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常用词语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版)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考点解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同时使人获得各种知识。
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
因此,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课文解剖例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积累拓展”四: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案示例:“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提高了准确性。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下)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文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技巧解密一、说明文语言主要特点:①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②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③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④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⑤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⑥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二、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常出现的词语:①表时间的词语。
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已经、一向、渐渐……②表空间的词语。
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③表数量的词语。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参考答案: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1分)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1分)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 度。(1分)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 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 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语言的准确性:
2. ……词能否换成……词,为什么? 答题方式: 1. 表态:不能替换; 2. 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 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 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 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特点
B、仔细辨析同义词语: 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
2.准确性是前提,在准确的前提下也可以生动。 1.表达方式多样,运用了两到三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原理 等。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辅助说明事物的特点或原理。
语言的特点
3.引用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等其它资料来丰富,补充说明的内容。 4.使用大量的修饰性的词语,使文章和语言更丰富、生动、具体。 5.说明方法的多样、灵活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察语言的生动性(表达效果):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是科技文章的必考内容。
考题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的作用。 常见题型:阅读文章某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解释词义+指出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表现了……
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
例:“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 “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说明文语言

语言风格
{
平实
→ 生动
准确
限制性词语
表时间:已经、早已、一直、渐渐、当时等 表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 稍微、更加等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都、大多数、 少 数、总共等 表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总是、有时、 往往、通常等
第三种题型:
能否将句中的词语替换成另一个词语?
答题格式:
答:不能。因为 是 的意思(或表 ), 说明了 , 如果换成 就变成 ,与实际不符,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所以不能换。
示例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中的“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 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 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换成“总是”就变成 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不符合实 际,“往往”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所以不能换。
第四种题型: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 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答: 如“ ”(找含限制性词语的句 子),这句话中的 (词语)是 的意思 (或表 ),说明了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
《苏州园林》选段《航标》150页第2题。 说明语言要求准确,试从选文中找出一个语句, 分析是怎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
答: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这句 话中“一般”、“绝大部分”两个词语是大多数的意思, 说明我国大多数的建筑是对称的,但也有特殊,说话留有 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征和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保留着说明了什么,有删去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
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极度……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表频率:经常、常常……表数量:之一、丝毫表主观推测:应该、可能“最”表程度,首要的意思。
强调了木结构是抗震的首要因素,不排除还有其它重要因素。
删去就不能突出她的重要程度,语言表述不准确。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说明)这(重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重要手段不止一个。
去掉后重要手段就成了唯一的,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语言表达不准确。
不能去掉,“几乎”表程度,突出(说明、表明)非常接近都是如此(以重复作为重要手段),并不排除例外情况。
去掉后就成了无一例外的,这与客观事实不符,语言表达不准确。
(“部分”表范围,强调只是局部地区能生长。
但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
删去就变成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
不能。
“应该”表主观推测, 说明作者推测朱元璋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过影响,也许客观事实未必如此. 不能。
“左右”表示估计.说明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前后,但因为年代久远不敢肯定确切时间。
所以加上“左右”一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格式归纳1表态:不能删。
2先定性: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3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具体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说明、表明)……(把释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c、无一例外的情况4 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5语言就不准确、周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知识提纲(1)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知识提纲(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词语

说明文中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2、表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少数。
3、表程度:仅、最、很、非常、几乎、格外、比较、相当、尤其、稍微、更加4、表数量:很多,几个、许多、很少5、表频率、:经常、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6、表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千面化身——我们身边的真菌①真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为广泛,可以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
②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它们能够把大量的动、植物残骸分解,一方面将这些分解产物作为养料予以吸收;另一方面,也在保持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真菌的分解作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也将遭到严重破坏。
③真菌通常分为3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木耳、竹荪、羊肚菌等。
它们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
④许多大型真菌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人类非常理想的食品。
可食用的真菌很多,大多数还是蘑菇类,样子很像一把小伞。
最大的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高可达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过半厘米,高不过1厘米。
它们种类很多,资源丰富,有人估计自然界有5000种食用菌,我国已知的野生可食用蘑菇有900多种,其中有几十种可以进行大规模人工栽培。
⑥真菌不仅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是人类重要的药用资源宝库。
我国对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应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和后来历代本草学著作中记载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马勃、冬虫夏草等很多种类。
近代研究发现,有一定药用价值的真菌至少..在270余种。
⑦我们现在应用的抗生素大多是从原核生物链霉菌中提取的。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考察题型: 典型试题 一: 典型试题 二: 典型试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方法归纳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练一练: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 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 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 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 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注意基本语言格式)
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一词可以 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 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 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 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 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
练习: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 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 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 (说明)这(重复
说明文专项训练语言特色及范例

品析说明文语言1.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
这些词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精度、性质、程序等。
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常常、或多或少……表范围:大部分、基本上、没有一个不、绝大部分……表估计:大约、可能、也许、左右、可算、应该、据说、大概(模糊词语)……这些词去掉会使句意绝对化、肯定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准确性还可以体现在同义词的选用上。
2.常见题型:①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②句中A词换成B词好不好,为什么?3.方法点拨:题型①,我们往往用“增删法”分析。
如:09年太原市模拟(一)说明文《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智慧》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减到最小程度。
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
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
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栱对抗震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常用词语,常用来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估计:1“和”、“或”、“到”表示数量
①“和”表示前后两个数量都包含在内;②“或”表示前后两个数中的一个;③“到”表示前后两个数之间的任何一个数。
如果换用则表示不同的意思,与实际有出入。
2“竟”“达”表示数量放在数字之前表示对某种数量或程度的惊讶。
3、“据说”表示数据或事实的来源有一定的依据,但并不十分可靠,“据统计”或“据有关资”表示数据或事实的来源是有比较确凿的依据的,去掉会影响准确性。
4、“大约”、“大概”“或许”、“可能”
都表示猜测估计的副词,是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或不可能有准确数据时的估计,这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如果去掉反而不准确。
5“全”“都”表示范围,表示数据或情况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之一”表示除此数据或情况之外还有其他,去掉则表示唯一。
6、①“或多或少”“多少”表示一定的程度,数量不多,但肯定有,去掉则程度不明确。
②“最”“极”表示程度达到顶点。
③“绝”“决”与“不”连用,表示一点儿也不,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④“怎样”与“不”连用,减弱“不”的力量,表示有一点儿,但不十分明显。
7、①“不断”表示一直,不中断,有强调时间长、次数多之意;
②“常常”“经常”表示频率高,不是偶然的;③“一直”表示始终,不间断;④“从来”表示一直保持某种情况或状态。
8、①“几乎”表示接近某种情况或状态,但并不是某种情况或状态,去掉则意思相反。
②“似的”表示情况接近,但并不相同。
练习: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或删去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
2、各地园林或多或少
....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这大概
..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
..与地面平行。
5、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
..十多处。
6、向沙漠进军,最主要
...的武器是水。
7、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象
..文字的东西。
8、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换为“和”、“或”行不行?
9、整个大礼堂从前到后并不感到怎样
..空旷。
10、猩猩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
.......符号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