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公开课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分析《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学会欣赏印象派音乐。
(二)理论依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高中音乐鉴赏课强调要有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印象派主义的音乐家代表——德彪西的印象派主义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是了解印象派主义音乐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的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其中第一首作品为重点分析作品,第二首作品为拓展作品。
印象派于十九世纪首先于绘画领域产生,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为标志,印象派绘画不注重表现细致的人物而注重表现事物变化给人留下的印象以及光色变化瞬间的美。
后来,此创作风格影响到音乐领域,德彪西的《大海》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大海》其开头让我们在竖琴营造的朦胧意境中感受到一种运动的印象,但没有和声的方向,完全类似于缓慢移动的云彩,调性的作用被弱化。
1.力度上:常加弱音器,力度变化大,“突强”或“很弱”的巧妙运用,充分体现了光线的变幻。
例:音乐的第三个主题出现时,作曲家用“弱”和“突强”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大海浪花掀起时的动态印象。
2.音程和音阶上:常使用平行五八度及五声音阶。
具有东方音乐神秘美的特点。
音乐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分别运用平行八度和平行五度。
五八度音程是和谐音程,在这里体现了大海的壮观。
而第二段音乐主题又通过五声音阶描绘大海,颇具东方音乐神秘的特点。
3.配器:色彩性乐器的运用恰当。
对同一弦乐声部的进一步声部划分,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
不同分部隐约的主题出现使得音乐富有暗示性。
在第一段音乐主题出现时,作曲家用竖琴来营造气氛,将我们带进了黎明的朦胧意境中。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2.先听两段音乐片断对比印象派与浪漫派的区别。提出问题: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意图:设置问题,提高学生兴趣)
二
听赏
︽
大
海
︾
1.介绍德彪西的生平
2.播放《大海》第一乐章
3.提出问题(显示课件)
4.分段研究音乐动机及主题
(1)乐曲开始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主导动机描绘了大海的苏醒。
课题
一个人的流派-彪西
课型
欣赏课
课时
1课时
教
学
目
的
一、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二、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教
具
多媒体
音响设备
钢琴
重点
难点
1.掌握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2.怎样把握印象主义风格特征
程序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
入
新
课
作品描述了富有活力的少女,乐曲像清晨那样质朴、温暖,沐浴着阳光,充满着光明和幻想。
1.听赏《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2.共同分析作品
四
总结印象派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1.根据两首作品总结印象派主义音乐的风格。
2.介绍印象派主义音乐的影响。
3.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1.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3)然后描写了大海的变化。
5.师生共同讨论问题。
6.再听《大海》
1.学生观看短片
2.学生聆听、思考并回答。
3.听赏《大海》
4.哼唱《大海》的音乐主题
《第三十二节德彪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德彪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掌握德彪西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3. 培养对德彪西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德彪西音乐中的意象表达,以及其如何运用音乐语言来表现。
2. 教学难点:感受德彪西音乐的美感和深度,以及将其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对比。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音乐素材,包括德彪西的代表性作品及一些现代音乐作品。
2. 制作PPT,用于展示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3. 准备音响设备,确保音乐能够清晰播放。
4. 安排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月光》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
随后,向学生介绍德彪西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学习德彪西的音乐。
2. 新课教学:a. 播放德彪西的代表作品,让学生聆听并尝试分析其音乐特点。
b. 讲解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包括其运用音色、音调、节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c. 介绍德彪西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加深学生对他的理解。
d.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总结德彪西音乐的共性特点。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可以选择德彪西的其他作品进行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音乐风格。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
4. 课堂互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德彪西音乐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对德彪西的音乐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德彪西音乐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德彪西音乐对现代音乐的影响和意义,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感受其音乐风格。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德彪西的作品,了解其音乐特点和风格。
高中音乐鉴赏 《德彪西》教学设计

欣赏交响乐《大海》中的第一乐章《海上——从
黎明到中午》,结合对比古典、浪漫主义及印象 审美感知 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能更深刻的理解德彪西的
创作理念以及学习他的创新神。
三、教学
目标
通过分析、探索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多方面运
艺术表现 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
征
学习与了解作曲家德彪西及印象主义音乐与印象 文化理解
本课通过听、弹、唱、对比等各种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 会从多种角度赏析音乐,对比古典、浪漫、印象主义这三个 时期的文化背景、音乐风格,关联绘画中的色彩与线条、音 乐中的音色与旋律,层层递进,并在分析音乐要素中结合其 独特、新颖的创作理念,带领学生去深入感受作曲家心中那 份梦幻的美!
《德彪西》教学设计
学生 年级 高二
人数
教材 版本
人音版
课时 40 安排 1
授课 音乐鉴赏
类型
课题 名称 授课 教师
德彪西
本课程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智力发 一、学情 展、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成长迅速,在音乐体验及音乐知识方
分析 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这节课结合了文化理解,深入作 品,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绘黎明前的大海?还有力度的运用?
(2)观看演奏视频,思考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演奏 主题动机的乐器?以及节奏上的特点。
(3)聆听基本主题第二片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音 乐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大海?
2、第一主题 (1)思考:第一主题与基本主题在调性与节拍上的比 较。 (2)教师哼唱旋律片段,共同找出五声音阶中所出现 的音符。 3、第二主题 思考:引导学生在音乐上进行对比,感受第一、二主题 之间的关系和力度上的变化以及产生的效果。 4、尾声 (1)观看视频,提出问题,音乐在力度和音色的变换 中描绘出大海的哪种情境? (2)由教师弹奏全音音阶,引导学生了解德彪西的另 一创作特点。 5、感受音乐与绘画的结合,完整聆听全曲。 6、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 三、拓展与研究 1、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对比古典主义时期、浪漫 主义时期和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2、聆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与德彪西的《月 光》,辨别印象派作品。
第11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案例:交响素描《大海》 ----感受印象主义艺术教学目的:1、通过绘画《日出》和交响素描《大海》的第二乐章《海浪的嬉戏》的综合赏析,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现代音乐先驱———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积极参与聆听活动,试利用听觉和视觉发挥创造想象能力,用其他艺术形式表达对乐曲的情感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波浪的嬉戏》,感受、体验在旋律、音色上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笔人手一份板书设计:印象主义:绘画音乐朦胧多变丰富奇异色彩音色冷暖对比黯淡轻柔短小粗糙短小断续线条旋律不断转换变化多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教师出示大海场景课件(动态录象、海涛声):大海,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请用一些词或句描述印象中的海。
(二)学生活跃积极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一望无际、变幻无穷……师:普希金在《致大海》中这样写道:(朗诵)我多么爱你的回声,爱你深沉的声调,你悠久无尽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优美的声调深深吸引了学生,朗诵完毕掌声一片。
(二)讲明本课学习内容1、师:这堂课,我们赏析一首《大海》的交响乐并从赏析从中了解其音乐风格。
2、结合课件幻灯片介绍:这首交响素描《大海》有三个乐章。
第一首《从黎明到中午》描述的是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平静的大海;第三首《风和浪的对话》描述的是咆哮的大海,狂涛奔腾;第二首描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从音乐中去感受。
二、初听《波浪的嬉戏》(一)学生带着“第二乐章描述的是怎样的大海”的问题初次欣赏视听结合的演奏现场《波浪的嬉戏》。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1、这个乐章描述的是怎样的大海?学生:嬉戏的海浪、翻滚着,时而峰涌时而飞溅……2、这样的乐曲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有些古怪、很杂乱、只有大概的印象具体的情节是乱糟糟的、有点不知所云……(三)教师小结:同学们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刚才你们的这些感觉是一种音乐流派的典型风格(板书:印象主义、音乐)三、赏析印象主义绘画的作品,感受什么是印象主义。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1.聆听乐曲,进行思考。 学 生 活 动 2.在掌握旋律的基础上,深入意境。 3.运用多媒体展现曲中佳境,使学生兴趣高涨,提高学习效率。 4.通过对印象派绘画作品的观察,联系印象派音乐更加深入了解印象派作品的 特点。
1.使学生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个初步的认识。 设 计 意 图 2.通过学生初步聆听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个初步的视听感觉。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4.通过介绍音乐家,引导学生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年代、背景、环境、风 格特点。 5.引导学生对大海整部作品的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欣赏,我们大体可以掌握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作 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 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 空幻的意境。 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作品《大海》的另外两个乐章是什么?少女》这部作品采用了什么音调? 你怎样来理解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
1播放《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学生们聆听完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 师 活 动 2播放《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同学们聆听完毕,组织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3.听完印象派音乐后,观赏意象派的绘画作品。每组派学生代表陈述本小组讨 论后的结果即: 印象派音乐与印象派绘画有何联系与区别? 4.播放映像派油画《日出》、《星空》等
教学重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教学难点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特点。 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一.导入新课:我们到今天为止已经学过了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 今天我们来 感受一下只有一个人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乐派,他就是法国的 德彪西。 二、介绍“印象主义音乐流派”: 1概念:印象主义音乐流派曾被称作“一个人的流派”,这个人指的就是德彪 西。德彪西于1862年出生于法国,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11岁就考入巴黎音乐 学院, 1884年他创作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并赴罗马进修。回国后他创 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夜曲》以 及钢琴曲《意象》和《版画》,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确 立和成熟。 2特点: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 流派。这 种流派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一 种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 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 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3意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我 们可以从姊妹艺术中找到它的足迹。 (一)首先可以从比较形象直观的绘画艺术中的印象主义来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特 征。我们可以来看几幅印象派的绘画作品来理解印象主义的特点: 1:(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 2:(法国)保罗.塞尚的《静物》 3:(荷兰)凡高的《向日葵》 (二)还可以从象征主义的现代派诗歌中了解: 戴望舒的《雨巷》 现代象 征诗歌的特征在其艺术表现的特点上与绘画、音乐的艺术表现相似,追求诗歌 的朦胧感和抽象性,用情感的大写意代替形象的具体描写,用意境的色彩替代 叙述的轮廓。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设计“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幅素描的结构完全不同于奏鸣曲式,它由两个基本段落组成,另加一小段引子和尾声。
前一段基本上在bD大调,用不明显起伏的自由音型发展,以展示海的无边无际的广阔景象;后一段基本上是B大调,在其发展中具有豪放、强烈的色调,整个乐曲记述了从黎明到正午的光的繁复变化。
乐曲开始时,在两个竖琴的呼应和定音鼓轻声滚奏的伴随之下,带弱音器的大提琴奏出一个短小的切分动机——这是引子的开始:pp的力度下这个动机在《夜曲》的“海妖”中,曾作为一种呼唤出现过,而在这里,它几乎贯穿全曲,且是随后一个重要主题音调的先声。
此外,在引子中,在B音上组成的五声音阶音调,也在第一和第三幅素描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那色彩变化万千的两幅素描之中,也是依赖这个动机来保持其内在的统一和联系的。
引子的基本主题紧接在这个切分动机之后出现,这是带弱音器的小号和英国管齐奏的乐句,由弦乐器声部类似多利安四声和弦的下行音型引入,并以低音弦乐器奏出海的“隆隆”响声相伴。
这里,似乎是b小调的调性,但因没有三音、导音而显得比较不稳定;还有,主题同它的伴奏构成的两个声部的进行,以及和弦与旋律进行中明显的四度与五度的不同层次,都创造出一种特别精致的色彩效果。
海,自古以来就是数不清的黎明之母,现在,她正在神秘的寂静中缓慢的喘息、蠕动,夜幕渐渐消失,新的一天又来临了:乐曲的第一段有乐队的上行乐句引入,仿佛冉冉上升的太阳映出一瞬淡淡的光辉,万物苏醒,天全亮了——木管乐器的乐句舒展开来,立即由法国号加以接应,海的波浪也在骚动,它拍溅着浪花在弦乐器上向高处推进;这主题主要在不同的管乐器中传递,调性与力度的频繁变换,以及插入的一些新动机的交替呈现,就像海本身那样变幻无常:音乐的第二段同样由一个逐渐清淡的乐句引入。
现在,速度和节奏动力都转而趋向强烈,且带有颂歌的气质;基本主题现由十六把大提琴分成四个声部奏出,然后再转由管乐器反复传递,但弦乐器悦耳的音色及其特别持续的音响,依然丰富并刷新这位印象派作曲家的调色板。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优秀教学设计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 影响的近代“印象主义”音乐鼻祖。
• 代表作品: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 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 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 亚斯与梅丽桑德》。
视唱一
音 乐 主 题 与 动 机
视唱二
音 乐 主 题 与 动 机
视唱三
音 乐 主 题 与 动 机
节奏: 后附点、三连 音变体。
sourdines div.
(中音)
力度: 加弱音器
平行八度的运用
配器:
中提琴大提琴 分奏
色彩性乐器竖 琴的加入
音程: 采用平八度
(长笛) (单簧管)
平行五度
节奏: 采用三连音 力度: 中强 音程: 平行五度运用 音阶: 五声音阶
印象派音乐的特点
• 力 度 上: 弱音器 力度变化大 突强 很弱
• 音程和音阶上: 平行五八度 五声音阶
•配
器: 色彩性乐器 声部划分
印象派音乐的特点
1. 瞬间变换 2. 神秘美 3. 暗示性
对比聆听
聆 听 三 现在,请欣赏三段音乐,请按照你的 段 音 理解为音乐排序,并谈一谈理由。 乐 主 题
音乐片段一
音乐片段二
音乐片段三
答案 :
• A. 1 2 3
B. 1 3 2
• C. 2 1 3
D. 2 3 1
• E. 3 1 2
F. 3琴 分奏
力度: 力度变化大 P和sfz体现大海 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案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年级:高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教学内容:
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
2.《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
3.《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
4.《月光》(选自德彪西钢琴曲背景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柯罗和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美术作品,能初步了
解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征。
2.通过对比欣赏《波浪的嬉戏》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能初步感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不同的风格。
3.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
些代表作品。
4.通过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三段的主题音乐,
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
5.通过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能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出对大海的意象,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6.通过对印象主义音乐理解和探讨,能进一步产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
“印象主义音乐”是《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课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流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音乐。
本节课从对比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和和印象派音乐作品入手,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也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整合,除课本上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一个乐曲外,另外还选择了《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通过对《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的欣赏,学生能从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再通过视频欣赏聆听全曲,加深感受和体验。
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
而类似大海——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
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
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们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及风格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师展示两位法国绘画大师的风景画各一幅,学生交流这两幅画的特点。
二、对比欣赏印象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的作品
师简介印象主义绘画导入到印象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播放《波浪的嬉戏》片段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对比欣赏两音乐片段。
问题:其中哪一首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是民族乐派的代表?
三、简介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德彪西及代表作品。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
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
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
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一首。
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
问题:
(1):第一主题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这段发展部分音乐在音色、旋律方面有什么特点?
(3):尾声部分由英国管演奏的这段旋律进行方向有什么特点?
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展开想象。
要求:请你把对大海的意象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回答。
四、拓展与探究: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影响、其它代表作品。
生回答
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是艺术技巧高深,刻画细致、善于表达内心的变幻,追求感官的美;在和声、配器和织体手法上新颖、细腻,色彩丰富。
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一、学习目标
(一) 聆听、鉴赏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作品—德彪西《大海》的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音乐的表现功能。
(二) 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相关知识。
(三) 深刻感受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并尝试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体验、鉴赏印象主要音乐代表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的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并了解相关音乐知识。
难点:理解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创作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 简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创作特点。
(二) 欣赏《大海》的第一乐章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从而在鉴别欣赏过程中总结出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三) 欣赏音乐的同时观看绘画作品: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日出。
印象》和雷诺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康威尔斯小姐像),思考音乐作品与两副画给我们的感受,加强与文化的联系。
(四) 简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相关知识,培养兴趣。
(五) 学生谈感受。
四、教学资源
(一)充分利用教材音视频教学课件,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好版本的音响资料。
(二)开掘网上资源,教师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好的版本的音响资料。
(三)引导学生向其他艺术学科教师求教,了解印象主义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为核心方法,引领学生学习。
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可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印象主义音乐的相关教学资料,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本班学生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 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特点了吗?
(二) 请你对自己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参与学习的态度、热情、参与成效、创作激情、学习成果等
(三) 请你给印象主义音乐一个评价(喜欢、不喜欢、一般),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 请你对老师本节课的教学也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定要事实求是。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