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第2课时 青春有格(导学案)
带导学案教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 教学设计

2018年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第2课时青春有格一、学习目标1.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理解“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2.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理解“止于至善”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1.在行动之前,;在行动之中,;在行动之后,反思与。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的事情坚决不做。
3.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和,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4.以,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三、合作探究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
一天,他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带有几块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如同贪污,玷污了名声。
于是写下自责诗:“三年为刺史,引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1)结合本课相关知识,从白居易带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后来幡然醒悟这件事告诉你什么?(2)西湖小小的几块天竺山石引发了白居易的一番思考,并写下“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诗句。
从白居易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四、随堂演练1.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
这句话是说()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2.能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理由是()A.换位思考B.羞恶之心C.行为规范D.国家法律3.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不良诱惑。
对此,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A.可以尝试一下,发现有危害再戒除也不迟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诱惑并不可怕C.学会决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D.对不良诱惑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诱惑4.最近小华很苦恼,原来他的同学小辉经常当面指出他的错误,他感到很丢面子。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

【互动训练】①“行己有耻”,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②要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参考答案自主预习1.知廉耻懂荣辱2.知耻之心知耻而后勇3.底线意识磨砺意志自控力4.精神境界向往美好永不言弃5.自我省察自省慎独6.修身止于至善探究活动探究二 1、校园规则、图书借阅规则、交通规则、运动规则、学习守则、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
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有诚实守信的规则要求,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
因此,说谎、欺骗违背了诚信原则,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
说谎、欺骗不论是被发现还是不被发现都是不应该做的。
探究三看法:“他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这一观点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没有做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向榜样学习。
“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我也当过志愿者,我去了好多次呢!”“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这三位同学做到了寻找榜样,并积极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做法: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②我要积极寻找榜样,以榜样作为自己的镜子,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并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
探究四 1、观点一说明要做到止于至善就应该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观点二体现的是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奉献的情怀,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有创新精神,有追求,有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要善于寻找榜样、向榜样学习,要有自我省察的品质。
3.2 青春有格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七下3.2《青春有格》教案课题《青春有格》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树立规则意识,培养知耻之心,懂得荣辱之分。
道德修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健全人格:明白青春要有自己的格调,要有至善的追求。
重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难点如何做到止于至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新课导入: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青春要有格。
重点问题:1 行己有耻的含义2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3 止于至善的含义4 榜样的作用5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引出本课主题——青春有格学生分组,写一写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如何理解“格”?讲授新课第一目:行己有耻探究一行己有耻含义思考:你知道这些名言的含义吗?提示:含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思考:同学之间搞恶作剧的行为可取吗?提示:不可取,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身心健康。
阅读名人名言:行己有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名言?学生分享关于此类的名言探究二行己有耻的要求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耻”的事?提示:知耻是有所不为的前提,用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思考:卢梭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提示:人要有羞耻之心,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要反思其不良影响,并加以改正。
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思考:高某某终身禁止进入熊猫基地参观,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提示: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
思考:如何看待王某的行为?提示:王某拦车辱骂并用拳头打砸其他车辆,最终受到法律制裁。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思考:防沉迷系统、法律规定等都是外在约束,如何才能让学生戒掉“网瘾”?提示:外在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未成年人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学案

1)运用行己有耻的知识回答,你如何看待漫画中人物的行为?参考答案自我检测:1.C2.D3.D4.A巩固训练:1.C2..B3.(1)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是缺乏羞耻心的表现,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2)A.“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做到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B.“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C.“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教案(1)3.2 青春有格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和了解“行己有耻”与“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增强对“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理解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热爱之情,形成热爱、珍惜青春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做到“行己有耻”的要求。
【教学难点】“止于至善”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新闻播放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五问“毒跑道”事件:早有预警为何堵不住漏洞?从新疆到东北,从内蒙古到深圳,近两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怒发冲冠……集中爆发的校园“毒跑道”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事件,而其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
记者调查发现,“毒操场”“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绿灯”查不出来,其背后是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相关环节的监管形同虚设。
教师点拨:“毒跑道”严重危害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拷问着社会的诚信道德。
在社会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件频发,和谐社会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现实生活中,最起码的社会规则需要我们一起遵守,一些基本的界限要求我们不能逾越。
《青春有格》,青春年少的我们同样需要遵守规则和秩序,追求“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_3.2青春有格导学案课题:第三课第二框青春有格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行己有耻”与“止于至善”的含义和要求。
【学习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合作学习]对议: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下列问题。
一、结合基础感知的内容,检查知识点的勾画情况。
二、共同解决探究未知中的疑惑。
组议:小组内讨论下列问题:活动一:行己有耻【关键词】校园暴力道德底线2016年6月12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总理的批示对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有何启示。
(2)结合“行己有耻”的有关内容,预防校园暴力,你想对同龄人说些什么?活动二:止于至善【关键词】人生至善至美材料参考课本30页探究与分享,对于小勇的做法几位同学议论纷纷小明说:做好事,就要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到敬老院做义工微不足道。
小刚:他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小红:虽然我没做过,不过小刚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
小兰:小强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1)谈谈小勇展示了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
(2)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3)面对学校的号召,你会怎么做?课堂检测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于这些语句中“格”的解读不符的是 ( ) A.标准 B.改正 C.局势 D.法式2.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这些规则和界限主要包括 ( )①道德规范②法律法规③纪律④“帮派”约定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要求我们“行己有耻”。
引导我们辨别是非,作出正确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A.个人的情感好恶 B.自身的愿望C.羞恶之心 D.他人的评价4、“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我们的追求。
带导学案教案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

记者调查发现,“毒操场”“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绿灯”查不出来,其背后是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相关环节的监管形同虚设。
“毒跑道”严重危害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拷问着社会的诚信道德。
在社会生活中诸和谐社会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现实生活中,最起码的社会规则需要我们一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不良诱惑?这些不良诱惑有哪些危害?你是怎样战胜这些不良诱惑的?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分享,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分享展示。
【互动训练】①“行己有耻”,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②要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参考答案自主预习1.知廉耻懂荣辱2.知耻之心知耻而后勇3.底线意识磨砺意志自控力4.精神境界向往美好永不言弃5.自我省察自省慎独6.修身止于至善探究活动探究二 1、校园规则、图书借阅规则、交通规则、运动规则、学习守则、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
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有诚实守信的规则要求,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
因此,说谎、欺骗违背了诚信原则,是不遵守规则的表现。
说谎、欺骗不论是被发现还是不被发现都是不应该做的。
探究三看法:“他能坚持一辈子?我才不相信呢!”这一观点没有认识到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没有做到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向榜样学习。
“虽然我没做过,不过童小勇能做到,我也可以试试”“我也当过志愿者,我去了好多次呢!”“童小勇真棒,换成我,不一定能做到。
”这三位同学做到了寻找榜样,并积极向榜样学习,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
做法: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020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青春有格【学习目标】1.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掌握落实和践行“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要求和途径。
2.运用多媒体、价值澄清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3.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崇尚追求至善的境界。
学习重点:做到“行己有耻”的要求。
学习难点:“止于至善”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1.行己有耻(1)青春并不意味着,总有一些不能违反,一些不能逾越。
孔子说:“行己有耻。
”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的就不去做。
(2)我们要, ,有所为,有所不为。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不断辨别“耻”的能力。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触碰的事情不能做, 的事情坚决不做。
“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
2.止于至善(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有我们的“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
(2)(1)从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
养成的习惯。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通过和, 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以,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二、合作学习1.“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如何做?三、复习巩固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于这些语句中“格”的解读不符的是( )A.标准B.改正C.局势D.法式2.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大方得体,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份,言谈话语也开始有所顾忌和选择。
这些都是( )A.自负自傲的表现 B.知廉耻、懂荣辱的表现C.虚荣的表现 D.自卑的表现3.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导学案青春有格【学习目标】1.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掌握落实和践行“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要求和途径。
2.运用多媒体、价值澄清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3.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崇尚追求至善的境界。
学习重点:做到“行己有耻”的要求。
学习难点:“止于至善”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1.行己有耻(1)青春并不意味着,总有一些不能违反,一些不能逾越。
孔子说:“行己有耻。
”意思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的就不去做。
(2)我们要, ,有所为,有所不为。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不断辨别“耻”的能力。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触碰的事情不能做, 的事情坚决不做。
“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
2.止于至善(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有我们的“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
(2)(1)从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
养成的习惯。
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通过和, 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
以,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二、合作学习1.“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如何做?三、复习巩固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对于这些语句中“格”的解读不符的是( )A.标准B.改正C.局势D.法式2.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大方得体,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份,言谈话语也开始有所顾忌和选择。
这些都是( )A.自负自傲的表现 B.知廉耻、懂荣辱的表现C.虚荣的表现 D.自卑的表现3.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三课
第2课时青春有格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理解“行己有耻”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2.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理解“止于至善”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自主预习
1.在行动之前,;在行动之中,;在行动之后,反思与。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的事情
坚决不做。
3.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和,端正自己的行
为,“止于至善”。
4.以,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
好的证明。
三、合作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
一天,他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带有几块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如同贪污,玷污了名声。
于是写下自责诗:“三年为刺史,引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
(1)结合本课相关知识,从白居易带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后来幡然醒悟这件事告诉你什么?
(2)西湖小小的几块天竺山石引发了白居易的一番思考,并写下“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的诗句。
从白居易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四、随堂演练
1.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
这句话是说()
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
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
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
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
2.能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理由是()
A.换位思考
B.羞恶之心
C.行为规范
D.国家法律
3.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不良诱惑。
对此,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
()
A.可以尝试一下,发现有危害再戒除也不迟
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诱惑并不可怕
C.学会决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D.对不良诱惑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诱惑
4.最近小华很苦恼,原来他的同学小辉经常当面指出他的错误,他感到很丢面子。
对于小华
的苦恼应该怎样认识()
A.自己的错误应该由别人指出
B.“自行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别人当面指出自己的不足,这是伤自尊的事
D.小华的反映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5.东汉时期,许衡与朋友出游,见路旁有梨,同伴纷纷摘梨止渴,皆曰:“乱世,梨无主。
”
许衡却不为所动,说道:“梨无主,我心有主。
”摘一个梨,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而许衡却能压制心中的恶欲,这便是所谓“慎独”之人。
下列对慎独理解正确的是()
①慎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
②慎独是一种表面现象,没有实用价值
③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④慎独是先天就有的道德品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6.青春期是人的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时,我们要去经历,去经验。
对青春最
好的证明是()
①以修身为本界②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③在学习中成长④在成长中收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课后反思
【答案】
合作探究
(1)行己有耻;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2)“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随堂演练
1.A
2.B
3.C
4.B
5.B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