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合集下载

拉深(拉延)

拉深(拉延)

把凸模的作用力传递到平面法兰A‘B’F‘E’部分,侧壁部分是单向拉应力状态 (图2-25)。 平面法兰部分A‘B’F‘E’(图2—24b)是拉深时的主要变形区。它在径向拉应力作用 下产生塑性变形,并向中心移动,逐渐进入凸、凹模之间的间隙而形成圆筒形侧壁。 变形区在向模具中心移动时,圆周方向上的尺寸随之减小,由于受相邻材料的作用, 在圆周方向上产生切向压应力。因此,变形区处于径向受拉和切向受压的应力状态(图 2—25)。变形区在切向产生压缩变形,其外边缘由初始长度 R0α 缩小为 dα/2 (图 2—24);变形区在径向产生伸长变形,由毛坯的初始尺寸 R0 一d0 /2 变为圆筒形的 高度 H (H> R0 一d0 /2)。 在拉深时,板料的厚度也发生变化(图2—26)。 在圆筒形拉深件的侧壁上部厚度 增加最多,这是因为变形区的材料除了向径向延展外,在切向压应力作用下还向厚度 方向流动,越靠毛坯外缘,加厚的趋势越大。在侧壁下端靠圆角处的厚度减小量最大, 这是由于这个部位受拉应力作用的持续时间最长。这里是最容易被拉裂的危险断面。
补2-24-4
拉深变形特点
补2-24-1
一、直壁类零件的拉深
1、 圆筒形零件拉深的变形分析 圆筒形零件的拉深是平板毛坯在凸模的作用于逐渐被压入凹模而形成圆筒的形状。 下面来分析拉深前平板圆形毛坯上的一个扇形部分(图2—24a)在拉深过程中的变形特 点。 扇形毛坯的OC0 D0部分在全部拉深过程中都与凸模端面相接触,始终保持其平面 形状,基本上不产生塑性变形或只产生很小的塑性变形,最终成为圆筒形的底部。这 个部分在拉深过程中把凸模的作用力传递给圆筒侧壁,起到传递拉深力作用。它本身 处于两向拉应力状态(切向、径向,图2—25)。 在拉深过程中形成的圆筒形侧壁部分C'D'F'E'(图2—24b)是平板毛坯扇形的C0 D0 F0 E0部分变形而成的,它是结束了塑性变形的已变形区。在以后的拉深过程中,这个 部分起传递拉深力作用,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7章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7章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有无明显缺陷。
尺寸测量
使用测量工具对拉深制品的尺 寸进行测量,以检查其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
壁厚测量
使用壁厚测量仪对拉深制品的 壁厚进行测量,以检查其是否 均匀。
强度测试
对拉深制品进行拉伸或压缩试 验,以检测其力学性能是否满
足要求。
提高拉深制品质量的措施
选用优质材料
选用质量稳定、性能良好的材料,以提高拉深制品的基 本质量。
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压力过大会导致工件破裂或模 具损坏,而压力过小则会导致
工件起皱或形状不规整。
压力控制需要与速度控制和温 度控制等参数进行协调,以确 保整个拉深过程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拉深工艺的速度控制
速度控制是拉深工艺中的另一 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工
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速度控制需要考虑到工件的材 质、厚度、润滑条件以及模具
拉深工艺的应用领域
汽车行业
汽车覆盖件、油箱、仪 表盘等部件的制造。
家用电器行业
电子行业
航空航天行业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 产品的外壳和内部零件
的制造。
手机、电脑等产品的外 壳和内部结构件的制造。
飞机蒙皮、机身部件等 高精度、高质量要求的
零件的制造。
拉深工艺的发展趋势
高精度、高质量
柔性化、个性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拉深工艺的精度和 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精度、高质 量的模具和加工设备成为发展的趋势。
破裂。
凸模设计
凸模的作用是将材料拉入凹模, 因此需要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 凸模的直径应与凹模相匹配,以
保持适当的间隙。
压边圈设计
压边圈的作用是控制材料流动, 防止材料起皱。压边圈的宽度和 重量应适中,以确保压力均匀。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二)有压边圈装置的简单拉深模

正装拉深模
•凸模较长,行程不大。
PPT文档演模板

倒装拉深模
•锥形压边圈将毛坯压成锥形有 利于拉深变形。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三)压边圈装置分析 •1、弹性压边装置(用于普通单动压力机)
•a)橡皮压边装置
b)弹簧压边装置
c)气垫压边装置
PPT文档演模板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 具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0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概述
• 拉深是将平面板料变成各种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件的分类:
• 圆筒形零件 • 曲面形零件 • 盒形零件 • 复杂形零件
•拉深件特点:
•效率高,精度高,材料消 耗少,强度刚度高。
•拉深压力机:
•单动、双动、三动压力机 和液压压力机。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二、阶梯形件的拉深特点
• 1、判断能否一(t/D×100>1),而阶梯
之间直径之差和零件的高度较
小时,可一次拉出。
•判断条件:
• 上式中h/d是表6-9中拉深次数为1时的值
PPT文档演模板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 2、多次拉深时的拉深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负间隙拉深
模具设计5拉深工艺与模具
三、拉深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及其制造公差
•1、最后一道工序: •拉深模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应按工件要求确定。
•工件要求外形尺寸时:
•工件要求内形尺寸时:
•2、中间各道工序:•凸凹模尺寸取毛坯过渡尺寸
•若以凹模为基准:
PPT文档演模板

拉伸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拉伸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了解起 皱和拉裂的原因,在拉深工艺和拉深模设计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拉深工艺的顺利进行,提高拉深件的 质量。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拉深过程中,凸缘区变形区的材料在切向压应力 σ 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失稳起皱,如图 4.2.6 所示。 凸缘区会不会起皱,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 σ 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另一方面 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 稳的能力,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小,抵抗失稳 能力越小。这类似于材料力学中的压杆稳定问题。压杆是否稳定不仅 取决于压力而且取决于压杆的粗细。在 拉深过程中 是随着拉深的进行而增加的,但凸缘变形区的相对厚度 也在增大。这说明拉深过程中失稳起皱的 因素在增加而抗失稳起皱的能力也在增加。
图 4.2.4
在厚度方向,由于压料圈的作用,产生压应力 ,通常 和 的绝对值比 大得多。厚度方向上材料的的变形 情况取决于径向拉应力 和切向压应力 之间比例关系,一般在材料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同时,厚度有所 增厚,越接近于外缘,板料增厚越多。如果不压料( =0),或压料力较小( 小),这时板料增厚比较大。当 拉深变形程度较大,板料又比较薄时,则在坯料的凸缘部分,特别是外缘部分,在切向压应力 作用下可能失 稳而拱起,产生起皱现象。
此外,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还有拉深方法、拉深次数、拉深速度、拉深件的形状等。 采用反拉深、软模拉深等可以降低极限拉深系数;首次拉深极限拉深系数比后次拉深极限拉深 系数小;拉深速度慢,有利于拉深工作的正常进行,盒形件角部拉深系数比相应的圆筒形件的
拉深系数小。 3.极限拉深系数的确定 由于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很多,目前仍难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准确确定极限拉深系数。

5-6 拉深工艺设计

5-6 拉深工艺设计

下列3种工艺方案:
方案1
(1)落料 (2)首次拉深 (3)二次拉深 (4)三次拉深
方案2
方案3
(1)落料、首次拉深复合 (1)落料 (2)二次拉深 (2)正、反拉深 (3)三次拉深
三种方案比较 : 模具结构简单, 压力机吨位可 较小,生产率 低,适于批量 不大的生产。
正、反拉深模具 复合工序的模具 结构较复杂,这 较复杂,且压力 时需要采用双动 机吨位要求较大, 压力机、生产力 生 产 率 比 方 案 1 率高,适宜于批 高,适宜于批量 量大而且具备双 动压力机的情况。 1)多道工序的拉深成形工序设计时,每一道工序完成一 定的加工任务,使先行工序不妨碍后续工序的完成; (2)每道拉深工序的最大变形程度不能超过其极限值; (3)已成形部分和待成形部分之间,不应再发生材料的转 移。 (4)在大批量生产中,若凸凹模的模壁强度允许,应采用 落料、拉深复合工艺。
查表取修边余量为10mm, 则零件高度为570mm, 因而可求得毛坯直径D≈965mm。 357.5 零件的总拉深系数 m Σ = = 0.37 965 t/D=2.5/965=0.25%
查表需分3次拉深,拉深系数分别为: m1=0.58 m2=0.79 m3=0.81 故 d1=m1D=0.58×965mm≈560mm d2=m2d1=0.79×560mm≈442mm d3=m3d2=0.81×442mm≈357.5mm
第五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5-6 拉深工艺设计
一、拉深件的工艺性
1.拉深件结构形状的要求 拉深件结构形状的要求
拉深后材料各部位的厚度变化:底部厚度基本 不变,底部圆角部分变薄,凸缘部分变厚。 在设计拉深件时,尺寸应明确标注的是外形尺 寸还是内形尺寸,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

毕业设计---拉深五金件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毕业设计---拉深五金件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内容如下: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拉深五金件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2、应完成的项目:(1)、对冲压件进行工艺性分析和方案比较确定(2)、进行冲压工艺方案设计,主要参数计算(毛坯尺寸和拉伸次数确定,落料力、卸料力、压边力等)。

(3)、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注意考虑卸料的结构)(4)、模具主要尺寸的确定(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确定卸料弹簧,确定压边材料和冲裁件的排样)(5)、模具整体设计和装配图绘制、主要零件的零件图(6)、选择压力机的规格(7)、装配图零部件明细表和主要零部件设计图(8)、每人须画不少于2个主要零件的零件图。

3、参考资料以及说明:(1)、钟毓斌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史铁梁主编.模具设计指导.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3)、肖祥芷主编.中国模具设计大典(3).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 2003 (4)、《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 冲模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5)、陈锡栋主编. 实用模具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6)、王孝培. 冲压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 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于2011年10月20日发出,应于2012年5月10日前完成。

指导教师:签发2011 年10 月20 日学生签名:2011 年10 月25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拉深五金件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时间2011年10月25日至2012 年5月10日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对该产品拉伸件的冷冲压模具设计。

主要工序包括:落料、拉深、冲孔。

主要意义1、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知识,进行冷冲模设计的实际训练,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巩固与扩充“冲压模工艺与设计”课程内容,掌握其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掌握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熟悉模具标准及其它有关的标准和规范,并在模具设计中加以贯彻设计(论文)的基本条件及依据近年来冷冲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类包括冲孔模、落料模、弯曲模、拉深模等。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本章内容简介:本章在分析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拉深工艺计算、工艺方案制定和拉深模设计。

涉及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质量分析、圆筒形件的工艺计算、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工作零件设计、拉深辅助工序等。

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拉深变形规律、掌握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掌握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

重点:1. 拉深变形特点及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拉深工艺性分析。

难点: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变形特点;2.拉深件质量分析;3.拉深件工艺分析。

拉深:利用拉深模将一定形状的平面坯料或空心件制成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工艺可以在普通的单动压力机上进行,也可在专用的双动、三动拉深压力机或液压机上进行。

拉深件的种类很多,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图5-1所示。

图5-1 拉深件示意图5.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5.1.1 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图5-2所示为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

直径为D、厚度为t的圆形毛坯经过拉深模拉深,得到具有外径为d、高度为h的开口圆筒形工件。

图5-2 圆筒形件的拉深1.在拉深过程中,坯料的中心部分成为筒形件的底部,基本不变形,是不变形区,坯料的凸缘部分(即D-d的环形部分)是主要变形区。

拉深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坯料的凸缘部分材料逐渐转移到筒壁的过程。

2.在转移过程中,凸缘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径向产生拉应力,切向产生压应力。

在和的共同作用下,凸缘部分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其“多余的三角形”材料沿径向伸长,切向压缩,且不断被拉入凹模中变为筒壁,成为圆筒形开口空心件。

3.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程度,通常以筒形件直径d与坯料直径D的比值来表示,即m=d/D(5-1)其中m称为拉深系数,m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相反,m越大,拉深变形程度就越小。

5.1.2 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拉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塑性变形过程,其变形区比较大,金属流动大,拉深过程中容易发生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传力区的拉裂而使工件报废。

端盖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端盖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边 圈 拉 深 时 的 拉 深 系数 )得 ,m .5 .8 =05 ~05 <
07 6,所 以 工件 可 以一 次 拉深 完 成 。 .4
边 。修边余量查表 ( 凸缘 圆筒形拉深件的修边余 无
量 ) ( 冲压 设 计 资 料 ) ,取 =2 mm。
2 毛坯尺寸计 算 .
装置的零件端 盖属于锥形拉深件 ( 见图1 ),材料
为0 A1 8 ,在 锅 炉 产 品生 产 时 ,由于 各 种 原 因零 件 拉 制 后起 皱 严 重 ,形 状 、尺 寸 均 不 符 合 图样 要 求 ,影 响 总体 安 装 及 锅 炉 运 行 。我 们 又 重 新进 行 了工 装 设
计算得D=4 91 1. mm。经过试压修正 ,圆环毛
参磊

5 9
间隙。
7 模具设计 .
D ( 一 D一07 A) + . 5 在 凸 凹模模 壁强 度 允 许 的 条件 下 ,采 用 复合 工 艺 。 对 双 壁 空 心 零 件 采 用 反 拉 深 法 , 由于 增 加 了 径 向拉应 力 盯. 作 用 ,根 据 塑性 方程 式 。 盯 = 的 +
形 方案 。
3 压边 圈的采 用及其类型 .
为 了防止 在拉 深过 程 中工件 的边缘 起皱 ,应
使 毛 坯 在 被 拉 入 凹模 圆 角 以前 保 持 稳 定 状 态 ,其
稳 定 程 度 主 要 取 决 于 毛 坯 的相 对 厚 度 t x 1 0= / 0 D
(/1 ) ×10 .8 24 0 0 =0 ,拉深 系数/ 一07 6 4 T .4 ,根据 /
4 拉 深系数和拉 深次数 .
在 制订 拉深 件 的工 艺 过 程 和 设计 拉 深 模 具 时 , 必 须 预 先 确定 该 零 件 是 否 可 以一 道 工 序 拉成 ,正 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0.25( D2 d ) 0.43 r (d 0.32r)
d
d
19
例 计算图示筒形件的毛坯直径、 拉深次数及半成品尺寸。材料为08钢, 料厚t=1mm。
解题步骤: 1、确定修边余量△h
2、计算毛坯直径D
3、确定拉深次数(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4、确定各次拉深半成品尺寸 5、画出工序图
20
筒形件有压边圈时拉深力: F Kdt b
K ——与拉深系数有关的修正系数,表6-11
拉深模是否一定采用压边圈?
采用或不采用压边圈的条件,表6-12
二、压边力计算
压边力: 第一次拉深: 以后各次拉深
深系数。
首次拉深系数最小,以后得各次拉深系数愈来愈大;不 用压边圈的拉深系数比用压边圈的大;一般不采用极限拉深 系数。
17
三、拉深次数的确定
计算法
n 1 lg dn lg(m1d ) lg mn
(取整数)
推算法 根据t/D查出m 1、m 2、m 3…,然后进行推算。
查表法
d1 m1D d2 m2d1 dn mndn1
5
三、拉深变形的力学分析
(一)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布
R0→Rt
1 1.1
ln Rt R
3 1.1
(1 ln Rt ) R
1max 1.1
ln Rt r0
3max 1.1
(R = r0) (R = Rt)
凸缘变形: 压缩类变形(以压缩变形为主)
6
(二)整个拉深过程中σ1max和σ3max的变化规律 1、σ1max的变=0.65~0.75)
3、拉裂
筒壁危险断面上的有效抗拉强度
k
1.155
b
w

p
时,拉裂
k
9
拉深起皱
10
拉裂
11
正常拉深
12
第二节 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一、旋转体拉深件毛坯尺寸的计算
1、旋转体毛坯直径的计算方法?
重量法 体积法
M坯
D 2
4
t
M 件
V坯
D 2
4
t
V件
拉深条件
模具工作部分的结构参数(合适的R 凸、R 凹和Z )
压边条件(合理的压边力) 摩擦与润滑条件(凹模与压边圈工作表面应润滑)
16
(三)极限拉深系数的确定
p
1
(a m
b) b
k
1.155 b
w
p

k
mmin
a
(1.155 w
)
b
b
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极限拉深系数,都是在一定的拉深条
件下用实验方法求出。表6-6、6-7和6-8为不同情况下的拉
直到d n ≤ 工件直径d 拉深次数为n
表6-9 拉深件相对高度h/d愈拉深次数的关系(无凸缘)
表6-10 总拉深系数[m总]与拉深次数的关系
18
四、筒形件各次拉深件的半成品尺寸计算
1、各次半成品直径
d1 m1D d2 m2d1 dn mndn1
2、各次半成品高度 根据半成品零件的面积与毛坯面积相等的原则求得:
m总
dn D
d1 D
d2 d1
d3 dn1 d2 dn2
dn d n 1
m1m2m3 mn1mn
m 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拉深次数越少。( m <1 )
15
(二)影响拉深系数的因素
材料的机械性能 材料的屈强比σs/σb愈小,延伸率δ愈大,对拉深 愈有利,m↓。
板料的相对厚度t/D 相对厚度t/D愈大,抗失稳起皱的能力愈大, 压边力↓,摩擦力↓,m↓。
21
二、以后各次拉深的方法
拉深方法:正拉深和反拉深 反拉深特点:
1、抵消拉深时形成的残余应力 2、弯曲次数少,加工硬化少 3、不易起皱(不用压边圈) 4、拉深力较大(20%) 5、拉深系数m不能太大
反拉深零件:
反拉深应用: 板料较薄的大件和中等尺寸零件。
22
第四节 拉深力与压边力计算
一、拉深力计算
1、拉深过程实质是将毛坯凸缘部分材料逐渐转移到筒壁部分的过程
2、凸缘部分材料,在径向产生拉应力σ1,切向产生压应力σ3
4
二、拉深过程中毛坯的应力、应变分析
Ⅰ(凸缘部分)—— 变厚 Ⅱ(凹模圆角)和Ⅲ(筒壁部分) —— 变薄 Ⅳ(凸模圆角部分) —— 严重变薄 Ⅴ(筒底部分)—— 变薄甚微,可忽略。
1max 1.1
ln Rt r0
当Rt = R0 时 当 Rt = r0 时
max 1max
(a m
b) b
1max 0
2、σ3max的变化规律
3max 1.1
变形度↑ → σ3max↑,拉深结束时, σ3max最大
7
四、拉深时的质量问题——起皱与拉裂
(一)起皱 起皱原因: 凸缘主要变形——切向压缩变形
第五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
第一节 拉深过程分析 第二节 筒形件拉深的工艺计算 第三节 筒形件的以后各次拉深 第四节 拉深力与压边力的计算 第五节 拉深模工作部分结构参数 第六节 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第七节 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特点
1
概述
拉深是将平面板料变成各种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件的分类:
圆筒形零件 曲面形零件 盒形零件 复杂形零件
面积法
A坯
D 2
4
A件
2、对上述计算的毛坯进行拉深会出现问题?
毛坯尺寸中,应包括修边余量△(见表6-2,表6-3)
13
简单形状的旋转体拉深件
14
二、拉深系数
(一)拉深系数的概念
拉深系数 m —— 每次拉深后,筒形件直径与拉深前毛坯(或半成品)
直径的比值。
m1
d1 D
m2
d2 d1
mn
dn d n 1
拉深件特点:
效率高,精度高,材料消耗 少,强度刚度高。
拉深压力机:
单动、双动、三动压力机和 液压压力机。
2
第一节 拉深过程分析
一、拉深变形过程
凸、凹模有一定的圆角 拉深模与冲裁模的区别:
单面间隙稍大于板料厚度
3
拉深件的网格试验
试验表明: 结论:
筒底网格基本不变
筒壁上
同心圆→水平圆周线,间距增大 辐射线→垂直平行线,间距相同
第三节 筒形件在以后各次拉深时的 特点及其方法
一、以后各次拉深的特点
首次拉深——毛坯性能均匀
机械性能
以后拉深——加工硬化,m↑
拉深力
首次拉深——最大拉深力出现在初始阶段 以后拉深——最大拉深力出现在最后阶段
危险断面 首次拉深——破裂出现在初始阶段
以后拉深——破裂出现在最后阶段
破裂位置相同
起皱倾向 以后各次拉深不易起皱,只是在最后阶段可能起皱
切向压应力σ3愈大, 凸缘相对厚度t/(D t – d)愈小, 则愈易起皱。
拉深过程中
σ3↑→起皱↑ t/(D t – d)↑→起皱↓
当Rt = (0.8~0.9) R0 时,起皱趋势最大。 防止起皱——采用压边圈
8
(二)拉裂 1、拉深件筒壁部的“危险断面”
2、筒壁所受的拉应力
p
1
max 1ma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