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洛南县永丰镇马洼小学吴伟国一、教材内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以读代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抓住课文的情感线索,从而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感受到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抓住课文情感主线,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学生对“5·12”地震了解不是很多,为了让学生获得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观感受,在第二课时中,安排学生观看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到灾难的无情,人性的美丽。

三、进行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5·12”地震的有关资料,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在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受到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四、教学重点:1 / 5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五、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1、自主探究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课设计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经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以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3.理解文中要点句子的意思。

4.可以领会环境及其场景描绘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绘方法。

【教课要点】经过品读语言文字,可以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觉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乞降解说。

【教课难点】可以领会环境及其场景描绘的作用,学习文中的描绘方法。

教课流程:一、复习导入,学致使用1 .复习生字词。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持续来学习第 6 课——板书课题)2.回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尽量运用屏幕上的词语归纳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当年那场千载难逢的大地震中,去读懂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一)感觉地震:地动山摇,大难到临1.观看地震图片,直观感觉地震的可怕。

2.小组合作,迅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绘地震的句子。

3.沟通,出示:①突然,课桌摇摆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②楼房摇摆得愈来愈厉害了,并陪伴着难听的吱吱声,外面阵阵灰尘凌空而起。

③地动山摇。

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3.指引学生抓住要点词语,感觉地震的恐惧。

4.逐句指读,指导读好。

5.认识环境描绘与场景描绘的作用。

(二)感知言行:恪尽责责,大爱无疆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 2-7 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个如何的谭老师,在句子旁边作上标注。

2.沟通:①他意识到状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高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②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3.领会语言、动作描绘对表现人物件行的作用。

4.联合地震前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悟谭老师言行相符。

(三)感悟评论:英豪不死,精神千秋1.小组合作,品读营救人员,获救学生,学校同事的话,感悟谭老师的崇敬质量。

2.指引沟通。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五、拓展:你还知道汶川大地震中有哪些人的英雄事迹?指名交流。
作业设计
你还知道汶川大地震中有哪些人的英雄事迹?请仿照本文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爱与责任
写作总结:1、环境描写。
2、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教学反思
(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生命永恒的瞬间。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
1、交流:谭老师是怎么说的?
①指名回答。
②引导抓住“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大家快跑”体会。
③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临危不乱、指挥若定、舍己为人、爱学生胜过爱自己……)
(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照应课题的一句话。
1、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齐读。
3、思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谭老师做了这样的姿势?请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环境和地震场面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体会这样的场景的作用?
④指导朗读
2、交流: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①指名回答。
②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③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引导抓住动词“拉”“撑”“护”体会谭千秋对学生无私的大爱)(恪尽职守、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学生、爱护学生的高贵品质。)
④正是谭老师的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保全了4个孩子的生命,却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一刻定格,让自己最后的动作成了他一生——(指读课题),谁来读好这句话?

最后的姿势2

最后的姿势2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泰兴市分界小学李冬美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

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

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

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

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

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另外,使学生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思路: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创设情境,感受中华魂。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1捉 蝴 蝶 , 故 事 。 . 编 ( ) 设情 境 , 故事 。 1创 编 ( 件 出示 蝴蝶 图片 ) 课
师 : 地上 , 儿开 了 , 草 花 蝴
苏 教 版 二年 级 上 册第 二 单
元 第 4课 。
教 学 目标
1指 名 读 第 1自然 段 。 . 师 : 来读 读课 文 的第 1 谁
案例精 选
能美 美地 读 这句话 。( 名 读 ) 指
么 ” ? ( 串葡 萄 、 串项链 、 呢 一 一

乡村 生 活 的 美 好 。
师 : 们 看 , 下 孩 子 捉 了 你 乡

串糖 葫 芦 、 串 烤 羊 肉 ) 一
师 : 串小 鱼 可 新 鲜 了 , 这 小
( 师 引 读 第 4自然 段 ) 教 师 : 就 是 乡下 孩 子 , 这 他 们 —— ( 接 : 在 阳光下 / 在 生 生 长
【 计 意 图 : 师 引 导 学 生 设 教
将 自己的 生活体 验 、 内心体 验
带 入 阅读 的 过 程 中 , 引 领 学 生 走进 文本 , 出幸福 的味道 。 】 读
( ) 读 第 2、 自 然 段 , 二 3 体
子 的 生 活 有 初 步 的 总 体 印 象 。】 二 、 读 , 验 乡 下 生 活 细 体 师 : 欢 这 首小 诗 吗 ? ( 喜 喜
( 件 出示 图 片 , 知 乡野 课 感
下 孩 子 的聪 明 。( 生 齐读 ) 女
2含 草 叶 , 乐 曲 。 . 吹 师 : 吹过草 叶 ?( 有 ) 谁 没
坏 了馋 嘴 的 猫 咪 ) 师 : 咪真 是 “ 坏 了 ”谁 猫 乐 ,
能读好 这 一句 。( 名 读 ) 指 师 : 不 仅 听 出 了 你 的 快 我 乐 , 从 你 的脸 上看 到 了快乐 。 还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的可贵品质,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3.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体会谭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用自己的臂膀护住四名学生的高尚师德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图片并讲述: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化为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二、精读课文(一)回顾课文,寻读“最后的姿势”。

1.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文章中还有两处也写到了这个姿势,快速找出来读一读。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指导学生朗读。

(二)精读第二部分,初步感受“爱与责任”。

1.读课文第4—7段,找出文中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1)语言描写: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2)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抓住动作来体会)谭老师的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生:立即。

自己再读读这句话。

这样一位已经51岁的老师为什么能在此时表现得如此身手敏捷呢?生:爱与责任。

2.指导学生朗读。

3.小结:课文通过生死关头谭老师的一句简短的话、一连串动作,刻画了一位舍生忘死的老师形象。

《最后的姿势》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课件(第二课时)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问 题和难点,分享个人见解和感 受。
角色扮演
选取作品中的关键场景,组织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作 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回顾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发表个 人见解和感受,促进交流和合作。
03
改进措施
教师应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
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
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文化内涵
探讨《最后的姿势》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如英勇、牺牲、爱国等。
跨文化对比
将《最后的姿势》与其他 文化中的类似主题作品进 行比较,拓展学生的国际 视野。
04
思考与讨论环节
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一
问题三
文章中的“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 ?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章中的哪些细节描写支持了主题或 情感的表达?
《最后的姿势》教学课件(第二 课时)

CONTENCT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练习题设计与讲解 • 课堂互动与反馈环节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最后的姿势》中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使其能够领悟作 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案

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执教:周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情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

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毕竟地震发生时孩子们只有2、3岁,而且学生对于其中英雄人物却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而今再回忆起来,或许只剩下了个模糊的影子。

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

因此,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再现汶川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发生了什么?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使他们快速走进文本中。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场景:同学们,投影出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这天发生了什么?2.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品读姿势,感悟形象过渡: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姿势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一)第一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抓住了谭老师的什么进行细节描写的?1.抓住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谭老师的?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千说万说,在人们的心中,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五、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把思绪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引读——这堂课上……
谭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出示,生读)
这是谭老师的言传,是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危难之时他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
(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诵读教育时报记者刘肖的《千秋之爱——我该想到》,进一步感悟。
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谭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普通、爱与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是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齐读。
二、感受“言传”
引读“忽然,课桌……
三、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谭老师的?
3.全班交流。
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临危不惧先人后己)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自由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6)在这巨大的灾难中,谭老师为了四个学生牺牲了自己。引读最后一节
四、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叙事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这句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舍己救人大爱无私)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齐读最后一小节。
环境课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谭老师高尚的品质,环境场面的描写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说明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