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危害因素简介——氟化氢
氟化氢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特
别
警
示
★有毒,对呼吸道黏膜及皮肤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灼伤疼痛剧烈
化
学
式
分子式HF结构式H—F
危
险
性
危险性类别
8.1类酸性腐蚀品
燃烧爆炸危险性
·本品不燃
健康危害
●职业接触限值:MAC 2mg/m3(按F计)
●IDLH:30ppm(按F计)
●急性毒性:大鼠吸入LC501278ppm(1h)
●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急性中毒可发生眼和上呼吸道刺激、支气管炎、肺炎,重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反射性窒息。空气中浓度达到400mg/m组织渗透,有时可深达骨膜、骨质。较大面积灼伤时可经创面吸收,氟离子与钙离子结合,造成低血钙
●眼接触可引起灼伤,重者失明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3%碳酸氢钠、氯化镁彻底冲洗10~15min。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可口服乳酸钙或石灰与水或牛奶混合溶液。就医
理
化
特
性
理化特性
●无色气体:有强刺激性气体。溶于水,生成氢氟酸并放出热量。能腐蚀玻璃以及其他含硅的物质,放出四氟化硅气体。与碱发生放热中和反应
●沸点:19.4℃
●气体相对密度:1.27(34℃)
个
体
防
护
●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穿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应
急
措
施
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继用2%~5%碳酸氢钠冲洗,后用10%氯化钙液湿敷。就医
氟化氢安全标签

氟化氢安全标签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对氟化氢安全标签的详细说明,以确保对氟化氢进行正确使用和储存的安全性。
氟化氢是一种具有高度腐蚀性和有毒性的化学品,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安全事项。
标签内容氟化氢安全标签应包含以下基本信息:1. 化学品名称:氟化氢化学品名称:氟化氢2. 物理危害:说明氟化氢的物理危害,例如高腐蚀性、易燃性等。
物理危害:说明氟化氢的物理危害,例如高腐蚀性、易燃性等。
3. 健康危害:说明氟化氢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例如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的刺激。
健康危害:说明氟化氢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例如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的刺激。
4. 安全措施:列出使用氟化氢时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例如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具等。
安全措施:列出使用氟化氢时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例如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具等。
5. 应急措施:列出在发生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例如迅速撤离,用水冲洗受影响的区域等。
应急措施:列出在发生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例如迅速撤离,用水冲洗受影响的区域等。
6. 储存要求:说明氟化氢的储存要求,例如储存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和易燃物等。
储存要求:说明氟化氢的储存要求,例如储存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和易燃物等。
标签示例下面是一个氟化氢安全标签的示例:氟化氢安全标签化学品名称:氟化氢物理危害::- 高度腐蚀性- 易燃健康危害::-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对眼睛有刺激作用- 对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安全措施::- 使用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具等个人保护装备- 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 避免吸入氟化氢蒸汽应急措施::- 发生泄漏时迅速撤离- 用水冲洗受影响的区域- 就医咨询储存要求::- 储存在阴凉、干燥处- 远离火源和易燃物结论在使用氟化氢时,正确使用和储存非常重要,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使用含有详细安全信息的氟化氢安全标签可以帮助操作人员正确了解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请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并使用合适的氟化氢安全标签。
氟化氢

1、物质的理化常数国标编号: 81015 CAS: 7664-39-3中文名称: 氟化氢英文名称: Hydrogen fluride别名: 氢氟酸;氟氢酸分子式: HF 分子量: 20.01熔点: -83.7℃密度: 相对密度(水=1)1.15;蒸汽压: 易溶于水溶解性: 溶于水,微溶于醇稳定性: 稳定外观与性无色液体或气体状:危险标记: 20(酸性腐蚀品)用途: 用于蚀刻玻璃,以及制氟化合物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呼吸道粘膜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吸入高浓度的氟化氢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吸收后可产生全身的毒作用,还可导致氟骨症。
急性中毒:接触高浓度氟化氢,可引起眼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甚至产生反射性窒息。
慢性中毒:引起鼻、咽、喉慢性炎症,严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
骨骼损害可引起氟骨病。
氟化氢能穿透皮肤向深层渗透,形成坏死和溃疡,且不易治愈。
二、毒理学资料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C501276ppm,1小时(大鼠吸入);人在氟化氢400~430mg/m3浓度下,可引起急性中毒致死;100mg/m3浓度下,能耐受1分多钟,50mg/m3下感到皮肤刺痛、粘膜刺激,26mg/m3下能耐受数分钟,嗅觉阈值为0.03mg/m3。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家兔吸入33~41mg/m3,平均20mg/m3,经过1~5.5个月,可出现粘膜刺激,消瘦,呼吸困难,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部分动物死亡。
致突变性:DNA损伤:黑胃果蝇吸入1300ppb(6周)。
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黑胃果蝇吸入2900ppb。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4980ug/m3(孕1~22天),引起死胎。
皮肤损害:氢氟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渗透作用强,并对组织蛋白有脱水及溶解作用。
接触皮肤后可迅速穿透角质层,渗入深部组织,溶解细胞膜,引起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较难愈合的溃疡。
氟化氢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 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或气体。
pH: 熔点 (℃ ): -83.7 沸点 (℃ ): 19.5 相对密度 (水=1): 1.15
TLVTN: 未制定标准
TLVWN: ACGIH 3ppm[F],2.6mg/m3[F] 监测方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氟试剂-镧盐比色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 氧气呼吸器。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过量石灰水中和,析出的沉淀填埋处理或回收利用,上清液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废弃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氟化氢
化学品英文名称: hydrogen fluride
中文名称 2:
英文名称 2:
技术说明书编码: 937
CAS No:. 7664-39-3 分子式: HF
分子量: 20.01
第二部分:成分 / 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氟化氢
含量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CAS No. 7664-39-3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关于氟化氢和氢氟酸如何正确防护

关于氟化氢和氢氯酸如何正确防护由于氟化工生产中涉及很多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存在泄漏、中毒、爆炸等安全隐患。
氟化氢是氟化工生产的伴生气。
氟化氢是无色、不可燃气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生成氢氟酸,溶解过程会释放大量的热。
氢氟酸(HF)是一种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能够与很多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气,存在燃爆风险。
根据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的划分,氟化氢属于高度危害介质。
一、氟化氢的危害与防护1.氟化氢的危害足•种极弛I的腐蚀剂.勺剧,&它能无色的气体,f∣1住C中,只叫KihX3ppm就会产4押J激的味JIn颊腐蚀性、GiiiWftrk j 狐化依危(1)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
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
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
(2)本品灼伤疼痛剧烈。
(3)眼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角膜穿孔。
(4)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
(5)慢性影响: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有鼻蝴,嗅觉减退。
可有牙齿酸蚀症。
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6)氟化氢具有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引起鼻咽喉性炎症,严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
(7)骨骼损坏引起骨病。
(8)氟化氢能穿透皮肤向深层渗透,形成坏死和溃疡,且不易治愈。
长期处于弱氟化氢环境,也会产生腐蚀和氧化现象,从而伤害人体组织。
2.氟化氢遇水可形成氢氟酸,为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发烟液体,有剧毒、有腐蚀性,能强烈地腐蚀金属、玻璃和含硅的物体。
为避免因过量的氟化氢遇水蒸气而形成氢氟酸,应在现场环境中安装气体检测变送器实时检测氟化氢气体浓度,以便更有效管控氟化氢气体的品质。
3.紧急处理与防护立即脱去污染立即提起眼脸迅速脱离现场川水漱口,给的衣着,用大用大量流动iif至空气新^处。
饮牛奶或蛋清,法流动i∣'i水:中水或生理盐水保持呼吸道通迅速就医。
氟化氢易燃易爆气体

氟化氢易燃易爆气体氟化氢(HF)是一种有机气体。
由于其化学特性和危险性,氟化氢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
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操作中,安全使用氟化氢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氟化氢的危险特性,探讨氟化氢的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法。
氟化氢的危险特性氟化氢是一种高度腐蚀性的气体,对人体和物品具有严重危害。
以下是氟化氢的主要危险特性:1.易燃易爆。
氟化氢可以在空气中形成易燃易爆的气体混合物,所以需要特别注意火源。
2.剧毒。
氟化氢能够直接与组织发生反应,导致严重的灼伤和腐蚀。
吸入氟化氢气体会导致肺水肿,并可能导致死亡。
3.强酸性。
氟化氢是一种强酸,能够和众多材料发生腐蚀反应。
它可以腐蚀诸如玻璃、皮肤、呼吸道和眼睛等物质,造成二度和三度化学灼伤。
氟化氢的防护措施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氟化氢。
1. 操作环境的控制在使用氟化氢时,必须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干燥,以避免水分与氟化氢反应形成氢氟酸和增加氟化氢的危险性。
2. 管路系统的设计将管道设计为自动排气或加置气动过滤器,能有效消除氟化氢沉积、吸附和卡阻问题;应选择能耐腐蚀、密封性好的材料。
管路内的氟化氢应定期排空,以免积聚。
3. 防护设施的安装在氟化氢的操作区域安装好的防护设施如抽风装置、紫外线检测、气体控制阀等,能降低氟化氢泄漏的风险,及时发现氟化氢泄漏,防止发生事故。
4. 人身防护任何接触氟化氢的工人都应佩戴合适的人口罩、防护服和手套,以防氟化氢对身体造成损害。
必须保证佩戴好的人才能进入工作场所。
5. 应急处理氟化氢泄漏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迅速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立即关闭氟化氢的出口阀门,停止泄漏。
•向泄漏区域喷水降低气体瓦斯含量,拯救受困者。
结论氟化氢是一种危险的化学品,它易燃、易爆、剧毒、强酸性并且有高腐蚀性,需要高度注意操作防护和应急处理方法。
氟化氢的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安全措施,方能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任何使用氟化氢的企业和实验室都应通过培训和检验,确保操作人员有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来处理氟化氢事故。
化学元素知识:氟化氢-危险化学物质和制冷剂的重要化合物

化学元素知识:氟化氢-危险化学物质和制冷剂的重要化合物氟化氢是一种重要的危险化学物质和制冷剂,在许多工业和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毒性和易燃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以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氟化氢的化学式为HF,是由氢和氟两种元素组成的氢氟酸分子。
它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中。
在大气压下,它的沸点为19.5℃,熔点为-83.6℃,是一种非常活泼的化合物,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氟化氢是一种重要的危险化学物质,具有高度的毒性和腐蚀性。
其对皮肤和眼睛有极强的刺激作用,甚至可以导致组织坏死和灼伤。
长期接触氟化氢会导致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种健康问题,甚至可以致癌。
因此,氟化氢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避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氟化氢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制冷剂,在制冷、空调、冷冻和冷却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优良的制冷性能和高效的换热能力,可以在低温下实现快速制冷。
与氯氟烃等传统制冷剂相比,氟化氢不会破坏臭氧层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成为了一种环保型的制冷剂。
然而,氟化氢同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氟化氢的制备和使用都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和指导才能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成功。
其次,氟化氢的储存和运输也需要安全可靠的设施和措施,以避免泄露和爆炸等不良后果。
最后,氟化氢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问题需要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以确定其安全使用的界限和步骤。
总之,氟化氢作为一种危险化学物质和制冷剂,在工业和科学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挑战。
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其特性和风险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技术和措施,确保其安全可靠地使用,为人类和环境造福。
氟化氢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腐蚀、毒害、易燃爆炸

氟化氢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腐蚀、毒害、易燃爆炸氟化氢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氟化氢是一种具有高度腐蚀性和毒性的化学物质,其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危害。
本文将从腐蚀性、毒害性、致癌性、易燃性、刺激性和爆炸性、环境影响、操作风险以及健康监测等方面对氟化氢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1.腐蚀性氟化氢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可以轻易地腐蚀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接触氟化氢的部位可能被迅速腐蚀,导致设备的损坏和泄漏,从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2.毒害性氟化氢是一种有毒物质,其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呼吸系统的损伤和对眼睛的刺激。
短期内接触高浓度的氟化氢可能导致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长期接触则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同时,氟化氢还可能对眼睛造成严重的刺激,导致眼痛、流泪、视力模糊等症状。
3.致癌性研究表明,氟化氢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长期暴露在低浓度的氟化氢环境下,肺癌和骨肉瘤的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然而,目前关于氟化氢致癌机理和潜伏期的研究尚不完全清楚。
4.易燃性氟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易燃性,但相对其他有机物来说,其燃烧性能较弱。
在空气中,当氟化氢的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它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具有爆炸性的过氧化氢,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5.刺激性和爆炸性氟化氢在一定浓度下会对呼吸道和眼睛产生刺激,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眼部损伤。
同时,如前所述,当氟化氢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
6.环境影响氟化氢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它可以随着空气流动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在自然环境中,氟化氢主要通过大气和水体进行传播。
它可以污染空气和水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特别是在水体中,氟化氢可能富集并导致水生生物中毒。
7.操作风险由于氟化氢的腐蚀性和毒害性,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通风和防护措施,操作人员可能会受到严重危害。
同时,不正确的操作和处理方法也可能导致氟化氢泄漏和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化氢
品名
氟化氢; Hydrogen fluoride; CAS:7664-39-3
理化性质
无色气体或液体。
空气中冒烟。
有强刺激性气味。
分子式H-F。
分子量20.01。
相对密度 1.27(34℃)。
凝固点-83.55℃。
沸点19.5℃。
蒸气
压53.32kPa(400 mmHg 2.5℃)。
纯度为99~99.97 % 。
易溶于水、醇; 溶于许多有机溶剂; 微溶于乙醚。
溶于水,生成氢氟酸并放出热量。
腐蚀性很强,能侵蚀玻璃、混凝土、某些含二氧化硅的金属,如铸铁、天然橡胶、皮革、粗陶瓷制品、许多有机物质。
不易燃,但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可燃性氢气。
高热能引起钢并爆炸。
加热放出高毒和腐蚀性氟化物。
不易受氧化剂氧化。
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穿戴防毒面具和全身防护服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储运须知
包装标志:腐蚀品和毒害品。
包装方法:(I)类。
用特殊钢瓶装。
储运条件:储存于通风良好的不燃库房。
与其他仓库隔离。
放置容器须防碰损。
远离热源和火源。
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包括长袖工作服、氧气防毒面具、安全帽和橡胶手套、脚套)。
泄漏处理
对钢瓶漏出气处理必须戴好全身防护服,用排风机排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接触机会
参见氢氟酸。
侵入途径
经呼吸道吸收。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TCLo: 100 mg/m3/1M; LCLo: 50 ppm/30M。
大鼠吸入LC50: 1276 ppm/1H。
小鼠吸入LC50: 342 ppm/1H; 经皮LDLo: 500 mg/kg。
经呼吸道吸收后,约75%与白蛋白结合,由尿、粪排出。
溶于体内的水分形成氢氟酸而起作用。
人在25mg/m^3下已感到刺激; 26mg/m^3下耐受数分钟; 在50mg/m^3时引起眼和鼻粘膜刺激症状,流泪、流涕、喷嚏、鼻塞, 感皮肤刺痛; 100mg/m^3浓
度下只能耐受1分钟; 400~430mg/m^3 浓度下,急性中毒致死。
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眼、粘膜和上呼吸道刺激,呼吸困难,尸检可见肺部充血、出血、水肿,以及肝、肾损害。
临床表现
吸入高浓度时引起鼻、咽喉和胸骨后烧灼痛,胸部紧束感,咳嗽,声音嘶哑。
严重时引起眼结膜、鼻和口腔粘膜顽固性溃疡,鼻衄,甚至鼻中隔穿孔,支气管炎和肺炎。
更重者发生喉水肿和肺水肿,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剧烈咳嗽、咳出大量红色泡沫样痰或咯血。
在肺部有大量干性和湿性罗音。
极高浓度时可致反射性呼吸停止。
处理
立即将患者移离现场。
按酸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处理。
密切注意有无喉及肺水肿发生。
用2~4%碳酸氢钠液洗鼻、含漱和雾化吸入。
及早应用呼吸型面具常压输氧,有良好效果。
如未出现肺水肿或其它呼吸困难征象,2~4小时后可停止面具输氧,观察24~48小时。
如发生急性反射性窒息,立即给氧,口对口人工呼吸,注射呼吸及循环兴奋剂。
因喉水肿引起窒息或有上呼吸道灼伤者,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注意防治肺水肿,参见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的治疗。
眼污染时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按酸灼伤处理。
标准
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 2 mg/m3 (按F计)(按F计)(GBZ2-2002);
美国ACGIH TLV-CL 2.3mg/m^3(3ppm)(按F计)
美国MSHA STANDARD-air: TWA 3 ppm (2 mg/m3)
美国OSHA PEL (所有行业): 8H TWA 3 ppm
OEL-ARAB Republic of Egypt: TWA 2 ppm (2 mg/m3), JAN1993; OEL-AUSTRALIA: TWA 3 ppm (2.5 mg/m3), JAN1993;
OEL-AUSTRIA: MAK 3 ppm (2.5 mg/m3, JAN1999;
OEL-BELGIUM: STEL 3 ppm (2.6 mg/m3), JAN1993;
OEL-DENMARK: TWA 2 ppm (1.6 mg/m3), JAN1999;
OEL-FINLAND: CEILING 3 ppm, Skin, JAN1999;
OEL-FRANCE: VLE 3 ppm (2.5 mg/m3), JAN1999;
OEL-GERMANY: MAK 3 ppm (2 mg/m3), JAN1999;
OEL-HUNGARY: TWA 0.5 mg/m3, STEL 1 mg/m3, JAN1993;
OEL-JAPAN: OEL 3 ppm (2.5 mg/m3), JAN1999;
OEL-THE NETHERLANDS: MAC-K 3.3 ppm (2.5 mg(F)/m3), JAN1999; OEL-NORWAY: TWA 0.8 ppm (0.6 mg/m3), JAN1999;
OEL-THE PHILIPPINES: TWA 3 ppm (2 mg/m3), JAN1993;
OEL-POLAND: MAC(TWA) 0.5 mg/m3, MAC(STEL) 4 mg/m3, JAN1999; OEL-RUSSIA: TWA 3 ppm (0.1 mg/m3), STEL 0.5 mg/m3, JAN1993;
OEL-SWEDEN: CEILING 2 ppm (1.7 mg/m3), JAN1999;
OEL-SWITZERLAND: MAK-W 1.8 ppm (1.5 mg/m3), KZG-W 3.6 ppm (3 .0 mg/m3), JAN1999;
OEL-TURKEY: TWA 3 ppm (2 mg/m3), JAN1993;
OEL-UNITED KINGDOM: STEL 3 ppm (2.5 mg(F)/m3, SEP2000;
危规: GB 8.1 类81015。
原铁规: 有毒气体, 31005。
UN NO.1052。
IMDG CODE 8176页, 8类, 副危险6.1类。
参考文献
Gosselin RE, et al,eds. Clinical Toxicology of Commercial Pro ducts. 5th ed. London:Williams and Wilkins, 1984:III 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