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4学时)
生理学4-循环系统.ppt

循环系统
§1 概述 一、循环的概念意义:循环是各种体液不断地流动和 相互交换的过程。 完成循环功能的结构即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和淋 巴管系。 二、体循环和肺循环: (一)体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搏出, 沿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除肺泡外的 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后, 再汇入各级静脉 ,最后经上、下 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到右心房的循 环。 (二)肺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搏出, 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 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再经 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18
(三)静脉:依次分为微、小、中、 大4级。 管腔大,管壁薄,内、中、外3层 膜无明显界限,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均 少,弹性小,中静脉以上的有静脉瓣。 “容量血管”。 静 脉 瓣
19
二、血管生理: (一)血流与血流阻力、血压 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系统某一截面的血量。 2、血流阻力(R ):血液流动时,血液与血管间的摩擦 阻力以及血液内部的摩擦阻力。 R与血管长度L和血液的粘滞度η成正比,与血管的半径 r的4次方成反比。小a和微a口径变化对血流影响最大; 粘滞度主要决定于RBC数,另有血浆蛋白和胆固醇浓度。 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 血压—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 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随年龄和生理状况而变化。 国人的收缩压为90--130mmHg ,舒张压为60--90mmHg。 高血压(高于140mmHg/ 90mmHg);低血压(低于90 mmHg/60mmHg)。 22
(二) 动脉脉搏 脉搏:随着心脏的周期性活动,血管发生的周期性搏动称 脉搏。脉搏发生在A和较大V上. 动脉脉搏—动脉血管的搏动。 静脉脉搏—右心房内的压力波动可以逆行传递到接近心脏 的大V,形成静脉脉搏。 脉搏的传导速度远较血流速度快,且从主动脉到外周动 脉,传导速度逐渐加快;动脉硬化时,传导速度增快。正 常情况下,主动脉脉搏传导速度为3-5m/s,较小的动脉为 15-35m/s,
循环系统生理PPT课件

种反射。
体液调节因子
0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压的作用
。
02 03
血管紧张素
由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转换 酶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和促进肾上腺皮质 分泌醛固酮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包括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等,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管 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弹性贮器血管
大动脉,富有弹性,可缓冲射血压力 ,维持舒张压。
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控制器官组织血流 量。
中动脉,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血管分类及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控制真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 调节微循环。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液进 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微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和心输 出量。
容量血管
静脉,容纳全身血液总量的 60%-70%。
血流动力学原理
血流量
血压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与 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和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 反比。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 力,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流阻力
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与血 管长度、血液黏度和血管半径有关。
• 治疗与预防:冠心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 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外科手术治疗主要 适用于严重病例。预防冠心病需从控制危险因素做起,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病理生理学题库 第十二章 DIC

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A型题2.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0.199,0.34,03临床)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答案] C[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
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答案] E[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4.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A.败血症D .胰腺癌B.宫内死胎 E.器官移植C.大面积烧伤[答案] A[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
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5.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A.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ⅧB.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ⅦC.凝血因子Ⅺ[答案] E[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7.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答案] B[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8.内皮细胞受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是通过活化A.凝血酶原D.Ⅻ因子B.维蛋白原E.组织因子C.钙离子[答案] D[题解] 多种病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使内皮胶原暴露,因其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血流中的带正基团的因子Ⅻ与其结合,转变为有活性的因子Ⅻa,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经典: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第九版课件12-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炎症介质生成增多,使细胞进一步损伤, 加重脑水肿、颅内高压
3. 钙超载的作用
激活多种蛋白酶可降解细胞骨架,磷脂酶破坏细胞膜,引起线 粒体损伤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病理生理学(第9版)
1. 尽早恢复血流与控制再灌注条件 2. 清除与减少自由基、减轻钙超载 3. 应用细胞保护剂与抑制剂 4. 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
病理生理学(第9版)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
(三)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3.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
黄嘌呤氧化酶催化ROS生成增多
病理生理学(第9版)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
(三)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4. 儿茶酚胺自身氧化增加
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产生大量儿茶酚胺,自氧化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1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 : 张颖
单位 : 昆明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原因及条件 第二节 发生机制 第三节 功能代谢变化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难点
掌握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 钙超载及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机制;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 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熟悉 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缺血-再灌 注损伤时心脑功能代谢的变化
了解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 基础
第一节
原因及条件
病理生理学(第9版)
概述
➢ 缺血性损伤(ischemic injury)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组织血液灌注减少而使细胞发生损伤
(完整word版)《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疾病概论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
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章节自测参考答案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健康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1.体格健全2.不生病3.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4.社会适应力的完全良好状态5.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2.疾病是指()。
A.机体有不适感B.细胞受损的表现C.机体对内外环境协调功能异常D.劳动力下降和丧失E.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3.能够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条件B.疾病的原因C.疾病的危险因素D.疾病的诱因E.疾病的外因4.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的是()。
A.病毒B.细菌C.四氯化碳D.立克次体E.疟原虫5.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B.存在的诱因C.机体的抵抗力D.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6.死亡的概念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各种反射消失B.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终止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D.脑干以上处于深度抑制状态E.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7.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A.植物人状态B.濒死状态C.脑死亡D.生物学死亡E.临床死亡8.脑死亡的判定标准不包括()。
A.心跳停止B.自主呼吸停止C.颅神经反射消失D.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E.瞳孔散大或固定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单项选择题1.支气管黏膜上皮由原来的纤毛柱状上皮转化为鳞状上皮是指()。
A.增生B.再生C.化生D.萎缩E.肥大2.从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另一种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称为()。
A.增生B.化生C.间变D.不典型增生E.肿瘤性增生4.萎缩是指()。
A.器官、组织的体积变小B.组织细胞变小C.组织的细胞减少D.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变小E.间质纤维细胞增多1.最易导致脑萎缩的因素是()。
A.颅内压升高B.脑膜刺激征C.脑脓肿D.脑动脉粥样硬化E.颈内动脉栓塞5.患者,男,68岁,患高血压病20年,临床叩诊心界大,心肌最可能出现的病变是()。
2024年生理学4循环系统

生理学4循环系统一、引言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并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本文将重点介绍生理学4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系统的运行机制。
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受到心脏传导系统的控制,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等。
三、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管是循环系统的输送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静脉则将血液从全身各个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是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交换的场所。
四、血液循环的过程血液循环分为两个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心脏将氧合血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收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将其输送回心脏。
肺循环是指心脏将二氧化碳-rich的血液泵送到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将氧合血输送回心脏。
五、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心脏传导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体液调节则主要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来实现,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和心钠素等。
六、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和血管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也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七、生理学4循环系统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并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循环系统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脏的结构1.四个心腔:心脏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2024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共4

生理学课件PPT循环系统共4contents •循环系统概述与功能•心脏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分类与生理特性•血液成分及其运输功能•微循环与物质交换过程•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简介目录01循环系统概述与功能循环系统定义及组成定义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输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
组成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负责泵血;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淋巴系统则辅助循环系统,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
生理功能与作用运输物质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运送到排泄器官。
维持内环境稳定通过调节血液成分和温度等,循环系统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胞、抗体等免疫成分在循环系统中巡游,对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进行识别和清除。
血液循环路径和方向路径血液由心脏左心室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心脏右心房,再经右心室泵入肺循环,最终返回左心房和左心室,完成一次完整的体循环和肺循环。
方向血液循环始终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确保血液能够流经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实现物质交换和运输功能。
03肺部气体交换在肺部,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实现呼吸功能。
01组织液与血液交换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组织液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
02淋巴系统与血液交换淋巴系统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将其重新输送到血液中,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体内外环境交换场所02心脏结构与工作原理心脏位置及形态特点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夹在两侧肺脏之间,前方正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
形态心脏外形像桃子,大小约和成年人的拳头相似,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 间质成分改变(增多)。
心肌肥大(狭义):心肌细胞体积增大 心肌肥大(myocardial hypertrophy,广义)是指心 肌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使得心脏室壁增厚、 重量增加。 要明晰心肌重构的原因、机制、表现、意义和后果。
介 导 心 肌 重 构 的 各 种 因 素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酸中毒
(三)分型和分期 程度
快慢
1. 分型的原则 CO高低 部位 机制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发生前心输出量增 高,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虽 有下降,但仍正常或高于正 常。
2. 分期—程度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严重贫血 妊娠 脚气病(Vit B1缺乏) 动静脉瘘
三、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
代偿目的维持心输出量
心肌舒张的过程(主动的过程)
心肌收缩所需能量的产生、贮存和利用
心衰发病机制的学习思路: 一、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一)收缩成分减少和排列异常:细胞坏死、凋亡 心肌肥大和重构 (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细胞膜和肌浆网钙运转障碍 细胞钙储存减少 (三)ATP供应和利用异常:能量生成障碍,储存障碍,
3. ATP供应和利用正常
心肌收缩的6个环节(化学信号物理动作)
compartment of calcium in the cell
PMCA :Plasma membrane Ca2+ ATPase SERCA: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
钙离子的耦联作用: 收缩时肌浆网内钙释放,细胞膜上外钙内 流;舒张时肌浆网摄取,钙离子外流。
机械应力
缺血缺氧 细胞膜去极化 营养不良
G蛋白偶联 受体激动剂
代谢因素
溶血卵磷脂
信号
受体
通路
效应
心肌重构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心肌重构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信号 受体 儿茶酚胺 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素 G蛋白耦连受体 G蛋白 通路 Src, JAK 压力负荷,牵张刺激 机械受体(整合素) PLC PIP2 生长因子 受体TPK PI3K, Grb2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心脏内激动发生异常或 激动传导障碍所引起的心脏活动节律异常。
发生机理:激动形成异常
激动传导异常 对机体的影响: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心律不齐
二、血液分流 血液分流(blood shunting)指心脏左、右两侧或较 大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时可发生血液分流。
发生机理: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室间隔缺损
意义:增加心室充盈,CO↑ ,维持血压 长期作用:心脏前后负荷↑,耗氧↑
(二)心脏外的代偿
2. 血管收缩,血液重分布
动脉收缩: 维持血压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 过度收缩 — 后负荷过重;CO↓。
组织缺血缺氧
静脉收缩: 促进回流 过度收缩 — 前负荷过重;CO↓。 血管扩张药物治疗: 如用硝普钠等调整前、后负荷
动-静脉瘘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肺动脉高压 静脉功能不全
三、高动力循环状态
高动力性循环状态(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是 指在安静情况下,心脏排血量及周围循环血液灌流量高 于正常的状态 。成人静息状态时心脏指数超过 4.0 L/ (min/m2)[正常2.2~3.9 L/(min/m2)]。
当代偿无法维持CO,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 衰竭将不可避免。
四、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各种
心脏疾病的最后归宿;心脏病学的最后战场。
理解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的基础— 认识心肌舒缩功能正常的条件: 1. 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结构和功能正常
2. Ca2+运转正常 (收缩和舒张各个环节)
循环系统的病因学
一、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
1. 病因分类:先天性,后天性
2. 病理变化分类:心肌,瓣膜,心包,大血管, 先天性畸形
扩张性心肌病: 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 肥厚性心肌病: 心室腔减小,心律失常
二、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真菌等
物理因素:严寒、高温、空气污染等
Cardiac Insufficiency
需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2. 为什么心脏病人可以没有症状生活很多年?
3. 心力衰竭时心肌发生了什么变化?
4. 心力衰竭症状的基础是什么?
5. 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一、概述—几个概念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脏的心输出量 可随机体代谢率的升高而增加。 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在各种致 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但机体通过动用 心力储备而不出现临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或心功能 障碍(cardiac dysfunction)或心功能不全代偿期。
(二)心脏外的代偿
3. 红细胞增多
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骨髓造血功能↑RBC、Hb↑ 后果:增加血液黏度,加重心脏负荷。 4.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 ,糖酵解↑
大部分的代偿反应与“缺氧”相似,
心力衰竭是循环性缺氧,合并肺淤血时还有低张性缺氧, 所有的代偿方式都各有利弊。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及组织间液 增多和静脉系统(体循环和 / 或肺循环)的淤血,并出 现水肿,临床上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衰竭:是指心肌自身舒缩能力严重降低所引起(如 心肌炎、心肌梗塞)所致的心力衰竭。
molecular remodeling myocardial hypertrophy myocardial remodeling ventricular remodeling
分子改建 (分子) 心肌肥大 (细胞) 心肌改建 (组织) 心室重构 (器官)
容易混淆和混用的描述 心脏重构(Myocardial Remodeling:):心肌细胞肥
Sos Ras
Raf MEK
DG
PKC
效应
转录因子磷酸化激活 C-myc, C-fos基因激活
ERK
心肌重建(remodeling )
第二节 代偿适应反应
(一)心脏代偿 心室重构的表现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
向心性肥大:压力负荷↑,心肌并联性增生,心腔无扩张 离心性肥大:容量负荷↑,心肌串联性增生,心腔扩张肥厚 长期负荷加重,心肌核酸、蛋白质合成↑ 间质成分增多:胶原增生,心肌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 (瘢痕形成) 心肌重构的意义: 1、形成慢,能量和蛋白质合成↑,持久代偿 2、过度肥大(不平衡生长),收缩力↓ (心肌相对缺血、缺氧,ATP↓,儿茶酚胺↓)
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病理生理教研室 郭晓华 lanblue2013@
循环系统
中心话题
ac Output (CO)
主要内容 1.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因学
2.
3. 4.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代偿适应反应
(一)心脏代偿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
3. 心肌改建与心室重构 (myocardial remodeling and ventricular remodeling)
定义:指在持续负荷过重及神经、体液过度激活状态下, 心肌组织在结构、功能、数量及基因表达等方面所发生 的适应性变化。
生活方式:少动、多食、吸烟、饮酒 精神心理因素:激动、压力、抑郁等 遗传因素 年龄与性别因素
三、常见心血管病的病因学
瓣膜病 心肌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平均血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X X 外周阻力 平均血压 = 心输出量
血管容量 肾小球滤过率 钠排泌 细胞外液量 肾神经活性 心肌收缩力 肾上腺素类活性
正常心脏
正常心肌
重构心肌
心肌肥大 (向心性,高血压)
心脏扩张(离心性肥大)
(二)心脏外的代偿
CO= stroke volume ×heart rate
1. 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 机理 1).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 近曲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加(滤过分数…) 3). 醛固酮和ADH促进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在有足够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缩功能 降低或充盈受限,导致以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 体需要并伴有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循环功能障碍。
1. 氧气和养料供应的需要 2. 把静脉回流血液充份搏出的需要 3. 安静和劳动状态时的需要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和分期
1.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梗塞,炎症 (一)病因 2. 心脏负荷过度 :血压,血量 3. 心脏收缩/舒张不同步
冠心病
高血压
扩张性心肌病
(二)诱因—加重心脏做功负担的原因(使心肌 耗氧量增加或供氧、供血减少)
1. 感染
2.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3. 妊娠和分娩 4.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5. 劳累,激动(各种应激…) 水钠潴留 第五章的内容 高钾血症
发生常见原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贫血 , 充血性心力衰竭 发生机理机理:心脏β受体的反应敏感性增强 对机体的影响:血管、心脏
四、冠脉循环功能不全
冠脉循环功能不全主要由冠状动脉病理变化所引起,
如血管通道狭窄,甚至阻塞。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心肌缺血缺氧 心脏功能障碍
五、其它 血压异常 心律失常 血液分流 高动力循环状态 冠脉循环功能不全 微循环功能障碍 血液流变性障碍 血管张力调节障碍 呼吸衰竭 休克 心力衰竭 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