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
游褒禅山记写作技巧

游褒禅山记写作技巧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
这首诗以游褒禅山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写作技巧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要注重描写细节。
描写细节是写作中的重要技巧,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通过描写山中的自然景色,如“翠微路踏青,褒禅山参差”,“巨石如虎口,云气似龙肝”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中,感受到了山的壮美和神秘。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描写细节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要注重情感表达。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桥梁。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追问。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句子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感表达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要注重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是文章组织的重要手段,能够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将文章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山水景色的描绘,第二部分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内容紧凑有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来使文章更加条理清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要注重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写作中的基本功,能够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之涣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山呼万岁出风声,泉涌万斛发云雪”,这些句子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美丽和富有感染力。
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我们可以从描写细节、情感表达、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总结出一些写作技巧。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1、游褒禅山记——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主要记录了他游褒禅山时的所见所闻。
该文描绘了褒禅山景色的优美,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钟爱,表现出文人对宁静禅修的向往,以及对艰苦奋斗的理想的憧憬。
2、直抒胸臆:文中“苏轼”此次游褒禅山,仿若内心历程的一次表达,以“赤忱”的态度,把内心的情绪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是该文的最大特点。
如描写太平寺是“太平殿内一片清明,犹如一处乐游之境”、“山林尽翠,清风吹拂,气候甚温和”等等。
3、艺术风格: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采取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运用理性与感性的综合表达,勾勒出三个不同层次的景象。
第一层次描绘褒禅山的外景;第二层次叙述苏轼的心境变化;第三层次抒发苏轼的价值观与言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赏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
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
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
说明现在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
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
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
“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
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所写的一篇散文,以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山水秀丽的图景。
这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意味。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游褒禅山记》中的一些知识点。
一、文学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以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交织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哲思。
作品运用丰富的比喻、插词和感叹句等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通过对山水的形容和心灵的交融,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追求境界的思考。
二、艺术意境《游褒禅山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幅优美、宁静的山水画卷。
文章以褒禅山为背景,通过对山、石、水等自然景观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恬静。
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的交流互动,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艺术意境带给读者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引发对山水之美以及人生境界的思考。
三、文化内涵《游褒禅山记》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在叙述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中,杨万里引用了许多典故和古人名句,如“千岩万壑人踪灭,一寺两峰声色喧”等,展示了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倾慕。
其次,通过对山水的描写,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山水的审美情感。
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与表达方式,使得《游褒禅山记》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四、哲学思考《游褒禅山记》中融入了许多哲学思考的元素。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山水之美,更是通过这样的体验来思考人生和人的处境。
文章中提到“持疑向问,虽不能解意,犹可以转念”、“四时之景皆有变化也,而世人益求全者不可以得”等,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真理和人的追求的思考。
这种哲思,使得《游褒禅山记》超越了景物描写,具有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风格特点,感受到自然景物所蕴含的美学和哲学意义。
《游褒禅山记》 讲义

《游褒禅山记》讲义一、作者及作品背景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任舒州通判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这一时期,王安石正处于仕途的上升阶段,他满怀政治抱负,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文章内容解读(一)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以及华山洞得名的原因,同时指出了碑文中“花山”被误读为“华山”的错误。
通过对山名和碑文的描述,为下文的游览埋下伏笔。
(二)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段详细描述了游览褒禅山的经过。
先介绍了前洞,平坦开阔,游览的人很多。
而后重点描写了后洞,洞内幽深寒冷,前进艰难但景象奇异。
由于有人担心火把即将燃尽而提议退出,作者也随之而出,出来后又后悔没有极尽游览的乐趣。
这一段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力足”“火明”却未能深入探究的遗憾。
(三)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写作特点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写作特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写作特点《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在王安石的集子里,游记文并不多。
但他的《游褒禅山记》却写得相当出色。
这不止是说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表观了杰出的散文艺术才能,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游记表现了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气度。
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著特色。
顾名思义,游记文是记叙游览观赏的文章,因而免不了要描绘山川之胜,风物之美,并且免不了要抒发由这山川风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受。
一般的游记文也就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却是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并且从中寄托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怀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
王安石早年做地方官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后来在京城做官,又曾北上远至宋辽边界。
他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笔写下诗词散文,大多联系着历史、现实、国计、民生,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
这篇《游褒禅山记》正是他作了鄞县知县,又在安徽作了三年舒州通判之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褒禅山就在今天安徽的含山县。
《游褒禅山记》一开始便紧扣题目,从褒禅山写起。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浮图”和“禅”都是梵语的译音。
在这里“浮图”指和尚,“禅”指佛家的修行。
这几句是说,山之得名是由于唐代慧褒和尚生前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埋葬在这里。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是房舍,“冢”是坟墓。
这个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来由、地理位置作了一番踏勘考订。
接着文章由褒禅山引出了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是山的南面。
这几句,指出华山洞之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
游褒禅山记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那、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寺
褒禅寺里的僧人→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Leabharlann 思考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 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课堂基础检测
卒:卒葬之 疲敝之卒 卒胜敌军 卒业(毕业)
死 士兵 最终,终于 完毕,终了
词类活用:
⑴始舍于其址
⑵①名之曰褒禅
②而莫能名者
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
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
2 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 例:“汝其勿悲”
(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不要”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连词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 “还是”、“是……还是……” 例:“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如是,孰能御之? ” (3)表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不同于那些单纯描绘游览所见的游记,也不同于以记游为主,用极少的笔墨画龙点睛地抒发感慨的游记,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
其中理实事丰,由事及理浑然天成的效果,得益于作者在铺垫和详略安排上的良苦用心。
首先,作者在行文的组织安排上颇费了一番琢磨之功,处处为说理铺路搭桥,使记游与说理自然和谐地结合起来。
在文章的首段,作者就对褒禅山名的由来加以说明,紧接着对华山洞旁仆道石碑的残文加以考证,看似在为华山正音,实是为后文论述要“深思而慎取”埋下伏笔。
在记游洞经过时,更是伏笔连连。
写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来而记之者已少”,与下文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也以远,则至者少”遥相呼应。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则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作了有力铺垫。
“力足以尚入”、“火尚足以明”却与怠者俱出,终不能极游之乐而生的悔意,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了下文对志、力、物三者的感悟。
文章记游处处从游山体会落笔,笔笔都为后文议论张本;而体会又处处从游览的经历、见闻说起,可谓是前呼后应,环环相扣。
其次,因为本文是借记游来说理,所以文章的结构布局,材料的取舍也是经过仔细斟酌的。
文章先叙后议,前半篇记游,描绘山川风貌;后半篇议论,表现深邃哲理,记游与议论之间,结合得紧密,过渡得自然,材料安排有详有略。
第一部分的记叙比较简略,惟独多说了说路旁的仆碑,这是第四段说理的需要。
在介绍游洞的过程时,开头仅用二十个字简要介绍了前洞情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而把笔墨重点放在后洞的游览中。
先写洞的寒冷与深邃,再写四人入洞后不同反应,然后,写作者与怠者游洞半途而返,最后表达了自己有志、有力与有物之时,未能尽兴的悔意。
这一段对人们探幽的行为与心理动态的记叙颇详,这是因为文章的主旨都是由游后洞而来,这样处理能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风格上看,这篇文章也是有自己鲜明特点的。
它行文明快,一方面,发扬了中国古代
散文由小见大、借事论理的思维传统。
古人往往从小处着笔,由细微处见精神,可谓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而那深刻的道理正是因为从日常耳闻目睹的事件中得来的,所以令人倍感信服。
王安石的这篇散文就是用游褒禅山这么一件小事,得出了三个至深的道理。
抽象的道理因用具体的事件去阐述而显得生动形象,具体叙事也因道理的隐寓而增加了自身的意义和深度,理与事虚实相映,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语言简约质朴,文笔曲折畅达,文章通篇没有文笔的渲染,华丽的词藻,只把最强烈的感受用最简洁的笔法写出,显得笔力峭劲,不沾不滞,为了给文章增加气势,文中还用了二十个“其”字,读起来节奏鲜明,文气贯通,不但没有杂沓繁复之嫌,反而显得简洁稳健,踔厉风发,这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连用二十个“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文中的一些精辟语句也多有警策之用。
像“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明说游洞,暗说哲理。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既是游山所得,也是本文要旨,能给人上进的力量;而“深思慎取”更是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王安石散文素有阳刚之美,常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理论上的诱导和情绪上的感染,这得益于王安石胸襟开阔,见识超远,因小见大,就事论理。
本文虽然只是一篇游记,但质朴简洁的语言中却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光辉,显示出王安石作为一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