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合集下载

17世纪前工业革命的东西方比较

17世纪前工业革命的东西方比较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1600—1760年是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准备时期。

这个时期欧洲大陆虽然呻吟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下,但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不了经济前进的步伐,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各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17世纪40年代在英国爆发的革命有力地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势力,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这就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准备工作安排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这个时期西欧列强加紧掠夺海外殖民地,原始积累过程加速了,西欧首先是英国,已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门槛。

这样,1600—1760年成了西欧朝向资本主义大工业大踏步前进的时期。

与此相反,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这个时期东方各国却已陷入停滞状态。

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正是在这160多年间确定下来的。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一、革命前的英国革命前,从表面上看,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全国人口大多数住在农村。

不过,与欧洲大陆诸国不同,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开始渗入到农业中去。

这主要是圈地运动造成的。

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到17世纪上期仍在进行。

圈地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这些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了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圈地运动的过程又是英国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出现的过程。

农业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大。

这就促使英国的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并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为了适应迅速扩大的农业市场,当时的人采取了一系列改进农业的措施,如采用新的农作物耕作方法、耕作技术,改良肥料和扩大耕地面积等。

革命前夕,英国各地区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区。

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也在迅速地发展,不但那些老的工业部门,而且新出现的一些工业部门都发展很快。

东北部的煤矿,发展尤其迅速。

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大规模的企业。

第二单元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二单元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二单元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知识结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荷兰的殖民扩张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与影响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艺成就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代思想的兴起中世纪教会的强大势力马丁路德与德意志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大宪章》和英国议会的起源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革命的背景新教教派——清教的兴起国王和议会矛盾的计划英国革命的爆发共和国和克伦威尔的统治英国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和君和责任内阁制主立宪制确立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思想核心启蒙运动的内容与核心启蒙运动的经过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高潮—法国的启蒙思想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思想启蒙运动的扩展和影响启蒙运动的意义英国的殖民统治与大陆会议的召开美国独立独立战争的开始《独立宣言》和美国独立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建立1787年宪法与美国民1787年宪法和美国的民主制度主政治的建立华盛顿领导的联邦政府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民君主专制和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主政治的建立三级会议和大革命爆发拿破仑的崛起拿破仑帝国的统治雾月政变和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战争和波旁王朝复辟课标综述:1必修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必修二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专题12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西方文明(14—18c中期的欧洲)

专题12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西方文明(14—18c中期的欧洲)

沂源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三二轮复习学案序号:12 专题12 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西方文明(14—18c中期的欧洲)编制者:李国生审核者:冯锋【考点分析】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人类开始迈向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世界由隔绝逐渐走向联合。

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6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中期)。

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科技的出现等。

教材内容包括必修一的第8、9课,必修二的7、8、9课,必修三的12、13、14课和15课的部分内容。

【阶段特征】经济上: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扩展,开辟了新航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进一步拓展。

政治上:在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近代科技的出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封建思想,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整合】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背景、过程、影响)2、早期殖民扩张(殖民国家和范围、目的:资本原始积累、荷兰英国的殖民方式、影响)【考向探究】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人开辟了通向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从此,整体世界开始形成,欧洲影响世界的历史拉开帷幕。

2015年高考可能出选择题:(1)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影响。

(2)从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或从不同地区的人的看法)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

(3)考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情况及评价。

【复习目标】(1)从多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如新航路开辟与中国;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对亚非拉美的影响;对地区关系、世界市场、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6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二)

6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二)

3、路易十四与法国专制制度
路易十四把法国绝对君主制度推到顶峰, 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 人称太阳王。但在他统治后期,国库空虚, 起义频繁,引起各阶级的不满,法国封建 专制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 “君权神授论”,将王权神化;
3、彼得一世改革——意义与代价
意义:(1)彼得凭借强大的海军,经过长达21年的北方战 争,大败了北欧劲敌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是俄 国获得了在北欧的霸权,从而把俄罗斯国家变成了俄罗斯帝 国;(2)彼得的对外战争和改革意味着草原化和东方化的 俄国历史宣告终结,海洋化和西方化的俄国历史由此开始。
4、普鲁士的兴起
普鲁士是靠一系列侵略扩张发展起来的(勃兰登堡选侯--勃兰登堡-普鲁士选侯---普鲁士国王)。而普鲁士崛起是建 立在17世纪以后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普鲁士经济繁荣的原因:(1)勃兰登堡的地理位置对经济 发展有利;(2)霍亨索伦王朝实行的保持工商业的政策促 进了普鲁士经济的发展;(3)普鲁士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普鲁士的容克阶级积极支持军国主义政策。 普鲁士精神: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代价:(1)使俄国全社会农奴化;(2)文化上的上下层断 裂(彼得的西化改革只是对俄国社会上层而言,大多数居民、 尤其是农民仍停留在彼得文化活动的范围之外);(3)开 始造就了俄罗斯国家的反对派。
2.2.4 西欧的启蒙运动
1、西欧启蒙运动的背景
2、西欧启蒙运动的进程 3、启蒙运动的涵义
2、彼得一世改革——背景
17世纪西方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 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演变:沙皇政府对社 会关系的干预不断加强。1682年废除了按门第授官的制 度,服职年限和是否胜任的原则被提到首位,从而建立 了官僚制度的基础。 彼得以前的改革家的计划和活动:纳肖金(1605-1680, 阿列克塞时期)。戈利岑(1643-1714,索菲娅时期)。 北方战争(1700-1721)

世界近代史各章参考文献

世界近代史各章参考文献

世界近代史各章参考书目导论理论方法和通史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夏诚著:《近代世界整体观》,成都出版社1990年。

5、彭树智主编:《世界近代史基本问题》,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前言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7、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上卷、前言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9、(美)帕尔默等著,孙福生、陈敦全等译:《近现代世界史》(全3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

10、(英)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已出各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起。

1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

12、(英)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等译:《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2、(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张晓华、贾士蘅等译:《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13、(法)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卷),三联书店1992-1993年。

1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尤来寅等译:《现代世界体系》(12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15、(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吴琼译:《西方的没落》(一、二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16、(德)马克斯·韦伯著,姚曾廙译:《经济通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1月。

17、丁建弘主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近代史)0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世界近代史)0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

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

而在政变后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女婿为王,目的是为这次宫廷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

故D 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D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大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体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答案】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

(4分)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

如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

(8分)示例: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 命 的 过
英 国 议 会
囚 禁 中 的 查 理 一 世
给 查 理 一 世 下 达 的 死 刑 令
查 理 一 世 被 押 上 断 头
战 争 中 的 克 伦 威 尔 及 其 军 队
克伦威尔驱散议会
斯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 - 1742 年的英国 图 亚 特 1、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王 朝 复辟原因、复辟统治。 的 2、议会内部的政治斗争 复 辟 辉格派、托利派。 和 革 3、1688年政变 命 原因、政变成功、君主立宪制的初步 的 结 建立。 束
1、革命前英国的封建专制概况 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教会僧 侣;国王;英国国会。 2、资本主义的发展 圈地运动;工业发展;海外贸易增长; 3、革命前阶级关系的变化 贵族分化出新贵族;农民阶级剧烈分化;资产阶级成分 复杂;城市平民困苦。 4、资本主义生产力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 骑士领有制阻碍着新贵族的经济发展; 垄断制限制着中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
2、对欧洲大陆乃至对世界都有深刻影响。 3、革命中所产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后来在欧美产生了积 极影响。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 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 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宣 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发生的 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 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 要求。 ———马克思
路易十四在经历了法国两次“投石党之乱”后,于 1661年亲政,在这一时期,开始树立绝对君主的权威, 并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确立法国的霸主地位。
路 易 十 四 的 统 治
首先,在政治上,他宣布废除巴黎和地 方高等法院讨论国王敕令的权力,并停 止召开全国三级会议,通过把各地贵族 集中到凡尔赛宫来的方法,削弱地方权 贵实力,任命中产阶级领袖担任政府重 要官职。他亲自主持国务会议、政务会 议和财务会议,并掌握最终政策决定权。
重 点 难 点 与 基 本 概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1、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2、彼得一世改革; 3、开明专制 4、启蒙运动 黎塞留、路易十四、投石党运动、科尔伯主 义、掷出窗外事件、30年战争、《威斯特伐 利亚和约》、农奴制再版、腓特烈二世、彼 得一世、叶卡特林娜二世、普乔加乔夫起义、 北方战争、《法律大全》、牛顿、霍布士、 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 派、重农学派。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基 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 本 内 二、30年战争后的德意志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四、18世纪开明专制评析 五、波兰、瑞典、丹麦 六、西欧的启蒙运动
典 型 的 封 建 专 制 主 义 国 家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一)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亨利四世、加强王权措施、黎塞留。 (二)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专制的顶峰 投石党运动、路易十四和“朕即国 家”、科尔伯主义 (三)路易十五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危机 路易十五、财政危机、阶级矛盾加剧、 对外战争失败、统治阶级腐朽、启蒙思想兴 法 起。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英国
1、(法)基佐:《1640年英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 1985 年 2、(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三联书店 1976年 3、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 4、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 5、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6、蒋孟引:《论克伦威尔》载《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 3期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 国
“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 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 持常备军。”
1689年《权利法案》
英 国 《 权 利 法 案 》
1714年即位的乔治一世 内阁的原意为 出生于德国,不懂英语,对 密室,早期是国王 英国的事务也不感兴趣,甚 与顾问和助手开会 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 的地方。后逐渐成 们去料理国事。大臣们有事 为国王直辖的最高 就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 行政机关。 提交国王,内阁制由此得以形成。国王也就逐渐 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 政 职责。 1721年,罗伯特 ·沃尔波特成为英国历史上 第一任内阁首相。
从1485年到1603年,英国处在都铎王朝 的统治之下。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正好处于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资产阶 级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又比较弱小,他们还 需要依靠封建王朝保护自己的利益,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都铎王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一方面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发动宗教改革, 包括设置惩治不顺从的贵族的法庭、反对罗 马天主教会、宣布英国国王为教会首脑等, 这些措施都起了削弱和限制旧的封建势力的 作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条件。
英 国 议 院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17 世 纪 英 国 文 化 思 想 的 发 展
约翰· 米尔顿 17世纪英国大诗人约翰· 米尔顿的巨 著——《失乐园》以12卷几十万字的篇 幅,叙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及夏娃两人因受 魔鬼的诱惑而堕落,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 经过。这个圣经《创世纪》中的故事是家 喻户晓的,但是经过诗人米尔顿的描绘, 使它更生动了,他以雄浑的笔触将这个故 事演成惊天动地的神魔交战、人类犯罪的 记录,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件大事 。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内 容 介 绍
第二节 、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第四节 、西欧列强海外扩张及其后果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学习目标:
分析革命的原因;阐明革命的特点;了解革命的意 义;明确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意义。
签署《大宪章》的目的是 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 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 益。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 定重大事宜的制度。议会由国 王和贵族院(上院)、平民院 (下院)组成。 《大宪章》规定:国王在 国家所有重要事务上,包括征 税,必须征求贵族的意见并且 得到他们同意。
英 国 资 产 阶 级 议 会 制 的 确
查理一世
詹姆士二世
威廉三世 玛利二世
1688年,议会赶走 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 士二世,邀请詹姆士二 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 夫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 国王位。这是一场不流 血的政变,史称“光荣 革命”。
英 国 资 产 阶 级 议 会 制 的 确 立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经过以下几步完成: 第一步,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叛乱法 案》《三年法案》,国王的权利被逐渐削弱。 第二步,1701年的《嗣位法》,使国王丧失 了所 有权利,实权转移到议会手中。 第三步,责任内阁制形成。 内阁制、沃波尔、责任内阁制。
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英国的实力, 都铎王朝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以壮大国 家的经济力量;鼓励航海业发展,扩大 海外贸易,以便进行海外掠夺;积极推 行殖民扩张,争夺海上霸权。16世纪末, 英国打败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成为 海上强国。在这一时期,人文主义也在 英国流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 如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T· 莫尔、英国 唯物主义的早期代表F· 培根、诗人和剧 作家莎士比亚等。
詹姆士二世
1689-1742年的英国 革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命 的 (一)革命的特点 特 1、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反对 点 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和 2、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反封建的斗争; 历 3、英国革命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史 (二)历史意义 意 1、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扫除了生产力发 义 展的障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现代的立宪君主们
英国女 王伊丽 莎白二 世
丹麦女 王玛格 丽特二 世
荷兰女 王贝娅 特丽克 丝
挪威国 王哈拉 尔五世
西班牙 国王卡 洛斯一 世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制 度
学 习 1、掌握德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目 2、了解30年战争及其影响; 3、明确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4、评述德、奥、俄开明专制的内容及实 质; 5、分析启蒙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基 本 内 容
一、英国革命的原因 二、革命的过程 三、革命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四、英国议会制的确立 五、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英 国 革 命 的 原 因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关系的矛盾
献参 考 文
1689-1742年的英国 论 复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 : 习 思 1、简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 早发生的原因。 考 及 2、分析宗教在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中的作用。 其 作 3、述评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 作用。 业 4、评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与 过程、特点及意义。 讨 1、圈地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英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1640 1637 义苏 导格 火兰 线人 民 起 开始
新 议 会 的 召 1649 1660
1688
共和国 内 战
军 事 独 裁 统 治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9
处 新模范军 死 国 王 克伦威尔
封建贵族
宫 廷
权 利 法 案

护国 主
解散
资产阶级 新贵族 查理二世
政 变
2、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确 立。
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也称“有限君主制”,它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权利受到 宪法制约和限制的君主制。在这种 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 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 权力中心在议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