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合集下载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一、丹麦优势产业情况(一)航运业航运业是丹麦传统的支柱产业,对丹麦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丹麦对外服务贸易总收入为3337.65亿丹麦克朗,其中对外航运服务为1719.84亿克朗,占收入总额的51.5%。

2007年,丹麦对外航运服务的顺差为455.96亿克朗,对外服务贸易总顺差为404.19亿克朗,货物加服务贸易总顺差为357.33亿克朗。

由此可见,航运业是丹麦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弥补了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逆差。

丹麦航运业的主要力量是远洋商船队,近年来,其运能一直在稳步增长。

以马士基公司为代表的丹麦船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远洋船舶。

据丹麦船东协会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5月份),丹麦船东拥有丹麦旗的船只有514艘,运能为1130万载重吨;在建的新船有332艘,运能达1140万载重吨;此外,丹麦船公司通过签订长期租船协议,还经营着众多的外部运力。

丹麦航运公司控制着世界商船队中7%的船舶,提供的海运服务占世界航运业市场份额10%。

丹麦船队的船舶种类构成主要为集装箱船、化学品油轮、冷藏船和液化气船,其载重吨位占世界航运市场上同类商船的比重分别为5%、2.0%、1.3%和1.0%。

丹麦船队的现代化程度高,船龄轻,平均船龄为7年,而全球平均船龄为11.6年。

丹麦船队的新船比例高,意味着丹麦航运业技术先进,作业效率高,在海运安全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丹麦航运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依靠高质量的运输综合服务,海运业的集装箱化和快速装卸的滚装运输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丹麦船公司顺应了海运发展的这一新趋势,并将集装箱的海运与铁路、陆路相连通,实现了“门到门”的便捷服务和建立各类商品的物流网络。

丹麦航运业面向世界,其95%以上的营业额来自国际业务,75%的营业额来自欧洲以外的市场。

丹麦航运业海外市场最大的是美国,中国已成为其第二大市场,日本则位居第三。

丹麦成为世界航运大国的重要标志是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集团。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摘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丹麦低碳经济发展却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模式。

丹麦成功经验包括:能源消费结构转型、能源发展重点转变、制定与实施新能源战略等,这些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能源网络体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然而,近30年来,丹麦经济增长了45%,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减少了13%,能源消耗只增长了7%,创造了“减排和经济繁荣并不矛盾”的“丹麦模式”。

一、丹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一)能源消费结构: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丹麦能源消费主要由石油、天然气、煤和可再生能源等构成,其中石油消费占90%。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丹麦93%的能源消费依赖进口,当时由于油价便宜,政府并不怀疑“依赖型”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但一切改变是从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开始的。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惩罚以色列的支持者,欧佩克组织(OPEC)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把原油价格提高了好几倍。

危机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 3.01美元,到1973年底,高达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

至此,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输入港口,欧佩克“掐住”荷兰的脖子,意味着整个欧洲都要受到波及,丹麦也不例外。

国内90%的能源需求都依赖于原油的丹麦很快感到捉襟见肘。

6年之后的1979年,石油危机再次爆发,依赖于石油的欧洲国家再次受到重创。

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丹麦国际收支赤字。

受到两次能源重创后,丹麦开始尝试改变过去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模式,在能源消费结构上,努力实现从“依赖型”向“自力型”转变。

丹麦政府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抓紧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

丹麦经济概况

丹麦经济概况

丹麦经济概况丹麦人口约为547.6万,是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200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570亿美元,人均GDP为6.5万美元。

2007年1月1日,丹麦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全国设五大地区、98个市和格陵兰、法罗群岛两个自治领(其国防、外交、司法和货币由丹麦负责)。

该国首都为哥本哈根。

1、丹麦经济简史丹麦以农业立国,农业历史悠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70年代初,由于丹麦对进口原油过分依赖,因而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1976年逆差高达19.14亿美元,创战后最高纪录,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随之上升,国民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境。

面对这种严重局面,70年代中,丹麦政府采取了紧缩财政的方针。

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效,如国内生产总值在1975年下降0.7%之后,接连几年持续有所增长,国际收支逆差也有所减少,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继续上升。

1979年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收支再度恶化,当年出现29.65亿美元的逆差,再次创战后最高纪录。

1980年丹麦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年和1981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负增长(分别为-0.4%和-0.9%)。

1982年9月保尔施吕道为首相的联合政府执政后,把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和降低财政赤字作为首要政策目标,结果1983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下降为11.7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约一半。

通货膨胀率下降到6.9%。

1982年以来丹麦经济持续增长,1982-1986年年平均增长率为3.6%。

1986年,国家财政12年来首次出现盈余,约80亿丹麦克朗;通货膨胀率为3.7%,为17年来的最低点。

经济回升带来了自1984年初开始的消费高涨以及投资热潮,致使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又趋恶化,现政府继续奉行严格控制工资增长和财政支出,限制私人消费和稳定丹麦克朗汇率的紧缩政策,使高通货膨胀率、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和庞大财政赤字逐步得到控制。

丹麦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及启示

丹麦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及启示

丹麦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及启示【摘要】丹麦是欧盟重要成员国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丹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加,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并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这使得丹麦的创新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低位。

丹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丹麦综合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加之丹麦人民良好的创新意识也使得丹麦在欧盟成员国中享有创新领先者美誉。

政府应当借鉴丹麦成功的经验,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不断加强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全面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丹麦创新政策丹麦的政治局势自20世纪末以来较为稳定。

政治的稳定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使丹麦GDP稳居于世界前列,丹麦人的生活以高福利、高收入与高消费著称,社会幸福感指数高。

作为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丹麦的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研究与开发投入比率较大,这与丹麦政府对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引导是分不开的。

丹麦政府根据丹麦各个时期所处的不同经济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

一、丹麦企业发展状况1、丹麦企业概况丹麦企业主要以农渔业、医药、电子设备、船舶等著称,享有欧盟最大的渔业国称号,同时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畜牧业全球闻名,是全球最大的牧草种子生产出口国、最大的原貂皮生产出口国。

航运业和医疗工业是丹麦的支柱性产业,典型的代表是“药谷”,“药谷”位于哥本哈根和瑞典南部斯科纳地区之间,目前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覆盖面广泛,并且以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

同时,丹麦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绿色人文,以电力、石油的高产出、低消耗著称的“丹麦模式”正在带动欧洲各国以及全球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丹麦国土面积相对狭小,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而在这狭小的国度里,诸多企业却因具备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全球影响巨大,诸如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诺和集团以高度创新闻名世界,该集团的诺维信在医药胰岛素以及酶制剂方面的领先技术大大扩大了其在全球医药市场的销售份额。

丹麦是一个环保意识高度发达的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

丹麦是一个环保意识高度发达的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

丹麦是一个环保意识高度发达的国家,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

一、丹麦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丹麦被誉为“绿色国度”,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该国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丹麦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法规,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并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其次,丹麦积极推广环保教育,加强环境意识的培养和环境教育的普及,使公众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此外,丹麦政府还鼓励大众采用环保交通工具,推广可持续出行方式,使城市交通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二、丹麦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丹麦以其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丹麦政府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补贴、优惠税收政策等。

丹麦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在丹麦,风力发电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丹麦的风力发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全球风力发电的典范。

三、丹麦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成就丹麦在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能生产国和风能市场。

风能在丹麦的能源消费中占据很大比重,且取得了极高的效益。

其次,丹麦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创新,不仅在风能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其他领域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此外,丹麦在可持续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不断推动城市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丹麦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丹麦的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政策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政府的决策和投资对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动至关重要。

其次,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丹麦的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普及工作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最后,技术创新和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案例随着全球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关注,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许多国家和企业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个在能源行业取得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案例一:丹麦的风能行业丹麦作为一个小国家,在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丹麦的风能行业是一个典范。

通过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丹麦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风能国家之一。

丹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开发风能资源。

同时,政府还提供了丰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商进入这个行业。

在技术方面,丹麦公司在风力发电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丹麦制造的风力发电机组以其高效性、低噪音和对环境的友好性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案例二:德国的太阳能行业德国是一个没有太阳资源优势的国家,然而,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德国的太阳能行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全球太阳能发电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德国政府提供了丰厚的补贴,鼓励个人和企业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基金,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这些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开发商进入德国的太阳能市场。

德国的太阳能行业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生产出高效、环保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太阳能设备。

这些设备的广泛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并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案例三: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政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研发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例如,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和应用国家之一。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形式。

除了技术的发展,中国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绿色经济案例

绿色经济案例

绿色经济案例绿色经济是指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一种经济模式。

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成功的绿色经济案例,以期为更多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以中国的太阳能行业为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国,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不仅实现了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还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大大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使得太阳能发电成为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清洁能源。

这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其次,以丹麦的风能产业为例。

丹麦是世界上风能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风能已成为丹麦的主要能源之一。

丹麦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风能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如今,丹麦的风能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丹麦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为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树立了榜样。

再次,以日本的循环经济为例。

日本是世界上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但通过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日本成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推动产品的再制造和再利用。

如今,日本的循环经济已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还为日本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最后,以德国的绿色建筑为例。

德国是世界上绿色建筑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绿色建筑已成为德国建筑业的主流。

德国政府通过出台严格的建筑标准和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绿色建筑,推动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如今,德国的绿色建筑不仅在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还为德国的建筑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总之,以上这些绿色经济案例充分证明了,绿色经济不仅是一种理念和理论,更是一种可行的经济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绿色经济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

但其农业的内涵与我国概念中的农业大相径庭。

它集农、工、商一体化,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科研、检疫一条龙,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一、丹麦农业的总体情况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自然条件丹麦国土面积43096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

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达到2.7万平方公里。

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日德兰半岛中部稍高,最高点海拔173米。

气候温和,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均降水量约664毫米。

此外,不同区域的土质相差很大,因此,种植了各种不同的农作物。

(二)丹麦农业的主要发展阶段1788年以前:90%的土地归王室和地主阶级所有,农民仅拥有10%的土地。

1788年:废除奴隶制度,人们有可能离开出生地并购买自己的农场。

1788-1828:经济危机。

1830-1870:此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粮食出口,私有地产的数量由65%增加至90%。

1870-1890:由于从北美和俄国进口低价粮食,因此农业开始从农作物生产转向畜牧生产。

雇用了第一批咨询顾问,并构成农业咨询服务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开始了合作化经营。

1893年:创办丹麦农民联合会。

1899-1919:土地产权划分,归小农户所有。

1910年:创办了丹麦家庭农民协会。

30年代:经济危机。

1945-1972年:农业人口外流,机械化程度提高;所有权合并、专业化生产开始。

1973年:丹麦加入欧洲联盟,专业化程度增加;业余农民增多;在咨询和教育方面有显著改善。

(三)丹麦农业现状。

丹麦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2%,从业人员仅有8万人,即全国520万人口的1.5%从事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为3.5%左右(上世纪60年代为20%左右)。

尽管如此,丹麦的农场生产农产品足够供给1500万人消费,农业在丹麦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麦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及鼓励创新措施
一、丹麦优势产业情况
(一)航运业
航运业是丹麦传统的支柱产业,对丹麦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丹麦对外服务贸易总收入为3337.65亿丹麦克朗,其中对外航运服务为1719.84亿克朗,占收入总额的51.5%。

2007年,丹麦对外航运服务的顺差为455.96亿克朗,对外服务贸易总顺差为404.19亿克朗,货物加服务贸易总顺差为357.33亿克朗。

由此可见,航运业是丹麦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弥补了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逆差。

丹麦航运业的主要力量是远洋商船队,近年来,其运能一直在稳步增长。

以马士基公司为代表的丹麦船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大型远洋船舶。

据丹麦船东协会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5月份),丹麦船东拥有丹麦旗的船只有514艘,运能为1130万载重吨;在建的新船有332艘,运能达1140万载重吨;此外,丹麦船公司通过签订长期租船协议,还经营着众多的外部运力。

丹麦航运公司控制着世界商船队中7%的船舶,提供的海运服务占世界航运业市场份额10%。

丹麦船队的船舶种类构成主要为集装箱船、化学品油轮、冷藏船和液化气船,其载重吨位占世界航运市场上同类商船的比重分别为5%、2.0%、1.3%和1.0%。

丹麦船队的现代化程度高,船龄轻,平均船龄为7年,而全球平均船龄为11.6年。

丹麦船队的新船比例高,意味着丹麦航运业技术先进,作业效率高,在海运安全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丹麦航运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依靠高质量的运输综合服务,海运业的集装箱化和快速装卸的滚装运输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丹麦船公司顺应了海运发展的这一新趋势,并将集装箱的海运与铁
路、陆路相连通,实现了“门到门”的便捷服务和建立各类商品的物流网络。

丹麦航运业面向世界,其95%以上的营业额来自国际业务,75%的营业额来自欧洲以外的市场。

丹麦航运业海外市场最大的是美国,中国已成为其第二大市场,日本则位居第三。

丹麦成为世界航运大国的重要标志是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集团。

马士基集团总部设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雇员逾11万名。

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拥有550多艘集装箱船,总箱量达150万个标准集装箱。

马士基除拥有庞大的班轮船队外,还经营着相当规模的油轮、液化气船、散货和专用船、供给船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二)能源环保产业
丹麦是举世公认的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丹麦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探索出了一条能源“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1980年至今,丹麦的GDP增长了近60%,但能源消耗基本维持不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丹麦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先锋,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2006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经达到15.3%。

可再生能源包括不含二氧化碳(CO2)的能源,例如风能和太阳能;还包括CO2自我平衡的天然燃料,例如秸杆和木屑,其在燃烧时放出CO2,但在生长过程中却从大气中吸收CO2。

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和煤等矿物燃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对保护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丹麦的风力发电、桔杆发电、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超超临界锅炉等清洁高效燃煤技术,以及热电联产技术和规模等都属世界著名。

另外,丹麦也处于“氢能社会”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前沿,此外还有生物燃料,如生物乙醇和沼气。

尽管丹麦的气候条件并不怎么理想,但仍十分重视对太阳能的利用。

另外,对燃料电池、潮汐能的研发也十分重视。

伴随着能源领域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丹麦逐步培育出了一批拥有世界顶尖科技的能源领域知名企业。

丹麦拥有世界著名的风机制造商维斯塔斯公司(VESTAS WIND SYSTEMS A/S)。

风机制造始于1979 年,其核心业务为风力发电系统的开发、制造、销售、市场开拓和维护,维斯塔斯公司风力发电机以高效和可靠而著称,是世界上著名的风电系统供应商。

该公司在全球50多个国家已安装26000 多台风机发电,其所制造和销售的风机产品约占世界风力发电市场份额三分之一。

(三)农业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

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丹麦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2%,从业人员仅有8万人,即全国520万人口的1.5%从事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为3.5%左右(上世纪60年代为20%左右)。

尽管如此,丹麦的农场生产农产品足够供给1500万人消费,农业在丹麦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丹麦农产品的三分之二用于出口,农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16%。

目前,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牧草种子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和最大的生貂皮生产国和出口国。

丹麦王冠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商。

每年屠宰生猪屠宰
量占丹麦全国的93.6%,占欧洲屠宰量的8.2%,占世界屠宰量的2%。

目前拥有26个生猪屠宰加工厂、8个肉牛屠宰加工厂、3个零售包装厂、2个分销部和3个销售分公司。

丹麦最有名的奶产品加工企业是ARLA FOODS(阿拉乳品公司)。

阿拉乳品公司是丹麦MD Foods 公司和瑞典Arla公司两家乳品合作社企业于2000年4月17日正式合并而成,这是合作社历史上的第一起跨国合并。

MD Foods是丹麦最大的乳品集团,占丹麦乳品市场的90%以上;瑞典的Arla公司占本国市场约60%。

目前,阿拉乳品公司是欧洲最大的乳品集团。

丹麦生猪饲养和繁殖技术、貂的养殖技术都居世界前列。

二、丹麦推动企业创新的措施
(一)为企业创新提供财政支持
丹麦政府采取了两个具体措施提供对创新的财政支持,一是提供商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二是提供股权保障计划以及公司发展计划支持。

前者成立于1992年,主要是向商业化发展提供种子资金,但由于运作不太理想,2001年修改有关规定,明确将增强对新项目和新企业的支持,并且投资以市场化运作,比如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而采取不同的股权和贷款利率。

后者主要是政府对创新项目提供50%的风险保证金,以引导私营企业向该创新项目投资。

为了支持小型企业的研发活动,丹麦政府设立“丹麦增长基金”,为小型创新企业提供种子资本,到目前共向企业投入20亿克朗研发启动资金,还吸引了近2.84亿克朗的银行担保贷款。

为了促进该增长基金的良性发展,2004年对其使用范围作出新的法律修订,允许该基金运用自行资本对新型公司进行投资,使得基金可以从成功的商业投资项目中获取更多的收益,从而从事更多的风险投资项目。

(二)用税收优惠激励企业研发
丹麦对企业的研究投入实施税收减免。

根据议会通过的决议,丹麦政府面向中小型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提出“科学转化为生产”的行动计划,增强公共科学研究以及企业界直接的合作,如果中小型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并参与公共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可得到150%的税收减免,同时政府将简化行政程序使得企业更方便地申请和运作。

2001年4月丹麦议会对税收法案作出增补,为鼓励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规定私营企业为丹麦公共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的研究而投入的研究经费可享受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

同时,为吸引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事研发,提出25%税收减免计划,即从事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在前三年可减免25%的个人所得税。

此外,还推出对期权、股权收益税收期限作出新的规定,即在实际收到分红所得时才行付税,以刺激公司和研究人员参与创新研发活动。

(三)用孵化器支持企业创业
从1998年开始丹麦开始建立创新孵化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孵化手段支持创新创业。

为了更好地通过创新孵化器增强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能力,从2002年开始建立新的资助模式,其主要措施是提高孵化器吸引更多私人资本的能力,并建立其与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之间的网络。

创新孵化器将提供公共风险资金,企业开发计划,市场调研,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

(四)加强创新教育
丹麦政府支持创建丹麦企业家学院(The Danish 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培育新一代企业家。

2003年10月,部际委员会提出设立丹麦企业学家院的动议,其目的是增强丹麦年轻一代有关创新、创业以及企业家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训和教
育。

学院将主要包括短、中、长期不同水平的教育,并涵盖已经具有研究、教育能力和经验的机构网络,学院将建成面向企业的活动中心,并促进丹麦教育系统的能力建设,使得更多的学生能成为企业家。

三、国际研发和科技发展合作
丹麦高度重视对外合作,特别是随着与欧盟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迫切需要从更高的研究政策上考虑,争取从欧盟合作中获取最大利益。

欧盟研究和技术发展框架计划在丹麦参与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也因此越来越高,这一框架计划旨在提高欧盟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在欧盟的支持下,丹麦各大公司、学校及研究机构积极参与研究与发展的国际合作。

丹麦科技创新部也采取措施鼓励丹麦有关部门参与框架协议。

丹麦还对外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以推动相关领域科技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