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化学学哲学,学化学用哲学.

合集下载

化学论哲学

化学论哲学

化学论哲学
化学论哲学是17-18 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强调化学在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性,并试图用化学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

化学论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等。

他们认为,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由其组成元素和化学结构决定的。

因此,化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如生命现象、气象现象等。

化学论哲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还对后来的化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化学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促进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同时,化学论哲学也对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如生物学、地质学等。

然而,化学论哲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过分强调化学原理的普遍性,忽视了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特殊性。

此外,化学论哲学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争议,如关于元素的本质和分类等问题。

化学论哲学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哲学思潮,它对后来的化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年第 一本 国际性有 关化 学 中哲学 问题 的杂 志 H L Y E创 刊 , 标志 着 化学 中的哲 学 研究 已经成 为 一个 兴 这
趣 不断增 长 的独立 研究 领域 。本论 文将 从化 学 的研究 内容 、 学 的研 究 方法 和 著 名化 学 家 的哲 学思 想 化 这 三个方 面浅谈 蕴 含于化 学研 究 中的哲 学智 慧 。
特性 即特殊 性也是 存在 的 , 者是相 互联 系 的。 两
13 主 副 反 应 共 存 — — 主 次 矛 盾 的 关 系 .
化学 反应 中 , 特别是 有机 反应 中 , 当一 个 主
反应 进行 的时 候 , 无法 避 免一 些 复 杂 的副反 应 的发 生 。例 如 乙醇 在 10℃ ( 1 , 4 图 ) 加入 浓 硫 酸 可 以发生 分 子 问脱 水 , 生成 乙醚 ; 10 o 在 8 C, 加入 浓硫 酸 , 以发 生 分 子 内脱 水 生 成 乙烯 。 可
关 键 词 :化 学 ; 学 ; 哲 内容 ; 法 ; 应 ; 素 ; 构 方 反 元 结
中图 分 类 号 :0 0 6—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 7—4 6 2 1 )2— 15— 5 20(0 10 0 0 0
0 引 言
化学 主要是 研究 物质 的分 子转变 规律 的科 学 。哲学 , 是人 们 观察世 界 的道理 , 是人们 对世 界上一 切
不 可分 , 这正如 电子 永无 休止 地在 原子 核附 近做高 速运 动 。物质 的根本 属性 是运 动 , 子核 外 电子 的转 原 移 、 子 的运动 、 子核 的裂变 、 分 原 橡胶 的老 化 、 金属制 品 的被腐 蚀 等等也 充分证 明了这一 点 。

化学哲学硕士

化学哲学硕士

化学哲学硕士化学哲学硕士是一门融合了化学和哲学的学科,旨在探究化学的本质和哲学思考对化学的影响。

作为一名化学哲学硕士研究生,我深深地被这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

在我看来,化学哲学硕士的学习既是一种知识的探索,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化学哲学硕士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化学的本质。

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变化和组成的科学,它研究的是微观世界中不可见的粒子和能量。

通过学习化学哲学,我开始思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哲学思想。

例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联系?化学定律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哲学原则?这些问题引导我思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的关系,使我对化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化学哲学硕士的学习培养了我的哲学思维能力。

哲学思维强调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科学现象。

在化学领域,哲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审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结果解释的合理性。

通过学习哲学思维,我学会了提出合理的科学问题,并运用哲学的思考方式进行分析和解答。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有益,也对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哲学硕士的学习也使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

科学和哲学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科学通过实证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而哲学则通过思辨和探讨来解释和理解这些现象。

化学哲学硕士的学习使我深入思考科学和哲学的交叉点,探索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点。

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和哲学领域的知识。

总的来说,化学哲学硕士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深入研究化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我不仅对化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哲学思维能力。

与此同时,我也更加意识到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化学哲学硕士研究生,我将继续努力深入学习和研究,为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作者:杜瑛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27期摘要:把哲学思想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化学思想,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更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从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立与统一、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7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高中化学哲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183-02《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其中,包括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哲学与化学的联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3]。

下面从7个方面结合化学课程具体阐述。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内容安排知识与用途相结合,二氧化硫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发展,氯气的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酸雨的形成,硝酸和氨的作用都和具体物质的性质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2 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万变不离其宗。

例如化学学习中,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事实,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成易挥发、难溶、难电离的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揭示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更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化合价的含义和氧化还原反应。

浅析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

浅析化学学科中的哲学思想【摘要】哲学是关于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为具体科学包括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正确地思维方法和理论指导。

化学科学及其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化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本文重点以有机化学学科的内容发展为例,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及其方法,说明了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化学;辩证;哲学0 前言自从有人类以来,化学知识就处于不断积累过程,但在各个历史阶段,其发展状况也不一样,史前时期人类掌握了对火的运用是人类开始化学实践活动的起点,化学史界普遍认为“金丹术”是“化学的萌芽”[1]。

1824 年,德国有机化学家维勒(F. Woh ler)首先从无机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尿素的合成,突破了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的绝对界限,为有机合成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0世纪以来,化学迈入了现代化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化学开始由宏观领域进入到微观领域,把宏观的理论研究和微观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更深刻地揭示了化学现象的本质[2]。

1 哲学原理在化学科学中的体现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研究哲学的问题上也有重大意义,而哲学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普遍的规律和原则[3]。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发展作出贡献。

而哲学也正深刻影响着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发展。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一切理论思维过程,不管从事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们是否愿意承认,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4]。

1.1 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的变化。

化学与哲学

化学与哲学
第五章 化学与哲学 • 哲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唯物主义:物质观,自然辨证法(质量 互变,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事物 发展规律等)
化学这科学自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因 此,我们还应当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 分析和认识化学,探讨化学理论和哲学 价值、化学研究中的思维与方法,从而 能更好地掌握化学,促进化学和哲学的 发展。这里,仅从物质的化学的组成、 结构和反应等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做一 哲学考察。
不对称结构及手性分子
• 空间排列的差别可以有许多方面,但是最有趣 的是手对称性或手性 • 当一个碳原子连接了四个不同的化学基团时, 有两种可以排列的方式。
分子结构
• Б yт и epoв AM的有机物结构学就,只是论述了有机 物分子结构,尚未涉及所有分子的结构。此外,它也 未能说明分子中化学键的本质,这就需要建立更具有 普遍性的分子结构理论。 自1897年发现电子,特别是发现电子二象性建立量子力 学,揭示了原子结构以后,人们逐步对化学键的本质有 了比较深刻的认识。1916年德国化学家KosselW提出了电 价理论,认为分子内原子间由于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阴、 阳离子,并产生了静电引力而结合成分子。这一理论很 好地解释了离子型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但无法说明氢 气、氧气等相同的元素原子间的结合力。
• 1774年英国化学家PriestleyJ用凸透镜把阳光聚在三仙 丹(氧化汞)上,发现有一种气体产生,能使燃烧变 旺,人的呼吸畅快,从而发现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 价值的氧气。但是由于他长期受到燃素说思想的束缚, 使这个能发生化学革命的元素,在他手中非但没有引 起推翻燃素说的化学革命,反而为他所相信的燃素说 似乎找到了又一个论据。他认为氧气是由于能够脱除 物质中的燃素而助燃,从而把氧气命名为脱燃素空气。 结果就做了一件实践上和理论上的蠢事。 这就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不能只注重实验事实而忽视理论思 维。有时,理论思维要比一个具体更加重要。正如诺贝尔奖 获得者YukawaH所说,人们只在一个固定框架内思考问题, 就不会有创造力。这正是PriestleyJ所犯错误的根源。相 反,一切重大的创造都从打破这种固定框架开始,或是从改 变这种框架本身开始。推翻燃素说的氧化说正是这样建立起 来的。

化学教育,以哲学视角论文

化学教育,以哲学视角论文

化学教育,以哲学的视角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同样渗透着哲学的灵性与光芒。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同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一样古老,这一点,翻开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史,不难找到佐证。

可以说,化学是随着人类一起长大的。

在化学教育中,如果我们以哲学的视角加以关照,以哲学的经纬贯穿起来,那么这门学科将不再因为其琐碎、散乱、缺少系统性而被学生们视为畏途。

哲学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正是在这一点上,化学与哲学,尤其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这种联系的根据。

一、世界观的一致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而微观粒子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运动。

这一点可以由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某些物质的分子、原子真实存在的照片证实,也可以根据实验观察所获得的物质的气味、有色气体的扩散、物质的溶解、蒸发、凝固等实验事实,并运用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或模型方法做出微观解释。

别外,还可以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中看到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现象可证明物质的运动形式是物质性质的反映;从有机化学的主反应与副反应可以得出物质是普遍联系、互相作用的结论。

二、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一)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一种物质具有质和量的两方面的属性。

物质的量和质是不可分的,如水的分子量、密度、沸点等量的属性,就是属于水这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物质的量,水这种物质也总是具有上述一定量的。

由构成物质微粒数量上的变化而引起物质质变的形式。

结合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三氧化二铁与四氧化三铁、氮的多种含氧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物等,都能揭示物质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客观规律。

哲学与化工

哲学与化工

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导致人们不断的追求具有良好增粘能力,而
且能抵抗地层剪切降粘的高分子。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 和统一的两个方面。
如古代“炼金术”企图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由硫、汞、铅等物质炼
出真金,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科学上是不可实现的,但到了二十世 纪人们用人工核反应实现了汞变成金的“梦想”,这是对过去认定
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
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 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事物的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
质变、从而又为新的量变做好了准备,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地经过 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无穷 尽地向前发展。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
的“点石成金”不可实现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不是简单的重
复,而是化学科学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层次的提高。
5.对立和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指客观事物
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又相互 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化学反应器中有理想混合反应器同理想置换反应器,它 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类反应器。在理想混合反应器中 各质点间瞬间就达到了完全的混合,而理想置换反应器 中,各质点间完全不发生混合。这两种反应器是对立的, 但这两个对立物又同处于反应器这个统一体中,所以它 们是对立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在化学科学中非常普遍。
• 如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取决于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即核电
荷数。由于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 这 些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亲合能、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 属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化学学哲学,学化学用哲学
江苏省兴化中学经志俊225700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教导我们:学哲学应该学习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研究化学现象和解决化学问题中训练辩证的思维方法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化学是学哲学的资源,哲学是学化学的工具。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用化学学哲学”和“学化学用哲学”两个方面对有关化学和哲学的知识、方法进行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用化学学哲学
用化学学哲学的目标: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哲学观点的渗透,促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初步接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基础自然科学,构成大千世界的几千万种物质均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利用原子、分子、离子研究化学物质可从微观的角度加深学生对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观点的认同;溶解平衡建立后溶解与结晶仍在进行,化学平衡建立后正反应与逆反应并未停止,通过对动态平衡的研究可培养学生建立起物质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

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制约物质用途;苯酚分子中由于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其分子中羟基具有酸性、苯环更易发生取代反应。

通过这类知识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建立起事物间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观点。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与还原,离子键中的静电吸引和排斥,化学平衡中的正反应与逆反应,都属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一对矛盾。

这种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导致了物质间的电子转移,稳定的离子键的形成,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

结合这些知识的研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

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

氮的多种氧化物由于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个数不等,浓、稀硫酸由于溶液浓度不同均导致了物质性质差异;原子序数的递增导致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这些事实都可认证质量互变规律:物质方面量的积累可以导致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过程从化学键的角度来看是旧的化学健的破裂与新的化学健的形成过程。

旧化学键的破裂就是对原反应分子结构的否定,而新化学键的形成则
是一次否定之否定;化学平衡的移动中,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变化后,V’
正≠V’

是对原平衡中V
正=V

的否定,而新平衡建立后,V”

=V”

则是对平衡移动过程
中V’
正≠V’

的否定。

这些知识可认证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是促进事物转化的动
力,否定之否定不是对旧事物的回归,而是事物发展的更高阶段。

化学以物质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研究基础,实验探究是化学新课程中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建立起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均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历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

通过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等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感受认识的辩证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有能力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的科学信念。

二、学化学用哲学
学化学用哲学的宗旨:在学化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理解、解决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决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观点掌握从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去认识、理解问题。

如浓醋酸稀释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分析这一现象时只要抓住溶液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影响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因素有电离程度的增大和溶液体积增大这一对的矛盾,开始稀释时电离程度的增大是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而后来溶液体积增大转变成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

因果关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复杂多样性的关系。

在化学学习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化学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中注重分析有关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的因果关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
+H2O 2HNO3+NO的平衡体系中通入O2,平
关知识。

如:在判断往3NO
衡移动方向时,抓住反应2NO+O2=2NO2的发生导致c(NO)下降,c(NO2)增大,
)增大是平衡3NO2+H2O 2HNO3+NO移动的原因,而
而c(NO)下降,c(NO
不是平衡移动的结果。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分析和判断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纷纭复杂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如溶液概念的教学,可做一组对比实验,使学生注意到构成溶液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可以是水、酒精、二硫化碳等,溶液可带色、可无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从而加深对溶液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运用这一观点可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许多化学现象。

如催化剂为什么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方向,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由物质的性质这一化学变化的内因决定,而催化剂仅是化学变化的外因之一,因而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可能使原本不能进行的反应得以发生。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是中学化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辩证思维方法,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是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基础。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一种思维方法,而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元素周期律是科学运用归纳法的结晶,而运用周期律准确预言新元素的性质,则是正确运用演绎法的成果。

通过依据某一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从研究盐酸、硝酸、硫酸的性质导出酸的通性,抓住官能团的特征掌握一类有机物的性质都可用来训练学生掌握归纳的方法;运用元素周期律推测物质的性质,由一类物质(如酸、碱、有机物)的通性掌握该类物质中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可帮助学生掌握演绎的手段。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虑的一种思维方法。

物质的鉴定都要经历先通过实验对有关成份加以分析,再结合实验现象将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利用葡萄糖结构的探究设计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在已知葡萄糖的分子组成C6H12O6之后,为测定其结构,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可知分子结构中含醛基,能使新制氢氧化铜溶解为绛蓝色溶液可知分子结构中含多个羟基,能
与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加成转变为直链的已六醇可知分子结构中无支链且只有一个醛基,将这些信息综合即可得出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为CH2OH (CHOH)4 CHO。

用化学学哲学,充分发掘化学知识中的哲学资源;学化学用哲学,准确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

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这恰恰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教育教学目标!
(发表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0 31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