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与化学哲学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年第 一本 国际性有 关化 学 中哲学 问题 的杂 志 H L Y E创 刊 , 标志 着 化学 中的哲 学 研究 已经成 为 一个 兴 这
趣 不断增 长 的独立 研究 领域 。本论 文将 从化 学 的研究 内容 、 学 的研 究 方法 和 著 名化 学 家 的哲 学思 想 化 这 三个方 面浅谈 蕴 含于化 学研 究 中的哲 学智 慧 。
特性 即特殊 性也是 存在 的 , 者是相 互联 系 的。 两
13 主 副 反 应 共 存 — — 主 次 矛 盾 的 关 系 .
化学 反应 中 , 特别是 有机 反应 中 , 当一 个 主
反应 进行 的时 候 , 无法 避 免一 些 复 杂 的副反 应 的发 生 。例 如 乙醇 在 10℃ ( 1 , 4 图 ) 加入 浓 硫 酸 可 以发生 分 子 问脱 水 , 生成 乙醚 ; 10 o 在 8 C, 加入 浓硫 酸 , 以发 生 分 子 内脱 水 生 成 乙烯 。 可
关 键 词 :化 学 ; 学 ; 哲 内容 ; 法 ; 应 ; 素 ; 构 方 反 元 结
中图 分 类 号 :0 0 6—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0 7—4 6 2 1 )2— 15— 5 20(0 10 0 0 0
0 引 言
化学 主要是 研究 物质 的分 子转变 规律 的科 学 。哲学 , 是人 们 观察世 界 的道理 , 是人们 对世 界上一 切
不 可分 , 这正如 电子 永无 休止 地在 原子 核附 近做高 速运 动 。物质 的根本 属性 是运 动 , 子核 外 电子 的转 原 移 、 子 的运动 、 子核 的裂变 、 分 原 橡胶 的老 化 、 金属制 品 的被腐 蚀 等等也 充分证 明了这一 点 。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高中化学中的哲学思想作者:杜瑛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27期摘要:把哲学思想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化学思想,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更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从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立与统一、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7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高中化学哲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c)-0183-02《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其中,包括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哲学与化学的联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3]。
下面从7个方面结合化学课程具体阐述。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内容安排知识与用途相结合,二氧化硫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发展,氯气的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酸雨的形成,硝酸和氨的作用都和具体物质的性质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2 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万变不离其宗。
例如化学学习中,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事实,理解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成易挥发、难溶、难电离的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揭示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更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化合价的含义和氧化还原反应。
哲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化学平衡”为例

哲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化学平衡”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50025)龚宇吴林[摘要]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哲学思想,可为化学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
文章重点介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因果关系等在“化学平衡”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指出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哲学观。
[关键词]哲学思想;化学平衡;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5-0060-03在人类不断认识、了解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和哲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二者不同的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本质,而将这些具体的规律和本质重新归纳和升华,并总结出理性思维的一般规律则是哲学研究的方向。
由此可见,科学与哲学,虽有着表面的不同,但有着深层的统一。
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两者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化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化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不断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培养学生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了解。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这些核心素养不仅会使学生对化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为他们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并形成健康科学地认识世界的态度。
将哲学思想和高中化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五维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来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世界由物质组成,万事万物并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一直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即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而化学平衡即蕴含了这种思想[2]。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2

化学中的哲学思想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然而,究竟什么是物质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对于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不容易。
他们接触到的物质和理解上的物质是在客观上的、能看到的、能触摸到的实物。
这仅仅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对于微观的、看不到的、不可触摸的微观世界里的物质他们如何理解呢?首先能较全面的接触微观世界的学科就是化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宏观和微观的物质的性质,当然,对于中学化学,虽然涉及到的物质不能全面准确地完全概述物质的定义但是这些也足够使他们能够较全面的看待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能够较准确的理解物质的含义,同时也能够开发和培养他们认识问题的全面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从原子、分子、电子到宏观实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但是,在中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往往看到的是:静止的楼房、地面,运动的汽车、火车,等等。
这些静止都是指物体未作机械运动和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保持一定平衡而言。
那么,如何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唯物主义关系呢?构成物质的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这些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所以物质在运动;其次,对于物质本身而言,它又是构成其它物质的的一分子。
比如,地球、银河系,这较大级的物质在不断运动,所以物质在运动。
平衡理论更能进一步地透视这一关系。
开始时,由于V正>V逆或V正<V逆。
所以,他们处于不断的运动。
随着时间的发展,V正=V逆后,体系达到平衡。
平衡后,这一运动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的继续,即体系存在,运动就存在。
平衡是运动的平衡。
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对于理解平衡的运动性是非常容易的,从而分析、处理平衡问题及理解平衡移动原理是相当简单的。
三相对性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同样,稳定是相对的稳定。
化学研究的主要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从而可以根据其性质分析制造其产品来服务与我们人类的生活。
化学与哲学

化学这科学自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因 此,我们还应当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 分析和认识化学,探讨化学理论和哲学 价值、化学研究中的思维与方法,从而 能更好地掌握化学,促进化学和哲学的 发展。这里,仅从物质的化学的组成、 结构和反应等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做一 哲学考察。
不对称结构及手性分子
• 空间排列的差别可以有许多方面,但是最有趣 的是手对称性或手性 • 当一个碳原子连接了四个不同的化学基团时, 有两种可以排列的方式。
分子结构
• Б yт и epoв AM的有机物结构学就,只是论述了有机 物分子结构,尚未涉及所有分子的结构。此外,它也 未能说明分子中化学键的本质,这就需要建立更具有 普遍性的分子结构理论。 自1897年发现电子,特别是发现电子二象性建立量子力 学,揭示了原子结构以后,人们逐步对化学键的本质有 了比较深刻的认识。1916年德国化学家KosselW提出了电 价理论,认为分子内原子间由于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阴、 阳离子,并产生了静电引力而结合成分子。这一理论很 好地解释了离子型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但无法说明氢 气、氧气等相同的元素原子间的结合力。
• 1774年英国化学家PriestleyJ用凸透镜把阳光聚在三仙 丹(氧化汞)上,发现有一种气体产生,能使燃烧变 旺,人的呼吸畅快,从而发现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 价值的氧气。但是由于他长期受到燃素说思想的束缚, 使这个能发生化学革命的元素,在他手中非但没有引 起推翻燃素说的化学革命,反而为他所相信的燃素说 似乎找到了又一个论据。他认为氧气是由于能够脱除 物质中的燃素而助燃,从而把氧气命名为脱燃素空气。 结果就做了一件实践上和理论上的蠢事。 这就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不能只注重实验事实而忽视理论思 维。有时,理论思维要比一个具体更加重要。正如诺贝尔奖 获得者YukawaH所说,人们只在一个固定框架内思考问题, 就不会有创造力。这正是PriestleyJ所犯错误的根源。相 反,一切重大的创造都从打破这种固定框架开始,或是从改 变这种框架本身开始。推翻燃素说的氧化说正是这样建立起 来的。
哲学与化工

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导致人们不断的追求具有良好增粘能力,而
且能抵抗地层剪切降粘的高分子。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 和统一的两个方面。
如古代“炼金术”企图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由硫、汞、铅等物质炼
出真金,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科学上是不可实现的,但到了二十世 纪人们用人工核反应实现了汞变成金的“梦想”,这是对过去认定
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
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 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事物的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
质变、从而又为新的量变做好了准备,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地经过 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无穷 尽地向前发展。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
的“点石成金”不可实现的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不是简单的重
复,而是化学科学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层次的提高。
5.对立和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指客观事物
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又相互 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化学反应器中有理想混合反应器同理想置换反应器,它 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类反应器。在理想混合反应器中 各质点间瞬间就达到了完全的混合,而理想置换反应器 中,各质点间完全不发生混合。这两种反应器是对立的, 但这两个对立物又同处于反应器这个统一体中,所以它 们是对立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在化学科学中非常普遍。
• 如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取决于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即核电
荷数。由于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 这 些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亲合能、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 属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化学与哲学

化学与哲学化学的世界里,往往渗透着哲学的思想。
各种现象,各种规律,都体现出哲学的思想。
当我们把化学与哲学放在一起,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似乎每种化学规律和现象都有对应的哲学理论。
氧化反应是指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是得到电子的过程。
得电子,失电子是完全对立的过程,却始终在一起同时发生。
有得必然有失。
氧化还原反应,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得与失,这两个对立的矛盾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如果没有一种物质失去电子,何来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这让我想到我国道家的太极图阴阳鱼图案的寓意。
阴与阳,黑与白完全的对立,互不相容,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们用自己的盈余填补对方的亏缺,互补包容。
光与暗,正与邪,都是对立互不相容的,没有阴,黑,暗,邪的存在,就没有阳,白,光,正的存在。
这就体现了哲学中矛盾与统一的对立思想,而不论是原子核与电子,氧化与还原,电子得失,从宏观上来看,都是守恒的,呈中性的,这就体现了哲学中另一个思想:中庸。
当然,化学与哲学的联系远远不止这些,就说物质的组成吧,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只要能够得到样品(甚至借助于光谱连样品都不用得到),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的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
再说细一些: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而起关键作用的是质子和电子。
再往深了说,也逃不出夸克等等的粒子。
从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论,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阴阳理论,到现在的公认的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当然,物质的本源还远远没有找到最终答案,物理学家们还在孜孜以求,穷追不舍。
其实早在2500年以前就有觉悟者这样说过:宇宙其大无外,灰尘其小无内。
一滴水中含有八万四千小虫,一粒沙中也含有一个大千世界。
我们期待着科学家能够取得更多的成就,更深入地揭示物质的本源。
就像中国古代的万物归宗,任何事物都是在几种简单的事物上建立起来的。
浅谈中学化学中哲学思想的教学

新校园XinXiaoYuan浅谈中学化学中哲学思想的教学陶颉(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511)教学研究型”教学的传统。
这种语文教学观念更多地把学生看成“容器”,使学生必须接受传授者所传授的一切。
以知识为权威,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范,亦步亦趋。
语文教学成了这种框架下的唯一工具,而丢掉了语文首要的本质属性———人文性。
于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传道授业,学生要学习的似乎不是作者的作品,而是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让作者和学生都在教师的“学术权威”面前俯首贴耳。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行知识的专制,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和作为人的独立性,创造能力被极大地扼杀。
2.口语训练的忽视。
虽然传统语文教学也强调诵读,但诵读终究不能替代口语训练。
诵读,究其根本,还是书面表达的辅助训练方式。
而口语能力是直接影响现代人们社会交际、情感交流、文化沟通的重要因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有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不足的,他们往往在走出校园后,靠社会工作与交际来弥补本该在学校就应完成的能力训练,当然其中还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传统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的缺少,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选本形式的局限。
“语文课的课程体系不是学科性的,整个教学主要不是引导学生对某个学科对象的认识。
所以,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可能像物理、数学等课程一样直接依靠本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支撑,通常采取的是文选式的安排。
”文选教材在我国已有1500年的使用历史,这充分说明文选教材是有生命力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选择少数优秀作品作为示范,精读细讲,举一反三。
但选本教学形式也有其弊端:一方面,选本内容多为抒情散文、古现代小说、政论文、文艺评论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书信、说明文、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却很少选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第3期第35卷(总187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IN G UN IV ERSIT Y(Huma 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N o.31998 Gene ral No.187 V o l.35化学发展与化学哲学杨先碧 阮慎康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化学哲学的定义及化学哲学的研究内容,对化学史、化学哲学和哲学三者的关系作了扼要的阐述,对化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物质观和物质结构观的发展过程作了哲学分析,对于化学发展与化学方法论的关系也作了一些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化学发展 化学哲学 物质结构观 化学方法论 化学进化化学发展的哲学分析是化学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化学发展与化学哲学是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两大重要课题。
关于化学发展与化学哲学的关系问题,国内化学界和科学哲学界对此进行了多次的探讨。
本文将综合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并结合作者的学术实践,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总结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以期对化学科学研究的这一重要领域作些阐述,从而引起广泛兴趣,并深入研究。
一、化学哲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化学发展和哲学的关系化学哲学在我国曾被称为“化学辩证法”,“化学辩证法”一词现在仍部分沿用,是与正在使用的“自然辩证法”一词相协调。
其实,马克思曾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所以无论自然哲学还是化学哲学一词并非后创的异端,而是被马克思哲学体系予以承认的一个名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化学哲学?从广义上来讲,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基本理论问题和化学运动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在早期的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的研究往往冠以Philo so ph(哲学)一词,所以20世纪以前的化学哲学基本上指的是化学本身,即定义中“化学基本理论问题”。
许多重要的化学著作都有“化学哲学”一词,如有“近代化学之父”之誉的近代原子论创立者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 n)的传世名著为《化学哲学新体系》(1808年),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H.Dav y)曾出版过《化学哲学原理》(1812),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S. Canizaro)于1855年发表了《化学哲学概要》一文。
虽然那时的化学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化学基本理论本身,但那时的化学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起研究化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任务,这在上述几本著作或论文中都有所体现。
所以说,20世纪以前的化学哲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化学哲学,虽然没有现在化学哲学研究内容深入,但比现在化学哲学研究内容广泛。
化学哲学分解为化学与狭义的化学哲学是顺应了化学学科日益丰富和发展的需要。
狭义的化学哲学与化学学科本身分离开来,而成为自然科学哲学体系的一个子学科,它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这个概念明确地体现了化学哲学与化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这样一来,化学哲学的研究对象与化学的发展历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哲学以化学发展为基础,脱离了化学发展中的研究实践就不存在着化学哲学,化学哲学不是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它必须从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化学实践活动中抽象和升华出来;另一方面,化学哲学也不是空洞无用的理论,不是一步一趋的“马后炮”,而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去发现化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今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摒弃另一种误解,即把化学哲学当成“万能钥匙”,以为拥有了这把钥匙就可以轻易地打开化学研究的大门。
其实,化学哲学只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化学哲学和化学史都可以算是化学学科的衍生内容,但它们又不可能隶属于化学学科,因为化学哲学的基本研究工具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而化学史的研究方法是史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化学史与化学哲学都可以看成一门交叉的子学科,或称为边缘子学科。
这就要求研究化学史和化学哲学的学者对化学、哲学和历史三门学科都有一定的造诣。
化学运动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在化学领域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探讨化学的科学定义、化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地位和作用;(2)揭示化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和预见化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3)阐发物质化学运动本身具有的辩证内容;(4)讨论化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5)分析化学所取得的成果和重要化学家所作贡献的哲学意义及现实意义;(6)研究化学和哲学辩证关系及其与化学、哲学发展的作用等。
由化学哲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化学发展的哲学分析是化学哲学的一个很重要内容,上述六项内容基本上都得从化学发展的角度考察。
当然,化学哲学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化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哲学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
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而哲学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共同的、普遍的规律和原则。
化学哲学就是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为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
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
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
化学及化学发展史、化学哲学和哲学三者的关系可以用下面这个式子来表示:化学及化学史升华反馈化学哲学上升反馈哲学化学真理经过化学哲学上升为哲学真理也需要以辩证法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脱离了这一点,化学真理就很有可能上升为伪哲学真理,蒙蔽人们正确的认识。
化学发展史上的“热寂论”的导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熵增加原理告诉我们,在绝热条件下,趋向平衡的过程使体系的熵增加。
在19世纪后半叶,曾经有些人把熵增加原理不正确地外推到整个宇宙而得到荒谬的“热寂论”,“热寂论”者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隔离体系,整个宇宙的熵要趋于极大,因此有一天全宇宙的温度都一样,成为一种热动平衡状态,一切热运动都将停止,这就是世界末日到了。
如果承认宇宙的末日,就要承认它的开始,因此又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即“造物主”和“原动力”的存在,并认为这个原动力就是造物主最初制造的不平衡,这样就为迷信和唯心主义找到了根据。
事实上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很少。
恩格斯在一系列的著作中,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热寂论”进行了批判,“热寂论”的错误在于把热力学的结果不合理地外推到整个宇宙,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坚实基础是建筑在从有限空间和时间上所获得的经验上,显然把第二定律无限外推到宇宙是不正确的。
二、化学发展的哲学分析什么是化学史?化学史就是关于化学学科及化学知识体系演进的描述和说明。
化学史既不隶属于化学,也不隶属于历史学,它是化学与历史相互交叉的一门特殊学科,它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分支学科。
化学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化学的发展历史证明,化学知识的增长、发展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的矛盾斗争过程,是化学概念、原理的更迭和发展过程,是用包含较少谬误的理论代替较多谬误理论的一个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逐步演进的过程。
自从有人类以来,化学知识就处于不断积累过程,但在各个历史阶段,其发展状况也不一样,人类古代历史最漫长,化学的发展也处于最缓慢发展的时期,因为这个阶段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文化处于初级阶段;哲学思想尽管也有唯心与唯物之分,但也是处于早期的朴素阶段,同时还受着封建迷信的极大干扰。
所以这个时期的化学是处于化学的萌芽时期,化学学科因其缺乏物质文化基础而不可能建立起来,人们对化学知识不可能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并且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处于原始和初级阶段,对化学现象的认识仅仅依靠观察和一些化工生产实践活动,所以这个时期是经验化学知识的积累时期。
史前时期人类掌握了对火的运用是人类开始化学实践活动的起点,它使得以后一系列的化工实践如制陶、冶金、酿造乃至于后来的炼金术成为可能。
古代时期,人类的化学活动基本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匠们对实用化学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思辩哲学家们在观察自然及化学工艺基础上的理论认识。
最初是化学工艺占主导,古希腊时期,化学理论变为占主导,这时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物质本原和物质转变两方面的问题。
在以后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时是化工占主导,有时是理论占主导,在一些引人注目的时期,二者共同繁荣,使化学得以更快的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讲,理论与实践共同进步的时期,会使得二者互相促进并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两大分支最后合而为一,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发展成为在黑暗的中世纪中艰难发展的金丹术,化学在当时那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采取金丹术这样一种形式是历史的必然,也有其学术理论基础。
西方炼金术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和元素嬗变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炼丹术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丹术是人类最早尝试把化学哲学和化学实践相结合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活动。
但是,最终因其理论基础的谬误而导致了整个金丹术历史所反映出的艰难发展状态,并最终当成了一块科学发展的绊脚石而被逐出了科学的殿堂。
金丹术的发展历史正好告诉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的化学哲学体系的重要性。
当然,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也使得金丹家们的工作并非完全地失去了意义,而正是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化学知识,制造了一些实用的化学实验工具,在某种程度上为近代化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所以化学史界普遍认为金丹术是“化学的萌芽”。
16世纪,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人们崇尚科学和人性的解放,对整个封建制度和宗教发起了攻击,封建教会逐渐失去了独裁统治地位,宗教内部也掀起了改革运动,文艺复兴使得整个人类的思想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打破了旧的生产方式,巩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给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外力。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之下,化学从17世纪迈入了近代时期,历时两个半世纪,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化学知识的积累由工场转向实验室,实验方法的确立以及职业化学家的出现使得把化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可能。
化学实验方法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立科学实践活动,而职业化学家的出现得力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工业对化学的要求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