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

梁启超《变法通议》(选)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伊尹曰:“ 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
夜不秉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
”天下之为说者,动曰一劳永逸。
此误人家国之言也。
今夫人一日三食,苟有持说者曰:一食永饱,虽愚者犹知其不能也,以饱之后历数时而必饥,饥而必更求食也。
今夫立法以治天下,则亦若是矣。
法行十年,或数十年,或百年而必敝,敝而必更求变,天之道也。
故一食而求永饱者必死,一劳而求永逸者必亡。
今之为不变之说者,实则非真有见于新法之为民害也,夸毗(pí)成风,惮于兴作,但求免过,不求有功。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也;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
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诗)曰: "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 (传)曰: " 嫠(lí)妇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霣(yǔn),为将及焉。
" 此固四万万人之所同也。
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今之言变法者,其蔽有二:其一欲以震古铄今之事,责成于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则以为黄种之人,无一可语,委心异族,有终焉之志。
夫当急则治标之时,吾固非谓西人之必不当用,虽然,则乌可以久也。
中国之行新政也,用西人者,其事多成,不用西人者,其事多败,询其故?则曰:“ 西人明达,华人固陋;西人奉法,华人营私也。
” 吾闻之日本变法之始,客卿之多,过于中国也。
十年以后,按年裁减,至今一切省署,皆日人自任其事,欧洲之人百不一存矣。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时练《第6课 戊戌变法》试卷含答案解析(1)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练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场改革积极作用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思想启蒙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2.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战争期间3.谁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A.光绪帝B.慈禧太后C.荣禄D.八国联军4.“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结合右图判断这位是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5.戊戌变法时,耍两面派手法,出卖维新派的是A.慈禧B.袁世凯C.光绪帝D.谭嗣同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
”这句话所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A.发展农、工、商业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开办新式学堂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7.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觉悟的先觉者。
以下选项中,事件与“先觉者”对应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林则徐B.第二次鸦片战争—严复C.甲午中日战争—梁启超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孙中山8.下列人物中宣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推动维新变法的是A.梁启超B.孙中山C.邹容D.陈独秀9.“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材料中的“学习”指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10.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谭嗣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领导了洋务运动B.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C.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D.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11.献身变法临终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A.关天培B.谭嗣同C.陈玉成D.聂士成12.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A.论文《戊戌变法史事考》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C.影视剧“公车上书”片段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13.维新人士为了宣传变法思想,创办了许多报刊,下列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①《时务报》②《国闻报》③《民报》④《知新报》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4.“百日维新”时期,甘愿为维新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谭嗣同1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康有为的选择是指:A.领导洋务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与梁启超一起发起公车上书,掀起维新运动C.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活动D.创办刊物,宣传民主、科学思想16.“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
梁启超的经典语录

梁启超的经典语录梁启超的经典语录11、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2、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梁启超3、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
梁启超"4、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梁启超5、书本要服从科学,而不是相反。
培根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6、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7、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励志名言)梁启超"8、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9、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梁启超10、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11、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12、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
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
华佗《中藏经》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3、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14、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梁启超15、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16、凡是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梁启超17、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强的意志。
18、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19、——梁启超《教授法》20、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21、如果您喜欢《梁启超的名言》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噢!22、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梁启超23、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著作之一。
《变法通议》由《﹤变法通议﹥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幼学》、《论女学》、《论译书》、《学校余论》、《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续前)》、《论金银涨落》、《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二十几篇论文组成(以上据《梁启超著述系年》,李国俊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896年8月至1899年1月陆续在上海《时务报》上发表。
主要篇目成书年代,为光绪二十二、二十三两年,当时梁启超(1873—1929)24—25岁之时。
此书生气勃勃,其见解不乏独到处。
表现在: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
他说:“彼君臣上下,尤瞰然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浖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白事废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
”接着,他反复阐述不变法的危险,说明变法的必要。
他指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变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生机,不变则一切事物都会死去,因此“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非可阏制。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弛骤之。
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以世界历史为例,说日本以“自变”而强,印度以“不变”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波兰也“见分于诸国而代表”。
他以震聋发聩之势要求清政府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变法,免遭吞并或瓜分的命运。
文中还指出变法的本原是“变科举”。
他揭露旧的科举制度禁锢人的思想的巨大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变科举、兴学校。
他指斥今日讲求变法者不知本原的种种弊端,标揭变法的根本,即“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提出了变法必先变人,改革封建官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读梁启超之变法通议

读梁启超之《变法通议》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以来,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
西方列强肆意侵略,清王朝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困苦艰难。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洋务运动所宣扬的自强求富的幻梦又告以破灭。
这让中国人再次思考,中国究竟路在何方?与此同时,萌芽发展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宣传自己的救国主张。
于是,梁启超追随恩师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时务报》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希望改革维新以救中国。
《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使得《时务报》成为当时影响颇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今日再读这惊世之文章,仍然受其震动、为之感慨颇深,仍会有一腔热血因之而沸腾,有一股希望因之而升起,有一腔抱负因之而爆发!《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撰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共有十四篇,包括《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以及《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等十一篇分论文章。
对于谢《变法通议》的目的,梁启超本人曾说: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
所以,《变法通议》主要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
只有维新变法,改革官制,新办新式学校,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才能真正救中国。
《变法通议》开篇自序中就论证“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梁启超先举自然的例子,后又列举了中国古代变法的例子,说明了“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
”然后又引用古人言,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
”,说明治旧国,必须用新法。
治理国家如果“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就会日益疲敝衰亡;如果“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就会日渐兴旺。
这种重视改革图新的思想至今具有重要意义,一个裹足不前的民族是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
今日的中国,正是因为不断改革,不断追赶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从《变法通议》探究梁启超的教育观

从《变法通议》探究梁启超的教育观发表时间:2020-12-15T02:38:12.399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29期作者:王萌[导读] 在学科设置上,梁启超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把教育的重心放到了学生自身。
河南大学文学院摘要:本文以《变法通议》为研究对象,从中探究梁启超当时的教育观。
分析发现,梁启超的教育观念受西方影响大,涉及面广,强调教育的政治和社会功用。
关键词:梁启超;《变法通议》;教育观1896年,梁启超受邀成为《时务报》的主编,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陈述自己变法主张的文章论文。
其中,作为其维新运动时期思想的集中体现,《变法通议》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角度描绘了作者当时眼中的理想图景,系统地阐述了梁启超的救亡理念。
在此,笔者以《变法通议》为研究对象,结合梁启超的“教育救国”主张,从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梁启超的教育观。
一、教育者1.提倡多样化、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学校教育在梁启超看来,学校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关键场所。
在学科设置上,梁启超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把教育的重心放到了学生自身。
此外,在提到改变科举的三种方法时,梁启超提倡多科并行的教学方式,看重教育内容的多样化,认为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趣味教学是梁启超教育观的重要一点。
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身临其境地感悟其中的奥义。
与此同时,教学不是枯燥的信息传递,而应该是一个有趣的互动过程,“必教以天文地学、地理浅学,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
”①如何让学生主动地接受并理解学习的内容,且将其转化为现实成果,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关键。
教学方法还应符合人体的生理构造。
“大脑主悟性者也,小脑主记性者也。
”②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倡根据人脑不同的分工,采取理解为主兼顾趣味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专业化是选择老师的标准之一在选择老师上,梁启超认为应该设立专门的师范学堂,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维新变法运动》同步练习01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其导火线是哪个条约的签订(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3.公车上书发生在( )A.鸦片战争以后B.甲午中日战争以后C.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强学会成立C.创办《万国公报》D.保国会的成立5.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天演论》的问世B.公车上书C.颁布“明定国是”诏书D.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6.阅读下列材料: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请求光绪帝当机立断,“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请回答:(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2)材料中的“拒和”主要指什么?(3)你认为康有为提出的建议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7.最早将西方进化论介绍到中国的是( )A.康有为B.严复C.梁启超D.谭嗣同8.严复是何时的启蒙思想家( )A.洋务运动时B.戊戌维新时C.义和团运动时D.太平天国运动时9.以西学鼓吹变法,推动维新运动的是( )A.孙中山B.林则徐C.魏源D.严复10.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是( )A.康有为、梁启超B.康有为、康广仁C.梁启超、谭嗣同D.康有为、谭嗣同11.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 )A.《中外纪闻》的创办B.强学会的成立C.“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D.保国会的成立12.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的是( )A.光绪帝B.咸丰帝C.慈禧太后D.道光帝13.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资产阶级政治改革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促进了思想启蒙14.“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
变法通议读后感

变法通议读后感《变法通议》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的变法运动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梁实秋。
小说通过对清末变法运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以及人们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人们对于改革的渴望与努力。
小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了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力衰弱、民不聊生的困境,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变法运动,试图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
他们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包括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推行民主制度等,但是这些变法措施却遭到了当时的保守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的艰难。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衰弱,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而变法运动的发起者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他们不畏艰险,不惧风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试图改变国家的命运。
他们的努力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读完《变法通议》,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的艰难和复杂。
改革是一场浩大的事业,需要有人们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同时,改革也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需要有智慧和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实力。
而不改革,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改革的机遇,积极参与到改革的浪潮中,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读完《变法通议》,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的艰难和复杂,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不断地改革中,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走向繁荣富强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宣传家。
梁启超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其父以塾师为生。
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
11岁至广州应学院试,中秀才。
后在“学海堂”就读,于经史子集无不涉猎,17岁中举人。
18岁购得《瀛环志略》,从此开始接触西学。
不久,以弟子礼拜见康有为,并于1891年受业于万木草堂,其“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
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遂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
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
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
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蔡松坡等高材生。
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百日维新”。
其间,梁启超活跃非凡,为变法事业鞠躬尽瘁,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耳闻目睹西方之学,思想又有新变。
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从1901年至1903年短短的三年间,撰写了近百篇文章,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宾诺莎、卢梭、培根、笛卡儿、达尔文、盂德斯鸠、康德等、其领域遍及历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
1905年以后,国内革命形势继续发展,但梁启超对清廷心存幻想,思想逐渐落后于时代,成为保皇立宪的积极鼓吹者和参与者。
1920年以后,梁启超息迹政坛,专事著述和讲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任教,还曾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陆续写成《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专著,在学术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1929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学识超群,才华横溢,一生极其勤奋,虽身在政坛不忘笔耕,因而著述极其丰富。
据初步估计,其著述约有1400万字!其著作的结集,最早为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饮冰室文集》,其后至1937年,共有大约40种不同版本的文集行世。
其中,以1932年由林志均编、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收录最完富,体例最佳。
近年,中华书局又将此本影印出版。
梁启超的主要教育著作和论文有:《变法通议》(1896年)、《倡设女学堂启》(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学约》(1897年)、《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教育政策私议》(1902年)、《论教育当定宗旨》(1902年)、《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1917年)、《教育与政治》(1922年)等,均收录于《饮冰室合集》之中。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时发表的早期政论文章的结集,发表的起止日期为1896年至1899年。
《变法通议》共有14篇,其中,《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学校余论》、《论译书》、《论金银涨落》等12篇,刊于1896年至1898年的《时务报》,《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等两篇,刊于1898年底至1899年初的《清议报》。
《变法通议》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的第一卷、入选时,编次略有更动。
梁启超说:1896年,“启超创一旬刊杂志于上海,曰时务报。
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但微其绪,未敢昌言。
”可见,《变法通议》是为“批评秕政”,为救清廷政治之弊而作的。
因此,《变法通议》全篇都是在鼓吹变法,倡言维新。
由于梁启超和其他维新派人士一样,是教育救国论者,因此,在《变法通议》中,教育救国思想非常明显,其中,教育思想比较集中的篇目为《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和《论幼学》等。
1(在《自序》、《论不变法之害》和《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梁启超指出,变为自然和社会之普遍法则,自然由变而成,社会也由变而生,“借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梁启超上引历史,下及现实,左观印(度)日(本),右览俄(国)德(意志),极言变法之必要,他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这些话的确如春雷惊天,确乎震聋发聩,惊世骇俗,惊心动魂,使人们从古国甜梦的沉睡中惊醒过来而直面当时的严酷现实,这无疑是封建帝国里的第一声资产阶级爱国启蒙。
梁启超继而进一步回答了法之如何变的问题:“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在变科举,所有这些最终又需依靠体制的变革,这即是说,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必须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前提下,并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来实现。
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远见灼识~2(在《学校总论》中,梁启超指出:“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而民智开于学,兴学立于教,因此,教育是系乎国家兴亡的大事~那么,为什么会有学校不兴,教育不立的现实呢,梁启超指出,这都是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使然。
统治者为箝制思想,便用制义、诗賦、楷法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如此便使学校存其名而无其实。
学子除了科举一途无由自进,这样,即使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奇才异能之士”,为了取得中第升迁,也“不得不辍其所学,以焉而从事矣。
其取之也无定,其得之也甚难,则倜傥之才,必有十年不第,穷愁感叹,销磨其才气,而无复余力以成其学矣”。
所以,梁启超愤慨地揭露道,明太祖之设制艺,同秦始皇之燔诗书,“遥遥两心,千载同揆”,戕民害族,罪不可逭。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国民分士、农,工、商、兵五等,而农而不士,农业不兴;工而不士,工业不兴;商而不士,商业不兴;兵而不士,兵业不兴。
不惟中国之农、工、商、兵四业不士,即便是士也不士,“聚千百帖栝卷折考据词章之辈,于历代掌故,瞠然未有所见,于万国形势,瞢然未有所闻”,如此而欲富国强兵,安内御外,无异于缘木求鱼,未可得也。
所以,要举兴百业,就需要对百业之民实行职业教育,广设学校育才。
但是,当时培养官吏的国之大学,省之学院,郡县之学官,乃至书院,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愚腐不堪,不教以历代政术,不教以本朝掌故,不教以天下郡国利病,如此则“当其学也,未尝为居官之地,其得官也,则当尽弃其昔者之所学,而从事于所未学,“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如此治国,岂有不败者乎,”而且,即使是如此空疏无用的教育,真正“泽及”者也不在多数。
虽号称受教之人有四百兆,但实际上,妇女不读书,已去其半数,农工商兵不知学,终去其十之八九。
梁启超于此不由得感慨系之:“故号为受教者四万万人,而究其实能有几人,则非吾之所敢言也。
”梁启超还对当时的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自强学堂和实学馆之类洋学堂提出了批评。
本来,作为专门之学,洋学堂对于振兴百业,培养专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洋学堂的教育内容也同样是隔靴搔痒,不及实事,“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
其所谓艺者,又不过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不揣其本,即尽其道,所成已无几矣。
”另外,洋学堂还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制约:其一,科举不改,就学乏才;其二,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难称其职;其三,专门之业不分、难于造就专才。
所以,梁启超说,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顶多也只能“任象之事”,当个翻译了事,于实事实业无补。
所以,必须设立新型学校以应时需,若“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新型学校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其总纲有三:“一日教,二日政,三日艺”,其分目有十八项:“一日学堂,二日科举,三日师范,四日专门,五日幼学,六日女学,七日藏书,八日纂书,九日译书,十曰文字,十一日藏器,十二日报馆,十三日学会,十四日教会,十五日游历,十六日义塾,十七日训废疾,十八日训罪人。
”在《学校总论》的最后,梁启超专门论述了教育经费问题。
梁启超指出,没有教育经费,学校之议无异空纸,所以,“今国家而不欲自强则已,苟欲自强,则悠悠万事,惟此(指筹措教育经费)为大,虽百举未遑,犹先图之”。
有感于英、法、德、俄、美、日诸国教育经费之充足,更感于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之沉痛教训,梁启超指出,假如中国能早一点拿出甲午海战的战败赔款二万万两白银的百分之一二用于兴学育才,则二十年间人才大成,那么,甲午海战便不致于落得如此之惨痛结局。
所以,只看到敌人的坚船利炮,而看不到其所以有坚船利炮的原因,只不惜重金以治海军,而舍不得拿出薄金以营学校,如此便是知末不知本,治末不治本,最终必是一无所成。
梁启超沉痛地疾呼:如果今日仍不图举,则“恐他日之患,其数倍于今之所谓二万万者,未有巳时。
”3(在《论科举》中,梁启超专门讨论了科举改革问题。
梁启超指出,国家作育人才,皆为有用,教而不用,不如不教;学生学习,唯在效用,学不见用,不如不学。
但是,科举网尽举国上才之人,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所以,“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那么,科举如何变,共有上、中、下三策。
何谓上策,上策是:“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讫州县,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教而后用之。
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尤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
其余归内外户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曹。
庶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
学生业有定课,考有定格,在学四年而大试之;以教习为试官,不限额,不糊名,凡自明以来,取士之具,取士之法,千年积弊,一旦廓清而辞辟之,则天下之士,靡然向风,八年之后,人才盈廷矣。
”何谓中策,中策是:“多设诸科,与今日帖括一科并行。
”分设明经、明算、明字、明法、使绝域、通礼、技艺、学究、明医、兵法诸科,使诸科广涉经书、中外算术、中外语言文字、法律、外交、大清掌故、格致制造、教学法、医学、兵法等各个领域。
至于取士之法,或特诏举试,或按省附考,给予出身,示以荣途。
如此“则岩穴之间,乡邑之内,与夫西学诸馆,及出洋学习之学生,皆可因此以自达。
其未有成就者,亦可以益厉于实学,以为天下用,则其事甚顺,而其效亦甚捷。
”何谓下策,下策是:“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
也即试科不变,但具体内容应有新的要求。
童子试“必试以中外政治得失、时务要事、算法格致等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