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治文化差异的经济根源比较
浅谈中西文化的制度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的制度文化的差异摘要:中西方自古以来就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本文就几个主要因素加以分析,了解中西方制度差异背后的原因,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中西方制度的利弊和改进措施提供参考,地理位置孕育不同的经济形式,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思想传统和社会制度都受其影响,本文通过这条主线加以论述。
关键词:农耕经济商品经济思维模式正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自古代的文献就有描述与比较,特别是在1840年以后,中国蒙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对制度的学习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而对于中西方为何孕育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看法。
我通过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选修课上的学习,浅谈一下我对中西方制度差异原因的观点。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形平坦,水土资源丰富,温度适宜,适合人类居住,于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集中生活在这里定居并且种植各种农作物,驯化多种禽类和野兽,逐步形成了原始农业社会。
而西方的情况却迥然不同,由于陆地狭小,且地形复杂,平原地区面积有限,温度偏冷,不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居住也比不上中国适宜,故而人口稀少,但这使得这里西方人身体更加强健。
而西方对比东方,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毗邻海洋,水上交通发达,这样就给西方带来这样一个发展方向:人们不能自给自足,必须通过相互之间的物品交换才能生活,而且每个个体对于整个群体都十分重要,这就使得西方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雏形和早期民主制度。
二、经济的影响前面已经说到地理区位诱使中西方萌生了不同的经济形式,经过一段长时间后,这两种经济形式趋于成熟,而两地的人口都有明显的增长,人类社会正式形成,而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决定的。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两地都经历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但是具体形式是不同的,中国趋向于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而西方则处于长期四分五裂的城邦相互掣肘的状态,这是由于中西方的特定经济形式分别对人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方的政治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政体差异摘要:当代世界各国在全球政体的多元化影响下普遍发生了政治体变迁,成为中西差异的突出表现。
而对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中西方法律的差异、及其差异的原因的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发展政体的议程。
关键字:政治监督中西法律差异原因在当今人类的各种文化中,政体已超越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政体研究已成为当代政体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体差异。
一、防范牵制还是分权制衡——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中国古代社会,在王权的统一控制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
为了使其得以长期延续,统治者非常讲究“以内驭外”,“以小驭大”,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形成庞大的行政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人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历史上,在监察工作上主要采用连坐告密、遣吏巡行、牵制监督等方式。
这些无非都我是为了使皇帝独掌监察大权并充分运用之,使各类官吏,都要受到来自皇权的严密约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然而,西方社会则是分权说,试图通过政治权力内部“分立”、“分工”达到权力的均衡,防止腐败。
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每个部门都一定要限于行使自己的职能,不允许侵蚀其他部门的职能。
进而组成这三个机构的人员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任何个人同时是一个以上部门的成员。
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群人将能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巩固皇权的权术设计和制度安排。
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不仅能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家出现####权力,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监督理论,既不能有效遏制腐败,也不能防止####。
现代的政治文明要求政府的权力严格的受到法律的限制,要求政府的行为不得违反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
而法治最好的制度安排则是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以分权作为核心特征的宪政是现代国家最好的制度设计。
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及成因分析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介绍比较多,而对古代西方经济的叙述相形之下却显得单薄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能够全面认识其经济问题的规律性,同时了解中西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明的特点本文以汉代与同一时期的罗马为切入点进行比较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大国,直到近代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出表现是农业缺乏地区性的分工,粮食主要靠本地供应汉政权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人置于受打击、受排斥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汉代是根本不可能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这与罗马的非自给自足的非谷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不同公元前二世纪以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国家还是个人,各个生产部门都广泛地使用奴隶,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成为“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典型奴隶社会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业出现了明显的地区性分工,而且在奴隶主农庄中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罗马“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社会就是在上述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和罗马在对待农业的态度上,相同点是都非常重视和提倡农业,鼓励人民务农,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财富之源但是,汉代所提倡的农业,是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的农业,商品率低而罗马共和国后期所倡导的农业,主要是中小型农庄,甚至包括大农场在内造成以上经济政策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一、地理环境的不同按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濒海性来划分,人类可分为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意大利半岛是罗马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半岛插入地中海中部,把地中海分为东西两半,南端则通过西西里岛与非洲隔海为邻那里以山地与山前丘陵为主,水系稠密,内部联系较为便利,地理环境足够让意大利诸邦在铁器时代仍旧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小国寡民的情形这种地理环境为罗马提供了方便的海上交通及对外扩张、贸易的舞台此外,加上诸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遂使罗马具有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商品生产、商品经济中国位于欧亚非大地块的东缘,西边有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与沙漠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其与西方文明隔开加上东南部面临浩瀚的太平洋,这虽不是面徒四壁的全封闭环境,但却是网开一面的准封闭形势这里河流众多,中华文明就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中华民族基本以农业为生,土地是财富的基础,所以中国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二、政治形态不同罗马是在城邦制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所有城邦公民,无论什么阶层,在政治上和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而汉代的农民在专制皇权统治之下根本没有参政的权力和机会,国家一切重大事务都掌握在以皇帝为首的官僚机构手中,他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远不如罗马公民罗马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无不依赖公民中国政治“家国同构”,政治国家与家族社会的建构基本一致,两者共同维护着君主制统治君有制或国有制经济制度注重保障的是皇帝和少数贵族及国家的权益,基本漠视一般私人意义上的利益要求,乃至压抑人的个性发展和权利要求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不仅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三、文化的差异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一脉相承,是希腊文化的分支除继承希腊文化外,它还接受了西亚和埃及所给予的一切罗马人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上都十分务实,一切从现实出发,一切为现实所用帝国建立前,罗马没有多少自己的文化罗马人崇尚的是武功和冒险,四处征伐,暴掠和战争构成了罗马史的主要内容在民族复杂信仰分歧的情况下,未能实现语言和文化的统一汉文明是在长江黄河流域中自我发展起来的,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多汉代很少像古罗马那样发动大规模开辟疆域的战争在此时期确立了代表汉民族文化的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中国的道德观念和传统思想意识开始形成安土重迁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恪守的信条,儒家力图通过教化去取得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自我约束成为汉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西政治思想差异及其原因原因

中西政治思想差异及其原因原因那么,文化的最初起点是什么?这就意味着必须在智力、生产方式和人种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溯出决定它们的起因,直到找到一个最初的、终极的原因,这个原因必须是不依赖于人而且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并且是不可以再作解释的。
这样看来,这个原因只能是自然环境,因为只有它才能够满足这些条件,同时又对人类的形成提供全部活动的资源和基地,起着最为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
事实正是如此。
人类正是在各自现成的自然条件中,是在对各自所处自然环境的应战中创造自己的文化的。
所以,追溯到自然环境,才算追溯到文化起源的原点,才算找到文化特质的初始因素。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创立了环境地理学,认为地理的各种可居住性和不同的纬度有关。
地理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又是制约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体系,从而把地理环境纳入人类历史和文化考察的范围之内。
们在这里只是从文化起源的意义而不是一般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环境的作用的,或者说,我们只是在文化起源的初始因素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文化的形成机制上讲自然环境的。
自然环境是文化起源的最初触因,而不是它的最终成因。
那么,文化起源的最终成因是什么?综合地来看,它是两大因素的合力,一是自然环境对人的挑战,一是人对这种挑战的应战。
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什么样的挑战;有什么样的挑战,才会引起与之相应的应战,创造出特定的文化。
有了环境的挑战,而没有人的应战,就不会有文化可言,自然环境本身是无法创造出文化的;但如果光有人,而没有自然环境的适度挑战,就不会激发起应战的张力,文化也同样无从谈起。
既然环境的挑战有待于人对它的应战才能创造文明,那么,这挑战的程度应该怎样?是否挑战越强,应战就越是有力,文明的创造就越是高级?回答是否定的。
挑战是有限度的,它在同可能引起的应战之间有一个中间的点。
在这个点上,应战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挑战不足和挑战过分都不能引发卓有成效的应战,创造出文明。
汤因比说:“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和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第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将成为领导世界的两支主要力量,因此对于中、美两国的研究很重要,其中,就他们分别代表的文化作一些论述。
先站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当有一天,人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外面看到的只是一些“西洋景”。
国外的东西,有时尽管新鲜、有趣,但只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便自然属于古怪和异常一类。
这种态度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视异族为“蛮”、“夷”,呼外国人为“鬼子”的“中央大国”的那个时代的心态。
当然,这种绝对思维模式也可以逆向呈现。
自从1978年以后,当在几十年隔绝后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人被外面的世界所惊呆了。
于是,不少人的思想立即趋向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一切都是丑陋的、病态的。
然而,人们只知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外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中庸之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代辩证方法。
可是细究起来,这不过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取舍方式。
“为体”的“中学”,不但是决定“西学”有用无用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
美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几乎同样的问题。
一百多年和平发展所造就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完善的民主体制和日渐流行的大众文化,使美国人过于自以为是,以为美国的社会模式是各国都应仿效的“样板”,美式的价值观念更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绝对标准,而很少意识到美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例子,并很可能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 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 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浅析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摘要:传统政治文化是指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上曾居于主导地位,并对该民族的现在乃至将来的政治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政治文化。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于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发展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具有很多的差异。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角色差异一、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中国是大陆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活安逸。
然而西部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不利于对外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经验型和封闭性的特点。
由此形成了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
而西方国家(古希腊)发源于海洋、海岛附近。
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权统治,使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意识,同时人们面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社会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
在西方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形成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
二、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思维不同中国是寻道,西方在穷理。
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的求索,崇尚经验论或实用主义,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
而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在政治思维路向上是追求科学理性,以政治认知为思维动机,其对政治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意义。
三、政治权力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
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
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
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
四、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公民政治角色定位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臣民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臣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