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第16册美术教案备课本
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第16课 画音乐》教学设计

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第16课画音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画音乐》是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音乐的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音乐与绘画结合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关联,并学会如何将音乐转化为视觉形象。
教材还介绍了多种绘画技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音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线条、形状等绘画元素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任务,他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然而,如何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尝试将音乐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将音乐感受转化为绘画形象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法准确表达音乐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和理解音乐。
2.案例分析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将音乐感受用绘画表现出来。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第16课画音乐》2.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铅笔等3.音乐资料:CD、音乐播放器等4.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能否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何将音乐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教材中的绘画技法,如线条、色彩、形状等,并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技法表达音乐感受。
同时,展示一些优秀的音乐绘画作品,供学生参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音乐,尝试将音乐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夏天》浙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夏天》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夏天》这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夏天的景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夏天的图片和场景,供学生参考和创作。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是对于绘画技巧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夏天的特点,并通过简单的绘画技巧,让学生能够表达出夏天的氛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夏天的景象。
2.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绘画技巧表现夏天的氛围。
3.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夏天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夏天的景象,运用简单的绘画技巧表现夏天的氛围。
2.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夏天作品。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示范、练习、评价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夏天的特点,通过讨论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并通过练习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夏天的图片和场景,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参考。
2.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颜料、画笔等。
3.准备评价标准,用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夏天的图片和场景,让学生描述夏天的特点,如炎热的天气、游泳、吃冰淇淋等。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夏天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画面的内容,如人物的动作、表情、背景等。
3.操练(10分钟)示范简单的绘画技巧,如人物的画法、颜色的搭配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画出夏天的场景。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同时改进自己的作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夏天作品,可以加入自己的故事情节。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夏天的特点和绘画技巧的重要性。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夏天》浙美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夏天》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夏天》这一课是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夏天的景物,运用线、形、色等元素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夏天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夏天的景物图片,也有绘画创作的步骤指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夏天的景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夏天的特点把握不准,对绘画创作的方法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夏天的特点,并进行适当的示范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夏天的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线、形、色等元素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夏天特点的把握。
2.绘画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夏天的景物,了解夏天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进行绘画创作示范,让学生掌握绘画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相互交流、分享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夏天的景物图片、绘画创作步骤指导。
2.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材料。
3.timer: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观察PPT中的夏天景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夏天的特点。
b.教师总结夏天的特点,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a.展示教材中的绘画创作步骤,讲解每一步的方法和技巧。
b.教师进行绘画创作示范,让学生跟随操作。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b.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4.巩固(5分钟)a.学生再次进行绘画创作,巩固所学方法。
b.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5分钟)a.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的夏天画面。
b.学生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交流。
6.小结(5分钟)a.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夏天的特点和绘画创作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6课 学剪双喜字丨浙美版

教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6课学剪双喜字丨浙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让学生学习剪纸的基本技法,通过学习剪制“双喜字”,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并能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2. 学习剪纸的基本技法,剪制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双喜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剪纸的基本技法的掌握。
2. 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作品中。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剪纸作品、剪刀、彩纸、浆糊、投影仪。
2. 学具:剪刀、彩纸、浆糊、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剪纸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2. 基本技法讲解(10分钟)讲解剪纸的基本技法,如折叠、剪切、刻画等,并示范制作过程。
3. 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技法,自己动手剪制“双喜字”。
4.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互相评价,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剪纸艺术- 基本技法:折叠、剪切、刻画- 创作实践:剪制“双喜字”- 作品展示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剪纸作品,可以是其他图案,要求技法正确,具有个人特色。
2. 写一篇作业,内容包括剪纸艺术的特点、制作过程和自己的创作心得。
八、课后反思本课通过学习剪纸艺术,使学生了解了民间艺术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创作实践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剪纸技法掌握较慢,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更多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 瓶子变个样丨浙美版(2012)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瓶子变个样丨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瓶子变个样》为主题,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创作,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瓶子进行艺术性变化。
课程内容涉及线条、形状、色彩等基本美术元素,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瓶子的基本结构,并能运用线条、形状和色彩对瓶子进行装饰性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难点1. 瓶子的结构把握: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描绘出瓶子的基本结构。
2. 创意发挥:鼓励学生在保持瓶子基本形状的同时,发挥想象,创作出独特且富有创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准备- 瓶子模型或实物- 纸、铅笔、彩色笔、水粉等绘画材料- 绘画示范视频或图片- 学生作品展示板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瓶子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瓶子的形状、线条和结构,并简要介绍瓶子的艺术价值。
2. 示范与讲解: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展示如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对瓶子进行艺术性变化。
同时讲解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实践:学生在指导下开始个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和建议。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强调每个作品的独特之处。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展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课题:《瓶子变个样》- 学习目标:掌握瓶子的基本结构,运用美术元素进行创作- 重点:瓶子的结构把握,创意发挥- 难点:创意与技巧的结合作业设计学生需独立完成一幅以瓶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出对瓶子结构的准确把握,并富有创意和艺术感。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进行,旨在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个性化指导。
教师将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 七彩花瓶 》教学设计

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七彩花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彩花瓶》是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了解花瓶的形态和特点,以及色彩的搭配原则。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花瓶的图片,以及一些基本的绘画和制作技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绘画和手工制作技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手工制作也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色彩搭配和花瓶形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花瓶的形态和特点,掌握基本的绘画和制作技巧。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提高色彩搭配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花瓶形态的把握、色彩的搭配、绘画和制作技巧的应用。
2.教学难点:色彩的搭配、创意花瓶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总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花瓶的特点,通过实践掌握绘画和制作技巧,最后通过总结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花瓶图片、绘画和制作材料、相关视频或案例。
2.学生准备:绘画和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花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说出花瓶的形态特点,以及自己最喜欢的花瓶。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和示范绘画和制作技巧,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完成自己的花瓶作品。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或案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花瓶设计和制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花瓶形态的把握、色彩的搭配和创意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为家人设计一个花瓶,并拍摄照片或绘制作品。
浙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 16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浙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 16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6民间面塑》是浙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民间面塑艺术,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认同。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面塑的定义、制作方法以及一些典型的民间面塑作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面塑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面塑作品。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于民间艺术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手工艺制作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此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面塑的定义、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面塑的制作方法和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理解。
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教师通过详细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面塑的制作技巧。
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典型的民间面塑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面塑的定义、制作方法和相关知识。
2.示范法:教师示范面塑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欣赏法:学生欣赏典型的民间面塑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面塑材料、民间面塑作品图片、多媒体设备。
2.学具:面塑材料、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民间面塑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面塑的定义、制作方法,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面塑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面塑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面塑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点评。
三年级下册美术优质教案16奇石浙美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优质教案16奇石浙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年级下册美术课程中第16课《奇石》内容。
该课程选自浙美版教材,主要围绕自然界中奇特石头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观察和分析不同奇石特点,学习运用线条、形状、颜色等元素表现石头质感和形态;解奇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和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奇石外形、纹理和色彩特点,培养他们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形状、颜色等元素表现石头质感,提高他们绘画技巧。
3. 通过对奇石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神奇与美好,培养他们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奇石质感、形态和色彩。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奇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奇石图片、绘画材料、画纸。
2. 学具:铅笔、橡皮、彩色笔、水粉颜料、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奇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觉得这些石头有什特别之处?它们给你什样感觉?”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奇石兴趣。
3. 实践环节:a.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奇石进行绘画创作。
b.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绘画问题进行解答。
c. 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运用线条、形状、颜色等元素进行绘画创作。
4. 例题讲解:以一块奇石为例,讲解绘画步骤和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练习。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大家共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奇石》2. 内容:a. 奇石外形、纹理和色彩特点b. 绘画步骤和技巧c. 奇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和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奇石”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2. 答案要求:a. 能够准确表现奇石外形、纹理和色彩特点。
b. 绘画作品具有一定创意和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奇石特点和绘画技巧,作品是否具有创意和美感。
2. 拓展延伸:a.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共同寻找身边奇石,并进行绘画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预案
J I A O X U E Y U A N
单位名称:苍南县民族中学授课班级:八年级段
任教学科:美术
授课者:徐晓亮
二OO七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2周上课时间2月25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1个
第3周上课时间3月3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2个
第4周上课时间3月10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3个
第5周上课时间3月17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4个
第6周上课时间3月24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5个
第7周上课时间3月31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6个
第8周上课时间4月7日(星期二)本学期累计教案7个
第9周上课时间4月14日(星期二)本学期累计教案8个
第10周上课时间4月21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9个
第11周上课时间4月28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10个
第12周上课时间5月5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11个
第12周上课时间5月12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12个
第14周上课时间5月19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13个
第15周上课时间5月26日(星期二)本学期累计教案14个
第16周上课时间6月2日(星期二)本学期累计教案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