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左传》《晏子春秋》练习及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左传》《晏子春秋》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左传》《晏子春秋》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左传》《晏子春秋》练习及答案译文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①将有齐国,恒、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吠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

”公曰:“何如?”曰:“人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

所谓和者,君廿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今据也廿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

晏子曰:“不可!今升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

今谁责寡人哉!”(取材于《晏子春秋》)(2)齐侯至自田,晏了侍于遇台,子④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口:“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费焉。

宰大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共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共可以去其否。

足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口可:君所谓否,据亦口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

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桓、襄、文、武将皆相之相:辅佐。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精选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爵邑尽,退朝而乘,喟然而叹,终而笑。

其仆①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

〞崔杼果弑庄公。

晏子立崔杼之门。

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缺乏以存君,以死为义者缺乏以立功。

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

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

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

〞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

所杀七人。

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

〞俯而饮血。

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那么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②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

〞崔子遂舍之。

晏子曰:“假设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

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

婴命有系矣。

〞按之成节而后去。

诗云:“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晏子之谓也。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注〕①仆,指驭者,赶车的人。

②莫莫葛藟……求福不回: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大意为“葛草和藟〔lěi〕草,上边的枝叶很茂盛。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晏子春秋•景公问晏子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问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有簟俘表音保乂齐国,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冀州,吴越受令,荆楚情忧,莫不宾服,勤于周室,天子加德。

先君昭功,管子之力也。

今寡人亦存齐国之政于夫子,夫子以佐佑寡人,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

晏子对日:“昔吾先君桓公能任用贤、举事不私,听狱不阿,鳏寡无饥色。

不以饮食之辟害民之财,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于民而普施之。

府无藏,仓无粟。

上无骄行,下无谄德,是以管子能以齐国免于难,而以吾先君参乎天子。

今君疏远贤人而任馋谀,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席趣朽蠹而礼悖于诸侯,菽栗藏深而怨积于百姓,君臣交恶而政刑无常,臣恐国之危失,而公不得享也。

又恶能彰先君之功烈,而继管子之业乎?”(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节)材料二: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

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

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

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

以致各省库藏空速本早灾伤视民之兄而不熊服西广用兵供饱互出而不熊支走国用木充而E气电耗矣。

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

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通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

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醮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无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

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VIP专享】《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VIP专享】《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
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 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 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 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 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 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 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 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 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且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 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乐 之,国必,此非御下之道也。淫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君苟美乐之,诸侯 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 道也。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诗曰:‘哲 夫成城,哲妇倾城。’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倾城之务,国之亡日至矣。君其图之!”公 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 欲晏子谏》)
A. B. 100C.C. AD..D.A.99B. B. A.98C.B. D9.7C.C.A“.” D.DA..96 B.B.A.95“”C.B. D9.4C. C. D.A.DA..93B. B. 9C.2)C. A.D.9A.1D“.‘’B.?”B. A.90“”C.B. D8.9C.C. AD..D.8C.8“B”. A. A.8D7.B. B. 86C. A.A.D.D.8B.5B.<< 84CC.. A.D.D.83BC..A. DA..82“” B.B.A.81“C”. B. A.D.80C.B. A.7D.9(C). B. A.D.78C.B. 7D.7“C”C.. A.D.D.76“B”.C. A.D. 75B.C. A. D.A.74 B.B. A.73“”C.B. 72D.“/”C“.C”. A.D.D. 71BC.. A.D7.0“”“B”C.“.”A. DA..69“” AB..B. 68“B”C..A.67“”CD..B. D6.6C. D.D.C. B. A.65C. A. D. 6B.4 C. A. D. 63CB..A. DA6..2“?” B.B.A. 61C.B. A.D6.0C. B. D.5•9C.C. A.D.D.A.58“B”. B. A.57C. B. D.56C.C. A.D.D. 55BC.. A.D.54B.C. A.D.A.53B. B. 52C.C. AD..D.A.51B. B. A.50C.B. 4D.9“C”.C.A. D.D.A.B4.8 B. A.47C.B. 4D6.“”C“.”C. AD..D. 4A5.B. B. A.44C.B. A.D4.3C.B. D4.2C.C. A.D.D.A.41“”B.B. 40C. A.D.D.39B.C. A.D.A.38“B”. B. A.37“C”. B. 3AD.6“”C. B.A.3D.5(C). AB..D.34BC.. 33CD.. A.D.D. 32BC.. A.D.31“B”C.. A.D.30B.C. A.D. 29B.C. A.D. 28B. C. A.D. 27B.C. A.A.D.12961(B)1. B.19215C9. AC.1D9.2147B.C. A.D. 23B.C. A.D.22“B”.C. A.D. 21CB.A. D.20“C”.QA.B. 1D9.“??CB.?.” A.D. 18B.C. A.D.A.17B. B. 16C. D.D.C. B. A.15 D. C. B. A.14C. A.D. 1C.3B1.9 A. D.2102 B.D. C. B. A.11 D. C. B. A.10A. B. C. D. “”“” 9 D. C. B. A.8 D. C. B.C. A7.“” A. D6.CB.. A. D.5B. D. B. A.4 D. C. B. A.3 D.“C.“”B.“”A.“” 2C. A. D.1B[.03]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晏子春秋原文翻译晏子春秋原文翻译一、《晏子使楚》原文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

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

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

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

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晏子春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那么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那么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假设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衣不务于隅眦之削,冠无觚羸之理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

那么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那么亦与民而仇矣。

假设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那么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那么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假设死者刑,假设刑者罚,假设罚者免。

假设此三言者,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假设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2016年高考山东文言文《晏子春秋》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山东文言文《晏子春秋》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山东文言文《晏子春秋》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衣服,这里用作动词,穿上)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语气副词,起加强揣测语气的作用,相当于“或许”“大概”。

《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至乎?”晏子对曰:“法(效法,取法,学习。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因为不贤明,而是因为它不能够被效法)其(代词,指代圣王)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指夏商周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招致,使……归服)诸侯也,诚(诚心)于爱民,果(果然,当真,实实在在地。

《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给公子)于行善,天下怀(心里存有,怀藏。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瑾握瑜。

”——身怀美玉般的品德)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通“悦”,高兴。

《诗·北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红色的笛管色泽鲜亮,漂亮的笛管真让我喜爱)也。

夫冠足以修敬(表示敬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不务(致力于)其饰(装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

身服不杂彩(色彩陈杂),首服(头上戴的帽子)不镂刻(指镂刻花纹)。

古者尝有处橧巢(zēngcháo,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

“橧”是有巢氏时代鲁西豫东地区的建筑在土丘上的简易木结构夏屋之一。

另有一种夏屋是“巢”,它是一种建筑在大树上的夏屋。

这两种夏屋文献并称为“橧巢”)窟穴(土室)而不恶(wù,讨厌,憎恨),予(给,指给他宫室)而不取,天下不朝(朝拜)其室,而共归其仁。

【2018-2019】宴子春秋阅读答案-word范文 (20页)

【2018-2019】宴子春秋阅读答案-word范文 (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宴子春秋阅读答案篇一:《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晏子春秋》翻译练习及参考答案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

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

”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

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

”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

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

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

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

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

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

且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

’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乐之,国必,此非御下之道也。

淫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

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

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

诗曰:‘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今君不免成城之求,而惟倾城之务,国之亡日至矣。

君其图之!”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

(《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译文】翟王的儿子翟羡靠能用十六匹马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

景公看他驾车,很不喜欢。

景公的宠妾婴子想要观看,景公说:“等晏子有病卧床不起的时候,站在园子里的高台上来观看。

”婴子看了以后很喜欢,于是就替翟羡请求说:“给他优厚的俸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①将有齐国,恒、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吠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

”公曰:“何如?”曰:“人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

所谓和者,君廿则臣酸,君淡则臣咸。

今据也廿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

晏子曰:“不可!今升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

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了侍于遇台,子④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口:“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费焉。

宰大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共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共可以去其否。

足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口可:君所谓否,据亦口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

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桓、襄、文、武将皆相之相:辅佐。

B. 人暑而疾驰疾:快速。

C.宰夫和之和:调和。

D. 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景公出游于公阜
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 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
以泄其过
C. 梁丘据御六马而来
子犹驰而造焉
D. 非据孰敢为之
先王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 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 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

(6分)答:
(二)根据要求完成11题。

(共7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了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注】①夫子:此处以及下文中的夫子,均指公叔文子。

②时然后言:到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

11.从公明贾的回答来看,公叔文子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其然?岂共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

(7分)
二、(25分)
6.(3分)D
7.(3分)C
8.(3分)A
9.(3分)C
10.(6分)参考答案
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

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

评分参考:“同”“和”各有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

有其他合理概括,酌情给分。

11.(7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3分)应对有方,举止有仪,取舍有度。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第二问:(4分)孔子用“其然?岂其然乎”表达了自己对公叔文子的佩服和赞许。

其中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评分说明:“仁”“礼”“义”“智”“中庸”中至少要关涉到两个方面。

孔子态度,1分;反映的主张,2分:简要说明,1分。

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向北远远地望着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晏了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故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坏人因此得以降服。

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那么丁
公、太公将永久足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辅佐他们,而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租布短衣,拿着大锄头,蹲行在山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有闲暇去担忧死了:啊!”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赶过来。

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晏子说:“是梁丘据。

”景公问:“怎么样呢?”晏子说:“在这样的大热天驾车快速奔跑,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就算不严重马也会累伤,如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是保持一致。

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

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己,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

晏子说:“不能这么做!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到晏了去世时,景公凭吊之后从屏风里面走了山来,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起去公早游玩,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晏子在遗台陪侍,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

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吗?”晏子回答说:“当然有差別和就好比做类。

厨师(用各种佐料)调和它,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补充那味道不足的,冲淡那口味过重的。

开子吃这样的食物,米平和白己的内心。

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ド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

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

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您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

如采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谁会去听它呢?保持·致不能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正和这个道理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