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合集下载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重视教育,培养继承者要想有效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家等的了解和研究能力。

其次,在社会各个层面加强对于青少年的培养。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让青少年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理解其内涵。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弘扬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社会各个领域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宣传这些核心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社会公众行为的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弘扬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注重创新与发展要想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历史、经典著作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还需要注重对于其内涵进行创新与发展。

首先,在艺术领域进行创新与发展。

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繁多、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将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艺术作品。

其次,在科技领域进行创新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中的科学思想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四、加强国际交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文学、书画艺术、戏曲舞蹈、中医药、武术等众多方面,这些文化元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根基。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中国传统的美好,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在国家课程大纲中,可以增加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安排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文言文,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采;在历史课上,可以讲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在美术课上,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等艺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魅力。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具体的活动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举办中国古诗词大会、书法比赛、戏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文化古迹,比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可以通过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改革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个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

学校教育应通过宏观而系统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们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邃的人文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强调孝顺、仁爱、思考和自我修养。

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学校教育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风格,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在国际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学校教育应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社会栋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创造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品种和文化遗产。

学校教育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鼓励学生们欣赏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悟和创造力的发展。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画、书法、剪纸等,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需要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体系,进行系统性、长期性的改革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文化精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将其引入校园,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民族自豪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影响。

如果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很容易在文化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日等,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让他们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举办书法展览,展示汉字的独特之美,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当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他们会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种自信将成为他们未来面对世界的坚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如“仁爱”“诚信”“友善”“孝顺”等。

这些道德观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校园中,通过讲述古代名人的故事、解读经典著作中的道德教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的品质。

学生在接受这些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古人在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例如,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展现了古人的创新智慧。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培养也应注重爱国情怀的塑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忠诚,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更能激发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首先,教育要注重国情教育。

大学教育应该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与认识。

可以通过历史课程、国情教育课程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祖国的发展史和伟大成就,唤起他们对国家的热爱。

其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怀的核心,可以通过举办纪念活动、组织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验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此外,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同样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肩负起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责任。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校园活动,加强对爱国主题的宣传和教育。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讲述家族的爱国故事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首先,教育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平台。

可以通过开设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引导他们热爱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大学可以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传统音乐会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大学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和友谊。

同时,大学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和冲击。

因此,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学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融合性、实践性、启发性等。

其中,融合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

实践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

启发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激发和启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具体操作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华文化、书法、绘画、音乐等相关选修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学校应当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将课堂重点放在古文阅读、古诗词欣赏和文学常识等方面,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历史课中,通过讲解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名人故事,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地理课中,可以将中国特有的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美术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国画、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例如,学校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中华文化模块,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学生更加便捷地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了解中华文化,提高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教育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课程设置,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范畴中,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实际活动。

在学校组织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来校进行文化艺术表演,组织学生参观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物展览等。

通过实际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教育还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素养。

学校教育还应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将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优秀文学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艺术教育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活力。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个方面的教学中。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同时也能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学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通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家庭应该积极参与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一同观看电视节目、电影、读历史故事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此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亲自动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折纸、刺绣等,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更多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如戏曲表演、舞蹈展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社会组织可以开设各类趣味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文化体验营、历史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知识的传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还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引导。

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等方式向学生灌输这些传统价值观,并通过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最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研究与创作,如演唱传统戏曲、创作传统诗词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绵延不绝。在历史长河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基因,透过物质环境空间、人文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价值取向、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依托一种“遗传命脉”似的文化传承,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影响始于学前幼儿。学前期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决定着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兴趣培养就要从该阶段开始。
西安市新城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进行了反复思考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校(园)(包括四所幼儿园及两所小学)在近一年的实践过程中积攒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成果初具雏形。
一、聚焦传统文化,构建闭合型研究图式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进小学的实验单位,新城区六所实验校(园)依据本校(园)现行特色及实际研究兴趣,确定了研究主题。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大力提倡人们学习传统文化,关于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文献日渐增多。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具体实施策略的探讨上,还极少就学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基于某一特定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也鲜少就小学教育中不同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开展行动研究。基于此,六所课题实验校(园)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将研究落脚点放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策略性研究上,着重探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实施策略,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儿童成长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实践指导。
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教育内容的甄别遴选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取其精华,去;第三,结合学期教学目标,选取符合儿童生活经验的教育内容。如,国学经典读本的内容遴选中,在课题组提供的传统国学经典300首古诗词的基础上,由一线幼儿园教师团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适宜文本遴选、年龄排序,最终形成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读本。
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最基础性的教育阶段,该时期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幼儿园起步,结合小学阶段,培养儿童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丰富儿童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科学教育理念的。例如,关于国学经典诵读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施,我们强调的是诵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其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培养孩子的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幼儿园国學经典诵读在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组织上是以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作为活动目标的,重点培养儿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诵读作品的喜爱和欣赏。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教条式的学习诵读,避免以“背会”“读会”为评价标准,应关注孩子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对作品本身的背诵和记忆仅是教育活动的附加价值。
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者:陶嘉欣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20年第02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传承应始于幼儿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中,西安市新城区积累了关于“研究模型探索”“价值取向探索”“实施策略探索”的丰富经验。依据文化主体、执行主体、教育主体的研究问题图式,基于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就具体“进校园”实施策略探索形成了模式化的探索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单单通过某一学科领域教学实现的,而是渗透在幼儿园、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多途径如集体教学模式、区角自主活动、大小环境创设、家园(校)共育活动等创新教学范式,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儿童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丰富儿童传统文化素养。其中,集体教育活动是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决定了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辅之以区角活动、环境创设、家校(园)共育,实现了环境育人、家校(园)合力育人的立体育人效果。
处于幼儿园和小学学段的儿童年龄较小,尤其是学前阶段的幼儿,其注意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等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故在教学方式上,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乐于参与其中。如,在“传统节气——冬至”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动手体验包饺子、煮饺子的探索实践过程,丰富幼儿对于“冬至节气食物”的经验认知。同时,在煮饺子过程中,幼儿发现了“有的饺子是沉下去的,有的饺子是浮起来的”等问题,幼儿教师在后续教育活动中,就“物体的沉浮”组织了一节科学活动课。
二、明确价值取向,发展儿童本体核心素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想要发展孩子的什么?或者说,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专家为实验(校)园的研究明确了基本的研究价值取向,即我们要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儿童逐渐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儿童核心素养,培养适应未来终身发展的中国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人,培养未来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科学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策略性研究的方向性灯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闭合型环扣在于文化主体、执行主体、教育主体。文化主体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执行主体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教育主体即整个闭环的核心——儿童。基于此研究图式,各实验校(园)关注整个闭环的各关键性环扣主体,确定研究问题,聚焦实施策略,开展研究实践。三所实验幼儿园分别聚焦传统文化主体的三个板块,即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国学经典诵读、传统体育游戏,探寻其与幼儿园教育相融合的实施策略;同时,一所实验幼儿园从传统文化熏陶角度探寻传统文化与儿童发展的有效路径;两所实验小学聚焦执行主体,探寻传统文化在小学课外活动、集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六所实验校(园)关注各异,构建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闭合型研究图式模型。(见图1)
三、厘清研究模式,探索策略性研究路径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进小学的具体策略性研究,六所实验(校)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行动研究,创新了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探究路径。传统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的内容,究竟哪些内容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哪些内容能够发展儿童的学习能力,用哪些方法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通过什么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实验校园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了三阶段策略型研究路径的可行性,即遴选教育内容——明确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