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合集下载

RC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RC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RC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RC振荡电路是一种经典的电路,由电容和电阻组成,其具有稳定的振荡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发生器、时钟电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RC振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分析其稳定性和频率调节方法。

一、基本组成RC振荡电路由电容(C)和电阻(R)组成。

电容负责储存电荷,电阻则通过消耗电流来调节振荡电路的稳定性。

当给RC振荡电路加上外部电源后,电容会逐渐充电,同时电阻会通过消耗电流来使电路维持在稳定的工作状态。

二、工作原理1. 充电阶段:当RC振荡电路刚刚接通电源时,电容开始充电。

初始时电容的电压为0,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容上的电压逐渐增加。

在充电阶段,电容的电压遵循指数增长规律,即Vc = V0(1 - e^(-t/RC)),其中Vc为电容上的电压,V0为电源电压,t为时间,R为电阻,C为电容。

2. 放电阶段:当电阻消耗的电流等于电源提供的电流时,电容达到最大电压,开始放电。

放电阶段电容的电压会逐渐降低,直到再次充电开始。

3. 振荡:充电和放电阶段的交替进行,使得RC振荡电路产生稳定的振荡现象。

振荡的频率由RC电路的电阻和电容值决定,即f = 1 / (2πRC),其中f为振荡频率,π为圆周率。

三、稳定性分析RC振荡电路的稳定性与电阻和电容的数值有关。

过大或过小的电阻和电容值都会影响振荡电路的稳定性。

当电容值过大时,充电和放电的时间会变长,导致振荡频率降低。

而当电阻值过大时,电容的充电和放电速度较快,振荡频率会增加。

为了保持RC振荡电路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合理选择电阻和电容的数值。

通常情况下,电容的数值选择在几微法到几毫法之间,而电阻的数值选择在几千欧姆到几百千欧姆之间。

根据实际需求和设计要求,可以灵活调节电阻和电容的数值,以获得所需的振荡频率和稳定性。

四、频率调节方法除了通过调节电阻和电容的数值来改变振荡频率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频率调节。

1. 电压控制法:通过改变电容的电压来间接地改变振荡频率。

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放大电路是指将输入信号的幅值放大到更大的幅度的电路。

它是电子设备中一种常见的电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系统中,包括音频放大器、视频放大器、通信放大器等。

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一、放大电路的组成1.信号源:作为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可以是电压、电流、光信号等。

信号源通常包括一个信号发生器,通过它产生的信号作为输入信号源。

2.放大器:放大器是放大电路的核心部分,用于放大输入信号的幅值。

放大器可以分为线性放大器和非线性放大器两种类型。

线性放大器能够放大输入信号的幅值,同时保持信号的波形不发生畸变。

非线性放大器有时会引入失真,但在一些应用中可以提供更高的放大系数。

3.反馈电路:反馈电路是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再次输入到放大器的输入端,以控制放大器的增益和稳定其工作状态。

反馈电路可以使放大电路具有更好的线性特性、增益稳定性和输出阻抗。

4.负载电阻:负载电阻是连接在放大器输出端的电阻,用于提取放大电路输出信号的能量。

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输入阶段、放大器阶段和输出阶段。

1.输入阶段:输入阶段接收来自信号源的输入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放大器可以处理的信号。

在输入阶段中,可以使用耦合电容将直流信号分离,以保持输入端的直流偏移电压稳定。

此外,还可以使用调整电阻和带通滤波器对输入信号进行调整和滤波,以满足放大器的输入要求。

2.放大器阶段:在放大器阶段中,输入信号通过放大器进行增益处理。

放大器可以采用不同的放大原理,包括晶体管放大器、运放放大器、管放大器等。

放大器根据输入信号的幅值,通过放大器内部的放大元件(如晶体管、电子管等)进行放大处理。

放大器的增益可以通过改变放大器的工作点、电流源等参数来调节。

3.输出阶段:在输出阶段中,将放大器的输出信号提取出来,并传送到负载电阻中。

负载电阻将放大电路输出信号的能量提取出来,并使其符合负载要求。

输出阶段通常还包括对输出信号进行调整和滤波的部分,例如使用RC滤波器对输出信号进行滤波去除高频噪声。

电路工作原理

电路工作原理

电路工作原理
电路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器件之间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物理量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特定功能的原理。

电路通常由电源、电子器件和连接线等组成。

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是电流的存在和流动。

当电源连接到电路中时,会产生电压差,从而驱动电流在电路中流动。

电路中的电子器件(如电阻、电容和电感等)会对电流的流动产生影响,从而实现特定的功能。

例如,当电路中有一个电阻器时,电压会使电子在电阻器中发生碰撞和散射,导致电能转化为热能。

这个过程产生的电阻使电流发生改变,实现了电路中的电阻特性。

电路中的电容器则是以储存电能的方式工作。

当电流通过电容器时,电荷会在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之间积累,形成电场。

这个电场会导致电荷在电容器中储存并释放电能,实现电路中的电容特性。

另外,电感器也是电路中常见的组成部分。

当电流通过电感器时,会产生磁场,从而储存电能。

当电流发生变化时,磁场也会发生变化,引发电压的产生。

这个电压反过来会影响电流的流动,实现了电路中的电感特性。

除了这些基本的电子器件,电路中还可以包含其他的元件和功能,如放大器、开关、计数器等。

它们通过控制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物理量的变化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总之,电路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器件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物理量来实现电路的各种特性和功能。

电路的基本原理

电路的基本原理

电路的基本原理电路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它是电子设备中电能传输、控制和转换的重要工具。

电路的基本原理是电子学的核心内容,它关乎着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电路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电路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路由电源、导线、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组成。

其中,电源提供电能,导线传输电能,电阻限制电流,电容存储电荷,电感储存能量。

这些元件相互连接,形成不同功能的电路。

其次,电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荷和电流的运动规律。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当电荷在导体中移动时,就形成了电流。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电荷的数量和移动方向。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这是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

另外,电路中的元件之间存在着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转换关系。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按照元件的连接顺序依次降低,而电流保持不变;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按照元件的连接顺序依次降低,而电压保持不变。

根据功率公式,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这也是电路中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

此外,电路中还存在着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

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方向随时间变化,而直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方向保持不变。

交流电路广泛应用于家庭用电和工业生产中,而直流电路则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

最后,电路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

电路分析是通过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节点分析法和网孔分析法等方法,求解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

电路设计是根据电路的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元件和连接方式,实现电路的特定功能。

总之,电路的基本原理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它关乎着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通过对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荷和电流的运动规律、元件之间的转换关系、交流和直流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电路知识,提高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应用水平。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电路基础知识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电路基础知识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电路基础知识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电路基础知识: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电路是电子设备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理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于学习和应用电子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路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的组成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工作原理。

一、电路的组成电路由电源、导线和负载三部分组成。

1. 电源电源是电路中提供电流的能源。

常见的电源包括电池和电源适配器。

电源的作用是通过产生电压差使电流流经电路。

2. 导线导线是电流的传输通道。

常见的导线材料包括金属线和导电塑料。

导线的主要作用是将电流从电源传输到负载。

3. 负载负载是电路中消耗电能的装置。

负载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电阻、电动机等。

不同负载具有不同的电阻特性和功率消耗。

二、电流的工作原理电流是电荷的流动。

当电源施加电压差时,电荷从正极流向负极,形成了电流。

1. 电荷电荷是电子的基本单位,具有正(+)和负(-)两种性质。

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形成了电场。

2. 电压电压是电场力量的度量,用于推动电荷在电路中移动。

单位是伏特(V)。

电压差越大,电荷流动越快,电流也越大。

3. 电流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的电荷量。

单位是安培(A)。

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压差和电阻的比例关系,由欧姆定律描述:I = V / R,其中I为电流,V为电压,R为电阻。

三、电压的工作原理电压是电势差的度量,表示电荷在电路中移动的能力。

1. 电势差电势差是指电路两点之间的电压差异。

单位是伏特(V)。

电势差越大,表示两点之间的电荷移动能力越强。

2.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多个电器依次连接,电流从一个电器流向下一个电器。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根据电阻的比例进行。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值越大,电压分配越均匀。

3. 并联电路并联电路是指多个电器同时连接到电源导线上。

在并联电路中,电压相同而电流分配根据电阻的比例进行。

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值越大,分配的电流越小。

四、电阻的工作原理电阻用来限制电流流动。

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电路组成与工作原理电路是指由电子元件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而成的电路板或电子设备板。

电路可以将某些电子元件、器件与电源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对电流、电压、功率等常规电学量的控制和测量。

电路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能够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和产品。

本文将介绍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路的组成电路是由各种电子元件、器件和电源等组成的。

其中,电子元件指具有电子学特征的材料,如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电感器、电阻器、集成电路等,可以将电路中的电信号转换成其他电信号,或者将这些电信号放大或压缩。

而电子器件是指用于控制电路中电能流动的装置,如开关、继电器、计时器、自动化电路、传感器等。

通常情况下,电源是指直流或交流电源,负责为电路中的电子元件提供能量。

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的工作原理是指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方式。

当电源的正极接通电路的一个端点,它将会向电路中注入正电荷。

插在另一个端点上的负电荷将吸引电子离子,流动便产生了电流,沿着电路的连续导线或电子元件流动。

电子元件对电流的改变可以使电流发生各种变化,从而实现对电流、电压、功率等的控制和测量。

电子元件电子元件是电路于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它可以在电路中进行工作,对传输的信号进行调节、转换和扩大,从而达到实现正常工作的目的。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子元件,本节将分别介绍几个典型的电子元件。

1、二极管二极管是一种简单的元件,也是电路中最常见的部件。

它是一种在电流流向时只允许单向通信的器件。

它有两个端口:一个是阳性,另一个是阴极。

当在阳极与阴极之间加上正电压时,电子会从阴极向阳极流动,这样电子流就能通过二极管。

2、晶体管晶体管是一种三角结构的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子技术中极为常见的元器件之一。

它有三个基本端口: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通过调节基极电压来控制晶体管的发射电流,进而控制整个电路的行为。

3、电容器电容器是一种储存电荷的元件,可以在电路中起到储存和释放电能的功能。

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与原理

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与原理

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与原理直流电路是电力工程中常见的电路类型之一,由直流电源、电路元件和连接线组成。

本文将介绍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

一、直流电路的基本组成1. 直流电源:直流电源是直流电路的能量提供者,常见的直流电源包括电池和直流发电机。

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常用于便携式设备和低功率电路中。

直流发电机则是通过机械转动产生电能,常用于工业和大型电力系统。

2. 电路元件:电路元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

电阻用于限制电流流动,常用于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电容储存电荷,用于平稳化电压和滤波。

电感则在电流变化时产生自感电动势,用于限制电流变化速度或滤波。

3. 连接线:连接线用于将电源和电路元件连接起来,传输电能和信号。

连接线应选择合适的导电性能和绝缘性能,以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二、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1. 电流流动规律:直流电路中的电流沿闭合回路流动,从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大小受电源电压和电路总阻抗(电阻、电容和电感)的影响,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总阻抗成反比。

2. 电压分配规律: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直流电路中的电压在各个电路元件之间按比例分配。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3. 电路功率计算:根据功率公式P=VI,直流电路中的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功率表示电路中的能量转化速度,用于衡量电路的工作状态和效率。

三、直流电路的应用实例1. 直流电源供电系统:直流电源供电系统广泛应用于通信、航空、车辆等领域。

直流电源可提供稳定的电压和电流输出,满足设备对电能的需求。

2. 电子电路:直流电路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电路类型,用于控制信号处理、功率放大和驱动电路等应用。

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组成各种电路拓扑,实现不同的功能。

3. 车辆电气系统:汽车、电动车等车辆的电气系统多采用直流电路。

直流电路在车辆动力传输、照明和辅助设备中起到关键作用,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电子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子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子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电子电路是指通过电子元器件组装而成的电路系统,它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

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通信、计算机、家电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子电路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并分点列出步骤。

一、电子电路的组成:1.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和集成电路等是电子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连接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电路。

2.电源:为电子电路提供所需的电能,常见的有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

3.接线:通过导线将电子元器件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电路。

二、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1.电流和电压:电子电路中的电子元器件通过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来实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电流是电荷的流动,而电压则是电荷流动的推动力。

2.信号处理:电子电路能够对传入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整形等处理,以便得到所需的输出信号。

3.开关与逻辑门:电子电路可以通过开关控制电流的流动,而逻辑门则可以实现布尔逻辑运算,如与、或、非等。

4.放大器:放大器是电子电路中常见的元件,它能够将输入信号放大到所需的幅值,常用于音频和功率放大。

5.时钟与计时器:时钟和计时器用于控制电子电路中的时间序列和定时操作,如时钟频率、脉冲宽度等。

三、电子电路的设计步骤:1.需求分析:明确电子电路所需实现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电路设计: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和电源,通过电路图进行设计。

3.电路仿真:使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和性能。

4.电路实现:按照电路图和仿真结果,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实现,进行布线和焊接。

5.电路测试:使用测试设备对电路进行测试,检验电路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优化调整:根据测试结果,对电子电路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电路性能和稳定性。

7.生产制造:将电子电路批量生产,包括制造电路板、焊接元器件等。

8.质量检验:对生产出的电子电路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标准和规范。

9.维护和修理:对故障的电子电路进行维护和修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1226具有时钟和日历的功能,时钟依赖时、分、秒寄存器来跟踪,日历依赖日期、星期、月和年寄存器来跟踪,日历可正确显示至2099年,并具有自动闰年修正功能。

拥有强大的双报警功能,能够被设置到任何时钟/日历值上,精确度可到1秒。

可用软件设置1Hz、4096Hz或32768Hz中任意一个频率输出。

X1226提供一个备份电源输入脚VBACK,允许器件用电池或大容量电容进行备份供电。

采用电容供电时,用一个硅或肖特基二极管连接到Vcc和充电电容的两端,充电电容连接到Vback管脚,注意不能使用二极管对电池充电(特别是锂离子电池)。

切换到电池供电的条件是Vcc=Vback-0.1V,正常操作期间,供电电压Vcc必须高于电池电压,否则电池电量将逐步耗尽。

振荡器采用外接32.768kH的晶体,产生的振荡误差可通过软件对数字微调寄存器、模拟微调寄存器的数值进行调节加以修正,避免了外接电阻和电容的离散性对精度的影响。

4Kb的EEPROM可用于存储户数据。

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X1226可与各种类型的的微控制器或微处理器接口,接口方式为串行的I2C接口。

其中数据总线SDA是一个双向引脚,用于输入或输出数据。

其漏极开路输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添加4.7~10kΩ的上拉电阻。

本文介绍89C51单片机与X1226的接口方法,由于89C51单片机没有标准的I2C接口,只能用软件进行模拟。

图1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时间的变化,采用8位LED数码管显示年、月、日或时、分、秒,用PS7219A驱动LED数码管,数码管选择0.5英寸共阴极红色或绿色LED数码管。

由于PS7219A器件含IMP810单片机监控器件,复位输出高电平有效,因此在使用51系统时,无须添加监控器件,使用PS7219A的复位输出给51单片机复位即可,监控电压为4.63V。

硬件设计原理图如图1所示。

在硬件通电调试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摸X1226的晶体振荡器,否则可能会导致振荡器停振,恢复振荡器起振的方法是关闭电源(包括备份电源)后重新上电。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测量振荡器时,不要用示波器的探头去测量X2的振荡输出,应该用探头测量PHZ/IRQ的振荡输出,以确定是否起振和振荡频率是否准确,测量时建议在该脚加一个5.1kΩ的上拉电阻。

软件设计X1226含实时时钟寄存器(RTC)、状态寄存器(SR)、控制寄存器(CONTROL)、报警寄存器(Alarm0、Alarm1)和客户存储数据的存储器。

由于实时时钟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需要进行频繁的写操作,因此其存储结构为易失性SRAM结构。

其他寄存器均为EEPROM结构,写操作次数通常在10万次以上。

X1226初始化程序框图如图2所示,子程序YS4的作用是延时4μs。

图2● 写操作X1226初始化之后,单片机对X1226进行开始条件的设置,在写CCR或EEPROM之前,主机必须先向状态寄存器写02H,确认应答信号,确认后写入06H,再确认应答信号。

确认后启动了写操作,首先发送高位地址,然后发送低位地址。

X1226每收到一个地址字节后,均会产生一个应答信号。

在两个地址字节都收到之后,X1226等待8位数据。

在收到8位数据之后,X1226再产生一个应答,然后单片机产生一个停止条件来终止传送。

X1226具有连续写入的功能,每收到1字节后,响应一个应答,其部将地址加一。

当计数器达到该页的末尾时,就自动返回到该页的首地址。

这意味着单片机可从某一页的任何位置开始向存储器阵列连续写入64字节,或向CCR连续写入8字节的数据。

写入X1226数据子程序:● 读操作在上电时,16位地址的默认值为0000H。

X1226初始化操作之后,单片机对X1226进行开始条件的设置,在写CCR或EEPROM之前,主机必须先向状态寄存器写02H,确认应答信号,确认后写入06H,再确认应答信号。

确认后启动了写操作,首先发送高位地址,然后发送低位地址。

X1226每收到一个地址字节后,均会产生一个应答信号。

单片机发送另一个开始条件,将R/W位设置为1,接着接受8位数据。

单片机终止读操作时,无需等待X1226的应答信号,单片机即可设置停止条件。

读出X1226数据子程序:● 振荡器频率在线补偿调节X1226集成了振荡器补偿电路,用户可通过软件在线对振荡器频率进行微调,这种微调通常针对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在25℃常温下,对振荡器因器件初始精度带来的频率偏差进行补偿;第二种情况是对因温度引起的频率漂移进行补偿。

X1226部设有数字微调寄存器(DTR)和模拟微调寄存器(ATR),两个寄存器均为非易失性寄存器。

数字微调寄存器具有3位数字微调位,调节围为-30~+30×10-6。

模拟微调寄存器具有6个模拟微调位,调节围为-37~+116×10-6。

对于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温漂补偿,要依据晶体的温度系数,在存储器中建立补偿参数表,不同厂家晶体的温度系数是不一样的,应根据产品数据手册进行选择。

为了能够对温漂进行补偿,要求系统中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并尽量让它靠近X1226,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振荡器的温度,原理图如图3所示。

单片机首先通过系统温度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并在补偿参数表中获取对应的补偿值,然后将补偿数据填写到相应的微调寄存器中,就能实现温漂补偿的目的。

图3由于X1226具有精密的振荡器补偿功能,因此非常适合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应用场合,同时也降低了对晶体性能参数的要求下面还为广大读者介绍一个程序:;;;;;;;;;;;;;;;;;;;;;;;;;;;;;;;;;;;;;;;;;;; AT89C2051时钟程序;; ;;;;;;;;;;;;;;;;;;;;;;;;;;;;;;;;;;;;;;;;;;; 定时器T0、T1溢出周期为50MS,T0为秒计数用,T1为调整时闪烁用,; P3.7为调整按钮,P1口为字符输出口,采用共阳显示管。

;;;;;;;;;;;;;;;;;;;;;;;;;;;;;;;;;;;;;;;;;;;; 中断入口程序;; ;;;;;;;;;;;;;;;;;;;;;;;;;;;;;;;;;;;;;;;;;;ORG 0000H ;程序执行开始地址LJMP START ;跳到标号START执行ORG 0003H ;外中断0中断程序入口RETI ;外中断0中断返回ORG 000BH ;定时器T0中断程序入口LJMP INTT0 ;跳至INTTO执行ORG 0013H ;外中断1中断程序入口RETI ;外中断1中断返回ORG 001BH ;定时器T1中断程序入口LJMP INTT1 ;跳至INTT1执行ORG 0023H ;串行中断程序入口地址RETI ;串行中断程序返回; ;;;;;;;;;;;;;;;;;;;;;;;;;;;;;;;;;;;;;;;;;; 主程序;; ;;;;;;;;;;;;;;;;;;;;;;;;;;;;;;;;;;;;;;;;;START: MOV R0,#70H ;清70H-7AH共11个存单元MOV R7,#0BH ;CLEARDISP: MOV R0,#00H ;INC R0 ;DJNZ R7,CLEARDISP ;MOV 20H,#00H ;清20H(标志用)MOV 7AH,#0AH ;放入"熄灭符"数据MOV TMOD,#11H ;设T0、T1为16位定时器MOV TL0,#0B0H ;50MS定时初值(T0计时用)MOV TH0,#3CH ;50MS定时初值MOV TL1,#0B0H ;50MS定时初值(T1闪烁定时用)MOV TH1,#3CH ;50MS定时初值SETB EA ;总中断开放SETB ET0 ;允许T0中断SETB TR0 ;开启T0定时器MOV R4,#14H ;1秒定时用初值(50MS×20)START1: LCALL DISPLAY ;调用显示子程序JNB P3.7,SETMM1 ;P3.7口为0时转时间调整程序SJMP START1 ;P3.7口为1时跳回START1SETMM1: LJMP SETMM ;转到时间调整程序SETMM ; ;;;;;;;;;;;;;;;;;;;;;;;;;;;;;;;;;;;;;;;;;;; 1秒计时程序;; ;;;;;;;;;;;;;;;;;;;;;;;;;;;;;;;;;;;;;;;;;;T0中断服务程序INTT0: PUSH ACC ;累加器入栈保护PUSH PSW ;状态字入栈保护CLR ET0 ;关T0中断允许CLR TR0 ;关闭定时器T0MOV A,#0B7H ;中断响应时间同步修正ADD A,TL0 ;低8位初值修正MOV TL0,A ;重装初值(低8位修正值)MOV A,#3CH ;高8位初值修正ADDC A,TH0 ;MOV TH0,A ;重装初值(高8位修正值)SETB TR0 ;开启定时器T0DJNZ R4, OUTT0 ;20次中断未到中断退出ADDSS: MOV R4,#14H ;20次中断到(1秒)重赋初值MOV R0,#71H ;指向秒计时单元(71H-72H)ACALL ADD1 ;调用加1程序(加1秒操作)MOV A,R3 ;秒数据放入A(R3为2位十进制数组合)CLR C ;清进位标志CJNE A,#60H,ADDMM ;ADDMM: JC OUTT0 ;小于60秒时中断退出ACALL CLR0 ;大于或等于60秒时对秒计时单元清0MOV R0,#77H ;指向分计时单元(76H-77H)ACALL ADD1 ;分计时单元加1分钟MOV A,R3 ;分数据放入ACLR C ;清进位标志CJNE A,#60H,ADDHH ;ADDHH: JC OUTT0 ;小于60分时中断退出ACALL CLR0 ;大于或等于60分时分计时单元清0MOV R0,#79H ;指向小时计时单元(78H-79H)ACALL ADD1 ;小时计时单元加1小时MOV A,R3 ;时数据放入ACLR C ;清进位标志CJNE A,#24H,HOUR ;HOUR: JC OUTT0 ;小于24小时中断退出ACALL CLR0 ;大于或等于24小时小时计时单元清0OUTT0: MOV 72H,76H ;中断退出时将分、时计时单元数据移MOV 73H,77H ;入对应显示单元MOV 74H,78H ;MOV 75H,79H ;POP PSW ;恢复状态字(出栈)POP ACC ;恢复累加器SETB ET0 ;开放T0中断RETI ;中断返回; ;;;;;;;;;;;;;;;;;;;;;;;;;;;;;;;;;;;;;;;;;;; 闪动调时程序;; ;;;;;;;;;;;;;;;;;;;;;;;;;;;;;;;;;;;;;;;;;;T1中断服务程序,用作时间调整时调整单元闪烁指示INTT1: PUSH ACC ;中断现场保护PUSH PSW ;MOV TL1, #0B0H ;装定时器T1定时初值MOV TH1, #3CH ;DJNZ R2,INTT1OUT ;0.3秒未到退出中断(50MS中断6次)MOV R2,#06H ;重装0.3秒定时用初值CPL 02H ;0.3秒定时到对闪烁标志取反JB 02H,FLASH1 ;02H位为1时显示单元"熄灭"MOV 72H,76H ;02H位为0时正常显示MOV 73H,77H ;MOV 74H,78H ;MOV 75H,79H ;INTT1OUT:POP PSW ;恢复现场POP ACC ;RETI ;中断退出FLASH1: JB 01H,FLASH2 ;01H位为1时,转小时熄灭控制MOV 72H,7AH ;01H位为0时,"熄灭符"数据放入分MOV 73H,7AH ;显示单元(72H-73H),将不显示分数据MOV 74H,78H ;MOV 75H,79H ;AJMP INTT1OUT ;转中断退出FLASH2: MOV 72H,76H ;01H位为1时,"熄灭符"数据放入小时MOV 73H,77H ;显示单元(74H-75H),小时数据将不显示MOV 74H,7AH ;MOV 75H,7AH ;AJMP INTT1OUT ;转中断退出; ;;;;;;;;;;;;;;;;;;;;;;;;;;;;;;;;;;;;;;;;;;; 加1子程序;; ;;;;;;;;;;;;;;;;;;;;;;;;;;;;;;;;;;;;;;;;;;ADD1: MOV A,R0 ;取当前计时单元数据到A DEC R0 ;指向前一地址SWAP A ;A中数据高四位与低四位交换ORL A,R0 ;前一地址中数据放入A中低四位ADD A,#01H ;A加1操作DA A ;十进制调整MOV R3,A ;移入R3寄存器ANL A,#0FH ;高四位变0MOV R0,A ;放回前一地址单元MOV A,R3 ;取回R3中暂存数据INC R0 ;指向当前地址单元SWAP A ;A中数据高四位与低四位交换ANL A,#0FH ;高四位变0MOV R0,A ;数据放入当削地址单元中RET ;子程序返回; ;;;;;;;;;;;;;;;;;;;;;;;;;;;;;;;;;;;;;;;;;;; 清零程序;; ;;;;;;;;;;;;;;;;;;;;;;;;;;;;;;;;;;;;;;;;;;对计时单元复零用CLR0: CLR A ;清累加器MOV R0,A ;清当前地址单元DEC R0 ;指向前一地址MOV R0,A ;前一地址单元清0RET ;子程序返回; ;;;;;;;;;;;;;;;;;;;;;;;;;;;;;;;;;;;;;;;;;;; 时钟调整程序;; ;;;;;;;;;;;;;;;;;;;;;;;;;;;;;;;;;;;;;;;;;;当调时按键按下时进入此程序SETMM: cLR ET0 ;关定时器T0中断CLR TR0 ;关闭定时器T0LCALL DL1S ;调用1秒延时程序JB P3.7,CLOSEDIS ;键按下时间小于1秒,关闭显示(省电)MOV R2,#06H ;进入调时状态,赋闪烁定时初值SETB ET1 ;允许T1中断SETB TR1 ;开启定时器T1SET2: JNB P3.7,SET1 ;P3.7口为0(键未释放),等待SETB 00H ;键释放,分调整闪烁标志置1SET4: JB P3.7,SET3 ;等待键按下LCALL DL05S ;有键按下,延时0.5秒JNB P3.7,SETHH ;按下时间大于0.5秒转调小时状态MOV R0,#77H ;按下时间小于0.5秒加1分钟操作LCALL ADD1 ;调用加1子程序MOV A,R3 ;取调整单元数据CLR C ;清进位标志CJNE A,#60H,HHH ;调整单元数据与60比较HHH: JC SET4 ;调整单元数据小于60转SET4循环LCALL CLR0 ;调整单元数据大于或等于60时清0CLR C ;清进位标志AJMP SET4 ;跳转到SET4循环CLOSEDIS:SETB ET0 ;省电(LED不显示)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