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地震勘探教案熊章强

《地震勘探》教案班级:20131-2班教师:熊章强时间:2003.4-7月第一堂课教学内容:绪论1.地震勘探方法简介2.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教学要求: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二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 弹性理论概述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三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2.折射波的形成教学要求: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教学过程:重点讲授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四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2.地震波的衰减3.地震波的频谱教学要求: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本章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讲解时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五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地震勘探的分辩率教学要求: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第六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1.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2. 地震介质的划分3. 地震地质条件教学要求:1.了解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和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2. 掌握均匀介质、均匀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的概念3. 了解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教学建议: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及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是本章重点.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2.设计思路:该课程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了解地震勘探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发现实践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地震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分析、基础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导论。
上述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课。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地震勘探实践、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构成了完整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更能促进地震勘探专业人才的培养。
- 1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培养,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献身海洋地球科学事业的坚强信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并具特色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海洋地球科学基础科学研究顶尖人才的后备力量。
具体目标如下:⑴掌握(海洋)地震勘探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⑵掌握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方法;⑶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初步设计野外施工方案。
三、学习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⑴多看、多听、多问、多写;⑵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⑶重视实验课,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原理》授课内容和作业

《地震勘探原理》授课内容和作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课程1.主要授课内容2.三次书面作业3.闭卷考试范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3月第一章绪论1. 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2. 地震勘探勘探的概念3. 地震勘探勘探的基本原理4.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体波、面波、纵波、横波●反射波、透射波、直达波、滑行波、折射波●波阻抗、时距曲线、动校正、正常时差、回折波●VSP、上行波、下行波2.基本原理、定理●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Snell定理3.时距曲线●直达波时距曲线●一个水平界面、一个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一个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水平层状介质透过波、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4.单炮记录中各种波的识别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一、野外工作概况1.野外地震勘探工作包括试验工作和生产工作2.试验工作的内容3.生产工作的内容4.干扰波的调查方法5.干扰波的类型及特点6.规则干扰与随机干扰的比较7.海洋地震勘探特点:空气枪激发(气枪阵列)、压力检波器(水听器)接收、需要导航定位、多次波(交混回响、鸣震)严重、施工高效方便二、野外观测系统1.测线布置的两点基本要求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3.基本概念:观测系统、覆盖、多次覆盖、变观、共炮点、共中心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4.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三、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1.常用震源、常用检波器2.地震波激发要求3.地震波接收要求、检波器埋置要求、道间距选择原则4.可控震源记录的特点:地震波到达时间为峰值时间、主频较低、环保四、低速带的测定与静校正1.低速带的概念、低速带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2.静校正的概念五、地震组合法1.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四个主要差别2.野外组合的目的、组合形式3.检波器组合压制规则干扰波的基本原理4.描述随机干扰的三个统计参数、检波器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5.检波器组合的频率特性、平均效应6.确定检波器组合参数的方法7.检波器不等灵敏度组合、检波器面积组合、震源组合的方法、目的六、多次覆盖技术1.基本概念:全程多次波、层间多次波、虚反射、动校正、动校正量、动校正剩余时差2.共中心点(共反射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一个水平界面、一个倾斜界面)3.多次叠加压制多次波、随机干扰的基本原理,多次叠加的目的4.多次叠加的振幅特性、频率特性、统计效应5.动校正速度大小对动校正效果的影响、倾斜界面共中心道集反射点的分散6.选择观测系统参数的原则和步骤7.主要采集参数的选择原则第四章地震波速度1. 地震波岩层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2. 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叠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3. 各种速度的相互关系、Dix公式推导4. 三种计算层速度的方法(地面地震、地震测井、声波测井)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1.基本概念:子波、褶积模型、绕射波、物理地震学、菲涅耳带、偏移、分辨力、最小相位子波、混合相位子波、最大相位子波、零相位子波、回转波2.单炮记录上各种波的识别3.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4.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5.单炮记录、叠加剖面上绕射波的特点6.地震勘探分辨力的概念(垂向分辨力、横向分辨力)、分辨力的极限、影响分辨力的因素和提高分辨力的方法、子波对分辨力的影响7.叠加剖面存在的问题、偏移的目的、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8.一个简单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六章总结1.地震勘探的分类2.三维地震勘探的优点3.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要求4.三维地震野外采集过程第七章总结1.地震资料解释的概念2.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三次书面作业1.利用费马原理证明斯奈尔定理2.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P489习题143.绘制自激自收剖面:P496习题31闭卷考试范围第1章至第7章(斜体内容不作要求)三次书面作业。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掌握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3.熟悉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分析地震数据;5.能够操作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6.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1.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地震波的类型、产生机制和传播规律;3.地震数据采集: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4.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和地震图绘制;5.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安排地震数据处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地震数据处理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和应用;2. 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关键概念,了解地下构造的识别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下构造;2. 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见解并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勘探领域的国家战略和环保要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以及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概述)2. 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设备与流程,包括地震源、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数据采集)3.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预处理、噪声压制、波形整形、速度分析等。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剖面图的识别与解释,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解释)5. 实践活动: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操训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对应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勘探软件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个课时。
tesseral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tesseral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特别是tesseral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以及在地球内部探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tesseral地震勘探方法,分析和解读地震数据,以识别地下构造和资源。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对地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可视化。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地震勘探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勘探在资源探测、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
3. 学生通过地震勘探项目的实践,培养科学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结合实际地震勘探技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教学设计和评估更具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原理: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重点关注tesseral地震勘探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基础2. 地震波类型与传播特性:介绍纵波、横波和面波等地震波的类型,分析它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性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及其传播3.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地震数据采集的设备、方法和技术,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软件工具。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与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地震数据解释的方法,了解其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等方面的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2.设计思路: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且发展迅猛。
因此,该课程除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常规处理技术外,还会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介绍,每种处理方法都结合大量地震勘探处理实例加以说明,力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掌握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为专业知识教育层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群组成部分,选修学生应具备的扎实数理基础和高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为:地震勘探原理或勘探地震学。
- 1 -二、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础,常规处理的方法原理: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动校正、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偏移归位,并包括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和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等内容。
使学生初步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目标;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
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
总学时:60
学分:3
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
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
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
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
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
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
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
理解岩石特征与波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折射方法
教学内容:折射波的正演问题,几种简单地质模型上的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隐蔽层问题;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利用射线追踪法推导简单地质模型上的理论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的特点及能够解决的地质问题。
折射波资料反演解释的TO法和广义互换时法。
理解折射波法方法实质。
重点难点: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第五章:反射波法
教学内容:反射波的正演问题。
水平、倾斜界面,断层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反射波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水平叠加技术及获得浅层反射波的一些技术方法,反射波资料整理和初步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
频谱分析,数字滤波、相关分析和速度分析等基本数字处理技术,速度参数的提取,各种速度的概念,动、静校正和叠加的实
现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推导,正常时差,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的概念。
水平叠加技术,动、静校正。
掌握频谱分析等数字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在地震数字处理中的作用。
各种速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理解各种数字解释方法原理。
重点难点: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折射波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第六章:面波法
教学内容:面波的形成及其传播,面波的速度、穿透深度、面波速度和泊松比的关系。
稳态面波法和瞬态面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
面波法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面波的形成及其传播,面波的速度、穿透深度、面波速度和泊松比的关系。
稳态面波法和瞬态面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
重点难点:瞬态面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
第七章:地震映像法
教学内容:地震映像法的理论曲线、野外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
地震映像法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地震映像法的理论曲线、野外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
重点难点:地震映像法的理论曲线、野外工作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
第八章:工程地震勘探的应用
教学内容:利用工程地震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原理方法,横波测量技术,各种地震方法的应用,工程实例。
基本要求:掌握用地震获得的参数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原理。
理解地震方法特点。
重点难点:掌握用地震获得的参数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原理。
五、实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实验内容
实验一地震仪的认识,折射波数据采集。
实验内容:地震仪的的操作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地震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地震仪的基本参数,折射波数据采集。
实验二折射波法实验,折射波的识别,折射波资料解释
实验内容:折射波的识别
基本要求:掌握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和读取折射波的方法。
重点难点:读取折射波的方法。
实验三反射波法实验,反射波的识别
实验内容:反射波的数据采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和识别方法。
重点难点: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实验四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实验
实验内容: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
基本要求掌握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的方法。
重点难点:频谱分析和数字滤波的参数设置。
实验五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实验
实验内容:速度分析和动校正
基本要求掌握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的方法
重点难点:影响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的因素。
实验六面波法实验,面波的识别
实验内容:面波法的数据采集及资料处理
基本要求:掌握面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及资料处理方法。
重点难点:面波法的数据处理方法
(2) 实验考核方式:
仪器操作和实验报告总评。
(3) 实验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中的比重
课程考试成绩=实验考核成绩×20%+理论考核成绩×80%。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1、《工程地震勘探》,单娜琳,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应用地球物理教程一地震勘探》,何樵登熊维纲,地质出版社,1991年
3、《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年
八、审核
教学大纲编者(签字):
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