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4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练习(含解析)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20苏教版化学选修4专题2第3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2020苏教版化学选修4专题2第3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②实验结论:平衡状态
平衡向正反应 方向移动
平衡向 逆反应 方向移动
探究2 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及应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2)应用: 适当 增加相对廉价的反应物或及时分离出生成物 ―→平衡 向 正反应 方向移动―→提高产物产量,降低成本。
[必记结论]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
化学平衡
aA(g)+bB(g)
cC(g)+dD(g)
体系浓度 增大反应物 增大生成物 减小反应物 减小生成物
改变
浓度
浓度
浓度
浓度
平衡移动 方向
正向移动
逆向移动
逆向移动 正向移动
速率变化
v正先增大, v逆先增大, v正先减小, v逆先减小,
v逆随后增大,v正随后增大,v逆随后减小,v正随后减小,
且v′正>v′ 且v′逆>v′ 且v′逆
解析: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会使平衡混合物中C的质量分数降 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和气体体积减小的 反应,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和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提高A的利 用率,应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采用的方法有增大B的浓 度、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
答案:(1)放 (2)< (3)增大B的浓度、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
<v′(逆)
逆向 正、逆反应速 移动 率均增大
降 v(正)、v(逆)同时 温 减小, v ′(正)
>v′(逆)
正向 正、逆反应速 移动 率均减小
2.催化剂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图像
3.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对平衡移动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是:增 大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将向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增 大压强时,平衡将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升高温度时, 平衡将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其中的“减弱”不等于“消 除”,更不是“扭转”,即平衡移动不能将外界影响完全消 除,而只能减弱。

2020届高三高考(苏教版)化学一轮同步复习卷:化学平衡的移动

2020届高三高考(苏教版)化学一轮同步复习卷: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氢气用于烟气脱氮、脱硫的反应为4H2(g)+2NO(g)+SO2(g)N2(g)+S(l)+4H2O(g)ΔH<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当v(H2)=v(H2O)时,达到平衡B.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化学平衡逆向移动C.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提高NO的平衡转化率D.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2.羰基硫(COS)可作为一种粮食熏蒸剂,能防止某些昆虫、线虫和真菌的危害。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将CO和H2S混合加热并达到下列平衡:CO(g)+H2S(g)COS(g)+H2(g)K=0.1反应前CO物质的量为10 mol,平衡后CO物质的量为8 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H2S浓度增加,表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通入CO后,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C.反应前H2S物质的量为7 molD.CO的平衡转化率为80%3.(2018辽宁省五校联考)汽车发动机中生成NO的反应为N2(g)+O2(g)2NO(g),T℃时,K=0.09。

在T℃下往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投入N2(g)和O2(g)模拟反应,起始浓度如表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起始时,反应速率:丙>甲>乙B.平衡时,c(NO):甲=丙>乙C.平衡时,N2的转化率:甲>乙D.平衡时,甲中c(N2)=0.4 mol·L-14.温度为T℃时,向V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A(g)+B(g)C(s)+x D(g)ΔH>0,容器中A、B、D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在前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B)=0.15 mol·L-1·min-1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C.若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压缩容器容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反应至15 min时,改变的反应条件可能是降低温度5.一定条件下合成乙烯发生反应:6H2(g)+2CO2(g)CH2CH2(g)+4H2O(g)。

2020版高考(江苏)化学题型强化练习:化学平衡的移动

2020版高考(江苏)化学题型强化练习: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表格型1.温度为T 1时,在三个容积均为1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2NO 2(g)2NO(g)+O 2(g)(正反应吸热)。

实验测得:v 正=v (NO 2)消耗=k 正c 2(NO 2),v 逆=v (NO)消耗=2v (O 2)消耗=k 逆c 2(NO)·c (O 2),k 正、k 逆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编号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 -1)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 -1)c (NO 2)c (NO)c (O 2)c (O 2)Ⅰ 0.6 0 0 0.2 Ⅱ 0.3 0.5 0.2 Ⅲ0.50.35A.达平衡时,容器Ⅰ与容器Ⅱ中的总压强之比为4∶5B.达平衡时,容器Ⅱ中c (O 2)c (NO 2)比容器Ⅰ中的大C.达平衡时,容器Ⅲ中NO 的体积分数小于50%D.当温度改变为T 2时,若k 正=k 逆,则T 2>T 1 解析 A 项, 2NO 2(g)2NO(g)+ O 2(g)c (始)/(mol·L -1) 0.6 0 0 c (变)/(mol·L -1) 0.4 0.4 0.2 c (平)/(mol·L -1) 0.2 0.4 0.2K =c 2(NO )·c (O 2)c 2(NO 2)=(0.4)2×0.2(0.2)2=0.8,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0.8 mol 。

容器Ⅱ中起始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0 mol ,此时Q c =c 2(NO )·c (O 2)c 2(NO 2)=(0.5)2×0.2(0.3)2<K ,正向建立平衡,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即气体的物质的量大于1.0 mol ,容器Ⅰ和容器Ⅱ中总压强之比小于4∶5,错误;B 项,平衡时容器Ⅰ中c (O 2)c (NO 2)=1,容器Ⅱ中,2NO 2(g)2NO(g)+O 2(g)c (始)/(mol·L -1) 0.3 0.5 0.2 c (变)/(mol·L -1) x x 0.5xc (平)/(mol·L -1) 0.3-x 0.5+x 0.2+0.5x若c (O 2)c (NO 2)=1,得x =0.067,代入得Q c =1.38>K ,平衡逆向移动,故容器Ⅱ中,c (O 2)c (NO 2)<1,[另解:容器Ⅱ中投料量相当于0.7 mol NO2、0.1 mol NO,容器Ⅰ中投料量为0.6 mol NO2,容器Ⅱ相对于容器Ⅰ相当于多投入0.1 molNO2,相当于加压,平衡逆向移动,多投入0.1 mol NO,平衡逆向移动,c(O2)c(NO2)减小],错误;C项,容器Ⅰ达到平衡状态时,NO的体积分数为50%,设容器Ⅲ中平衡时NO的体积分数也为50%,2NO2(g)2NO(g)+O2(g)c(始)/(mol·L-1) 0 0.5 0.35c(变)/(mol·L-1) x x 0.5xc(平)/(mol·L-1) x 0.5-x 0.35-0.5x则有0.5-xx+0.5-x+0.35-0.5x=0.5,x=0.1,此时Q c=4.8>K,平衡逆向移动,NO的体积分数小于50%,[另解:容器Ⅲ的投料量改为0.6 mol NO和0.3 mol O2,则建立与容器Ⅰ等效的平衡,现在投料量减少0.1 mol NO,增加0.05 mol O2,造成NO体积分数减小],正确;D项,达到平衡时,v(正)=v(逆),有k正c2(NO2)=k逆c2(NO)·c(O2),有k正k逆=c2(NO)·c(O2)c2(NO2)=K,T1时k正k逆=K=0.8,T2时k正k逆=K=1,K值增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说明温度升高,即T2>T1,正确。

2020版高考化学苏教版大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_第3课时_化学平衡的移动

2020版高考化学苏教版大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_第3课时_化学平衡的移动

课时3化学平衡的移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限度B.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都等于0C.平衡状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已经不再改变D.化学平衡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解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虽v(正)=v(逆),但均不为0,是动态平衡,B、C错;通过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D错。

答案 A2.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NO(g)+CO(g)12N2(g)+CO2(g);ΔH=-373.2 kJ/mol,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解析结合该反应的特点,提高反应速率的措施有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提高NO的转化率(平衡正方向移动)的措施有降低温度、增大压强。

答案 B3.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ΔH=-92.4 kJ·mol-1,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正向移动B.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D.加入催化剂,对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更大,平衡正向移动解析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由于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 项错误;该反应是反应后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C 项错误;加入催化剂,同等程度地增大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D 项错误。

答案 B4.(2017·合肥一检)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 2(g)N 2O 4(g)。

当下列所给有关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 .混合气体的压强 B .混合气体的密度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c (N 2O 4)c 2(NO 2)解析 该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进行,气体物质的质量不变,密度始终保持不变,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无关,B 项符合题意;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压强减小,当压强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 项不符合题意;反应过程中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项,不符合题意;c (N 2O 4)c 2(NO 2)=Q c ,Q c 表示浓度商,当浓度商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 项不符合题意。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4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练习(含解析)苏教版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4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练习(含解析)苏教版

2020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专题4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练习(含解析)苏教版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单项选择题1. (2018·河南新乡模拟)已知:N2+3H22NH3ΔH<0。

工业合成氨应选择的条件是( )A. 高温、高压B. 低温、低压、催化剂C. 适宜的温度、高压、催化剂D. 低温、高压、催化剂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改变反应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B. 浓度变化引起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C. 温度或压强的变化引起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D. 催化剂可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使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3. (2018·山东潍坊模拟)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 ΔH<0。

23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

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 ℃,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 ℃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第一阶段,选择反应温度应高于42.2 ℃B. 第一阶段增加c(CO),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C. 第二阶段,Ni(CO)4几乎完全分解D. 第二阶段,及时分离出Ni,有利于平衡移动4. (2018·河北沧州质检)某科研小组利用如下反应消除NO和CO 的污染:2NO(g)+2CO(g)N2(g)+2CO2(g) ΔH=x kJ·mol-1。

T℃时,在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O 和2 mol CO,保持温度不变,5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c(N2)=0.4 mol·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0B. α(NO)=80%C. 0~5 min内,v(CO)=0.16 mol·L-1·min-1D. 保持温度不变,若再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充入2 mol NO和2 mol CO,重新达平衡时,c(N2)=0.8 mol·L-15. (2018·安徽亳州模拟)反应N2O4(g)2NO2(g) ΔH=+57 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基础再现+深思考+规律方法+解题指导)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 苏教版

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基础再现+深思考+规律方法+解题指导)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 苏教版
第 3 讲 化学平衡的移动
[考纲要求]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掌握外界条件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 其一般规律。3.会借助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及热效 应。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 的重要作用。
第一页,共45页。
基础再现·深度
(shēndù)思考 基础再现·深度思考
(4)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 强的影响。
第十七页,共45页。
规律(guīlǜ)方法·解 题指导
4.需注意的问题 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 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新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于改变的 方向。如增大反应物 A 的浓度,平衡右移,A 的浓度在 增大的基础上减小,但达到新平衡时,A 的浓度一定比 原平衡大;同理,若改变的是温度、压强等,其变化也 相似。
规律方法 (fāngfǎ)·解题指导
(4)恒压(温)线(如图 3 所示):该类图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
浓度(c)或反应物的转化率(α),横坐标为温度(T)或压强(p),
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5)其他:如图 4 所示曲线是其他条件不变时,某反应物的最
大转化率(α)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图中标出的 1、2、3、4
第二页,共45页。
基础(jīchǔ)再现·深 度思考
3.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1)v 正_>__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 正=___v 逆,平衡不移动。 (3)v 正_<__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第三页,共45页。
基础(jīchǔ)再现·深度 思考
深度思考 1.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什么?
基础再现 (zàixiàn)·深度思考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总温习课后作业第七章第22讲化学平稳状态化学平稳的移动

2020年高考化学一轮总温习课后作业第七章第22讲化学平稳状态化学平稳的移动

建议历时:4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6分)1.在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映A(s)+2B(g)C(g)+D(g),当以下物理量再也不转变时,能够说明该反映已达平稳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C.A的物质的量浓度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答案B解析因反映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故不管反映是不是达到平稳状态,混合气体的压强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都不改变;物质A为固体,不能用来判定反映是不是达到平稳状态;因反映物A 为固体,反映前后气体质量改变,反映未达平稳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直在变,当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说明反映达到平稳状态。

2.以下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说明的是()A.溴水中存在以下平稳Br2+H2O HBr+HBrO,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B.工业上由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C.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映,需要利用催化剂D.H2、I2、HI平稳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答案 A解析A项,溴水中加入AgNO3溶液后生成溴化银沉淀,促使平稳Br2+H2O HBr+HBrO 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与平稳移动有关,正确;B项,合成氨反映是放热反映,从平稳角度分析,较高温度无益于提高产率,错误;C项,加入催化剂,平稳2SO2+O22SO3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错误;D项,H2与I2生成HI的反映是反映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映,改变压强,平稳不发生移动,颜色变深是因为加压后体积缩小使碘蒸气浓度变大,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说明,错误。

3.必然温度下,某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钙,发生反映CaCO3(s)CaO(s)+CO2(g),达到平稳,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将体积缩小为原先的一半,当体系再次达到平稳时,CO2的浓度为原先的2倍B.CaCO3(s)加热分解生成CaO(s)和CO2(g),ΔH<0C.升高温度,再次达平稳时,CO2的浓度增大D.维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e,平稳向逆反映方向移动答案 C解析将体积缩小为原先的一半,当体系再次达到平稳时,假设平稳不移动,CO2的浓度为原先的2倍,由于压强增大,平稳逆向移动,那么平稳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不能是原先的2倍,A错误;CaCO3(s)高温分解为CaO(s)和CO2(g),反映吸热,那么ΔH>0,B错误;CaCO3分解反映为吸热反映,升高温度,平稳正向移动,CO2的浓度增大,C正确;维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e,由于CO2气体的浓度不变,那么平稳可不能移动,D错误。

高三化学苏教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专题 第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含答案

高三化学苏教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专题 第单元 化学平衡的移动 含答案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考纲定位考情播报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综合计算。

2016·全国甲卷T27/全国乙卷T27(2)/全国丙卷T27(4)2015·全国卷ⅠT28(4)/全国卷ⅡT27(2)(3)2014·全国卷ⅠT28(3)/全国卷ⅡT26(2)(3)2013·全国ⅠT28(2)(3)(4)/全国卷ⅡT28(1)2012·全国卷T27(4)考点1| 化学平衡移动[基础知识自查]1.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平衡可能发生移动,如下所示: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平衡不发生移动;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 增大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 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改变压强 平衡不移动温度升高温度 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4.充入惰性气体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2)恒温、恒压条件[应用体验]1.已知在K 2Cr 2O 7的溶液中存在平衡取两试管各加入5 mL 0.1 mol/L 的K 2Cr 2O 7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单项选择题1. (2018·河南新乡模拟)已知:N2+3H22NH3ΔH<0。

工业合成氨应选择的条件是( )A. 高温、高压B. 低温、低压、催化剂C. 适宜的温度、高压、催化剂D. 低温、高压、催化剂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改变反应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B. 浓度变化引起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C. 温度或压强的变化引起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D. 催化剂可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使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3. (2018·山东潍坊模拟)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 ΔH<0。

23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

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 ℃,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 ℃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第一阶段,选择反应温度应高于42.2 ℃B. 第一阶段增加c(CO),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C. 第二阶段,Ni(CO)4几乎完全分解D. 第二阶段,及时分离出Ni,有利于平衡移动4. (2018·河北沧州质检)某科研小组利用如下反应消除NO和CO的污染:2NO(g)+2CO(g)N2(g)+2CO2(g) ΔH=x kJ·mol-1。

T℃时,在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O 和2 mol CO,保持温度不变,5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c(N2)=0.4 mol·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0B. α(NO)=80%C. 0~5 min内,v(CO)=0.16 mol·L-1·min-1D. 保持温度不变,若再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充入2 mol NO和2 mol CO,重新达平衡时,c(N2)=0.8 mol·L-15. (2018·安徽亳州模拟)反应N2O4(g)2NO2(g) ΔH=+57 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B. 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C. A、C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A>CD. 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6. (2018·安徽A10联盟联考)一定量CO2与足量C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s)+CO2(g)2CO(g),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550 ℃时v逆小于925 ℃时v逆B. 650 ℃时,反应达平衡后,CO2的转化率为25%C.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得,该反应为放热反应D. T℃时,若向平衡体系内充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7. (2018·武汉2月调研)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A(g)+y B(g)z C(g),图Ⅰ表示在298 K时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Ⅱ表示平衡常数K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

结合图像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可表示为2A(g)+B(g)C(g) ΔH<0B. 298 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6.25C. 当容器中气体密度不再变化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 第6 min时,再向体系充入0.4 mol C,重新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大于0.258. (2018·安徽江南十校)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X(g)+3Y(g)2Z(g) ΔH=-akJ·mol-1(a>0),某实验小组测得X的转化率(α)在不同温度与压强(p)下的实验数据,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a、b两点对应的平衡常数相等B. 上述反应在达到平衡后,缩小体积,Y的转化率提高C.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将2.0 mol X、6.0 mol Y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a kJ9. 在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Δ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针对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Ⅰ研究的是t1时刻增大压强(缩小体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 图Ⅱ研究的是t1时刻通入氦气(保持恒容)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 图Ⅱ研究的是t1时刻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 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10. (2018·合肥一检)在一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M(g)+N(g)2R(g) ΔH<0。

t1时刻达到平衡,在t2时刻改变某一条件,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 1时刻的v (正)小于t 2时刻的v (正)B. t 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RC.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M 的体积分数相等D. 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相等二、 非选择题11. (2018·广东化州模拟)对机动车尾气中的N 元素、C 元素进行处理,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1) 汽缸中生成 NO 的反应为N 2(g)+O 2(g)2NO(g) ΔH >0。

NO x 在铑(Rh)的催化下最终转化为无毒的产物,其中NO 与CO 的反应过程中经历如下两步(已知:1 kcal=4.18 kJ): 反应Ⅰ:NO(g)+CO(g)+Rh(s)RhN(s)+CO 2(g) ΔH =-8 kcal ·mol -1 反应Ⅱ:RhN(s)+NO(g)Rh(s)+N 2O(g) ΔH =-76.4 kcal ·mol -1则由NO 生成2 mol N 2O 的ΔH = kcal ·mol -1。

若Ⅰ比Ⅱ的反应速率大,下列能正确表示反应2NO(g)+CO(g)N 2O(g)+CO 2(g) ΔH 在有催化剂(a)和无催化剂(b)时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的是 (填字母)。

A BC D(2) 相同温度下,两个体积均为1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CO (g)N 2(g)+2CO 2(g),有关物质的量如下表:①容器Ⅰ中平衡后气体的压强为开始时的0.875倍,则a= 。

②容器Ⅱ平衡时的气体压强为p,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K为。

(3)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减少NO x的排放,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以耐高温试剂Ag-ZSW-5催化,测得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1条件下,最佳温度应控制在左右。

①在(NO)(CO)②若不使用CO,温度超过775 K,发现NO的分解率降低,其可能的原因为。

③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为什么加入CO后NO转化为N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

12. (2018·广东肇庆三模)固定利用CO2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意义重大。

CO2加氢合成甲醇是CO2综合利用的一条新途径。

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 ΔH<0。

(1) 测得甲醇的理论产率与反应温度、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下列措施能使CO2的平衡转化率提高的是(填字母)。

A. 增大压强B. 升高温度C. 增大H2投料比D. 用更高效的催化剂②在220 ℃、5.0 MPa时,CO2、H2的转化率之比为。

③将温度从220 ℃降低至160 ℃,压强从5.0 MPa减小至3.0 MPa,化学反应速率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CO2的转化率将。

④200℃时,将0.100 mol CO2和0.275 mol H2充入1 L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达到平衡。

若CO2的转化率为25%,,则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只用数字填,不必计算出结果)。

(2) 若H2(g)和CH3OH(l)的燃烧热分别为-285.8 kJ·mol-1和-726.5 kJ·mol-1,则由CO2和H2生成液态甲醇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3. (2018·广东东莞期末)在一定的温度、压强和钒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SO2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SO3。

V2O5是钒催化剂的活性成分,郭汗贤等提出:V2O5在对反应Ⅰ的催化循环过程中,经历了Ⅱ、Ⅲ两个反应阶段,图示如图1。

图1(1) ①已知有关气体分子中1 mol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数据如下:化学键 S O(SO2) O O(O2) S O(SO3)由此计算反应Ⅰ的ΔH= kJ·mol-1。

②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 。

(2) 不能说明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

A. 恒容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B. 恒容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C. 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E. n(SO2)∶n(O2)∶n(SO3)=2∶1∶2F. SO 2气体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3) 在保持体系总压为105 Pa 的条件下进行反应SO 2+12O 2SO 3,原料气中SO 2和O 2的物质的量之比m [m = ( O 2) (O 2)]不同时,SO 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①图中m 1、m 2、m 3的大小顺序为 ,理由是 。

②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p 表达式为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

图中A 点原料气的成分是n (SO 2)=10 mol 、n (O 2)=24.4 mol 、n (N 2)=70 mol,达平衡时SO 2的分压p (SO 2)为 Pa(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近年,有人研发出用氧气代替空气的新工艺,使SO 2趋于全部转化。

此工艺的优点除了能充分利用含硫的原料外,主要还有 。

14. (2018·深圳第二次调研)氮氧化物是大气主要污染物,可采用强氧化剂氧化脱除、热分解等方法处理氮氧化物。

Ⅰ. 已知:(1) 写出反应1的离子方程式: 。

(2) 在反应2中,N O 2-的初始浓度为0.1 mol ·L -1,反应为N O 2-+S 2O 2-+2OH-N O -+2S O 2-+H 2O 。

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 O 2-的脱除率与过硫酸钠(Na 2S 2O 8)初始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