5.江西茶叶品质优越、品种繁多
江西地处全国绿茶金三角产区,不仅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山地资源丰富,为茶叶生产创造了独特的适宜环境,哺育出了品质上好的茶叶,“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则是对江西茶叶的形容。

江西茶业联合会副会长赵沙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年国家质检部门组织对各区域茶叶进行抽检,检测重金属含量、农药残渣量是否超
标,江西连续多年抽检合格率都是100%,甚至几次还抽检出‘零农残’,这充分说明江西茶叶绿色无污染。

”江西茶叶品种众多,绿茶、红茶、白茶都有优质品牌。

人们说起江西茶叶,无不以绿茶为荣。

江西绿茶中,名品繁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中有历史悠久,依庐山而现于历史得名、更依庐山名扬天下的庐山云雾茶。

有产于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狗牯脑山并以狗牯脑山而命名的狗牯脑茶。

此外,近年来江西红茶异军突起,红茶也成为江西茶产业的主力军,如河红、靖红、宁红、井冈红等,大有江西茶业一片红的势头。

其中“宁红金毫”条紧细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乌润,香味鲜嫩醇爽,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

同时,江西白茶品质也十分优越,其中有产自江西省资溪县,因满叶披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的资溪白茶。

有产于江西省靖安县,外形圆紧秀直匀整,色泽白嫩,茶香浓郁,滋味甜和的靖安白茶。

6.中外交流屡显身手
江西在国内外茶人心中始终占有一定的分量。

由陈文华研究员主编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至今已历时12年,已经发表了一千多万字的茶文化研究论文和各类文章。

它广泛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茶界权威及茶文化研究爱好者。

这本杂志已经成为国内外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权威性茶文化刊物。

2001年,日本出版《茶道学大系》,其中关于“现代中国的茶史研究”论文全部选自这本杂志。

近几年来,由余悦研究员主编的《中华茶文化丛书》(10本)、《中国茶叶艺文丛书》(5本)、《茶文化博览丛书》(5本)以及有25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茶文化经典》,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其中许多文章或观点多次被人作为“经”、“典”而引用、参考。

十多年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而且在推广中国茶文化、推广中国茶艺方面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先后帮助北京、上海、广东、广西、云南、山西、福建、陕西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或国际茶会。

此外,江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还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一有重大活动,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