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合集下载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按照老师要求,我拜读了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开始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去读,但稍看片刻,就被其中的一些内容所吸引。

《费尔巴哈论》一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恩格斯开始从一个命题来揭示黑格尔辩证法,并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从而引出了费尔巴哈的思想,这也就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原文开始介绍了黑格尔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个命题在当时社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保守的,也就是维护当时政府的,以至于当时的德国皇帝,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认为这是“把当时存在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毫无疑问,这是片面的,出现这种认知错误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能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看待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绝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

这也就是说,在那些制度建立之时,它们是现实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会丧失其现实性、不合理性,它们注定会被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代替。

在这一点上我是认同的,之后文中提到这个观点“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对于命题的转变过程,我不甚明白,但对于转变后的命题,我有一些疑惑:现存的一切东西都会灭亡吗?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实中的事物、制度可能会发生更迭,但人类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会灭亡吗?如果这里的“历史的发展”是在宇宙的层面考虑的话,毫无疑问,人类总有一天会灭亡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在那个时候谈论这个命题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演变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会发生更迭,总有一些东西会始终保留在人类社会中。

虽然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但对于这个命题的主要思想我还是认同的。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被誉为是世界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费尔巴哈在这部著作中,对宗教、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阅读完《费尔巴哈论》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幻想和逃避,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和逃避。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奴役,它让人们迷信神灵,追求超自然的力量,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重要性。

他呼吁人们要摒弃宗教的迷信,要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其次,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哲学是一种虚无的学说,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幻想和臆想,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它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分析和批判,而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最后,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的政治是一种统治阶级的工具,它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力,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

费尔巴哈呼吁人们要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政治,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思考政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宗教、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费尔巴哈的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思考,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些问题,努力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哲学的演进,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他仅仅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实践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这使得他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在对宗教的批判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他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揭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在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上,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类”,即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共同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意味着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阅读《费尔巴哈论》让我深刻认识到,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批判和继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哲学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思考,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它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

例如,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第一篇:马哲论文——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费尔巴哈论》读后感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发现里面不少的哲学命题,老师上课都有所提及,遇到时,反倒感到一些亲切。

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倒显得不难理解,并且可以联系自身,这样感悟就较为深刻一些。

关于书中涉及的一些哲学术语,或者说以前陌生未知的哲学流派,也可以通过其他工具进行查阅,作必要的了解,只要肯用心,这到不是什么难事。

对中国哲学,我倒是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髓,语言之壮美。

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以来认为其实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无所超越那种。

因而此书也改变了我曾对西方哲学著作的误会,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必动及的。

通过此书,才真切认识到,哲学的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引人致胜。

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

曾经,西方抨击中国,不承认中国的老庄孔哲学,说中国没有哲学,这无疑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污蔑。

下面我就为我所读的《费尔巴哈论》一书,做以下记录: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得通过暴力来代替,即我们所谓的革命。

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但它终究是灭亡的。

由此可知,一切现存的,终究都会灭亡。

因而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

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所在,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消除了绝对观念。

第二章,通过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重大哲学基本问题开篇,讨论精神与自然界谁是本原的问题。

哲学家也由此形成两大阵营,一是以精神为本原的唯心主义阵营,二是以自然界为本原的唯物主义阵营。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角度上说,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

费尔巴哈,在接受和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机智地加进了唯物主义深刻的东西。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强调了感性直观和人的本质的重要性,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恩格斯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缺点。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他仅仅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直观的存在,而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

他不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和发展动力。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观点使唯物主义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

在关于宗教的论述中,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他指出,人们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从而创造了宗教。

然而,费尔巴哈仅仅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上,没有进一步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则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并指出只有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压迫,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宗教的影响。

费尔巴哈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也存在不足。

他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抽象的“类”,即一种共同的人性。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

这一观点使我们能够更加具体和历史地理解人的行为和思想。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还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两个方面。

这一问题的提出,为我们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读后感说实话,读费尔巴哈的作品,对我来说就像是闯入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

一开始,我在这片森林里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

费尔巴哈的观点,初读起来感觉有些抽象和晦涩。

但当我耐着性子一点点深入,却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思考。

他强调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精神或理性。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山不算特别高,但路却挺陡。

一路上,我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当我们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卖水的小摊。

朋友二话不说,买了两瓶水,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那一刻,他脸上满足的表情,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

没有什么高深的哲学思考,没有什么精神层面的纠结,只是身体对于水的迫切需求得到满足后的那种纯粹的快乐。

费尔巴哈说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把自己的本质投射到了神的身上。

这让我想到了每年过年回老家,村里的人们都会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他们虔诚的眼神,庄重的仪式,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在面对未知和困难时的那份寄托。

然而,这种寄托真的能改变现实吗?或许更多的是给予人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在艰难的日子里有个盼头。

就像我们在爬山时,想着山顶的美景,脚下便有了动力。

在费尔巴哈的论述中,他认为哲学应该关注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邻居大爷。

大爷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懂什么哲学理论,但他却活得通透明白。

他每天早早起床,去田里劳作,照顾着自己的菜园子。

傍晚时分,坐在门口和路过的人唠唠家常。

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他关心的是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儿女们过得顺不顺心。

他不懂什么是感性直观,什么是人的本质,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实实在在地生活着,感受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哲学”吗?费尔巴哈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在追求科技的进步,建设高楼大厦,发展工业,但却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去郊外踏青。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费尔巴哈论》是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了新的思考。

费尔巴哈在书中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著名观点。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它让人们沉迷于虚幻的幻想之中,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痛苦和困难。

这一观点让我对宗教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以前一直认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对生活的寄托和安慰。

但通过费尔巴哈的分析,我开始思考宗教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我逐渐意识到,宗教确实有着许多负面影响,它可以让人们变得盲目,甚至导致一些极端的行为。

因此,我开始对宗教持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再盲目地相信宗教的一切。

除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在书中还对哲学和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哲学是从抽象的思维出发,而科学是从具体的实践出发。

这一观点让我对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我以前一直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各自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

但通过费尔巴哈的分析,我开始意识到哲学和科学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哲学和科学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进步。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观点和见解让我开始思考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我开始意识到,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多样的、复杂的,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人类的局限和偏见。

因此,我们在面对思想和文化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变现实世界。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论》,我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也有了新的思考。

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见解。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

费尔巴哈论读后感篇一:费尔巴哈论读书心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心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诞生,而在70年代在西欧社会广泛传播,一方面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也遭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

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很好得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分为四章。

第一章中,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指出它的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的历史作用,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过程。

文章伊始,恩格斯便列举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如文章中所说,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显然,他们都误读了黑格尔的这个命题。

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合乎理性”二字并不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意思,而是对“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事物存在的必然性”的一种解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难道文化大革命就不合理吗?尼采说过,“不能否定它的存在,而只能否定它存在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读《费尔巴哈论》《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叙述和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18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的序言。

序言里主要说明了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

直接原因就是“《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而历史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序言之后就是本书的正文,分为四大部分以及结束语。

在正文的第三部分中,有这么一句话:“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溶化于宗教中。

”这句表明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反对有神的宗教,但不主张消灭宗教,而主张改良和完善它,废除旧的有神论的宗教,创立无神的爱的宗教。

他不仅把人们的感情关系和宗教混为一谈还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掩盖了现实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对此观点,恩格斯认为宗教和人们的感情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并且揭露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论证方法的唯心主义的实质,从而说明费尔巴哈论建立无神宗教的企图是荒谬的,费尔巴哈他不仅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歪曲了宗教的本质。

就如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一样局限,不仅机械性,而且在自然观上依然是形而上学性,未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低,这在历史观上实际上是唯心主
义的。

而在此之前,虽然施达克也指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但却找错了地方,按他的标准根本无法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他的标准不仅在哲学上找不到根据、违反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还不符合历史事实。

“人在追求幸福时既能满足自己,又能满足别人”的利人利己和他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费尔巴哈关于的道德的观点听起来是很美好,但却是不能现实的,甚至是贫乏和空泛的;而追求幸福的欲望的确是有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但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

对于许多观点,费尔巴哈都过于重视爱,也就是感情,不论是在宗教观还是在道德观上,他都将爱看得很重,就如上帝一样无所不能,可以克服一些困难。

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特别是在当现实社会是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的情况下,这种观点更加显得软弱无力。

要知道“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且任何道德都是有阶级性的,连爱和憎都有阶级性。

进入正文第四部分,叙述的中心就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全书的重点。

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把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领域中去,即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还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不仅是马恩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而得到的成果,而且是
同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而其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集,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这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就是向上的、前进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运动。

他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静止地去看待事物和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背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而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动态的、联系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

作为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们在自身的实践中需要去学习,理解以及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与精神,在加强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锻炼。

如此这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
走弯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