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和解释的区别
编译解释汇编的区别

编译解释汇编的区别编译、解释和汇编是计算机程序的常见处理方式,它们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编译、解释和汇编之间的区别,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编译、解释和汇编是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底层机器语言的方法。
它们在编程语言的执行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阐述。
编译(Compilation)编译是一种将高级编程语言代码转换为机器语言的处理方式。
编译器首先对整个源代码进行分析和检查,然后将其转换成等效的机器语言代码。
编译过程会生成一个可执行文件,该文件可以直接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运行。
编译器会检测语法错误和类型错误,并生成目标代码。
编译的过程只需进行一次,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可以在其他时间多次运行。
编译的好处是执行速度快,一旦编译完成,程序就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执行,而不需要再次进行编译。
解释(Interpretation)解释是另一种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的处理方式。
解释器会逐行读取源代码,并将其转换为机器码以直接执行。
解释过程是逐行进行的,每次执行一行代码。
解释器将源代码翻译为机器码的同时,还会进行错误检查。
一旦发现错误,解释器会立即停止执行,并报告错误信息。
解释器的一个明显优点是它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直接运行,不需要编译过程。
然而,解释执行的速度通常比编译执行慢,因为解释器需要逐行解释和执行每一条指令。
汇编(Assembly)汇编是一种将低级汇编语言代码转换为机器语言的处理方式。
汇编器会读取汇编语言代码,并将其转换为机器码。
与高级编程语言相比,汇编语言更接近计算机的底层架构。
汇编语言是一种与硬件相关的编程语言,它直接操作寄存器、内存和其他硬件资源。
汇编代码可以更有效地与底层硬件进行交互,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执行速度。
然而,汇编语言通常较为复杂,难以理解和维护。
编译、解释和汇编的区别如下所示:- 编译是将高级代码一次性转换为机器码,而解释是逐行执行源代码并即时转换为机器码。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
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
两种方式只是翻译的时间不同。
编译性语言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比如exe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新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exe文件),因为翻译只做了一次,运行时不需要翻译,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
解释性语言解释则不同,解释性语言的程序不需要编译,省了道工序,解释性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比如解释性java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java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
这样解释性语言每执行一次就要翻译一次,效率比较低。
脚本语言脚本语言是解释性语言。
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
它们一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
所以只要系统上有相应语言的解释程序就可以做到跨平台。
脚本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例如vbscript,javascript,installshield script等等,它不象c\c++等可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
JAVA语言java语言是解释性语言。
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
Java 既可以被编译,也可以被解释。
通过编译器,可以把Java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代码 - 称为字节码 - 可以被Java解释器解释的独立于平台的代码。
通过解释器,每条Java字节指令被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
只需编译一次,程序运行时解释执行。
Java字节码使“写一次,到处运行”成为可能。
可以在任何有Java编译器的平台上把Java程序编译成字节码。
这个字节码可以运行在任何Java VM上。
例如,同一个Java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NT、Solaris和Macintosh上。
python 解释型和编译型

Python 解释型和编译型1. 引言在学习和使用Python编程语言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术语:解释型和编译型。
这两个术语描述了Python程序的执行方式。
了解Python是如何运行的对于我们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和优化代码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Python解释型和编译型的概念、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2. 解释型语言解释型语言是一种在运行时逐行翻译源代码并立即执行的语言。
Python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解释型语言,它使用一个称为”解释器”的软件来执行代码。
2.1 解释器Python解释器是一个程序,它读取并执行源代码文件中的指令。
当你运行一个Python脚本时,解释器会逐行读取脚本并将其转换为可执行代码,然后立即执行这些代码。
2.2 解释过程在Python中,当你运行一个脚本或者交互式地输入命令时,解释器会:1.读取源代码文件或者输入的命令;2.将源代码转换为字节码(bytecode);3.将字节码逐条发送给虚拟机(interpreter)进行执行。
这种逐行解释和执行的方式使得Python非常灵活,因为你可以在运行时修改和调试代码。
另外,Python解释器还提供了交互式编程环境(REPL),允许你逐行执行代码并立即看到结果。
2.3 解释型语言的优缺点解释型语言有以下几个优点:•简单易学:解释型语言通常具有更简洁的语法和更直观的代码结构,使得初学者可以很快上手。
•跨平台:由于解释器是以源代码为基础进行翻译和执行的,所以同一份源代码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上运行。
•动态性:解释型语言通常具有动态类型系统,允许变量在运行时自动推断类型。
然而,解释型语言也有一些缺点:•性能较低:由于每条指令都需要在运行时进行翻译和执行,所以解释型语言的性能通常较低。
•难以保护源代码:由于源代码可以直接被解释器读取和执行,所以解释型语言相对容易被反编译或者盗取源代码。
3. 编译型语言与解释型语言相对应的是编译型语言。
编译型语言在运行之前需要先将源代码转换为机器码(binary code),然后再执行这些机器码。
源程序的编译与解释的基本概念

源程序的编译与解释的基本概念源程序是使用特定编程语言编写的一段原始计算机代码,它是计算机程序的基础。
在使用源程序之前,需要先对其进行编译或解释,这是计算机处理源程序的两种方法。
以下是它们的基本概念及区别:编译:编译是把源程序转换成可执行的机器码的过程。
编译器将源程序的代码翻译成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执行的指令,并生成可执行程序或库文件。
编译的过程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多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定目的和操作。
解释:解释是直接运行源程序的过程,将源程序代码逐行转换成计算机能够直接执行的机器语言代码。
解释器类似于一个虚拟机,通过读取源程序的代码并逐个执行,实现了对源程序语句的解释和执行。
解释器不像编译器那样需要编译生成可执行代码,因此较为灵活,允许程序员进行实时交互式开发。
编译与解释的区别:1. 执行性能:编译生成的可执行程序执行速度快,因为整个程序都被转化为机器码,解释则需要逐行解释执行。
2. 可移植性:解释器通常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因为它们不需要将程序转换为可执行机器码。
而编译器则需要针对不同的硬件平台编写不同版本的代码。
3. 调试易用性:编译器生成的代码难以直接调试,开发者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调试。
而解释器在执行过程中可以直接输出调试信息,方便开发者快速进行调试。
编译和解释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就是以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编译还是解释会直接影响程序的性能,可移植性和开发调试效率等因素。
因此,在实际开发中,程序员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编译与解释的区别

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地接受和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输入计算机时,通过"翻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
这种"翻译"通常有两种方式,即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编译方式是指利用事先编好的一个称为编译程序的机器语言程序,作为系统软件存放在计算机内,当用户将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后,编译程序便把源程序整个地翻译成用机器语言表示的与之等价的目标程序,然后计算机再执行该目标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处理的运算并取得结果。
解释方式是指源程序进入计算机后,解释程序边扫描边解释,逐句输入逐句翻译,计算机一句句执行,并不产生目标程序。
如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执行编译方式;BASIC语言则以执行解释方式为主;而PASCAL、C语言是能书写编译程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编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是3种语言处理程序。
其区别主要为:汇编程序(为低级服务)是将汇编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由机器指令和其他信息组成的目标程序。
解释程序(为高级服务)直接执行源程序或源程序的内部形式,一般是读一句源程序,翻译一句,执行一句,不产生目标代码,如BASIC解释程序。
编译程序(为高级服务)是将高级语言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与之等价的低级语言的目标程序。
编译程序与解释程序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生成目标代码,而后者不生成;此外,前者产生的目标代码的执行速度比解释程序的执行速度要快;后者人机交互好,适于初学者使用。
用COBOL、FORTRAN等语言编写的程序考虑到执行速度一般都是编译执行。
解释:程序运行时,取一条指令,将其换化为机器指令,再执行这条机器指令。
编译:程序运行时之前,将程序的把有代码编译为机器代码,再运行这个程序。
计算机并不能直接地接受和执行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输入计算机时,通过"翻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
高级语言程序的两种处理方式——编译和解释

⾼级语⾔程序的两种处理⽅式——编译和解释编译⽅式编译程序的功能就是把⾼级语⾔书写的源程序翻译成与之等价的⽬标程序(汇编语⾔或机器语⾔)。
编译程序的⼯作过程词法分析在词法分析阶段,源程序可以简单的看做是⼀个多⾏的字符串。
词法分析阶段是编译过程的第⼀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源程序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逐个字符进⾏扫描,从中识别出⼀个个“单词”符号。
词法分析程序输出的”单词“常采⽤⼆元组的⽅式,即单词类别和单词⾃⾝的值。
词法分析过程依据的语⾔的此法规则,即描述“单词”结构的规则。
词法分析器⼀般来说有两种⽅法构造:⼿⼯构造和⾃动⽣成。
⼿⼯构造可使⽤状态图进⾏⼯作,⾃动⽣成使⽤确定的有限⾃动机来实现。
词法分析器的功能输⼊源程序,按照构词规则分解成⼀系列单词符号。
单词是语⾔中具有独⽴意义的最⼩单位,包括:(1)关键字是由程序语⾔定义的具有固定意义的标识符。
(2)标识符⽤来表⽰各种名字,如变量名,数组名,过程名等等。
(3)常数常数的类型⼀般有整型、实型、布尔型、⽂字型等。
(4)运算符如+、-、*、/等等。
(5)界符如逗号、分号、括号、等等。
语法分析编译程序的语法分析器以单词符号作为输⼊,分析单词符号串是否形成符合语法规则的语法单位,如表达式、赋值、循环等,最后看是否构成⼀个符合各类语法的构成规则,按该语⾔使⽤的语法规则分析检查每条语句是否有正确的逻辑结构,程序是最终的⼀个语法单位。
语法分析的⽅法分为两种:⾃上⽽下分析法和⾃下⽽上分析法。
⾃上⽽下就是从⽂法的开始符号出发,向下推导,推出句⼦。
⽽⾃下⽽上分析法采⽤的是移进归约法,基本思想是:⽤⼀个寄存符号的先进后出栈,把输⼊符号⼀个⼀个地移进栈⾥,当栈顶形成某个产⽣式的⼀个候选式时,即把栈顶的这⼀部分归约成该产⽣式的左邻符号。
语法分析只考虑构成该句⼦的语法单位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例如在分析除法表达式时在语法分析阶段只分析运算符左右两边是否为变量、常量、表达式等,⽽不去管除数是否为0。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编程语言也在不断的演进。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作为编程语言的常用处理工具,深受程序员的喜爱。
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两种程序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今天,我们就要来谈一谈什么是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
一、解释程序是什么?解释程序(Interpreter)是一种能够直接运行源代码的程序。
当你使用一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时,语言的解释器就会将源代码逐行地解析,并且立即执行相应的操作。
这样就无需编译,就可以直接运行程序了。
二、编译程序是什么?编译程序(Compiler)是一种能够将源代码转换为机器代码的程序。
编译器首先会将源代码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它翻译成与机器硬件兼容的语言。
最后,编译程序将该翻译好的代码输出到一个目标文件中,供计算机读取和执行。
三、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优缺点1. 解释程序的优点解释程序不需要事先进行编译,而是直接解析源代码,立即执行相应的操作。
因此,在开发中,可以进行快速的实验和调试。
同时,解释器的代码更为灵活,对于一些复杂的程序,解释器也能够胜任。
2. 解释程序的缺点解释程序需要在运行时解析源代码,这意味着它每次执行都需要重新解释器。
因此,相对于编译程序来说,它的执行速度会较慢。
同时,对于要运行的代码,解释器会在运行时逐行解释,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3. 编译程序的优点编译程序在编译时将源代码转化为机器码,虽然编译时间可能会较长,但是一旦编译完成后,程序就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运行,非常快速和高效。
同时,由于编译好的代码不需要解释,因此可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4. 编译程序的缺点编译程序的代码通常不能灵活的修改,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的程序,其开发和调试的难度也会相应提高。
此外,编译程序的编译过程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和资源。
四、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应用1. 解释程序的应用解释程序适用于一些小型的脚本程序。
比如我们常用的python语言,就是以控制台的形式进行执行,这就需要通过解释来实现。
编译,解释,汇编的区别

编译,解释,汇编的区别接触过编程的⼈对“汇编”,“解释”和“编译”三个名词⼀定不陌⽣,但要是详细区分起来,⼤多数⼈还是⽐较糊的,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三个东西。
⾸先,来研究⼀下什么是编程。
和许多成型的技术或理论⼀样,编程也分⼴义编程和狭义编程。
⼴义编程⽐较复杂,留作以后再详细研究,这⾥只谈谈与本⽂有关的狭义编程,也就是计算机指令编码。
这种编程很好理解,学过计算机⼆级的⼈印像最深的就是写⼀段代码,然后以各种形式输出⼀些符号,⽤的最多的也是所有语⾔都有的print语句吧。
但计算机本⾝只认识0和1,并不认得print是个什么东西,所需要⼀个“翻译”,把print翻译成01序列,计算机才会明⽩,下⾯来详细说说从⾼级语⾔代码到计算机执⾏的整个过程吧。
1. ⾼级语⾔就是现代软件开发中所使⽤的类⾃然计算机编程语⾔,如BASIC, C, Java等。
2. 这些语⾔的源代码⾸先要转化易于处理的临时数据结构,也叫作“中间代码”。
3. 中间代码再⼀次处理后,⽣成了⼀种叫做“⽬标⽂件”的⽂件。
⽬标⽂件可能是⼀种叫做“汇编代码”的东西,也可能是另外⼀种语⾔的源⽂件。
4. 以上2-3步经过⼀次或多次反复之后,最终⽣成了汇编代码。
5. 汇编器将汇编代码汇翻译成计算机可识别的01机器码。
6. 但是光有机器码还是不够的,因为程序中有API(应⽤程序接⼝)调⽤,也就是程序要求操作系统做的⼀些事情,⽐如print语句⼀次会要求操作系统去操作显⽰器,这就是⼀种API调⽤。
所以,链接器这时出来⼯作了。
它把程序要求的API找出来并将地址等必要信息写⼊程序机器码中,这个过程叫做“链接”。
7. 经过链接的机器码,就可以安⼼地交给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CPU)了。
8. 中央处理器接到机器码指令后,会将机器码指令交与指令解码器,它的⼯作就是根据当前机器指令,去它⾃⼰的记忆库中找出配匹的⼀系列微码,交给处理器。
9. 微码就是记录处理器中数据处理完整过程的指令,也就是说,这才是计算机真真正正能够识别读取的⼀种“语⾔”,好了,经过了千⾟万苦,计算机总算是开始执⾏我们的程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译和解释的区别
编译和解释的区别在哪?编译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条语句都编译成机器语言,并保存成
二进制文件,这样运行时计算机可以直接以机器语言来运行此程序,速度很快;
而解释器则是只在执行程序时,才一条一条的解释成机器语言给计算机来执行,所以运
行速度是不如编译后的程序运行的快的.
这是因为计算机不能直接认识并执行我们写的语句,它只能认识机器语言(是二进制的
形式)
一、低级语言与高级语言
最初的计算机程序都是用0和1的序列表示的,程序员直接使用的是机器指令,无需
翻译,从纸带打孔输入即可执行得到结果。
后来为了方便记忆,就将用0、1序列表示的机器指令都用符号助记,这些与机器指令一一对应的助记符就成了汇编指令,从而诞生了汇编语言。
无论是机器指令还是汇编指令都是面向机器的,统称为低级语言。
因为是针对特定机器的机器指令的助记符,所以汇编语言是无法独立于机器(特定的CPU体系结构)的。
但汇
编语言也是要经过翻译成机器指令才能执行的,所以也有将运行在一种机器上的汇编语言翻译成运行在另一种机器上的机器指令的方法,那就是交叉汇编技术。
高级语言是从人类的逻辑思维角度出发的计算机语言,抽象程度大大提高,需要经过
编译成特定机器上的目标代码才能执行,一条高级语言的语句往往需要若干条机器指令来完成。
高级语言独立于机器的特性是靠编译器为不同机器生成不同的目标代码(或机器指令)来实现的。
那具体的说,要将高级语言编译到什么程度呢,这又跟编译的技术有关了,既可以编译成直接可执行的目标代码,也可以编译成一种中间表示,然后拿到不同的机器和系统上去执行,这种情况通常又需要支撑环境,比如解释器或虚拟机的支持,Java程序编译成bytecode,再由不同平台上的虚拟机执行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说高级语言不依赖于机器,是指在不同的机器或平台上高级语言的程序本身不变,而通过编译器编译得到的目标代码去适应不同的机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交叉汇编,一些汇编程序也可以获得不同机器之间的可移植性,但这种途径获得的移植性远远不如高级语言来的方便和实用性大。
二、编译与解释
编译是将源程序翻译成可执行的目标代码,翻译与执行是分开的;而解释是对源程序的翻译与执行一次性完成,不生成可存储的目标代码。
这只是表象,二者背后的最大区别是:对解释执行而言,程序运行时的控制权在解释器而不在用户程序;对编译执行而言,运行时
的控制权在用户程序。
解释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可移植性,比如在解释执行时可以动态改变变量的类型、
对程序进行修改以及在程序中插入良好的调试诊断信息等,而将解释器移植到不同的系统上,则程序不用改动就可以在移植了解释器的系统上运行。
同时解释器也有很大的缺点,比如执行效率低,占用空间大,因为不仅要给用户程序分配空间,解释器本身也占用了宝贵的系统资源。
编译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条语句都编译成机器语言,并保存成二进制文件,这样运行时
计算机可以直接以机器语言来运行此程序,速度很快;
而解释器则是只在执行程序时,才一条一条的解释成机器语言给计算机来执行,所以运
行速度是不如编译后的程序运行的快的.
编辑:用编辑软件(EDIT.EXE或记事本)形成源程序(.ASM),如:LX.ASM;
汇编:用汇编程序(MASM.EXE)对源程序进行汇编,形成目标文件(.OBJ),格式如下:MASM LX.ASM;
连接:用连接程序(LINK.EXE)对目标程序进行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EXE),格式如下:LINK LX.OBJ;
执行:如果结果在屏幕在显示,则直接执行可执行文件。
调试:用调试程序(DEBUG.EXE)对可执行文件进行调试,格式如下:DEBUG LX.EXE
1. 在具体计算机上实现一种语言,首先要确定的是表示该语言语义解释的虚拟计算机,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程序执行时的基本表示是实际计算机上的机器语言还是虚拟机的机器语言。
这个问题决定了语言的实现。
根据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将程序设计语言划分为两大类: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
2. 由编译型语言编写的源程序需要经过编译、汇编和链接才能输出目标代码,然后机器执行目标代码,得出运行结果,目标代码由机器指令组成,一般不能独立运行,因为源程序中可能使用了某些汇编程序不能解释引用的库函数,而库函数代码又不在源程序中,此时还需要链接程序完成外部引用和目标模块调用的链接任务,最后输出可执行代码。
C、C++、Fortran、Pascal、Ada都是编译实现的。
3. 解释型语言的实现中,翻译器并不产生目标机器代码,而是产生易于执行的中间代码,这种中间代码与机器代码是不同的,中间代码的解释是由软件支持的,不能直接使用硬件,软件解释器通常会导致执行效率较低。
用解释型语言编写的程序是由另一个可以理解中间代码的解释程序执行的。
与编译程序不同的是,解释程序的任务是逐一将源程序的语句解释成可执行的机器指令,不需要将源程序翻译成目标代码后再执行。
对于解释型Basi c语言,需要一个专门的解释器解释执行Basic程序,每条语言只有在执行才被翻译。
这种解释型语言每执行一次就翻译一次,因而效率低下。
4. 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在Java虚拟机上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
Python的也采用了类似Java的编译模式,先将Python程序编译成Python字节码,然后由一个专门的Python字节码解释器负责解释执行字节码。
(Java虚拟机对字节码的执行相当于模拟一个cpu,而ruby1.8--在虚拟机还未出现前--是通过解释成语法树执行。
)。