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合集下载

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

从汉英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

从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文化,看到该社会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

汉英语言丰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观察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确需要很大的精力与学问,确非笔者力所能及。

本文只想就几个方面的一些语言现象的对比,对双方文化作一简单分析。

一.自然环境汉语中,“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而“西风”则正好相反,有一种砭人肌骨的味道。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例证。

然而英语的情况却与汉语相异。

我们会读到Samuel Butl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Charles Dickens的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等等。

关于西风,则有John Milton的And west winds with musky wing(带有芳香翅膀的西风),John Masefield的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一种温暖的风,西风吹时,万鸟争鸣;)等等。

两种风在两个语言中的味道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双方的自然环境相异也。

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东风吹来,无比舒心。

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则凛凛然,刺人肌骨;英国是个岛国,东风来自欧洲大陆北部,故而寒冷,而西风则由大西洋徐徐吹来,温暖宜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夏日之可畏”,“夏天”常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中西方语言差异精选三篇

中西方语言差异精选三篇

中西方语言差异精选三篇【篇1】中西方语言差异总结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的影响1思维立足他方与己方的差异。

中国人善于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对方的感受。

出于礼貌,或者想跟人套近乎,中国人总是愿意说些关心人的话,如“你一定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吧(Youmustbetired.Haveagoodres)t”。

然而,这却可能让西方人误解为你对其身体状况表示担忧。

西方人很喜欢别人夸自己年轻、强壮,如果质疑其健康状况,他们是会很介意的。

西方人思维一般都是立足自身,直接谈自己的意愿或感受。

好多英语国家的服务员招呼顾客时,经常用u CanIhe1pyou?(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思维方向顺序与逆序的差异。

中国人偏重顺序思维,汉语对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各因素排列,一般都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句子以时间和事理为线索,按照实际的“时序”及“事序”来安排。

而西方人习惯逆序思维,英语句子虽然也可遵循时间先后顺序,但不总是如此。

它可以打破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句子呈句尾开放式。

3.思维表达婉转与直接的差异。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思维。

在语言上,中国人在说明问题时会运用比喻、暗示的方法,让人们产生联想,以达到某种寓意。

而英语正相反,它比较直接,直奔主题,然后加上修饰成分,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后面,状语一般放在动词之后,尽管偶尔也可以状语前置。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1.在称呼方面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会根据对方的身份、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以及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以示敬意。

但是在西方,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

2.在致谢方面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中国人认为对家里人或者好朋友的帮助是one'sownobIigation,noneedtothankorbethanked,彼此根本不必说谢谢,说了反而显得生分。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

从汉语语法角度阐释中西文化差异《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年3月21日作者:邵晶【小中大】这些例子均说明了汉字的字体不会随着汉字的用法而改变,是体用一源的。

在英语当中,每个词都有不同形式的变化(6种),它是随着句式时态的不同而变化。

不仅如此,而且英语中类似例子5的形式几乎没有,这也是汉语不同于英语的一个方面。

B.虚实相间汉语语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虽说虚词是主要手段,实词也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中的一个例子。

这句话,很明显不是中国人所讲的,听起来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如果让中国人来讲的话,那就是:他很少表露感情,那是难得的一次。

“提不动你就滚吧”这句话,乍看是在骂人,其实并非如此。

这是一个高年级同学在接待新生的过程中,帮忙提箱子,箱子很沉,这位新同学就说了这句话,说明箱子下面有轮子,是让轮子来滚动。

“谁的肠子?”这是去饭馆吃饭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多繁忙时。

一次,点了一份肥肠,服务员端着那份肥肠就在大声地喊:“这是谁的肠子?”我左看右看,没有人理会,恍然大悟:是我的。

只好硬着头皮喊道:是我的。

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

一所高中有两家食堂:一是教师食堂,一是学生食堂。

学生食堂的饭菜不是特别可口,很多学生就跑到教师食堂去打饭,就使得教师食堂很挤,教师也很难打到饭。

教师食堂为了避免这种拥挤的情况,就写了一个告示:同学们:欢迎你们来教师食堂就餐,但是为了保证拥挤现象发生以及教师打不到饭,我食堂现决定: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卖完即止。

看了这个告示后,我们忍俊不禁,这个学校的师生就这样被食堂卖完了,还要卖完即止。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这句话,我们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来加标点符号,男生的是一样的,女生的是一样的。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

一位教授有两位学生,其中一个是他特别喜欢的,一个是他特别厌恶的。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利用语言之间的交流可以领悟彼此之间在情感、意境、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感悟。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历史发展变革历程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文明特色。

各种历史因素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语言文化各具特色,这种特色促进了中国对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让西方国家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并针对相应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特点的成因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必备工具,通过不同的语言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或思想。

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差异性”,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之间摩擦出的文化差异是许多语言爱好者或研究者追求的重点。

语言文化特点的差异不仅呈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色,也让世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应当结合历史变革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剖析。

(1)历史因素。

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均处于发展阶段。

而西方国家的变革发展更早于中方,无论是经济、政治或科技、文化等事业均比中方发达。

①历史因素对后期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影响不容忽略,两个国度人员的交流往往会受到历史环境的约束,从而形成明显的语言差异。

(2)发展因素。

发展是促进一切事物变动改革的核心因素,也是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关键要素。

毋庸置疑,尽管西方国家承接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但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阶段更加先进。

西方国家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均超出中国许多,国家发展因素引导了语言文化交流的方向,中西方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造成了语言文化上的明显差异。

(3)文化因素。

面对强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正忙于经济、政治等事业发展,对于文化事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西方国家在长期变革发展中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文化体系,不仅积极发展了本国的文化特色,对海外先进文化也积极吸收学习,更加巩固了西方文化的深厚基地。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从中西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差异

从中西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差异

从中西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差异摘要: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不同特征的语言,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文化。

语言不是一种脱离文化的存在,因此,必须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出发来了解语言差异。

中西语言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中西语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习俗1、引言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从悠久的历史生活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还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

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义,还应该能够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意义,能理解他们的谚语,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等等[1]。

也就是说,要掌握语言,首先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

汉语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量大语种,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不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也是迥然不同的。

因此,要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必须要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行为及风俗习惯等。

狭义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从狭义文化的角度上出发,基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词汇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2、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在改善各国的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带来了外来文化,冲击着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的引入,一定程度促进了本土人民生活方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是,中西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质上的迥异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注意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西方社会则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自我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比较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6 No.12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2005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肖芳英(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006)摘要:语言与文化具有镜象关系,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只有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西方文化突出地具有一种“外倾性”,因此印欧语发展了精密性和逻辑性;而中国文化具有“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因此汉语发展了一种能指优势。

关键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外倾性;主体的自我中心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12-0201-02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比较中西语言的特点时曾说:“中国文字好像一个美丽的贵妇,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

”[1] 从上下间语境来看,高本汉的意思是说,中国语言因为是一种单音节词根语,它有声调,语法又比较简单,而且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在能指方面的锤炼,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被造就成一种音韵铿锵、和谐和美丽的语言,在这方面它远胜西方语言一筹。

在我们看来,当印欧语突出地发展一种精密的逻辑功能的时候,汉语主要把精力放在能指的营造上,即在单音节词根语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对称和对偶,注重声调的抑扬起伏。

因此如果说印欧语是一种适宜于认识对象与描述对象的理性语言,那么汉语则主要是一种简练、含蓄、优美动听、韵味十足的艺术语言,他非常适宜于表达人们的感受、体验与情感。

汉语长于暗示、隐喻、旁敲侧击又留有余地,在这个方面,她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也许是无与伦比的。

汉语和印欧语的这种不同,我们可以在对汉语与英语的比较中更清楚地看出来。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形合与意合英语与汉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前者语法构成具有明显的形式标志,英语的词、词组与句子的组合通常都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

在英语中各种词具有很精密的划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动词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有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

英语的动词有时态与语态的变化,能很细致地划分出过去、现在、完成与将来时态,语态则有主动与被动态的区别。

在句子组合方面,英语拥有大量的介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等。

英语明显具有一种以形统意的特点,这种语言的使用者是首先从语言抽象出一定的语法规范,并将其形式化标准化,然后以这种形式规范严格地统领着意义的表达。

在英语中各种词、词组、主句和从句都有明确的形态标志,因此在识别时收稿日期:2005-09-20作者简介:肖芳英(1981—),女,广西桂林人,助教。

都可以一目了然。

而汉语在句子的组合上所用的主要是一种意合法,所谓意合法就是指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缺少形式上的标志,其组合主要依靠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

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构成比较简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词和词素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基本上一个音节技术一个词:古汉语中的词性比较灵活,在没有进入句子之前,一个词往往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形容词,形态上一般也没有什么标志;古汉语的组合也比较自由,它缺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态划分,没有阴性与阳性、单数与复数的区分,而且在句子组合上,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颠倒甚至忽略。

总之汉语有较大的自由和随意。

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曾经指出:“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

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

”[2]汉语句子组合的这种意合法特点给中国文学创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这种句式比较灵活,它摆脱了一些连接词的累赘,也较少受到语法的限制,中国作家在句式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通过对句式的巧妙组合,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汉语是以意合法作为基础,句子成分之间缺乏明确的语义关系,因此汉语的歧义结构特别多。

例如:他欠你的钱;准备了两年的事物;找到了孩子的妈妈等等。

汉语中有些句子一旦脱离了情境,就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各种语义关系难以精确界定,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正如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一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

”[3]汉语在语法上的这个特点,使汉语不太适宜精密地描述对象和表达思想。

二聚集与流散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它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操作这种语言的人对逻辑思维的倚重,西方人因为非常重视话语的条理性、清晰性,因此其语言中的句子总是有明确的逻辑中心,而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不管有多么繁杂,它们又总是要与中心201成分保持清楚的逻辑关系,因此英语的句子不论长短,在逻辑上知识非常完整的。

在句子具体的组合方式上,英语总是以主语和谓语为主干,重点则是通过严整的结构表达一种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的逻辑意念。

而汉语因为缺少丰富的形态变化,在组合上很难实现句子的立体组合,因此他往往化整为零,用大量散句、流水句来表达一定的意念。

这种句子通常更灵活、生动和富于变化,但不适宜表达非常精密的思想。

三繁复与简短英语的各种句子成分因为大都有明显的形态标志,因此可以实现相当复杂的组合,英语句子的构成通常采用“楼房建筑法”,句子一般有较为完整的结构,许多相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联系词与句子的主干连接起来,各种短语、从句总是繁复的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立体建构。

英语书面语的句子常能囊括100至200个单词,有时整个大段落就由一句话构成。

而汉语中更多的是散句、省略句与流水句,有人测算汉语最佳长度为7到12字。

王力说:“中国人作文虽讲究炼句,然其所谓炼句只是着重在造成一个典雅的句子,并非要扩充句子的组织。

恰恰相反,中国人喜欢用四个字的句子,以为这样可以使文章遒劲。

由此看来,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4]而一般来说,长句通常更周详、细致,人们在结构严整的长句中,可以通过各种限制、修饰,把一个意思惊奇地表达出来,而短句虽然精练、明快,但有时表达上比较含糊,对要说明的事物只能大而化之,点到为止。

中西语言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西方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形象语言。

有声语言因为不能形象化,没有一种具体的东西可以作为依托,因为它只能朝着抽象化与概念化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表现领域。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不是有机和谐融合在一起,而是分离与对立的,因此,在对待客体的态度上,他们不是将主体与客体混为一谈,而是将二者清清楚楚地分开来,并且面向客体,真正将客体作为一个对象研究它们的性质与特点。

正是因为西方人认识到客体的独立性,主体与客体的不同与差异,他们将主体悬置起来,以一种纯然外向的态度研究客体确定不变的属性,同时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发展关于对象的知识系统。

在这样一种认知态度的带动下,西方语言经过长期演变,发展成一种逻辑严密、精确的理性语言。

而汉语因为是形象语言,它同具体的对象有更多的直接联系,同时因为中国人在哲学上一直坚持天人合一的观点,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不是分离的、对立的,而是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客体没有作为独立对象划分出来,因此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把沉思客体不变的属性作为自己的认知方向,这一点对汉语形态最终的定型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总之,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文化差异对于语言的差异有着重大的影响。

只有从文化差异角度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我们在把握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同时,还应当看到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种在东西方文化间互惠交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这两种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又大大促进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

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既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又要以实际行动努力促进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1]拉尔夫•林顿.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M].重庆出版社,1989:8.[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7-67.[3]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57.[4]江南.从语言文化的同构看中西语言的差异[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XIAO Fang-ying(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425006China)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ate with each other just like mirror and image, which have a intense link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When we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we effectively find the internal coll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My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bears a unique feature of “extroversion”, thus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develop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ecision and logic. While Chinese culture focuses on “subject’s self-centeredness”, so develops its advantage of signifierKey words: language difference;cultural difference;extroversion subject’s self-centeredness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