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九年级语文暑假培优专项训练 文言文专题16(通用)
2020-2021【语文】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练习题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 ②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君一言折之()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②全活甚众()A. 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 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2020九年级语文暑假培优专项训练 文言文专题25

2020暑假九年级语文培优专项训练:文言文专题25顾况【百科探秘】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
晚年隐居茅山。
【古文观止】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①。
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却嗟赏曰:“道得个语②,居即易矣。
”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幽闲鼓吹》【说文解字】①著作顾况:顾况当时官任著作佐郎。
②个语:这样的诗句。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米价方贵()②居即易矣()2、翻译句子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3、读了这则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答案:1、①正②容易 2、顾况看到白居易诗稿上的名字,仔细看着白居易说3、例:(1)作为前辈,应该多发现人才,推荐人才(2)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不会被埋没,就会得到成功参考译文:诗人十六岁到长安赴试,拜访著名诗人顾况。
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诙谐幽默地说:“长安物价正贵,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阅得《赋得离离原上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白居也易!”从此,白居易诗名大振。
巨商蓄鹦鹉【百科探秘】《玉壶清话》又称《玉壶野史》,在南宋时已有《玉壶野史》的别称,在宋元时均著录为十卷。
文莹,北宋著名僧人,生卒年不详,钱塘僧人,字道温,又字如晦,尝居西湖菩提寺。
还著有《湘山野录》、《湘山续录》。
【古文观止】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①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九年级下全册古文练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全册文言文共7篇)

九年级下古文检测题【最新部编版分篇带答案】教材目录: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0.曹刿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陈涉世家/司马迁23.出师表/诸葛亮9.《鱼我所欲也》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①【苟得】②【恶】③【患】④【辟】⑤【如使】⑥【何不用也】⑦【非独】⑧【是心】⑨【丧】⑩【呼尔而与之】尔,⑪【蹴】⑫【不屑】⑬【万钟】。
钟,⑭【辩】⑮【何加】⑯【奉】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与,⑱【乡为身死而不受】乡,⑲【已】⑳【本心】二、重点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重点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①、解释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并解释。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②、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解释。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③、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并解释。
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于.我何加焉:④、解释下列句中“得”的用法,并解释。
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⑤、解释下列句中“尔”的用法,并解释。
呼尔.而与之:与尔.同销万古愁:⑥、解释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并解释。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并解释。
行道之.人弗受:此之.谓失其本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呼尔而与之.:人皆有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⑧、解释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并解释。
2020-2021语文文言文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及答案解析(2)

-X中考语文文言文1.(四)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寒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堺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英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手不释半/即爭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炸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堺对坐痛饮咨其风上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答案】1. C2.呼老兵诣道边洒境/对坐痛饮/咨其风土 /考其区域。
3.(1)勒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查;(3)助学严谨;(4)学习专注。
(任意答对三点即可)【解析】1. A.①句意为: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卷:书,名词:②句意为:(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
卷:写,动词.故两句话中的“卷”意思不同;B.①句意为: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
若:如果:②句意为:衣着神态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若:像。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不同;C.①句意为:一定要亳无疑问才停止。
止:停止:②句意为:担心他不停止(挖山)。
」匕停止。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相同:D.①句意为: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据:根据;②句意为:孙权占据江东。
据:占据.故两句话中的“据”意思不同:故选C。
2.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洒店,而对而开怀畅饮,询问当地的风上人情和地理。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__________)(2)晓雾将歇.(__________)(3)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解析】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加点的“书”在这里是名词,“书信”的意思;“歇”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是“消散”的意思。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辉”“颓”“竞”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含解析)之文言文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案】1.(1)通“饲”,喂(2)按照2.(1)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槽枥之间。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4.示例: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才有机会展示才能成名。
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味地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
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翻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是通假字,同“饲”,意思是“喂养”。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语文暑期练习

(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语文暑期练习【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将近(2)方磨铁杵正在(3)始一反焉通返,往返(4)媪自言姓武说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示例:匡衡凿壁偷光__孙康映雪照读__车胤囊萤读书等。
2020-2021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我国古代史学名著《_____________》,文中提到的战役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__________之战。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②弗敢专.也(______________)③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④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3.对于“何以战”的问题,曹刿对鲁庄公一再追问,他的目的是什么?4.本文给后人留下的重要的战争思想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来。
5.在这段真实的历史故事中,作者并未对曹刿和鲁庄公作直接评价,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文章对曹刿或鲁庄公作简要评价。
【答案】1.左传长勺2.①参与②独自占有③案件④战胜,攻下3.曹刿一再追问的目的就是要让庄公明白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的道理。
4.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保证;审时度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进攻和追击时机);详察敌情,不冲动草率等。
5.要点参考:曹刿是一个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人,他在大敌当前之时,面见庄公,直陈己见,并亲临战场指挥作战,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战争的分析,对战斗的指挥,对战机的把握,精辟独到,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思想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暑假九年级语文培优专项训练:文言文专题16三人越谷【百科探秘】字明允,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
【古文观止】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①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②以势驱之耳。
选自苏洵《谏论》【说文解字】①康庄:平坦的大道。
②要在:主要在于。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有与之临乎渊谷者()②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③顾见猛虎暴然向逼()④跳而越之如康庄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乃记之而去C.不然为怯士卒为用者D.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3、翻译句子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4、有人认为人没有怯与勇之分,主要在于情势趋势他罢了。
你怎么认为?答案:1、①面对,面临②这样③回头④越过 2、B 连词,表顺接(A代词;虚词C是;被 D 那;加强反问语气) 3、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只是要用某种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4、略参考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还有一个是怯懦的人。
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懦夫。
”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
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
”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
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地跨过了深谷。
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只是要用某种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论马【百科探秘】《金陀粹编》:此书系南宋岳珂撰。
珂为岳飞之孙,秦桧当国时,国史中有关岳飞功绩的记载,多被删削,珂撰《金陀粹编》,搜辑岳飞传记资料,为飞辨诬。
作者在嘉兴(今属浙江 )金陀坊有别业,因用为书名。
后因以“金陀”为辨诬的典故。
清陶孚尹《怀友》诗:“又见灵光劫后存,《金陀》遗事共谁论。
”【古文观止】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①奇之日啖②豆数升,饮泉一斛③,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⑤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⑦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金陀粹编》【说文解字】①故常:过去常常②啖:吃③斛:量器名,古代一斛为十斗④介胄:介:甲衣胄:头盔这里作动词⑤比:及,等到⑥褫(chǐ):解除⑦秣:吃饲料【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②比行百余里()③殆欲毙然()④寡取易盈()2、翻译句子①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②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3、作者认为自己过去两匹马“奇”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以“马”喻“人”,说明什么?答案:1、①宁愿,宁可(2)及,等到(3)几乎,近于(4)满足2.、①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
②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3、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或:一个人只有积蓄内力,增长德性,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或: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踏实,要沉着,要严以律己,要有大忍之心,才能成为栋梁。
)参考译文: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它们每天吃豆好几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洁净的水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象不是很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起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解除鞍甲也不喘息、不出汗,就好象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么的叛乱,两匹马却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几升,吃饲料也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抓紧缰绳人还没坐安稳,它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是要死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司马温公【百科探秘】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成书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古文观止】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
庭有大瓮,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公即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进出,儿得不死。
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①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
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
伯康年将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饥乎?”天少冷,则问曰:“衣得无薄乎?”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说文解字】①龆龀:指童年。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儿得不死()②与群儿戏于庭()2、翻译句子一儿偶堕瓮水中,群儿哗然弃去。
3、文中“群儿哗然弃去”一句在人物刻画上起什么作用?4、本文两则故事各表现了司马光怎样的性格特点?(用原文回答)第一则故事:第二则故事:答案:1、①能够②嬉戏,玩耍2、一个小孩偶然掉入水缸,众位小孩喧闹叫嚷着,不去救人就离开了。
3、从群儿一味“哗然”却想不出办法,反衬司马光人小智慧大。
4、第一则故事: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第二则故事: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参考译文: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院子中玩耍。
院子中有大瓮,一个小孩偶然间掉进瓮中的水里,小孩们惊叫着丢下他跑了。
司马光立即用石头砸瓮,水顺着窟窿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以活命。
可见他使人活命的能耐在七、八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直到现在京城开封、洛阳一带仍多处有《小儿击瓮图》。
司马光和他哥哥伯康的友爱之情尤为笃厚。
伯康将近八十岁时,司马光事奉他就象对待父亲,呵护他就象对待婴儿。
每到吃饭时,一会儿就问问:“还饿吗?”天气稍微冷一点,就问:“衣服太薄吗?”李文定报德【百科探秘】【古文观止】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
公感其意,拜为兄。
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
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
诏授左班殿直。
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明•李春芳《李文定公贻安堂集》【说文解字】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情谊。
②周恤:照顾,接济。
③周旋:交往,交际。
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
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
这是自谦的说法。
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牛刀小试】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①谓公挟贵忘旧()②极不敢忘()2、翻译句子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①老朋友,故人②非常2、(李文定)写信给州府官员,让他们(派人)护送李生到自己的处所3、因为当时无法用行动来报答李生的恩德4、知恩图报,气度弘大参考译文:李文定家中贫寒,与他住同一条巷的姓李的书生,时常给他钱来接济他。
李文定感谢他的好意,与他结拜为兄弟。
后来李文定考取了进士,李生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拢关系,李文定仅仅在嘴上说谢谢,没有回信。
书生很生气,说李文定忘恩负义,然后不再通信。
十年后,李文定当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禀奏书生旧日周济体恤的恩情,想给他一个官职来报答他的恩情。
皇上下诏授予姓李的书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职。
李文定命人制作袍笏(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给州将写了一封信,让州将把书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与他共叙旧日的友谊,并且感谢他说:“以前接济我,一直不敢忘记,有幸获得恩典,才实现报答你的愿望。
”这样众人被李文定宽广的胸怀折服,不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人所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